KR6n0083 雜集論述記-唐-窺基 (X)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六
大慈恩寺沙門 基 撰


初頌總舉次長行釋長行中分為六段以能等為七
所等隨之以四實有中所等有三一假有二世俗有
三勝義有并能等有四所知中所等有二一所識二
所通達并能等有三色中所等有五一無色二有見
三無見四有對五無對并能等有六有漏中所等有
[006-0085b]
十一一無漏二有諍三無諍四有染五無染六躭嗜
七出離八有為九無為十世間十一出世并能等十
二巳生中所等有七一非巳生二能取三所取四外
門五內門六染汙七不染汙并能等八過去中所等
有十四一未來二現在三善四不善五無記六欲界
七色界八無色界九有學十無學十一非學非無學
十二見所斷十三修所斷十四非所斷并能等十五
緣中所等有十一一四緣二同分三執受四根五苦
苦六壞苦七行苦八有異熟九食十有上十一無上
并能等十二此等六十之門體義同故類類各殊不
假徵其所等多小六十五六以五十八門分別顯揚
第五三十四門分別多小不同至文當出其同者更
不出之然五十六等蘊界處各各別明諸門分別既
非總故不可徵之必須下是然第一百卷亦有諸門
宜勘彼論六十五建立一實有二假有三有色四無
色五有見六無見七有對八無對九有漏十無漏十
一有諍十二無諍十三有染十四無染十五躭嗜十
六出離十七世間十八出世間十九墮二十非墮二
十一有為二十二無為二十三所知二十四所識二
十五所緣法六十六建立二十六四食住持法二十
七有異熟二十八無異熟二十九有因三十無因三
十一有果三十二無果三十三緣生法三十四內法
名色三十五所攝法執三十六執受三十七非執受
三十八大種所造三十九非大種所造四十有四十
[006-0085c]
一非有四十二應修法四十三有上四十四無上四
十五去四十六來四十七今四十八欲界四十九色
界五十無色界法五十一善五十二不善五十三無
記法五十四學五十五無學五十六非學非無學五
十七見道所斷五十八修道所斷五十九非所斷法
六十甚深法雖以前巳廣別建立蘊仍未總立五十
六蘊中建立一有色二有見三有對四有漏五有為
六有諍七有味八躭九世間十墮界十一過去十二
未來十三現在十四內十五外十六麤十七細十八
劣十九妙二十遠二十一近二十二欲界二十三色
界二十四無色界二十五善二十六不善二十七無
記二十八學二十九無學三十非學非無學三十一
見斷三十二修斷三十三無斷無色等翻前十門合
四十三翻前有色等十門四十四釋蘊積聚義四義
釋四十五名色名色所由四十六攝四十七相應四
十八諸蘊假實界中建立界一相文小違對法一實
有二假有三眼及界四句四同分彼同分五合不合
能取六唯所取亦能取七因助能取八欲界九色界
十無色界十一通三界十二執受非執受十三種種
界非一界無量界十四界義十五涅槃及空名界十
六由何說界十七因誰分別十八有色無色等十門
十九根見識見耶當對法第二此少好二十次第二
十一問答分別中色界鼻舌所以當對法第二二十
二第二定既無尋伺如何生根識等大好文二十三眼
[006-0086a]
耳等生一一所由當對法第二二十四識依一根為二耶
當對法第二二十五眼根及識成因果性二十六生欲界
諸天決定有二十七色界諸界決定有處以八門大好
不待名言根境等者此中總意謂若根不待名言而
能取自所取境若境不待名言而能為自根取皆是
實有故總合言不分別是色受等名言而取自所取
義義言境也若此根不待於所餘而能覺自所覺若
此境不待於所餘而能為自根覺皆是實有故總合
言不待此所餘義而覺自所覺境如言瓶境待瓶名
方能為自根所取顯自瓶用此瓶體要待色香等餘
方能為自根所覺之境謂瓶無體唯有其名待色香
等方成瓶用故是假有色等不然故是實有六十五
云謂若諸法不待所餘不依所依施設自相是實有
相若待若依是假有相如待色依色施設我等我等
故假色等是實乃至待有為諸法相事假立生等廣
說二十不相應唯待依色假立虗空虗空無為唯以
名中間不轉為待為依假設無想滅定等彼釋此者
以就理而論一切實有者謂真如真如不待名餘故
舉色受等意在所依真如彼又釋唯五識及同時意
并定心取現量境不待名言此餘故實有若比非量
不得法自相待名及餘故皆假第一百說實有相與
此亦同唯識第二言法之自相假智及詮俱不能著
故現量所得是實餘是假有此解稍好六十五中唯
言若依清淨色識所行色現量所行若餘所行名非
[006-0086b]
現量所行者此據多分散心位說泰法師云正智不
待名及不待後得智餘緣真是實後得智不待名及
餘正智緣諸法是實有若待便假今解正智不待後
得依他名及餘能緣故實後得不待遍計名及餘緣
故實翻此為假佛地亦有此文此中諸釋皆是小分
言一切者小分一切非瓶盆等亦實有故不待名言
及此餘之一切故假中立一假二假兩種三假四假
六假一假者此中等待名為假諸法詮得皆待名故
待此餘者互相形待方得顯故此二義一切法皆假
乃至涅槃亦無名佛地第三廣百論說一切法假亦
同於此謂觀待一假二假者於前假中分待名及此
餘為二待名有三一者體無待名安立謂計所執餘
二便實二者體無名待生待名方起即依他亦假待
名言熏習而體方有故三體無有待名方顯有時失
彼名如瓶若破失瓶名故非如青等名無礙轉一切
不失故無為中擇滅等假有為中隨其所應瓶等忿
等皆是假有此第二應第三此第三應第二門說漸
次法等此依六十五有此後文其待此餘亦為三重
准名為之有有體假無體假無為中真如有體虗空
等無體故有為中色等有體瓶等無體餘類可知故
有二假三假者一種三智品三假品仁王經亦有一
名假即能詮名二受假即有情是今大般若云有情
假三法假唯五蘊緣生法即前二假別開能詮所詮
所詮類多或依總法假受假依別法立法假或今大
[006-0086c]
般若二種二假者唯識第八三假一聚集二相續三
分位假於第三待所餘假類差別其擇滅等即分位
假不爾以通無為勘之體如出四假者大智度論一
因生假亦名緣生假從前生之後如因善惡生苦樂
等二因成假亦名緣成是有為通有無體眾生無體
善有體故三相待假亦名相形謂如有無相待等四
相續假諸有為法前後相續性如智度論說六假瑜
伽第一百卷說一聚集假謂我等二因假謂未來法
可生諸行有其因故三果假謂擇滅是道果故四所
行假謂過去巳滅諸行唯心所行無有體故五分位
假謂不相應法六觀待假謂虗空待色無非擇待法
無廣如彼說此中依世分二謂因所行三中相續分
位假今開三種有為總立一名分位假無為開為二
道果非道果別故謂果假觀待假前聚假即如自名
顯謂假有情瓶舍軍等此等諸假五法三性一出體
二釋名三性分別四漏無漏五以一攝二攝三攝四
乃至以六攝二攝三四等皆應准知然勘清辨瑜伽
百論立假不同此論假實中皆言斷實我相何故世
俗中言雜染我勝義中言清淨我即別也答此等巳
下不可尋其所以或斷外道小乘執我法我或約法
界有情執說我設為此執遮之此等如下一一准知
世俗勝義中明四俗四真如別抄說。


雜染相我者我體實淨能為染因相狀似染名染相
我作者我假也有漏三性皆名雜染此心所緣皆成
[006-0087a]
世俗故二空真如等四種皆是世俗或約親所緣即
小分一切或立一二諦謂真俗二二諦謂人法三二
諦謂假世俗行俗顯了俗等四二諦謂世間等此中
依可破壞故名世俗有唯依非安立名勝義有與第
一百同唯勝義名勝義故如六十四唯立一勝義故
有義通四勝義勝智所緣故以一切法不離真如舉
真智即兼後得故唯除所執非聖境故第一百卷唯
說真如為勝義此中亦說清淨所行唯真如也。


此中本解論第二假解所知中色即善顯揚等心為
善心是主故色為染淨依故各據一義亦不相違其
宗輪說大眾部等說一切法處非所知非所識是所
通達今對於彼故說三門今大乘皆得皆託為本質
故或自體分等盡故或顯不同大眾等非所知不同
薩婆多等實義是所知今顯為本質亦親所知性不
同二宗。


十三智一釋智一釋名二出體三善等漏等世間等
分別四加行等三智相攝五約十三智相攝六智相
攝六十九廣明十一智義謂十智加十力智然此大
義通自他利彼十力智唯利他此寬彼狹四智相攝
中四智佛地緣境既有二說相攝應知。


淨八識以六門釋一轉染成淨二釋名出體三心所
相應多小四照境五明本質影像緣真如等六位起
先後莊嚴論第三攝論第九佛地第三唯識第十等
說轉識得智等彼師云第九菴摩羅識楞伽云三名
[006-0087b]
知相識二名真相識四卷楞伽云此名真相識菴摩
羅識此名依止明真如與一切有為無為為依止故
十八空論云地上觀自性清淨心菴摩羅識寶性論
偈云無始世來性作諸法依止依性有諸道及證涅
槃果舊梁論云此界無始時一切法依止若有諸道
有及有得涅槃勝鬘云如來藏即法身藏十卷楞伽
八九種種識者此論名心轉依真如為體等難入地
不得起成事智第七與六染淨同故可得相依五根
及識染淨不殊相依起彼彼云六七同聚五根識不
同聚不為例者不然五根五識不相違故十三智法
類三例如下第一不可知明內執受器了別外器論
天眼通云緣未來以能導故實意緣未來眼知現在
事如六十九有色門中六十五唯約色蘊辨此乃通
相喜集色者即是前自性等諸門喜受等心積集諸
色此色從愛等心所集故名喜集不同十二支中現
在此身喜愛支從前觸受支等為緣集起此愛支等
名為喜集此亦稍難。


一切有色謂變壞色等者等取餘四門謂前變壞相
屬顯了顯示以無為等是相屬中攝也無為屬色色
上顯故一一別出無為可知識等變壞等餘十門并
外等分別或隨所應謂餘色者謂餘十七門此亦不
然以下六門通五蘊即有十種在故外門等六者謂
以下六種通五蘊非唯色蘊故言與受等者此意說
言論雖說隨應謂餘十種唯在色蘊今外門等六可
[006-0087c]
共受等五蘊義有見中眼境我者我為眼境也今彼
此設遮計等隨義准知彼云計色塵是我眼境今解
是眼之境名為有見非我眼境也非眼境我與上相
翻有對中一有見有對即諸有見者皆是有對二無
見有對謂種類故三因所明是三無見無對即損害
之依處是不可言諸有見是前有見門中法門是此
有對此中說於損害依處下言有如是義故一切是
有對故然六十五唯約有無見有對說故云體論云
謂所以復言㸦為所礙者為建立光明等色是有對
故此中但說光明及等取闇影像逈色等唯所礙者
即應法處不對法極逈以唯為所礙通光明故今解
其光明色亦是能礙以闇影故以雖亦能礙於積集
形等色不能為能礙故略言㸦為所礙又解舉光明
體等取逈色等業以光明亦為能礙闇影等故逈色
但為所礙體即光明而不能礙故於法處但名極逈
不名極光及極明等以諸色性為能礙等自性如是
故言種類是自性義此中三因明無見有對故除定
境色以是無見無對故。


平等心諸天者彼名天淨居諸天佛在世時佛邊聽
法住一毛端量無數億不相障礙如涅槃會上他方
無邊身所生之處如錐頭針蜂以因平等故名平等
意又解即諸靜慮皆然就此諸相境並是前種類積
集二因中收以定境色舉平等天色以喻於彼不修
治者所以非此天之色又解此非定力所生即亦除
[006-0088a]
平等心天色以修治定為因故此雖即是前二因收
然非第三因也決擇分云有等心天曾於人中盡磨
瑩心故一毛端空量地界又正法念經六十四卷於
一手等量五百天不相妨礙亦不迫隘即是諸天有
此功能損害依處者若有漏無漏能生損者皆是處
或是依不遍行我者以我有對故非遍行有漏中漏
相屬眼等所依即通根境依起漏故不爾攝法不盡
六十五云相有漏如瑜伽大好解漏所縛唯以自所
緣及同時第七漏故然總名有漏及漏種類但可前
有漏種子所生名種類不可為他緣故成有漏如唯
識第五第七識中難等漏所隨者不由他漏種故自
地成有漏但由彼餘地漏還隨餘地如未至定識還
為根本地煩惱隨故隨增名有漏識是此中意。


漏隨順謂決擇分善等者泰法師等云有漏中所有
無漏性此如唯識第二破分別論者說此中三釋一
新熏此善體有漏能為增上或因緣生見道故建立
為無漏性加行道等名道諦體有漏故修道斷二唯
本有此位無漏增長之種名無漏性現行及因緣聞
熏等是有漏故麤重隨修道斷有漏從無漏種故加
行道等名道諦體有漏修道斷新舊互用類此應知
此中六種初二攝一切盡瑜伽五種有二攝盡為性
分別更離後四瑜伽六十五亦爾無漏中六十五說
有五種一離纏名無漏即諸善無記心心所及所依
所緣諸色二隨眠斷故名無漏謂巳斷見修惑所有
[006-0088b]
善及一分無記造色等言一分造色以餘報色業所
生故不名無漏無記心中應言一分據實而言理應
報色亦是以一分造勝故偏說一隨眠斷故二不從
漏生故此由未了應更思之此中五無漏攝一切無
漏盡當知廣如彼說。


此中言十五界全有漏等佛地唯識第十二說此但
依二乘等說有諍中以執杖為諍因貪等為諍性六
十五以三苦為有諍事貪等為諍因此中釋論解諍
因及性彼解有諍自性及諍因不相違又此論據疎
因彼據親因又此據成滿執杖為因彼據方便貪等
為因又此中貪等為性以貪等時三苦各增上不相
違也又彼第二復次五因釋即與此同有染中據三
毒前第一卷有味唯貪前據潤生內愛此據潤生三
毒唯緣內道三界餘如前說躭嗜出離體性如第一
卷。


解無為中攝論第九法身有為無為無二為相亦有
此義此示現變化等變故無無為相此中但說無取
五蘊據實通餘無為世出世間中有三對一性有起
盡名世無為是出世二有相顯名世即此文是後得
似世間相故三有漏有對治名世翻此名出世世間
出世間中如唯識佛地二智有相見等三說二乘唯
除常等顛倒菩薩除一切二乘無漏心非有治出觀
後心為所治有說亦所治以無漏心有法執故如佛
地第十中對治三界者應言對治三界顛倒分別故
[006-0088c]
是無分別出世間義為解對治三界言無顛倒故又
無我法分別名無分別出世間義又無分別是無分
別出世間義應知此三可能變質瑜伽說五長養加
避不平等約長養有四以事麤故世共了故說食有
攝四別義故飲通二種通二義故餘三長養義不攝
別義不名為食餘之三食非事麤故非世共了同此
不說非常我者是法執或我所也。


遊戲忘天等者此中但以欲界第五第六之天大論
第五謂欲界天名遊戲忘念意相憤怨俱舍等亦爾
此解不爾違即通六天或唯有此二天今且據勝天
有多放逸故戲忘忿恚天於境是自在於定自在色
無色界其地居二天不清淨攝以有殺害等事故或
清淨等攝化生故今攝勝故清淨者謂作處資具相
似故無種巳生如唯識第四及攝論第二。


合解二十四中或分為十二對義准義有文初三今
後緣次三住退分次二昇墜異次二白黑殊次一業
來往次二有無因次一質影別二時長促次一即異
分次一凡聖次二內外次四時分或分為三門初別
明內色次明內外色後唯內色四有差別初中有十
影像自在示現者或第一假想八解脫等色二定境
實色第三佛色或初方便色觀未成故次根本色觀
巳成故後同前初假想色次真實果除定障得名解
脫所生此二依實法後一示現能取中不至能取者
謂眼耳意五十六云十八界中六合能取謂鼻舌身
[006-0089a]
根識四不合能取謂眼耳根識五及一少分非能取
謂色等五及法界少分一界若合不合二俱能取謂
意界此論約法界自境辨意故不合能取彼論便依
諸根取境義說若合不合俱能取彼論便依諸根取
境然諸根所藉多小如唯識第七解然此至能取不
如小乘有極微性觸便相入今能觸相名至俱有不
名至無極微故此中以識從根說言眼等不至能取
瑜伽約界以辨根識別說然佛諸根互用為至根取
不至取合二解一即眼處有餘識用不壞法相此中
通因果位說二說若壞法相即眼能聞聲等此中唯
因位說四種中前二如是後二以根從識取自相有
三一處自相同小乘二事自相三自相自相西方緣
假實二義若緣假者依處自相唯緣實者依自相自
相不依餘義意識名一切時者約多相說故又七識
若處自相亦一切時若自體義即非自共相第八識
法體唯緣自相處即通自共色等種子有二類故第
三又由和合等者此出取體如前第二五十六釋。


外門中證等流法者教教謂名等證教謂真理教教
法是證教之種類此聞思等是彼等流等或聞思等
能緣涅槃以涅槃為因故樂等諸釋可知即於是處
者謂於信等處者五十五說十一善於六時起謂於
決定時有信止息染時有慚愧善品時有三善根精
進世間道時有輕安出世道有不放逸捨攝眾生時
有不害染汙中謂遍行意相應煩惱等者謂等取欲
[006-0089b]
界身邊二見及俱有法等色無色界繫等等取彼染
汙業欲界無有覆業故三世中戀為染相捨為淨相
者謂貪縛為染於斷捨縛為淨未來中准可知然此
通依種現及唯識三世巳明諸憶念分別相是唯識
故瑜伽第三有種子法三世但是道理三世此卷前
六通中宿命等為神通三世如唯識第三此中唯約
小三世六十六中亦有大小內外等異因顯經中三
種言事謂阿毗達磨經也若此卷初一切皆待名言
即涅槃亦有名七十三一切法不可言三世亦離名
何故此中及涅槃二十三卷云是大涅槃強而立名
對不言諸法以言依與言同有為世攝相似故說三
世為言依唯識第三及七十三等說不得法自體言
一切法皆不可言不相違也如俱舍第一解。


諸假中以五門分別一列名字二出體性三彰廢立
四辨相攝五諸門分別一三性二有漏無漏三三界
四見斷等五五聚法。


十三智以五門分別一顯增減謂或說二智謂如理
如量亦名真俗諦智或三謂三慧及加行等或說四
謂四智品義或說十如顯揚第二或說十一如瑜伽
六十九或說十三如此中說二出體三辨差別四廢
立五諸門分別一三性二世出世三漏無漏四相攝
五修差別六三解脫門等攝廢立者十智謂應但分
別二謂俗真俗中別開二謂他心世俗以記心輪勝
故別開他心解諸境智等一切並名世俗智於勝義
[006-0089c]
中亦應二謂法類初得後得此有下上體名寬故緣
理緣智故對法云法智品真如為境類智品法智為
境或依緣下界上界六十九說見道對治法智斷欲
界諸惑類智斷色無色界或說別異名此不總名即
如三心見道然以四諦理差別隨境說名四諦智即
此真俗諸智在果位勝名盡無生然緣境有無以分
為二六十九中以此十智通三乘有依不共智後立
十力智對法以俗智境有差別故別聞思修以一切
真智對俗智立總名勝義智以盡無生同在無學合
名究竟智以十力智行唯利他諸智差別者六十九
說謂有五品所知差別及此五品所知作業一假立
故名所知二勝義故名所知三所作究竟所知四他
心淨不淨行所知五一切種別所知世俗智能知假
立如實了知世俗道理善不善有罪無罪乃至緣生
法等一分應遠離一分應修習又了言說遊行世間
隨因隨緣而起眾行法類四諦智能知勝義所知能
證見修所斷法盡智無生智能知所作究竟心得決
定無有疑惑於自斷中離增上慢他心智能知他心
淨不淨行所知如實了知所有意樂界及隨眠十力
智能知一切種別所知能正於他教授教誡能斷一
切有情疑惑能善安置一切有情於色趣界及解脫
中有大勢力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及安樂事十三智
中勝義智即法等六智大乘智即十力智然通二利
十力智唯利他合盡無生二為究竟智開世俗智為
[006-0090a]
聞思修其聞思修如後當說其法類四諦智差別觀
非正斷惑是見修遊觀道乃至十三智無有差別觀
而斷惑者若於真斷道中義說為法類四諦智等亦
無過失由彼法類差別觀者略有四例所謂別總觀
劣勝觀如智境初後得起即對法十三智云下智者
於諦初觀故上智者後觀故此如觀別總境及觀欲
界劣境色無色勝境觀如及智境此下上言通故即
顯真無間道名法初起故真解脫道名類後起故前
之類故唯識抄等但有三文三例今以理徵此文復
總故分別盡無生智當知唯於漏盡中生若不分別
盡及無生謂我巳得諸漏永盡我未來苦不復當生
者唯是無漏唯出世間若作如是分別者唯是無漏
世出世間世俗智攝亦非自利又唯在果不在於因
今顯位通心分即兼識故說十三然此諸智依識辨
智緣真者總名如理智緣俗者總名如量智即此二
種在有漏位勤功欣趣總名加行以所緣境總有相
故在無漏位境有理事分成二智謂正及後後唯緣
俗仍名為事不證真故如是有無漏智從境因分三
慧緣外教境成名聞慧從理境名思慧依定因名修
慧所識中七種難識中不可知了別器了別中法亦
應有有執受舉外顯內舉廣小亦應有第八行相不
可知了別今明所了能了行相即第二門了然七難
識各破小乘一一如理思。


六神通六十九說一神境智作證通二天耳智作證
[006-0090b]
通三心差別智作證通四宿住隨念智作證通五生
死智作證通六漏盡智作證通一釋名二出體三修
異四作業五諸門分別。


一釋名者妙慧難測名神
所作無擁為通從一變多隨其分限身自在轉是名
神境由神境智於此境界領受示現名為神境若智
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名神境智此智於彼境能
領受能示現故名神境智即此智種子由生緣所攝
受故勢力增長相續隨轉名神境智作證如是一切
總攝為一名為神境智作證通神之境神境之智皆
依主智即作證作證即通持業釋謂若修果耳所攝
清淨色是名天耳與依耳識相應智名天耳智此作
證等如前應知總名為一亦准如前應知天耳之智
作證等如前謂諸他心由有貪等差別而轉名心差
別若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緣彼為境智名心差
別智餘如前說心差別之智作證等釋名如前若於
過去自體差別名宿住明了記憶名隨念若智具威
德修所成是修果依止於念與念相應此方得轉是
故名宿住隨念智事去名宿久居稱住住即宿住宿
住之隨念隨念之通釋名如前若諸有情好惡色等
種種差別從彼別別有情眾沒於此別別有情眾生
說名生死若修果眼所攝清淨色以為依止緣死生
境識相應智名生死智此意若言生死智意識與眼
識從境為名若言天眼智即從所依及門為目皆依
主釋若一切結無餘永斷名為漏盡即於此中世間
[006-0090c]
盡智及無生智名漏盡智以此別教授教誡知三世
等故唯世間攝餘如前說然顯揚云神境智見作證
通乃至漏盡智見作證通皆說是見性故分別推求
故。


二出體者神境通若在異生對法等說為利益
通善若為喜戲是無記也天眼天耳亦通善及無記
起下地唯無記自地上地者通善無記宿命他心是
善並以有漏慧為體瑜伽論說若在二乘有學五通
並有漏在無學並無漏此依離漏名無漏其神境天
眼天耳性在二乘實非無漏其宿命他心無漏他心
漏盡六十九說他心二乘實非無漏其宿命他心漏
盡六十九說他心通取無學學是世間然無漏漏盡
亦無漏然是世間此之一種通狹智寬若以世俗智
為性亦通有漏二乘說法未真無漏離漏故得名宿
命通無漏亦緣若在大乘十地得無漏五識可通無
漏若不得天眼耳唯有漏神境唯意識及智可通無
漏宿命他心亦復如是通迴為菩薩故直往簡故至
佛並無漏並後得智攝是世間故依智出體如佛地
第三有為功德四智所攝即八識俱有天眼耳通等
六通多分攝在妙觀察智神境智通多分攝在成所
作智漏盡通若說漏盡相續中有四智所攝若說緣
漏盡涅槃為境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以識
所依身三化中有現神通化故云多分攝神境智其
漏盡通瑜伽唯約利他為首故世間攝此約通二利
論故多分二智攝然除通擁小乘五通各一無間一
[006-0091a]
解脫第六非想第九品無間以解脫道今大乘無文
無間解脫道不定成滿之位非頓能故如修輕舉想
雖輕舉未來等十地神通展轉增勝非一無間解脫
即圓滿故四十七云初地菩薩一剎那頃瞬息須臾
能證菩薩百三摩地以淨天眼能於種種諸佛國土
見百如來以神通力動百世界亦能往乃至自茲巳
去是諸菩薩由願力故當知無量威力神變。


三修
法有異者瑜伽三十三說大好修十二想此依二乘
異生為論非菩薩菩薩力有三一神通修得雖未見
修之法用然准三十八初但總聞神通法教後以定
作意思惟彼法義修習多修習故有勝有劣發生修
果此意亦從地前菩薩未得俱生威力何妨亦依此
修後入地巳但入三昧析伏定障故得通果彼卷亦
具說三種威力二法威力行六度所得即法華經明
六根功德三俱生威力法得是報。


四作業者此業
因如六十九。


五諸門分別者一名廢立何故唯二
立天二識廢立眼識例三識三用廢立隨所許用分
者四地廢立依何地五威勢廢立生得方便三十三
有文漏盡唯方便名廢立中一神境得神名餘不得
用事顯現作業勝故天眼耳以天為名餘不爾簡別
人中故識廢立中何故不說七八識為通據實亦是
以隨三乘因及異生不說或利他者眼耳六識故鼻
舌身何故非通作用不廣諸根互用據實皆得十住
斷結經身入品如來身通無能限量鼻通倍不可計
[006-0091b]
舌通廣無邊際就三乘通說故說六為通今有解云
此之六種作用廣勝故名通菩薩地亦說為通非餘
故薩遮尼乾子經天耳知過去未來音聲皆盡本際
奪迅往問經明五通菩薩宿命通知未來法集經明
菩薩宿命知三世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云得六根淨
何故餘三根非通從二乘異生為名或從初為名用
廢立者世用如作境用何故宿住二乘能緣五蘊他
心不能生死能緣五蘊他心現在若緣色相緣智不
名為通五蘊知彼四蘊知智者名達地廢立依何地
者唯依根本靜慮三十三說依根本靜慮能發六十
九說亦同餘定雖菩薩等亦能起變化事非通作用
狹故威勢廢立者凡夫聲聞獨覺菩薩佛六通分齊
上下修神足天耳聞遠近天眼見長短他心知界限
宿命知久近漏盡三乘果其別相應知。


清淨巳生中謂遊戲忘念意相憤怨樂變化天他化
自在是二邪願生天一現住欲塵一切人及下四天
雖人亦是變除彼人及下二天以猶有他害故二自
變欲塵三他化欲塵此二如名二空天是遊戲是恚
憤雖此通上四天以彼別得名故此標唯下二天勘
瑜伽第五二處小別。


論本第四善中十三善准唯識第五唯云四種即種
子不相應等皆等起中攝由此種子可有隨本識是
無記故亦名隨逐此中義用分之立餘八種也十三
種分四初四種類攝次二別類攝次三世間善次三
[006-0091c]
出世善色聲等通善者如前數說即於是處謂於信
等處者彼云謂即受信等果處處謂處所今解如五
十五信於決定時生乃至攝眾生時有不害此等即
生信等處如行善中修習淨善是總法隨法行亦是
總通三慧如說修行法謂滅諦隨法謂道諦等或道
諦法是隨滅諦法行唯有修道諦如攝如業等說即
四親近行也現前供養即住持二寶然略不說僧或
興供養即供僧也引攝善中此唯說觀善瑜伽亦說
修此中准俱舍業品有施性福業非事福事非業業
事等如彼論說生天生富貴家是福分善順清淨法
是解脫分法四對治六十三伏離對治二障對治此上
三對治各攝義周據義別說漏等如理應知下第九
中釋寂靜善中乃至想受滅此性定障一對不言不
動者定障未盡故或未必此中唯取無為即滅定為
體極寂靜故若斷定障即亦此攝涅槃或說一謂大
般或說二謂有無餘及息處二或大小二如涅槃經
或說三此論中說得位或說四成唯識中成得合說
故或說五涅槃更加方便淨涅槃如下滅諦中謂三種涅
槃如下滅諦中說然有餘無餘因果及無住處體二說如唯

識第十方便淨即真如因方便顯淨義邊說無別體
也如唯識第十無方便淨體引攝善中如瑜伽第十
及准不善應言得人天引果三惡趣別報果以對方
便善略而不論。


不善中准佛性論修道發業見道潤生彼論第四云
[006-0092a]
不動業增長因者一思惟能成業二見能得果何以
故斷思惟盡業不成故斷見諦盡不感果故思惟者
即修道煩惱十二不善中分四准前自性無記中八色界處唯
取長養諸根外諸所有色處等非異熟生所攝者除
善染色聲處以異熟色等是生得無記攝六十六有
五種無記根者異熟生攝故然異熟生有三文一真
異熟名異熟生六十六二假異熟名異熟生如前第
一卷受中說然六十六復說三性法皆名異熟生今
即除第三中善染及除第一第二及第三中無記之
法善惡業果餘長養等流等異熟生法是自性無記
然佛地論立四無記心異熟辨故不明於色即法執
類故於五無記中前四通五蘊第五唯色蘊然今此
論即意相應品及命根等皆通名自性無記又此八
色界等隨順門及約因說故無記也彼師以無想異
熟及第八識根色等是生得無記收以無想報是報
故命根等通報非報故此自性攝此亦不然成唯識
說唯是異熟故即無想報亦自性收是自性下等字
所等故然此等字論有無者其集論本有也故更應
中取等欲界身邊見及相應法等下無收處故以命
根等雖是報以是假故自性收不同本識今解自性
攝一切唯無記法攝論無性第三不許立五無記


相屬無記者謂懷非穢非淨心者此者是假者也由
名句文身所攝受者顯彼行相義以彼意言門轉故
者彼云顯彼行相者謂威儀工巧心及心所由名句
[006-0092b]
文身所攝受威儀工巧心顯彼名句文身行相今解
不然此言相屬無記故即顯此威儀等心行相此心
由名等所攝受故成無記今顯此心行相由名等故
爾即言顯彼行相義以彼意言門轉故者彼云意謂
意識言謂音聲轉謂現起以彼名句文身依威儀等
意識所發言語音聲門現起轉故又解由名句文所
攝受者謂威儀工巧見分心變作相分名等然此見
分心由相分名等所詮辨故言由名等所攝受顯彼
行相者此名等是能詮彼見分心行相義以彼意言
門轉者以者由也此名等由依彼見分意識為門此
相分名等方得轉起今解顯彼行相如前自解以彼
意言門轉者謂名等是無記有依音聲名等有唯意
言名等意中詮辨如名等故說為名等以彼名等意
言依意為門而轉故所依心等成無記性是此中意
也威儀路工巧處威儀依於道路工巧依於處所不
可易名又威儀與業性色作路工巧依止事業處得
又威儀以根色為路發得工巧依根色為處發得或
與心為路為處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
槃論中說自在天造眾生等名現前供養不善華嚴
經第四十九善財求善知識有王名滿足彼害眾等
名示現不善報恩經中佛在舍衛國崛山中有五百
人斷道却人佛化乘鴈彼等皆是然是後得智中大
悲所作若菩薩實與煩惱相應又由大悲所引後得
智後起也此煩惱猶如呪藥所伏諸毒不為過失三
[006-0092c]
界繫中欲界言未離少分欲等此意明巳離少欲初
未至定不應是欲界繫然顯揚云若生於此未得對
治或得巳出三時現行義謂一未得治二巳得治三
巳出欲界染汙法然染無記法現行瑜伽論六十六
同顯揚然六十六亦有小異勘之顯揚文勝


經言一切有情共有業增上所生者為顯生色無色
者亦有未離欲業種隨逐故此有三釋外器何人業
感如唯識第二大智度論說色界天來此欲界化作
其地自於中住若以第七俱意成有漏身在下地起
上地心與下七俱起由此名有漏據相順者非此相
違外器界等皆由隨眠成有漏如六十六欲增上我
者外道執欲界增上法為我故或我非欲與欲界為
增上繫。


無色界亦有定色少故不說者五十三同維摩經
云眾生空者如無色界色乃至阿羅漢預流三毒等
仁王經云佛說經時無色諸天雨天妙華華如車輪
積如須彌華嚴云菩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之香阿
含經云舍利弗般涅槃時無色天空中淚下如春細
雨波舍波提入涅槃時色無色天佛邊側立故無色
者無業果色言有色者有定果色一分等及十種離
欲中三性分別漏無漏三乘凡聖等分別有學中六
十六唯預流以去乃至不還然五十七二十二根中
唯取加行道巳去如唯識解二十二根中一根本位
二加行位三資糧位即三分別也五十六說亦同此
[006-0093a]
無學中六十六說無學身一切善法然六十二說滅
定是非學非無學又有學等中有生得善云何名學
餘不相應解亦如是種子是學等滅定隨之不論生
得善少分隨學亦隱不說。


云何見所斷等者見斷等義略以四門分別一出所
斷體二辨所斷義三顯所斷位四問答分別所斷體
者謂有漏法通色非色所有業果非色有七位一心
二遍行三別境四善五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七不定
其諸假法見修所斷如實法說於非色中初之三位
隨與此相應即說此所斷及非所斷根本煩惱中三
見及疑唯見所斷分別起故於邊見中有義常見唯
見所斷對法第四瑜伽八十八唯說斷見修所斷故
有義亦通修所斷顯揚十一十八說常見斷見皆通
分別及俱生故餘貪等五通見修斷依見緣見緣事
生故隨煩惱中無慙等十通見修斷能通不善染汙
心故忿等前十有義唯修斷唯緣事生不迷理故有義
皆通見修所斷五十八說嫉無漏故對法第三亦云
嗔恚嫉出離故諸外道等緣見依見亦有能生忿慳
等故睡眠尋伺通見修斷惡作有義唯修所斷緣事
生故有義亦通見道所斷亦依見等悔善等故其餘
諸法唯修所斷及非所斷五十七說信等五根通修
所斷及不斷故六十六說善及無記修所斷故此如
唯識第六第七卷說善等有義亦見所斷對法第四
說惡趣一切蘊界處等見所斷故唯識論第九卷說
[006-0093b]
若緣縛斷說善等法唯修所斷依不生斷無想定等
說見所斷由此傳釋諸三惡趣別報善法此業及果
是見所斷前染汙法所發諸業及所得果若色若心
見所斷發所得果者此見所斷修所斷發及所得果
皆修所斷如對法第四等說諸非所斷略有二例一
非縛謂諸無漏有為無為對法第四說唯諸無漏非
所斷攝二巳畢竟斷名非所斷六十六說無學身中
善無記法名非所斷此總第一出所斷體


二辨所斷義者略
有二位一自性斷謂諸染法通見修斷二離縛斷此
有二種一離縛斷謂斷緣彼雜彼煩惱六十六說善
無記法唯修所斷二不生斷此有二種一因滅果不
生謂三惡趣果見道所斷二果衰因不生謂諸善法
見道所斷五十三說於見道中無想異熟能得畢竟
非擇滅性故因亦斷如是類也諸非所斷二類如前
出體中說此即第二辨所斷義如唯識緣生中釋其
惡趣果斷二種一云體亦隨無見道障故論云無記
修所斷者據餘無記雜緣縛說一云唯斷業有無記
不除不能生異熟云何釋異熟障據此果無記體在
生雜緣縛。


三顯所斷位者見斷修斷有義因果俱
一剎那無間道生一時頓斷如圓鏡智無間道生此
師意說一心見道無間道生此時頓斷諸業煩惱及
果若三心見道二無間道時亦因果俱斷解脫道時
唯能證理有義惑業無間道生即便巳斷其所感果
無間道俱解脫道生其果方斷如圓鏡智解脫道生
[006-0093c]
若於修道不斷果位二障種子無間道斷二障麁重
無間俱解脫道生麁重方斷是為無間解脫差別如
唯識第九第十說。


四問答分別問能斷所斷同時
異時答非同非異猶如明闇及稱兩頭高時下時平
等平等問為斷現在為過未耶答非斷三世仍從三
世而說於斷未來未生故過去巳謝現在不住故然
非明闇斷彼惑時三世不轉說斷三世此上諸門如
五十九及論說頗有斷彼種子不斷麁重耶應作四
句有先斷種子不斷麁重謂二乘者斷煩惱種不斷
彼麁重不得名為永斷習氣如五十九說有斷彼麁
重不斷種子謂十地菩薩斷彼俱生煩惱麁重不斷
彼種有亦斷麁重如見道究竟道斷二障種子及與
麁重十地菩薩所知障種及與麁重俱時頓斷此上
二句如解深密第七十八唯識第九卷說有不斷種
子亦非麁重謂世間道唯伏現行不能永斷種麁重
故處處經論並有此文頗有先斷煩惱障不斷所知
障耶應作四句第一句謂二乘者第二句十地菩薩
第三句見道究竟道二種菩薩第四句謂異生頗有
生在下地斷上煩惱耶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生下
地斷上地煩惱得諸聖果第二句謂生上地得無學
斷下末那俱生惑故第三句者如理應知第四句謂
異生隨生上下唯伏現行不斷種故如唯識二障中
說見斷等中楞伽有二身見十地經論第四地身見
為首大智度論第五十云七地菩薩轉煩惱者菩薩
[006-0094a]
以福德持戒力故柝伏麁煩惱安穩行道唯有愛見
慢等微細者今亦離細煩惱此論言七地離見是何
見耶依見緣見者依見謂為同類因等生緣者謂以
為境三種緣生謂自性愛非愛受用三種四緣生謂
相續剎那連縛分段諸內情法無始不斷名相續一
剎那中具十二癡為無明思為行心為識餘為名色
六根為六處觸數為觸受數為受貪為愛餘惑為取
即無慙等身語業為有諸法起用名生異相名老無
常為死內外情非情有無漏法前滅後生相連縛故
名連縛此體通有無漏十二緣起三世異故名分段
勘攝攝論一切外道執諸法有實作用有實能生用
是相者中有三故第一破吠世師立諸法有實作用
即有作用句是第二句彼外道大自在天體實遍常
能生諸法餘亦復如是非佛為遮當來大眾部等故
作此說大眾部化地部等立緣生是常第三句破一
因生論即外道執一大自在天有此三義一者有實
能生作用二者因常三者一因生一切物然緣起經
亦有此三相十地論亦有能引所引與瑜伽緣起經
不同如唯識論謂於因時有能引所引於果時有能
所生者愛取有是因非果以近能生生老死故因從
近果亦名為果十地經云愛取有生老死是見未來
世事故又解果者熟義謂彼前業等種今為愛等所
潤將熟得果故約正熟皆名為果於諸諦境無智為
先者顯四諦下不共無明皆能發業雖無明行相唯
[006-0094b]
有二謂異熟真實義然迷四諦總別皆得未永斷欲
等愛力即因力謂於欲見戒我語四之愛起四境果
於欲等中即境界力愛樂等者即作意力此釋愛支
以有有取識者彼云以有者謂生支等後有第二有
字謂有支業取識者明取支相應識明取支相能潤
業支有取於後有生支等報故故下文云取有二業
一為取後有令諸有情發有取識此釋取支隨順貪
欲下解有支今解以有者有無之有也第二有者當
果有也取識者謂業行種此論說為識支以有彼取
當有之業識故於命終位將與異熟等也次言取支
相應識有何意也或初有有無之有次有謂有支此
能取當來識支故名有取識發起貪欲即通愛取二
故故云隨順貪欲不爾應言隨順於取何故乃言隨
順貪也顯依三有為相者以三相名顯此下支以欲
顯依三相緣起經中顯三苦故離老病死等如唯識
解非於胎生身中等者化生頓起應六處俱然可後
別胎生必不爾故偏簡之其濕生卵生亦復如是業
中十地論者應一一配乃至引婆沙瑜伽一一支中
釋妨難無明業中起如是疑我於過去為有為無即
十九無明如瑜伽第九謂前際後際前後際內外內
外業異熟業異熟佛法僧四諦因及所生行并於六
觸處如是無知其前際中有四謂我於過去若曾有
為非有耶曾何體性曾何種類今舉有無等餘二前
十八無知緣起經內法異生不放逸者所有福及不
[006-0094c]
動行非無明為緣瑜伽說無明通發三業有三會一
云內法異生不放逸者即解脫決擇不感總報非四
見道無明所發唯修道無明發唯感別報故四無明
唯見故二解緣起經以有覆無記信所攝伏發非不
善四無明發據實有覆發亦感總報三云有不善位
識在唯無不共相應二種非無種子多分位無支發
為別餘異生所以不說非無隨眠發總報名色二業
攝有情自體即為入母胎於識之業復說識入母胎
何故說二俱入母胎今有二解一識支據實入母胎
言名色入胎者前說識為業種故又解識支一七日
未有形量相貌未為有情自體一七日後有相故名
有情體非為入胎不相違也又識依現在現行識能
持業習氣故即是過去業所感識說名色依是由業
入母胎說唯識云依現在說識等五當來說生老死
論發有取識者彼云發於有支取識謂取支同時識
明地獄等五趣差別令後有不斷釋上為取後有令
有支業習氣得決定果釋上發有取識亦可取識者
由取支發有業令未來識支得現前故名取識由此
取支潤業力故諸行支習氣既為取潤轉成有支故
言轉變或取者漏義即有漏業業即識故發有漏之
業此同上解三雜染如唯識解瑜伽九云三煩惱二
是業餘是苦作業有說攝大乘等唯說三煩惱唯識
說行有一分業也七有一分苦今准此三文不同以
識業通二故。
[006-0095a]


論義中有十一門依提婆菩薩破外道論此中第一
是韋陀論師六師論中迦羅鳩䭾外道計彼立梵天
能出生一切與一切法為因梵天為作者論文解於
彼云大自在天等緣故知一切皆立不平等因皆在
此中第二破尼乾子不須修因見謂八萬劫自然解
脫第三破自然我那邪修摩計彼立我為諸法因第
四破阿耆多見彼諸法不從因得自然而有不從緣
生第五破勝論師立我外別有作用句立諸法有實
作用此是何句問第六破僧佉計冥性是常能與二十三
諦為因第七破正量部因果剎那長短第八破上座
生滅同世或經部明異熟因果不同世仍無去來義
釋果時無因因時無果難唯識第三卷第九釋外道
等四大生一切物故云一切諸法牙相生難顯功能
決定相似相生故第十釋小乘等一因一身果等難
今顯多因於一身一類果生如五無間果一身受一
因於多身多類果生如生報等多身受從初為名名
生報業一因生一果多因業於多身之類果生成四
句義准此釋文即便易解第十一釋既爾不定業應
名何報等難顯定生唯生定後唯後若不定者可有
轉義初六破外道次二破小乘後三釋妨難雖非無
因作用等非從一切一切果生非從一因唯一果生於
餘相續亦不得受果論是故如是說即瑜伽第十說
甚深中十地論有二一三四句與此第三復次同差
別八門如大論第十有漏三性等義可知彼以十二
[006-0095b]
支攝二一分一全分順逆中如大論第十三復次釋
涅槃經說逆除無明行識觀餘九識業故非未來集
因故不說觀或逆觀十菩薩為太子時觀生老病死
乃至識支不觀餘二如九十三說或觀十一如四十
四智等中說以無因故涅槃經說為生婆羅門除生
一法說十一支應彼機故四緣應為十據立親疎前
後俱時俱緣不緣者。


二十能作中初十能作有辨中邊第一卷障品文大
精應勘之善菩提攝受有慧無記無亂障迴向不怖
慳自在名善等論隨說因此及諸論不同如唯識會
然彼云謂見聞覺知此中且但有見略也以瑜伽第
五有聞見等後起言說故此義不然若爾見應非執
著此初通說三性因體觀待此唯無記招引生起唯
染生起與唯識等別此謂隣近說生近果名生因攝
受引發此唯無記定別唯染同事相違不相違唯無
記皆略舉一准餘可知性故不可言能作因言自性
差別顯餘因皆能作差別立二十種別差別為是後
五俱有因云助伴顯非同一果及互為果唯助伴故
相應因者顯非辨體伹行同境亦顯種因更皆為因
同類因言增益者顯與等勝為因非劣故遍行因言
障礙者非唯遍行煩惱但障聖道為此攝故異熟因
不同餘宗唯據內自體有異熟因也俱有因彼云二
門分別一成立義依俱舍必具四義一生住滅一世
一果一性即十隨轉然彼師不解極依分別然應思
[006-0095c]
准二約法分齊小乘可知今大乘一切皆有為法共
有而生即是此因體性寬於小乘然眾多種子生一
現即同得一果立俱有因若種子等所有現行法為
因名俱有因非同一果義六釋釋名相應因等行所
緣名等行中同一所緣不同行相等應如唯識二解
本質影像然唯現行為因乃至增上緣若種子與相
應心等法為因名因緣同類因五蘊互相望皆得謂
無表色等或准小乘善不善五蘊皆得無記五蘊一
總二別總中如俱舍等有四說然准迦延四大於心
心法所緣緣增上不言有因故第四說色非四因好
或解色不為四因四為色因第二師好乃至十時皆
如理知四無記相望應知然准此文唯與勝為因不
與等劣為因唯言增勝故或唯同小乘與等為因論
言能為相似因故若現行相望皆增上緣若種望種自
類望現行自類皆因緣遍行因中彼師立苦集下各
十煩惱為體增益五門惑故此論云由貪等嗔等增
故今言四諦下皆是有一煩惱通迷四諦見四諦斷
能為因故如迷諦相修道不能不通迷故無力不能
增長諸惑若遍緣行在五門名遍行因即增上緣唯
現行望現行故此同小乘今大乘若貪與貪為遍行
因何等亦是所增煩惱通因緣增上緣攝自類他類
二各別故若種子與現遍行法為因即唯因緣異熟
因彼以二門一止諸部二品數感果不同如可信弟
子部三善根中除無癡但餘二善無心定體是報亦
[006-0096a]
能得三不善根前二唯欲界癡通三界感果亦爾正
量部欲界身起上二界業受二界報以無漏業得無
漏報譬喻師離思無報因離受無報果復有說報熟
因亡未熟因在大眾部唯心心所成報非餘法薩婆
多三業皆報因一業感一果不得多身等依云今大
乘四蘊為報因五蘊為果然無表既是色蘊五蘊今
為因品數者瑜伽五十九此論第七云上中下業果
乃至如瑜伽等問答分別如五十九六十大論第九等分別今大乘
唯增上緣應問七支三業何者感總別現俱一思同
感一果耶然顯揚論不破異熟因不壞因果故如大
乘餘五因皆增上緣攝今依攝論第二卷相應與異
熟遍行即阿賴耶識似解是因緣是異熟因因緣所
攝今解但許彼因即第八識非許異熟因亦因緣攝
如上所說亦有因緣義唯除異熟因從多分故認彼
也以異熟因即本識種子故雜染順者瑜伽第十有
三復次釋九十四中亦說三世順次雜染逆者此中
依四諦理說九十三中說世尊在昔菩薩時棄前所
得諸世俗智及棄世諸師處菩提座為欲悲愍利樂
有情以為上首自於諸諦起正觀察爾時為欲歷觀
苦諦由老死支苦諦所攝故於緣起逆歷觀察有三
種相等乃至廣說異常大精唯說至愛取二諦周
巳復觀集諦乃至識二諦巳及善方便觀滅諦道諦
觀道諦至無明欲令盡無故此為世間見故安立諦
是雜染攝清淨順者此依現法從他聞音斷緣起支
[006-0096b]
次第如九十三初染次第生起巳次云若於現法中
從他聞善乃至能於二種果性乃至發生正見道勝
前染逆觀巳又於諸諦漸次獲法乃至無學清淨知
見斷無明等是清淨順次逆次第者依斷滅巳重觀
而說此中染順是生死法染逆是斷生死法方便清
淨是正斷清淨逆是重觀巳斷九十三大好應取彼
文。


義中十門初一破不平等因第二破無因論第三破
我即蘊相第四第五顯有功能緣無作用緣第六第
七顯體無常非常住不同僧佉等此二破常見第八
破斷見因果不斷故第九破因果互通生第十破諸
一因唯一身受果計第十一釋此十因多身受果妨
難准下甚深初復次解此為五段准下甚深中第二
緣次難四是此中五義破他餘類此中第七第五第
三第一如下次配下四總顯有因即遮第二無因故
合為五餘之五門對破他以顯自宗通明緣起八門
分為二初六明染法後二明淨法前六門又分三初
二唯內別總法次二唯外別總報後二內外二緣法
唯內別法愛非愛內外通法故瑜伽云十二支攝識
生愛非愛二各一分攝內死生全餘不相攝其清淨
順無漏故不說又自性故乃至是因緣義唯識云設
名因緣應知假說此乍同小乘能作因生等五因是
因緣故下文當知一切因皆能作因差別即似小乘
故大乘中假說因緣義涅槃經明二因一生因二了
[006-0096c]
因生因攝四緣或三緣業煩惱為生因如有望生老
死現異熟因云何有等無間緣二了因唯增上緣望
佛法及涅槃為了因故應更勘經菩薩地說二因能
生方便成實論說三因謂生因依因習因生因是報
因依是共有因習是自分因大乘是增上緣或習是
因緣現行望種子為習故此既從勝義應不爾彼宗
不說種子故涅槃經瑜伽此論五因謂生因依因建
立因持因養因並增上緣有六因能作因等十因等
果如唯識解。


善習氣等中有三宗釋三宗護月釋真如為所緣從
果為名今解即見道前聞緣彼法為增上緣勢力增
長本有種子後生出世故言由彼所緣生非從果也
十離欲中古說前四通善染汙無記中今解不然初
自性通三性損害愚癡唯染汙任持及增上唯無記
後五唯善其自性及後五通無漏其對治及無上不
通有漏或唯對治不通有漏損害任持增上愚癡唯
有漏後五及自性能斷惑餘四不能滅定似涅槃靜
寂故非學非無學種子有進趣是學無學此中據所
依種說瑜伽唯識據別及別義說不相違也諸學無
學無記諸法亦是俱非者法執品類亦在其中見圓
滿我者先云見謂見道圓滿謂所斷具攝十八界等
故名圓滿彼皆計見所斷為圓滿我故今解執我能
見本理圓滿今其要無漏見斷見所斷方見圓滿非
我也此中能作因攝一切法若親若疎現行及種望
[006-0097a]
果不障或能助力皆能作因解自性中云當知一切
因皆能作因所攝又云差別者謂能作因差別略有
二十種遂說十位謂善菩提攝受有慧無記無亂障
迴向不怖慳自在名善等及十因故初言七故六因
俱因緣義唯識第七會云唯依此二建立因緣所餘
因緣不可得故俱有因論云謂諸法共有而生必無
缺減即一切俱有法相依俱起有力者皆是此因如
四大種及所造色隨其所應釋論仍云非一切聚定
有四大種及色等所造若於是處有爾所量必俱生
㸦不相離為因非餘故下相應因中云此但略舉綱
要即四大望造色相依俱有故亦是此因無性攝論
第二云若說五因為因緣者即異門說阿賴耶識俱
有因義說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此文即顯本轉二識
㸦為俱有因以在因中㸦為因緣故及俱有依止故
故無性云若離如是俱有因攝內外種子阿賴耶識
所餘因緣定不可得此中總說本識七識㸦為此因
即因緣俱有因今以義詳然有差別若在果位七以
八為因八不以七為因非能熏故若非因緣者唯以
七為俱有依故若在因位前之七識皆以八為因八
以七識為因除六識中異熟果者非能熏故前六以
七為因七不以六為因不依六現故五識以六為因
不以五為因前之五識㸦以不為因於一一識聚中
相應心心所更㸦為因其所緣相有二說一云八識
相緣本識相分隨所立七識為因非七為八因七相
[006-0097b]
非六因六相非七因六相非五因五相非六因五相
相望亦爾其本識中心王相分與心所相分為因非
心所相分與王相分為因不扙託故餘之七識心王
心所相分既雖復俱有而㸦為因相扙生故有義諸
相分雖由餘故有餘非俱有因俱有因者相親依而
俱有者扙諸相分相望皆非種故與見分既非親合
非俱有因見自證等其現亦非非異體故於相分中
大種與造色為因造色與大種同聚者為因必無闕
減互不相離說為因故大種望大種造色望造色隨
所應有皆得為因不同餘宗不闕十隨轉反更為果
立俱有因故其種子如異性異熟因種名言種子為
因名言與業種非因大種與造色為因非造色與大
種為因不託生故眼種與眼識種為因非種識與眼
為因餘相扙者皆如是若託為因唯同地因若俱者
通他地此中依因緣為俱有因唯本識等增上緣如
此中次相應因中唯心心所同行一境為因此論依
現行相望為論無性云相應因者心與心所更互相
待受用境界有自功能猶如商侶非離功能阿賴耶
識能依種起即與相應法為因是因緣種此通因緣
非因緣同類因界唯自界色唯色蘊四唯四蘊善不
善無覆唯自性其有覆身邊見等亦與不善煩惱為
因由習增故其不善煩惱不現增俱生身邊見故非
因或與等非因不增勝故異性非因不相似故。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六
[006-009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