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83 雜集論述記-唐-窺基 (X)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五
大慈恩寺沙門 基 撰


「何等名為心不相應行。」


【述曰大文第二隨別解釋所標行中上來初辨心
相應行巳下後辨不相應行若依論本文別為二
初標別名後隨別釋若科釋論文別有三初二如
前第三總辨依處建立標別名中初問次答此初
也前卷總標中云又即此思除受及想與餘心所
并心不相應行總名行蘊故為此問不相應者不
相似義不與色心等體義相似故謂非有所緣及
性有變礙名不相應故瑜伽論五十三云何因緣
故名不相應此是假想於諸事中為起言說於有
色等二種俱非於有見等二種俱非唯識但名不
相應行故不相應言簡餘有為法今獨名心不相
應者心是主故如唯識言行謂遷流簡無為法顯
唯得等是不相應行。】


「謂得和合等。」


【述曰列二十三不相應名等言等取不和合性瑜
伽顯揚等皆說二十四意顯同彼故說等言然不
別列不和合者論師顯彼體即非得既不對得別
立非得故不對和合別說不和合又顯設言不和
[005-0068c]
合者說不相應亦未周盡聖性遲緩等皆不對說
故故置等言顯更有多故顯揚云復有諸餘如是
種類差別應知上論本文下釋師解。】


「如是地故。」


【述曰此釋論師五門建立得等差別依處故者顯
得等法必有心心所色現種而為所依依實立故
自體故者體通三品假立故者明體非實作意故
者顯由隣近加行引生地故者顯所依地唯依一
地得地名故。】


「二無心定餘唯初三。」


【述曰總明得等具義多少無想滅定具足五門並
依能厭善心等種立體通三品心等無位假施設
立能厭心等作意引生依第四禪及有頂故無想
異熟唯除作意具餘四門唯依無記諸心心所滅
種上立通三品果唯假施設在第四禪不由加行
作意心引任運心等滅種子上立餘二十一唯具
初三非近加行引非唯一地故至下當知。】


「得者獲得成熟。」


【述曰下別解釋有十八段四相為一段名句文三
為一段故此初明得上論本文下釋師解。】


「善顯依處。」


【述曰釋中有三初解論本具初三義後例屬餘此
顯初義所依有三一依所得謂有為得與所得法
相屬相應隨增減故二依俱道謂擇滅得及六行
[005-0069a]
諸非擇得與俱時道性相應相屬隨三品轉故三
隨所依謂除擇六行餘非擇得畢竟緣闕及暫不
生無別相屬隨所依本識及緣闕法故此三得中
初通三性次得唯善後應分別隨本識者唯善無
記隨緣闕者或通三性今論總言初顯依處如章
中解。】


「若增若滅下品信等。」


【述曰解第二義理實三性皆有增減但言信等舉
難得故略示法故或難起故或等通等餘二性法
但言增減不說中者例可知故或不定故不別說
之隨二所攝如十力中根上下智力五十二言增
盛之因名為得者彼約用說要增盛位方能得故
由此彼言生緣攝受名之為得此依體說故不相
違又增減品皆增盛位建立於得若不增盛立非
得故。】


「假立顯假立。」


【述曰解第三義顯揚論第十八說不相應行皆是
假有假有六種門一者屬主相應言論配屬於主
方解相故此誰之得謂色之得乃至廣說由起彼
言故假立此不相應行又以二因破實有至下當
辨故非實有。】


「如是於餘建立當知。」


【述曰第二例餘具五門義二定具五無想天四餘
唯初三皆准此說故言隨應論文解得且有三門
[005-0069b]
一依處二辨體三假實今更略以五門分別一辨
內外二世所攝三彰大少四曾未曾得五問答分
別如章中說。】


「無想定者假立無想定。」


【述曰於中有二此論本文下釋師解此中有四巳
離遍淨欲未離上欲者顯地出離想等者顯作意
於不恒行心心所滅者顯依處假立無想者顯假
立體通三品彼所引故略不說之。】


「巳離遍淨欲巳上衍貪。」


【述曰第三靜慮第三天名遍淨上欲謂貪欲諸煩
惱中勝故偏說全離第三靜慮貪欲未離上貪欲
諸外道等能起此定亦顯此定第四禪繫成唯識
說下想麤動難可斷故上無無想異熟處故。】


「出離想為前加行。」


【述曰瑜伽論第十二問以何方便入此等至答觀
想如病如癕如箭入第四定修厭背想作意於所
生起種種想中厭背而住唯謂無想寂靜微妙計
當無想為真解脫起出離想作意為先遠加行故
如六行法而入此定以生死中想為因緣故解脫
想為前方便非不滅餘成唯識說想滅為首立無
想名。】


「不恒行者轉識所攝。」


【述曰成唯識言彼無六識由間斷故名不恒行遍
行別境并善十一遠五近意名不恒行有漏觀麤
[005-0069c]
所厭唯此故唯滅此。】


「滅者所依位差別。」


【述曰釋不恒行心等滅言正顯定體由前方便第
四定心厭逆心等故所引不恒行諸心心所隨其
勢力暫時間滅由此滅故所依之身與前有心分
位差別由謂無想寂靜微妙於無想中持心而住
如是漸次離諸所緣心便寂滅滅即是定令身位
異名入彼定成唯識說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以能滅故名滅。」


【述曰此顯能滅與心等異故說是言成唯識說謂
修定時厭患麤動心心所故發勝期願遮心心所
令心心所漸微漸細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極增
上厭心等種由此損伏心等種故麤動心等暫不
現行依此分位假立無想故以假定能滅名滅不
恒心等為所滅故假實既殊能所滅異故以能滅
為此定體論文巳有五門分別一依地二行相三
滅數四體性五假實今者更以十門釋之一釋名
二修異三性攝四順受五業攝六起處七起人八
曾未曾得九二得攝十釋疑難如章中解。】


「滅盡定者立滅盡定。」


【述曰下第三段釋滅定中有二此論本文下釋師
解初中有四超過有頂以上顯地暫息想作意為
先顯作意於不恒行等顯依處假立滅盡定顯假
立唯無自體許通三品修故成三修略而不說應
[005-0070a]
勘瑜伽唯識及別章恒行一分滅難安慧三乘無
學八地巳去無第七何言入滅定者此一分無先
無故答據餘位故難護法既有人法執并淨智何
故言入滅定者恒行一分無答據除佛外所餘半
染令染無故言一分無巳離無所有處欲者明二
乘得非菩薩得菩薩不離欲而得定故。】


「無想異熟無想異熟。」


【述曰第四段中唯有本論於中有三巳生無想有
情天中者顯地不恒行心心所滅者顯依處假立
無想異熟者顯假立唯無自體因三品故果亦三
品如唯識第七等及別章。】


「命根者假立壽命。」


【述曰第五段文有其二此論本文下釋師解初中
有三於眾同分顯依處此中同分即總五蘊現持
種子種類同分依此總中本識種子有持色心令
壞之力假立命根或雖同分通五四蘊界趣生本
唯第八識此通現種今依彼種假立命根依引唯
識文又此同分非唯命根依說於言故說是命根
所持之法令彼住故如顯揚云先業所引六處住
時決定假立命根故名同分是命所持不同小乘
依彼而有以下論云令眾同分常得安住先業所
感住時決定顯自體隨業分限有故假立命根顯
假立。】


「眾同分者諸蘊相續。」
[005-0070b]


【述曰下釋師解有二初解依文後解自體此初也
然舉總同分依之別立命根不舉異熟本識同分
別不離總故義亦不遮有前二解應引瑜伽通一
切及同分文。】


「住持決定者功能差別。」


【述曰此釋自體瑜伽五十二說定不定命根等應
引如彼餘門分別如別章。】


「眾同分者假立眾同分。」


【述曰此第六段有二此論本文下釋師解初中有
三如是如是有情顯依處唯依內處立故不通非
情於種種類自體相似顯自體謂隨何品類自體
相似假立同分者顯假立又如是如是有情者顯
眾義非一故於種種類者顯分義分者分類故自
體相似者顯同義即多分類相似名眾同分。】


「於種種類一種類性。」


【述曰此釋師解種種類是總自體相似是別雖總
有多類差別於中一種類相似上立同分故餘勘
唯識瑜伽五十二及別章。】


「生者假立為生。」


【述曰第七段中有二初別解四相後釋論師當知
此中下總料簡上若論本文唯別解四生中有二
初論本後釋師以問答以對外成壞大勝分說故
依一期以辨四相非無剎那又舉顯而為論又順
正量部師為論如唯識第二有二四相應勘於彼
[005-0070c]
餘文思審可知勘顯揚生異二相有因緣。】


「名身者假立名身。」


【述曰第八段中有三解三法故然釋論即為二初
解三法後解異名初中又二初別解三後總釋三
初三中有二初論本後釋師此論本也增言者即
名是言言即音聲詮辨法故法體無名故謂為增
增謂增益又增者勝義名等詮法勝於言聲言聲
能與合名等不如名等故又欲發言者必依名等
方發由名增長於言故略言謂增言又言者音聲
法之自性於中屈曲假立名等於言增故名曰增
言增者加也義雖亦然而體非言不詮法故不具
二義不名增言。】


「又自性差別總攝一切。」


【述曰此釋論師後釋又爾彼同顯此想者想者名
也說因為名由彼照了等同顯此眼名故不流變
者流謂轉義變謂異義謂字但守先住更不流轉
變異改移流轉以下皆依前後因果以釋名得一
剎那皆說有為非無為流轉唯依相續可非剎那
不解間斷者彼義隱故略不說之非非流轉此中
相續言顯非一剎那不斷言顯非間斷方中二解
一唯依色蘊上立方前方所示現等因寬狹相似
故恐體即色處收方顯於色蘊中施設不唯一色
處故二云此依五蘊因果上立以色處中顯釋師
除此說然通五蘊隨依說故如非色功德隨所依
[005-0071a]
色身亦得說遍十方此亦應爾隨依可說有十方
故寬於色蘊上方方有三一色處二色蘊三五蘊
若不爾者說何為此後十法文中流轉勢速次第
時四法唯依前後因果以辨餘定異相應方數和
合六法通三世立定異之中雖以妙行惡行各招
自果為其定異然俱生法亦能為因生受想等豈
非定異故通三世論舉一隅相應中雖舉布施感
富財等亦舉一隅現在亦有相稱因果故方中文
且顯唯說現在據實通三世世世皆有十方故若
准依色有此方者色中有方所別說不相應受中
有領納別說不相應於此義中應審思擇和合文
中應假唯論現在如依滅依緣未來境亦和合故
通三世也文言總故亦不遮也根不壞境現前等
中且如五識必四根具隨一境現不待一切自作
意起更不待餘餘識隨應當思准問五識依四根
缺一不能起眼識必緣顯形闕一不能生答依是
體增上與力闕不生境為疎所緣隨對即能起作
意難亦爾皆應思准勘瑜伽決擇及本地第三建
立識蘊中初問後答答中初略後廣廣中初解心
有二一釋異名二證誠有釋異名中初論本解心
舉異名後習氣者釋論能解前義舉異名習氣所
熏總也一切種子等四名想也以能積集諸習氣
故成前心義本識眾名中頌曰無沒本宅藏種無
垢持緣顯現轉心依異識根生有此眾名中唯藏
[005-0071b]
一名在阿賴耶其轉異熟了別事窮生蘊有分識
五名唯在異熟識餘十一在阿陀那謂無沒本宅
種子執持無垢顯現心依根本識等此中阿那識
者謂能數數令生相續即唯識云及能執取結生
相續持諸根等令不壞故即唯識云以能執持諸
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二義合一處說總名
執持彼論約能生覺受及不生義以分後二此約
內處總名執持五因破執受中分二初一因總破
六體非後說四別破三性六識非後四因中分四
初一破善惡性後三破異熟無記取唯識第三末
十證第四證大好此中容有等唯識瑜伽各有等
等威儀工巧變化此中文略八證中第一證總破
諸部第二及第三除大眾等部彼許六識俱故第
四破經部及大眾部設許經部從彼熏習許大眾
等六俱六識不得受熏種子證中瑜伽云又彼諸
識長時間斷不應相續長時流轉故知此中心相
續長時間斷相續經久流轉不息相續者色身雜
故又引四業用證此以比量唯識道理成一一念
必須有此四用命終識證中唯識第三破六轉非
此事而瑜伽及此論唯言非彼意識有時不轉者
據定有識為論五識前將死時巳無故諸命終位
三性心乍可無潤生心決定須有凡夫以現種潤
故。】


「意者滅識為意。」
[005-0071c]


【述曰第二段解意有二此論本文下釋師解本中
有二初解第七意後解六識亦以無間意為依初
中准下文有四段以即四門分別唯識第四十門
分別此中文有四舉名唯有五無行相所依及餘
俱性攝繫界五門四門者一所緣唯識第四有四
師解如彼勘敘此中據因位未轉依說思度為性
者彼云思量量即度故此即行相識以思量為行
相故不說餘俱如出唯識釋論中有二初解第七
後解滅意初中又二初以四義釋前所明後辨釋
前生起之時於中有二以何故後必不起定無有
故略而不說聖道中隨何乘聖智者一分全分諸
師異說在因非果然八識中有三類一染淨俱麤
謂前六二染淨俱細謂第八三染麤淨細謂第七
所以滅定聖道隨其所應有滅不滅違定別故無
間滅意者如古抄釋解六識中依不共依未解依
位具分別耳第二建立界論本中有二初略建立
後問答辨蘊不攝法問何故蘊合色識開心所處
開於色非心所界開心色非心所耶二十唯識云
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說有色等十如化生有
情以愚有三唯愚色為我及唯不解說十二處愚
色及心為我及不解說界唯愚心所為我及不了
為說蘊俱舍云愚根樂三故初中有二初略明建
立後問答分別第二問答中問界法蘊不攝以前
說蘊即十八界故恐界蘊無差別故為此問於中
[005-0072a]
有二初問後答答中又二初略舉列名答上唯論
本下通二師後隨列別釋答答中有二初釋論師
料簡釋妨後別別解釋釋中為四一解真如二解
虗空三解非擇四解餘三餘三以下有總問答故
為一段釋妨難中云以如依位分柝為三何故餘
者不分為三謂空三性變非擇三性法滅等此亦
不然法性真如依位有三即餘巳說依如義別起
若心變如非此所說故同空等亦無三性若依相
者如為三性之理可隨以說三餘不應爾故不可
解真如中有二初釋善真如後別例不善無記初
中有二初略列異名後隨別釋實際中實謂無倒
有二解一即如際二謂如智若依後解與勝義無
差別故前解好。】


「虗空者所作業故。」


【述曰空中有二此初論本後釋論也容所作業准
此應說然佛地論中第三亦容三業不障意轉故
佛地自會此違釋中有二初略後廣無色性者至
是名虗空略也餘廣也廣中有三一廣前意境二
廣前唯違色三廣前無性相言隨義即廣不依次
第釋唯違色中為別受等共有真如等者受等四
蘊亦名共違真如等故色等理違意顯色蘊非但
違空亦違真如真如等通違五蘊受等唯違真如
等故與空別無常性等者等取空無我等雖兔角
等下本疏中解雖巳下文釋外伏難何故不說兔
[005-0072b]
角亦違五蘊伹言真如等今答不違以體無故又
兔角等下釋伏難何故不說此違色俱言違色今
答共違五蘊有無異故今解不然此釋伏難不說
兔角等同虗空無為所以不違五蘊畢竟無故今
此初解不可說為無為不違五蘊本性無故後重
解云何故不說兔角為虗空無為答言非唯違色
亦違五蘊非唯違色故無性相言顯非受等受等
唯違色非無性相故性者體也相者用也此三義
中意境無性二是實義唯違色者依麤相說非實
理門擇滅者下釋後三無為為二初別解後釋師
料簡料簡中有二一辨應斷法二顯依立無為當
知煩惱斷故以下是言此所依受者謂為根為境
相應法受總名煩惱所依之受或除相應縛所緣
縛或斷硬澁性總名斷受非要體無通三性法種
子現行隨所應皆得又解所依受者說唯俱時受
以是離繫斷相應縛得故非孤斷受等彼非時離
繫得無為故此文據一分故故離繫顯揚據孤斷
一分故言暫時離繫若依前解此文為盡理攝二
皆盡故此中言麤重瑜伽第二煩惱名麤重亦名
隨眠異熟法名麤重不名隨眠善品便不得名以
所依體能非不堪能故今論云所依受不名麤重
者若唯取俱時所依受餘為別煩惱略不言麤重
據實是麤重若通取根境俱受總名所依受受寬
故不言麤重麤重有非異熟品故此定障體通二
[005-0072c]
障故若二障俱定得離繫果若非俱者但增上果
不害隨眠故。】


「由此道理及與意處。」


【述曰明建立門中大文有二初本論明建立後論
本問答辨建立中有二初建立三後明法攝上來
別建立三巳下當第二明法攝於中有二初明攝
此是也後釋論師傍乘義辨。】


「如是建立蘊界處巳應更分別。」


【述曰下文有三初結前生後發端次問答後總結
此初也。】


問答明第二文中有八段一問界增減生識即是因
前問故二問識之用段食等義因便顯故成味及觸
便一身識用取故此中但說香味一所作一云無此
顯二者謂聞大香臰境亦有無用故此中說三說有
見聲聞斷等是間斷聲因此為一問故謂問言若有
頓發應能頓聞何故聞近障聲不巳明了四問具分
別五八種識得名六問能見者七問蘊性狹八問立
三科分段有三一答不立二十一二解有二所以令
識各明三依多少論俱於眼境眼識一所作故者謂
二眼於境一所作同轉故又共能生一識於境一所
作緣故此中但取端嚴故立相名耳鼻根各二巳取
分明若為分明舌身應爾可三處相稍異相資故為
端嚴各生二種若二舌二身說非一體以舌力資身
稍相近故二燈同發一光二大造一造色然見多影
[005-0073a]
行處異故第三文境有差別因前起問於近障聲聞
不明了者一問近二問障答中以有對故礙不明了
由被他礙不能相擊頓發故以有對故細隟微小生
不明了若處大空曠多相入耳可得明了近耳相通
除隟微現小聲復微小而入耳中故不明了隨應諸
文配取七分別中何故五識不名有相名任運也以
五定隨境生餘識不爾有相通有二行相識從強得
名屬眼之識識種隨根不隨於色明離於色種外別
有相分種見相非同種生家以此為好證同種生家
云此釋色等據依現力親色隨識生何得言隨相應
起又論本質色非五取色故不相違立蘊界處中此
唯有略廣門又愚根樂三故耳或有眼界非眼謂處
卵㲉羯邏藍時頞部曇閇尸初雜穢次云疱後凝結
彼呼熟血亦云凝結徤南云堅厚漸凝厚故至五七
日鉢羅奢佉此云具根何故今論至三七日不名具
根雖受生時巳有身根身根用增要至堅厚不可與
身根合說故伹說三七日次下文或云成身界非身
唯在無色非餘位故故知第四七日漸巳根生五七
日方滿得名為界據實餘四根要五七日具前四七
日猶名為界義略舉初義攝第四。


問答分別中有二初以內六根與界四句分別後以
上下相緣分別初中有二初明五識後明意根五識
中初論本後釋論本論中初名眼後例餘釋中有二
初解眼四句難處後解例中身難處此意四句難第
[005-0073b]
七八意非無間滅意末後時在現在故識有末後入
過去為意此無體有義故或末心在現在時能為意
用入過去時其相方顯非入過去方經意義故取無
間滅為勝第二句入滅定故不取第七意安慧護法
二師釋此論二句相違護法滅定有淨第七無想有
染第七俱非無故安慧滅定有第八意何故不說依
染為論故。


二上下相緣中有三一明眼耳二明鼻舌身後明意
義初中有二初論本後生者下釋也此中十一種表
唯有漏蘊聚若無漏蘊唯有九除麤及劣五十六四
義解何等積聚義名為蘊也答種種所召體義更牙
和雜轉義一類總略義增益損減義是積聚義此中
第一三是義名聚第二四體聚或四總體隨種種名
有種種體聚界中所餘界即六十二界所餘處總攝
一切法差別義名處今五解脫處如九十六七及別
抄解解五蘊喻中一解如抄一解依前牒配二解四
總通五蘊以想見心倒通五蘊故如瑜伽第八解今
正義解隨義釋之非要次配心為無我色為離淨受
為小味想表不堅行為不實集論本開為二云不堅
不實故八十三解五蘊喻識如幻事定無作受我可
得故九十七解五解脫處一趣無動行二趣無所有
處行三趣非想非非想處行四現法菩薩五聖解脫
何故建立此五解脫處謂聖弟子巳見諦跡未離欲
者有二雜染謂欲雜染及後有雜染於此二種勤淨
[005-0073c]
修心為斷欲雜染勤修加行時漸依三行謂趣無動
行趣無所有處行證入無動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
定此由斷對治故及遠分對治故超度欲染或為斷
後有雜染勤加行時巳離欲界愛未斷色界愛如彼
卷說八十六十八界地等六界欲恚害及離為六界
五受無明為六界以上三六界名所攝受等四界通
一種四欲色無色界色無色滅三界去來今三界劣
中妙三界善不善無記三界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三
界以上六種三有漏無漏二界有為無為二界宜通
兩種四彼卷廣解所以不能煩錄。


名句文身以五門辨一顯差別二釋名字三界分別
四長養等分別五釋妨難有三一佛等一念聲如何
分位二四蘊名名等三不立次八識以五門一發潤
並名作正助果名受作受不同二五心差別因果三
心所相應多小四得通四道四道在因果具幾得捨
分齊五雜通三慧三慧八識名義得聞謂聞聲慧謂
聞所成慧離染有異染謂五住此中正取修慧名離
無為廢立中實故應立一謂真如假實分應立二謂
法性心變隨性立三謂所執等據相立有四謂真如
擇非擇空不動想受不出擇非擇故依相增立有六
受障定增故依詮位立八三性體位別故若依界地
根果即有無量無為一增減二廢立三得時入所四
得差別五假實分別有立八分別顯揚十六說八七
分別依對法依前六識論五識唯緣現在名任運意
[005-0074a]
識中緣三世有故分二過現有境名有相未來有境
名無相於三世無境分四皆計度故依巳受未受顯
別故二無境體無不可依境以分但隨行相麤細染
不染位四故不增減若依瑜伽唯依意識分七於三
世曾有境分有相無相根熟言善未熟言不善以分
此二唯於現境勢任運一種三世麤細行相以分二
染不染以分二不說後四皆是計度染污等言仍言
過去[厂@既-旡-日+口*頁]戀行未來希求行現在執著行故八分別等
皆應廢立三七分別廢立中何故唯說三七非增減
耶答據實而言諸無漏心不名分別非虗妄故皆印
證法故諸有漏心皆悉虗妄設有定心印證於境猶
未分明相從總說並名分別唯談自性唯應立一俱
名虗妄分別故中邊云三界心心所是虗妄分別瑜
伽解五法中亦立一分別此以一切有漏心心所為
體依一切法有體有義故有此差別能緣分二攝論
第四云緣體者名自性分別緣義者差別分別或依
境境中有總有別七十三云一無差別二有差別此
皆依境或依境中體用差別開體合用分之為三謂
我法用體用相隨應彼開合用依體起合用開體或
依三世巳受未受二境別故分之為三去現二世皆
有二境未來唯有未受之境其未受境三世無差巳
受境中去現二別故依此義立三分別謂自性等隨
義配之此依三世巳受未受差別無差以分三相或
應立四境有體義分自性及差別計有闇明分有學
[005-0074b]
無學如攝論第四說或依境行分體義分二取分四
世以開四種七十三說計自性差別計取所取二取
中皆有體義體義中皆有所取或分五種依能詮所
詮交對各對開合為五謂依名計名依義計義各對
也依名計義依義計名交對也此四為開合說依二
計二如攝論說。


此中文有二初問次答答中論本有二一列二十三
種不相應名二得者下為十八段釋以四相名等二
各為一段故若釋論合明則有三段二段如前第三
如是等心不相應下總明上二十三不相應依別位
立此如瑜伽第三菩薩地第四十第五十二五十三
五十六顯揚第一十四十八對法第二唯識第一第
二五蘊百法等說不相應然五十二三唯說有二十
三與此同五十六及第三有二十四一諸論多小不
同者雜心立十四俱舍亦然然有差別婆沙復立多
種非得並如彼釋成實論說一謂無作戒非色非心
故今若瑜伽第三五十六顯揚第一百法等論立二
十四若成唯識及五蘊論立十四此中立二十三一
解云諸論並有二十四此論五蘊皆有等字故此等
不和合五蘊等後十不相應成唯識既破小乘立以
唯十四然如成業唯識等說上座部等更立不失增
長正量部立隨眠等彼難破之於不相應亦不建立
二解云此如瑜伽有二十四略故不說對法略不和
合者彼云以有多種故如見斷種上假立異生性是
[005-0074c]
不和合一分既略舉一餘略不言今難不和合既是
非得和合應是得舉一攝餘應亦略得而不說今假
以對於得不立非得故對和合略去不和合如對勢
速不立遲緩等其義亦然問瑜伽等何故不對得立
非得等對和合立不和合耶據實餘法皆應徵難答
皆應對立然顯揚論說復有所餘如是種類差別應
知故知對得等立非得等然諸論中略不建立二名
體門者今但言簡心故名心不相應簡無為故名行
既不簡色應色相應今依五十三說此是假想於諸
事中為起言說於有色等二種俱非於有見等二種
俱非即是雙簡色心應云色心不相應行然心是主
略去色言伹言心不相應其無為亦非心相應然非
是行行蘊所攝故對行言然顯揚第一但言與心法
不相應亦無色字此以蘊界處百法五法三性出體
可知三假實門勘婆沙藉諸部假實門然成實論唯
假成唯識第一攝論十八有破實所以顯揚第一五
蘊等云此等與心不一不異唯識解名等與聲亦復
如是此既無體說之何用五十三云此是假說於諸
事中為起言說故既言是假依何法立依心心所建
立五種謂無想定滅盡定無想異熟命根異生性問
若命根唯依心立何故顯揚第一卷說依六處決定
假立命根答彼意唯取第六處故如無始法爾六處
殊勝言何以知者唯識第一卷云謂依異熟識種先
業所引住時勢分假立命根明知不依眼等處立依
[005-0075a]
色法上建立四種謂名句文身及方依聲及色上立
名等方故通依色心建立餘十五種如理應知既知
依色心建立此等幾唯依現行幾唯依種子幾通現
種無想等五依心立者皆依種子不依現行彼云無
想異熟通報色心現種二法上立異生性於見斷染
汙現種上立命根唯於報現行心立者不然唯識論
第一及第七卷無想異熟唯於第六報心種上立不
言依現行故又五十三說生得心心所滅建立無想
異熟故知不依現行又異生性五十二云於見所斷
種子唯未永害種上立唯識第一與彼文同故不依
現心等上立又命根唯識論依於第八識種由業所
引功能差別上立故非現行依色立者皆唯現行五
十六說依假言說分位建立名等唯識第二卷說謂
於詮表屈曲聲上假立名等故此三種唯現行方者
此論下文云唯於色法非心等故若依色種亦建立
方即依心等亦應建立無別處故餘通依色心立者
通依現種五十六卷初云依何分位立無想滅定等
依諸法立二十三不相應即命根名句等異生性皆
依諸法立如次第一一釋四漏無漏者滅定唯無漏
六十二卷唯識第七說唯無漏聖入故無想定無想
異熟異生三種唯有漏五十三說前無想定非學所
入亦非無學此中無有慧現行故此上有勝寂靜住
及生故以是稽留誑幻處故故此異熟亦唯有漏異
生性者唯依見斷染汙法立故非無漏彼云不和合
[005-0075b]
者唯在因中不可分別漏無漏者今解若據破執一
相名不和合可唯有漏如五十六等說顯揚第一云
謂諸緣乖性建立不和合豈佛果上法皆和合無緣
乖耶邪理不生名緣乖故今應分別據瑜伽等唯有
漏顯揚等說通漏無漏故彼所說為理不成即一法
唯無漏三種唯有漏二十通有漏及無漏問命根名
等對法第四說自性無記何故今言為無漏者答圓
鏡智種可立命故然此論等隨轉理門據一相說五
十七卷二十二根中漏無漏命根亦唯有漏者並如
前會名句文身依成唯識及佛地論有二說一云十
五界有漏名等唯有漏二說十八界無漏名等通二
種彼云假名實四相別者不然設爾皆通有漏無漏
五三性者三種唯一性無想定滅盡定唯是善無想
異熟唯無記六十二唯識等說故六種通二性謂名
句文身命根異生性及方唯無記及善有漏唯無記
無漏是善故異生性通不善有覆故見道斷法通二
性故方在因中色法唯無記命根等如下第四及五
十七說說唯無記即知亦非果非餘性在果可知餘
十五種通三性文理無違六情非情者大乘無文准
小乘作處應思第七幾長養幾等流分別八見斷等
三者唯識第八說斷有二義一唯不斷滅盡定一唯
見斷謂異生性此二引文如前二唯見修斷謂無想
定無想異熟唯識論第八卷若不生斷說無想定等
唯見所斷若緣縛斷說善性等修道所斷五十三說
[005-0075c]
無想天等見所斷故五十三說許命根亦通見所斷
故非無記者亦許見斷是不生斷六十九說善及無
記唯修所斷故是緣縛斷餘二十種通見修斷及不
斷三分別十七通三者除名等三若命根等通不斷
者何故五十七二十二根中說十四一分見所斷一
分修所斷十二一分修所斷一分不斷謂前六及餘
六二是不斷命根不通不斷也答一約因中亦隨順
理非了義故名身等三種若有十八界通不斷若無
者唯見修斷以法處色亦有方故不可為難九五位
者一資糧位二加行位彼云在第十迴向信向道三
見道四修彼云謂二地以去若爾何下第十四說十
地位中修所知障對治道初地亦有修道耶初果有
修道初地例應然又唯識第九說初地通見修故五
究竟道無想定及報在初位優婆塞戒經云舍利子
八萬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未得解脫法故乃
至廣說故退以前入彼受報不退巳去不入彼定又
云在十信第六不退心以來位即與八萬劫相違一
心為一萬劫即第八心方不退故勘問滅定中有直
往有迴心迴心通五位直往非初二然入地以去有
多文如楞伽等如唯識第七卷解不和合彼云在前
四位者如前漏無漏理說亦通五位十三界九地滅
定非界是非想地無想定及報唯色界第四定名句
文即語聲差別故唯欲色二界初定欲地有若思惟
名名言熏習等名通三界九地方唯二界下五地有
[005-0076a]
餘十三通三界九地有餘別別門下一一立論以五
門解二十四二無心具五無想報具四餘唯三門然
唯守一地名地通二地以去不與地名故餘法不名
地作意為加行引生與作意名不爾不與其名等三
無想報遠加行雖作意引然近非故所以不說。


別解十八門段中先解得一名體五十二云生緣攝
受增盛之因說名為得功能假立與成就何別今解
法體為因未起因用名成就若起攝受增盛因用說
名為得故下云成就品有三謂煩惱種子成就等立
得下明諸賢聖體唯假有如五十二唯識第一廣破
實相又因修諸法名成就加行成法名得二品別故
二所得彼師准小乘然外法現行既無種子不名唯
識為體故無得此理不然一切種子皆名成就即立
三成就攝法不盡然小乘得於三法上立一所得謂
有為二道謂擇滅得三所依謂非擇滅廣如婆沙定
蘊得品說虗空非得得屬所得者性與所得相屬隨
彼增減故屬道者性與道相屬隨道三品得亦爾故
屬所依者所依謂同分以非擇非有為非道得故其
得但屬所依今大乘有為法得定屬所得擇滅之得
亦定屬道非擇滅得亦屬於道謂六行伏惑其種緣
𨷂不生所得無為非擇滅攝諸論皆說不唯害隨眠
故除此餘非擇滅得定屬所依所依即是阿賴耶識
今以理准大乘非擇緣合後生種非永滅故非擇得
但屬法種不同小乘法體永無屬所依故然今非擇
[005-0076b]
得有三種一屬種子如緣合後生法二屬所依種永
滅故五十三說於見道中無想天定畢竟不生故三
屬其道六行伏惑便入聖道種非重生故不屬於種
非是畢竟緣闕不生故不屬所依道力得故但屬於
道然今於此復作分別小乘有為得通三性有漏無
漏大乘同之小乘擇滅得唯善性通有漏無漏大乘
善性同彼唯無漏攝諸論皆云擇滅者永害隨眠故
其非擇得小乘唯無記有漏屬眾同故大乘通三性
此約通亦依種子及所依上而建立故對法第四等
種通三種故云通有漏及無漏攝如來身中有此得
故邪理不生又諸有為緣闕等是但依情非情二建
立五十二說生緣攝受增上之因說名為得即外法
種子在內身者皆是彼因故亦名得通於非情唯識
論說或說輪王成就七寶通非情故謂輪寶是亦成
他身女寶等是其虗空者成唯識第二說若性空即
真如定有得如擇滅若事空唯心所變有情所攝顯
揚論說是無漏攝亦有得得此得亦通有漏無漏性
空事空皆不相違故其非擇滅得或屬所依種離本
識無別體故或屬種子皆是種子緣闕不生故然如
佛果邪理不生豈依種子故屬所依三大小者小乘
立二大乘唯一得彼法巳能自成故然無文證諸論
等中但說於法假建立得不見於得復立得故又若
立小便許小得重假而立問且如大得得現行無別
得得見分緣種子無別見見彼云以見緣相作相解
[005-0076c]
却緣自時非相解其見不自緣得據成就說故無別
得得若爾以相例得應無小相設無小相者應解云
見分量非量見分不自緣得無量非量所以能自得
又准忿恨等上有生等相即許假上而復立假大相
雖是假法何妨更得立假立亦無妨伹既能自得何
更須立四世者有法俱得以唯有現在故今准三種
成就中一界成三界種有於一世法假說有三世何
妨一界成三界種有於一世法假說有三世何妨一
界成三界時名法前後得依彼三世立無妨三種成
就即是得故瑜伽顯揚唯識論等皆說同也然小乘
得三性法有三得別或有唯法前無俱後如三類智
邊等智等今准應思具多具小四五問答者曾得未
曾得如別解脫戒念念新生名未曾得然有漏種故
亦是曾得以相例得成共有有共有因今大乘是增
上緣立得與所得為緣又無妨既爾聲名等應亦爾
解云以名等不能待詮於聲故非共有因以無力故
得於法有力故成共有因能得得有為隨所有為攝
能得得無為隨所無為攝性法不相入其無為得不
隨所依故如前巳說剎那剎那成多小唯未曾得法
念念可增餘即不爾思之可知。


無想定一名體如唯識等無想者定依士釋無想即
定持業釋今問猒心之種名為定者生心之體應名
出定出定是實種非出定入定是假種是入定又難
九品何品極上品如唯識說二應有體數多小今解
[005-0077a]
十八法定有謂遍行別境定善十一并心或加別境
一二三四如聖二十二法二十二法非必須有如小
乘說或體唯一總依諸種今云不然以依諸種立此
定故前釋為勝三依身處所彼但引俱舍今大乘說
五十六云先於欲界後於色界勘唯識第七四修方
便顯揚第一云離下地欲厭想如病等乃至唯無想
天寂靜微妙起出離想為先方便五曾得未曾得今
准前說亦是曾得及未曾得然未曾得一新新生故
名未曾得有漏種故亦是曾得如別脫戒二從來未
起名未曾得如世第一法等三無漏故名未曾得此
中即初六若有行修得修不答無以無現行法故七
應有方便非離欲得唯方便得加行生故若離欲得
聖者即是有成就彼失八退不退者五十三及唯識
第七云有三品修退不退等九生報等分別彼云通
生後不定有退不退者故瑜伽說先於此起後於色
界彼又解同小乘唯生報後於色界起如何唯生報
十感總別報彼云以非業故不感總報若思種如何
不感如唯識論云定前明了有心時思感總無心時
思闇昧故感別後名出離想者離變易受故決定有
欲界後報業者雖無文證唯識有文以如北方定有
生天後報業故義如常釋論云所依位差別者彼云
所依是定與行者為所依故又云所依謂五蘊身與
定為所依與前有心時差別故然唯識說所依是身
有心無心二位所依身別故假立為定以假定為能
[005-0077b]
滅實心等為所滅故言以能滅故名滅。


滅定中一名體准前定如唯識滅盡之者定者依主
滅盡即定持業或名無心或名滅受想者皆據勝說
唯此中名據理皆盡二體數多小同前此必有慧定
是無漏故合定有十九謂遍行五別境慧定餘皆如
前三應有依身五十六及此論下說先於此後起於
色界重現在前託色依故此未立第八識教若巳建
立於一切處皆得現前問生無色界必無菩薩滅離
生故云何可說信教生彼得入此定信有二種一信
而行謂諸菩薩二信而未行謂二乘等雖信大乘教
而不能行故信巳生彼而入此定又解信有第八識
教許上上界能入不信第八教謂二乘等不許無色
能入此定鄔陀夷經是此誠證超段食天生意成天
故如唯識說如瑜伽說應無定退何故後於色界說
重現前謂巳斷種不更起名斷巳非是有漏依識心
不許後更失義四修定方便彼云初二劫與二乘等
要先逆順入八地定純熟巳至第九品方能入第三
劫以去及佛任運能入如大論第十二說顯揚十八
等說故此應思惟然說聲聞修增上利根亦能超一
切地故勘諸文五得人多小者小乘有十二人謂非
想具縛離九品為九阿羅漢獨覺如來離第九品即
阿羅漢向故今大乘加未離第四定空處識處無處
有處合為十六若約地地有九品復多下四地各九
并前十二合四十八人能入雖有第四定具縛以離
[005-0077c]
無所有處第九品即非想九品具縛故此論第九云
未離色界欲得無色寂靜定等是唯識有說未離初
定欲亦得即更加他二十七人合前七十五人雖有
初定具縛與前第四定具縛義同不加離第三定第
九品即第四定具縛人故若加頓悟十地菩薩復加
十人合八十五人地地中入住出即有三十合前一
百五人以根乘之即有無量若漸悟菩薩地前未入
巳入四十心四決擇分位復加四十五人并前一百
五十人能入然彼師三說直往菩薩一云初地入無
文二云三地巳去十地論第三地中云禪者四禪解
脫者四無色故然十地論第六地中解脫月問金剛
藏答於六地來能入寂滅定前地有相觀間雜故六
地未能入者據勝語問何初二果不能入一云有變
異受難伏故二云欲界不善無記二煩惱重故六修
方便佛離欲餘方便八地以去菩薩雖無加行心然
得方便入故無失此理定然瑜伽等說雖第七地能
念念入滅盡亦加行得也又謂等流人法觀等七曾
得未曾得如前說知八伏定障斷定障得若不斷定
障得者何故此論第二云於滅盡定上建立想受滅
無為是擇滅攝若斷得者何故此論復說伏第四定
上識心能得此定今一解云不斷然縛斷者方立無
為從究竟得名一云必斷第二答為正然說伏惑得
者約煩惱分故以煩惱與定障性各別故問如伏重
得者熏禪亦應爾既伏惑能熏者如聲聞第三果未
[005-0078a]
離初定欲熏禪業成而命終如何退不可具初定業
巳滅離生報故不可思亦伏下地種未永害故聖人
以種潤故如唯識說其業成者於命終時必斷下惑
如第七生者為斷法然若於惑業斷必不生上故九
滅七識全體一分者唯識二說一唯我執二必法執
彼第五卷說十二定別者一依身三界二界二界色
無色三地第五第九四想五滅識多小六二得七漏
無漏八內外道九起人多少十有報無報十一巳離
欲十二伏斷惑得論離欲中一伏二斷皆名離恒行
一分者二說我法執有無如唯識五彼云唯我勝軍
師亦法戒賢師然唯識是古師義論云所以不言未
離上欲等者明巳離欲者亦得此滅定義不定故所
以不說非如無想上欲不離必定。


無想異熟一名體若言無想即異熟異熟無想故持
業釋若無想之異熟無想是因故依主釋若無想者
異熟亦依主釋以無想屬行者故若俱舍唯依主無
想之異熟故體中彼三解一別報意識及心所種子
不生現行心即於報心種子無想建立二此報是現
行從報意識種子巧能生故下文云於心心所分位
建立三於第八識上假立雖有三釋仍未披文唯識
第一及第七云即於異熟第六識種子不生義建立
五十三云由此因緣生得心心所滅建立無想故二
對因辨果者彼一云無想定所感三云入無想定能
引定思感彼異熟果故唯識第七云其定前明利現
[005-0078b]
行者增勝思能感第八識果入定之思滅此異熟二
報既殊因亦別也三前後心多小彼云西方二釋一
云初後俱有心二云俱無又解初無後有唯識三說
廣如彼論第七卷說若俱有心即准小乘前後二心
多少不定或後心少論云若想生巳是諸有情於彼
沒故故知非多四報處所在如俱舍云於廣果天有
高勝處五報處威儀者雜心以此入定以此受報即
通四威儀者不然行時無報亦爾若五百劫行行便
不息者至何處六退生所在彼云以受報巳起謗涅
槃邪見更不修善業是故命終必生欲界以法爾有
欲界後報業故俱舍云從彼沒巳必生欲界非餘處
所先修定行勢力盡故如箭射空然唯識第七及俱
舍皆言必生欲界力盡便墮不言必起邪見起邪見
巳生於欲界必墮地獄增上慢者諸論但說生欲界
故何必要起邪見七中夭不者五十三有三品許有
中夭薩婆多說無今大乘瑜伽云唯北洲人無有中
夭。


命根中一名體今云命體即根持業釋故地持云生
理不壞名之為命或命之根亦依主釋問彼云體者
三藏兩解一依本識現行二依六處唯識釋何故下
第四說是自性無記攝無想異熟生得無記攝命根
六處無想異熟依本識上立故二別攝故後釋為善
二攝所在二報非報瑜伽等云先業所引住時決定
故等由此義准變易生死非新業感若不爾者應無
[005-0078c]
命根三一異者如廣論問曰命根體為是一為多答
應作是說體唯是一大乘無文然准小乘乃至釋諸
妨難斫截身支等論此中但言依眾同分此則正趣
生體唯是本識即眾同分根本上立然眾同分實依
諸法。


眾同分一名體相似名同非一曰眾同之分即依主
釋分是因義此同小乘解若大乘釋眾是種類義同
是一義分相似義眾之同分是假法故即依五蘊現
行種子之上假設建立二等流異熟長養皆通通依
諸法假建立故三得捨與死此生彼相對可知四內
外差別唯識等皆唯內法乃至五十二亦唯約有情
如得非情與非情為同分無失法同分亦爾應釋妨
難眾同分復有同分不如唯識第一釋五差別多少
如五十二但有六種謂界趣生處所自性種類。


四相一名體總名是帶數釋相者相狀標印名相諸
部體性等如婆沙釋二辨諸部依此前後正量部命
遲色次心速三法命一色三心經十六念上座命速
次心次色命十六心一心十六色一念即命當二百
五十六念也化地壽命一期色心念念然生時即滅
時經部勘俱舍大眾色有住生滅鈍故有生住滅法
故心有生滅一切有唯二說一古二正理師大乘可
知如唯識第二顯揚十六生異相有因緣三相法總
別大乘與法不一異故不一故是總相合說名一相
故與法不異可說多或約小乘唯總或即法辨唯別
[005-0079a]
相四假實者如唯識等然五十二文勝六與法一異
不一異如唯識七釋諸妨難如五十二或說二或說
三等然顯揚通說一期一念此論唯約一期菩薩地
唯說一念彼師云假名相觸處收實者法處攝今問
此中何者緣生中生老死。


名句等中一名體且如名身或持業釋二名以去名
即身故或名無身二名與多名為身故亦依主釋出
體可知然俱舍解好應披之攝法巳周更不立偈偈
依五蘊假也以詮諸法體義唯名句為此依謂字立
偈無用故今不說二辨相謂名名身多名身等如婆
沙第十四等三名等六種對名等九位辨寬狹者如
六名者一字名等此不然理並如婆沙四三界小乘
二說然大乘言說名猶隨語二地繫思惟名通三界
如唯識第八五通長養等流然或異熟瑜伽第五十
四說十色界異熟故六依身長短佛及得自在菩薩
一念聲能起語等此論下云隨思一字便能證得一
切法差別名言善巧故無性攝論唯識第九第九地
菩薩即得滿足七義可說不可說七十二等攝論等
皆說於法增言假立非表詮故唯不可說八釋妨難
何故四蘊亦名為名如瑜伽正理論等釋諸一名等
實非名等身以六位中後五位名名身從多說說名
身等說增言者增是勝義名等詮法勝於聲故聲說
名能增勝於言言者聲也或增者多也以名等用加
於聲體名增言或名能增發語言說名為增語以言
[005-0079b]
欲詮表因名發言故論自性差別及此二言等者一
解自性差別名句所詮諸法二言者是名句詮二之
言故即能所詮總攝一切何不說字字性所詮非能
詮故此能所詮總攝一切法由此三種之所詮表又
解自性差別諸法體義二言者即二名聲此三並是
所詮為此名等三種能詮所詮自性故稱名句文身
貫二處又解文自性差別謂名句謂所詮為目說為
自性差別或二二字二言言者即二所依之言謂字
是此文略故但說二言情存二解故以置言不說為
字故通解也如是三法總攝一切法一切法是此三
之所詮表字言合彰者彰是表義與二為依彰故義
故略准可知或與名為依顯名非句與句名所依顯
句非名故名為彰彰者別也若爾即與名身等亦有
句者其義如何故前解勝此是假說不可以為本能
顯中一者如與名為依但能顯彼名字義與句為依
亦爾或復義者是所詮義異生性一諸部說如婆沙
抄二名體或異生即性或異生之性異生是總五蘊
性是染法故二釋可知異者別異凡異聖生故或於
異趣異類生故如婆沙第一卷中解諸名此之生者
謂生類熟生等三辨相謂不得聖法不得何法等准
俱舍四三性正量唯染有部無二故今或通二或唯
染汙彼云或通三性見斷法上立故此不然理如前
及唯識五捨斷前後可知六釋妨離問欲界異生成
上界異生法若成即雜亂不成違文欲界見斷種子
[005-0079c]
上立故問一乘成三乘異生不若成者復雜亂又阿
羅漢應無異生不成者如何唯識第九依二障種建
立此性一乘既不成三一界亦不成二問然此後十
不相應如五十二次第各別五十六顯揚第一亦解
略答巳下問何故此時方數三即攝論立世處數三
識餘識非於此立此餘相不立為識也又方中色處
方色蘊共相中方所示現何別色處唯一處色蘊中
唯色蘊此中通五蘊餘者可知然識緣具成識如理
應知。


問諸不成就何法所攝應別有非得如唯識第一然
且約不得聖法唯立異生性略不立餘八識中如別
抄章立名一體性二釋名三所依多少四心所相應
五三性六三受七二障俱依八轉識得智九何界地
識後有智生十具緣多少一體五法中體有說五識
唯有漏唯分別相攝有說通無漏及餘二若有漏如
前二法攝無漏者正智攝唯識論說無漏能所詮見
及有為相分皆正智故三性之體准此二說應知二
釋名者唯識說第七八持業釋藏即是識故眼等六
依士釋依眼之識故三所依多少謂因緣等無間緣
增上緣依如唯識解第七識中解何故所緣緣非依
者無依用故非極有力引生心故四心所相應多少
者如前解八識處各有諸說五三性各別說與心所
相應多少六三受如唯識第五解六識別說七二障
所依如唯識第十解二障處各有二說八轉識得智
[005-0080a]
如唯識第十佛地第三攝論第九等然唯識有五識
唯有漏師釋得成所作智體二說九何界地後轉四
智生者如唯識解四緣處十具緣多少者如唯識第
九中有自他諸識四分互綠多少然一約三緣等下
一一識自分別。


然建立心中有二初略問答二心者下次第廣解三
種心中初釋異名後量證有證有中可解藏轉異了
別顯有報無宅種持緣現心第八識一異名一名種
子識此論等云一切種子等是二名阿賴耶諸論共
有三名異熟識唯識等皆有四名阿他那瑜伽五十
顯揚第十七等云阿陀那識甚深細等五名心攝論
云心體第三等此亦有之六名了別事識楞伽云略
有二種一了別事識二分別事識等七名意十八界
中言意界故梁論云佛說意名此目第一識等八
名識亦名事識故九名緣識諸法因緣故中邊云第
一名緣識等十名受者識如攝論十一識處十一名
本識如廣百論等云一切有情各有本識等十二名
如來藏如楞伽佛地等說十三名善惡趣死生識十
四名根本大眾部名十五窮生死蘊化地部名十六
有分識上座名十七寶性論名現識以常能現行不
斷絕故十八正量部名果報識十九此唯淨名唯識
引如來功德莊嚴經此名無垢二位次長短唯識第
三說我愛執藏位善惡業果位能持諸法位以此諸
名一一配屬三出其三相謂因相果相自相如攝論
[005-0080b]
及唯識第二十八空論云地前觀報梨耶初地上觀
自性清淨心菴摩羅識四緣境分齊謂如唯識第三
廣明分齊楞伽第七云阿賴耶識知名及相如虗空
中有毛輪等乃至離於我過等五具緣多少於中一
三緣二四緣若唯本有唯二緣生即自性愛非愛道
生除受用受用新熏業故自性是因緣愛非愛是增
上緣業果故若新熏有三緣生皆新熏生故以意識
習本識名言熏成種子種子從意識等因緣生故以
二四緣生如唯識論第四及四緣處六四句分別如
五十一卷說解八證中如五十一抄唯識十證然唯
識無此三最初明了與業用此三初二是釋妨難第
三違教失唯識非別即彼釋識俱轉中妨難用其中
一一皆應細勘二解意中除三位二說如唯識第五
卷初論由隨覺等者彼云心心所法思量名覺現隨
過去生故所隨名意故言隨覺若爾現在自是覺何
更須隨舉現所隨為釋此意無間覺義者謂與現在
無間覺故顯次第緣義當知此中隨顯相說者以二
意中同時意是顯相故唯說之今解不然論本亦自
說過去名意故以唯識第五破小意過去非意過去
自性非思量故曾於現在但名識故似他思量無所
似故由此名意必第七識過去似此亦得意名正思
量故故言隨覺者覺謂第七思量名覺此過去似第
七為依或隨第七覺義名為意也無間覺義此無間
所依之識似於覺故名意也隨顯相說者謂諸論唯
[005-0080c]
說無間意者隨顯相說行相易了故論說此中故非
諸論此中釋伏難何故不似現在心識而似意耶答
有當知此中說似意者隨顯相說似為依義又行相
細隱似現意故名隨顯相故過去不名識心第七識
一明所依如唯識第四五及別章如五十一及六十
三抄敘不共無明等。


前六識一名體一名受用識攝論云一名緣識二名
受用識三名心識攝論云從此初心生後三心等故
三名生起識論云六識隨因生起受用愛憎等報故
四名轉相識楞伽云名為轉相識五名六識此論云
從眼識乃至意識六名分別事識楞伽云亦名分別
事識七名能受識攝論十一識中辨八名了別境識
如唯識第一謂了別境識九名轉識決擇有心地云
轉識故十名恒不行識此論等云不恒行心心所故
體性可知二三性門五識有有覆不三五受分別二
門並如唯識四具緣多少一二緣二四緣皆得從二
緣生瑜伽第九等說識支通六識故若唯識即非前
六非識支故若許為自性緣即亦是愛道緣生從業
生故若非自性此愛非愛亦無體是受用緣其四緣
一一如唯識四緣中說五二障分別如唯識第十華
嚴經第四地中十地論第六卷第四地斷我見等六
四分分別如唯識等七率爾等五心分別如別章解
六識中文意可解然所依根形量如俱舍等第二建
立界中有二初略問答建立五蘊二何故建立界處
[005-0081a]
無別相耶下問答分別於中有二初略問答無別建
立處相處雖下始明建立然近前問答二問答界法
蘊所不攝於此中有三初問蘊不攝法列八無為名
二隨八無為為六科釋三當知此中有二應斷下明
諸無為差別建立無為中一教興意大眾部立九一
擇滅二非擇減三虗空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
七非想非非想處八緣起支九八聖道支化地部真
諦名正地立有九一擇滅二非擇滅三空四無我五
善如六惡如七無記如八道如九緣生如正量部及
譬喻論師說三無為無體薩婆多立無為毗婆闍婆
提說三滅中立無常滅亦是無為二諸論增減勘瑜
伽等三釋名出體者釋名總名別名六離合中應思
准體如唯識第二及第八解三性中說顯揚論第一
說後二亦是離繫性故非非想攝四假實門瑜伽第
五十二及第一百卷虗空待諸色而假建立瑜伽第
五十三等說非擇是假故餘擇滅等可知真如彼云
唯實今如唯識即五假三實也五內外門不動想受
二滅唯內法滅得餘皆通內外六善等三性彼云虗
空非擇唯無記此亦不然如前得等中理說如我即
通三性心所變故若於真如上義分即唯是善又依
他等三性如唯識第八七諦攝一安立非安立二四
諦三二諦瑜伽六十四七十二等云非安立諦攝者
謂真如除空非擇餘是安立諦滅諦攝然唯識第八
有漏無漏心變即通道苦集三諦攝若真如體上義
[005-0081b]
分並非安立諦攝若假立本質即許虗空非擇非諦
許真如非滅諦並如唯識抄解七異名如唯識第二
第九卷初解若勝義等三種亦如彼然佛地大般若
等更有多名解空此及伽等但言唯違色佛地第三
亦違五蘊法故彼論會云唯違色者就世共知麤相
而說此等皆如唯識第二說然假立故隨心可言多
真如是一故亦得言一非擇中一依處如前得中說
依何法有此滅唯現在種子上不同小乘二對擇滅
辨數多少大乘無文准小乘取三退不退五十三說
且有退者廣如彼論四對於擇滅辨前後得准少乘
取五約得者如前得中說六何果者六十六云是離
繫果及增上果然暫時非畢竟七假設問答頗有漏
唯得永滅不得非擇不等准小乘說擇滅中一得處
謂一切有漏法如唯識第十二障中二說二一異若
得法別可言多若一真如唯可言一如唯識二解三
辨本有始起隨心始起本如本有四四涅槃相對辨
寬狹如唯識第十五此擇滅為隨有漏法數為總是
一六於五果何果攝顯揚十八非離染果是增上果
如別抄然六十六是離繫增上二果不動想受中一
出所治彼云是不隱沒無記不巧便慧彼問曰定障
與所知障何別答同體解深密經云斷煩惱障名慧
解脫若斷所知障名俱解脫故又六十二云又諸解
脫由所知障解脫所顯由此聲聞等於所知障解脫
所顯故無別也彼云此定障有二一人執二法執人
[005-0081c]
執現種二乘永斷法執現行二乘亦斷種不能斷諸
論說二乘得不動等無為者通約伏斷永斷所得無
為此理不然豈定障種子二乘不斷也若伏者應非
擇滅一分故此應如唯識第十二說定障體性此論
言受斷得二無為故非是慧不可爾而乖大義然說
二乘不斷所知障者但障智者彼不能斷不遮定障
種亦能斷二約得時分齊其得不動無為實得初定
離下一品欲彼巳得但約變異受盡處語故總離第
三定欲時分方說或求離變異受果滿時方說故此
論說故得第二定時雖證苦滅而不建立以變異受
未盡斷故其想受滅亦離第四定一品即得亦於顯
處果滿說以無漏心等時不變異受想方顯故然依
滅盡定之時無心之後無處方說准下應知三伏斷
定障得如唯識第十有二說此中即是擇滅一分顯
揚十八說此二無為是暫時離繫非畢竟若唯斷定
障方得如何於滅定心無之時方說其此無為前無
所有處無間道斷解脫道中巳得故令其入滅定心
但是非想無漏不能斷惑以遊觀心為方便故又下
第十云巳離第三定伏巳上惑得滅定豈無此無為
耶又違顯揚文故若伏得者即違此文非擇滅一分
故又違顯揚第一云此二是離繫故又伏惑得滅定
豈不退耶若不退者何聖者得此定巳後生色界又
有熏禪為例失如身在下界熏第四禪然伏初定以
上熏彼禪後不退應生第一二三定今解伏惑及障
[005-0082a]
得定此上無為即非離繫如顯揚十八若斷定障得
定此上無為即是離繫如顯揚第一等若必伏得生
無色界如何不退者此中二說一云聖者不退不退
巳斷之法非巳伏之法無漏亦爾二云其煩惱可退
生色界定障必斷雖生色界此障不能發業潤生故
不退滅定由此義故有先斷煩惱非定障如依未至
定慧解脫者有先斷定障非煩惱如斷第四以上定
障得定不斷煩惱者有二俱斷者如俱解脫身證等
實斷得此定俱不斷者不得此定四凡聖得者唯聖
得非異生諸論皆說離繫性故顯揚十八說非離繫
唯識第十說伏定障得故言凡得者非五問答分別
問想受既伏得不動亦爾耶亦爾說暫離故問為全
離欲界者伏得少分等者亦爾耶答一云少分等者
不得以欲界定障及不善煩惱增勝故伏不得二云
伏亦得如滅定如唯識第七說問其想受無為實斷
有漏定障所得何故無漏心滅方說無為答以相顯
故以前滅有漏心時雖巳得竟然無漏心猶有故相
猶未顯今無漏並盡相顯方說或果滿方說其此無
為因本斷時為求定果實雖先得今從果之處滿方
說故顯揚云暫時離繫以於滅定無漏心滅上立故
若離繫者說前解脫道實證彼故問受想滅定與此
後無為何別無想定與不動何別猒心種子說名為
定體是有為行蘊所攝現行爾時後念不起無處顯
於真如真如之上假立無為非蘊所攝猒心種子名
[005-0082b]
無想定行蘊有為斷變異受解脫道證障無處顯於
真如真如之上假立不動非蘊無為故二別也苦樂
滅無為者二禪斷苦於變異受盡處總說有人引小
乘云以苦所依識二禪滅故苦所以滅若爾憂所依
識有恒不滅故憂應通無色恒不恒行等如滅定中
釋論云謂除此能治定障所得轉依者或說是擇滅
或說非即真如如唯識第十論傍乘義中五十四第
三本地分等皆說聲頓遍發如燈光佛地論云非如
燈舒光至彼何以相違今且解此真實理彼隨順理
又少分喻速疾狀如頓發真實燈光漸次而往佛地
為正不爾如何燈無光滅質壞聲在不可難云日雖
沒光猶在非擊放光質猶在故聲必擊起質滅聲在。


三分別且問六識據通說者實八識為問一釋名一
名自性依主釋自性境故計度持業亦依主瓶及五
根塵俱緣現在皆此所攝有漏他心智亦爾隨念分
別彼云以念為體亦持業今云亦有其慧以此中說
是有相分別故瑜伽第五云尋伺差別謂七分別故
或是思或是慧設從假說是尋伺者今名隨念如四
念住相應得名即隣近釋二體者彼師如小乘今解
自性有二種一五識意識第八識為體二尋伺及諸
意為體攝論破上座部師色為意根即言五識無顯
示隨念不言自性明五識身有自性分別此中復說
自性即是有相所攝瑜伽說是尋伺自性故以五識
同時意識相應尋伺為體隨念計度皆以尋伺為體
[005-0082c]
即有相故若爾二定巳上應無後二故知上界者並
以慧為體推度分別故非思下界者通以尋伺及思
慧為體非必俱故第七名計度非必亦俱故第八亦
自性故第六有不與慧俱隨念計度應非意識以上
依攝法盡名總不攝盡並以尋伺為體即七分別故
下地心廣意識亦爾不取五識緣他心故一地不盡
二識不盡三行相不盡上下相望地不盡自地相望
識不盡自識相望行不盡三約識分別自性五識二
說如前隨念計度皆唯第六然第七識彼說無二今
言有計度染汙分別既通第七計度攝彼故通第七
八識無三或許有自性無失如五識身具三者唯第
六非遮五識等有一三界心心所有分別故然有說
五識無三以此中說自性是有相任運是五識故攝
論又言唯一意識有分別故攝論從他為論非我大
乘許五識中有自性分別第八亦無如五識故四三
界皆通三界意第八識自性分別故五與五受俱六
別境俱七通三性八善俱染不定四俱九定散分別
彼云初二通定散計度唯散今解並通定心緣現在
是自性餘理通定散十漏無漏者瑜伽第五云七種
唯分別故唯有漏即七分別故。


七分別一名體名思可知體者任運分別以五識及
尋伺為體此云五識瑜伽第五是尋伺故第八既任
運故四法為體後六准瑜伽皆尋伺今義通七三界
皆有六七並有故即染汙心三種為體通有六七餘
[005-0083a]
五意尋伺三法為體餘六皆尋伺如瑜伽彼云無相
分別以貪為體希求欲貪相故下云於未得境起希
樂愛故此皆不然即立唯染違瑜伽故此體准前亦
有盡不盡不盡有三一地通二定上故二識通第七
八識故三行相非一切識皆有尋伺故二識分別任
運通七識餘六唯第六瑜伽第一云意不共業謂七
分別此論說任運是五識故第八准義成立餘唯第
六可知第七唯染汙第八等皆不相應若例同可有
任運互無之理可知三定散門有相通定二分別為
體故餘皆散或無相亦定非唯染故定亦得緣未來
生故今解唯除染汙分別不通定餘皆通定散瑜伽
任運緣現境意不共故四明三七寬狹彼云七寬以
任運是五識故今解三七無寬狹瑜伽第一說第六
識亦有任運故攝論說自性五識亦有故即知任運
及自性各通六識瑜伽攝論對法三文合故又解五
識無自性即七寬三狹若五識非任運即三寬七狹
自性五有故五漏無漏者唯有漏無漏心非分別故
六三性者染汙唯通二性除善不染汙除二性唯善
無記餘通三性彼云無相亦通三性如何前說體唯
欲貪七諸受等唯三應知然應如瑜伽第一廣解七
別相論問了別色等故名識答中唯識第五亦有然
有六又字但言五種道理故初二又字合為一依故
迦末羅熱病也論問為眼見色為識等耶此中但問
眼如五十六通問六識身然此但以無作用一因解
[005-0083b]
然彼又加眾緣生故剎那滅故合三因釋彼論云約
勝義道理非是眼亦非識見約世俗道理眼等最勝
然大智度論及涅槃經皆同和合假見此如前卷文等
依諸部說此中六相者即約世俗然彼二義根勝名
見少此六也伹此釋論一段傍乘義五十六並有論
本傍乘義眼非界中五十六與此同此如唯識第三
卷有二說種子生異時同時釋下意准此問且如聖
人命終當生無色最後一念眼亦是此句何故不說
答先云略故不說今說類定彼類不定所以不說若
不爾者在欲界最後身有學將失眼根時最後眼亦
是何故不說或從果為名總言阿羅漢即攝有學故
然釋論師說言入涅槃時說界非眼中何故不言濕
生伽第十說濕化二生身分頓起今眼等頓起及與
此文無濕生者具第二句故答如唯識抄緣生中身
分頓起處釋此處文略少濕生也若不爾者即違瑜
伽依三生說識等次第故其卵㲉中何必定無眼等
成就之位有眼等故五十六有無間滅眼為界非眼
此據定無彼無用故非眼攝或略故無無眼無界中
但言巳入涅槃者五十六云謂阿羅漢眼巳失壞或
不生眼若生無色界或入涅槃此文即少失眼不生
眼何故不說答此據定處者說欲界無學以不定故
所以不說謂或雖不得巳失而有修得眼者故或雖
慧解脫無眼而俱脫者有故所以不說論唯有意界
非意中所以不取入無想定者以彼有染汙意故者
[005-0083c]
此約二乘或入生空觀菩薩入滅者說唯有人執種
子在無現行故若約法觀菩薩說有二執種子在無
現行故此唯說因位為句佛則不然此則說有法執
淨第七師義然五十六不為此意自言隨其所應據
實而言即無此句意亦唯有煩惱障無淨及法執不
爾滅定豈全無第七護法云此據染分因位為句非
淨若唯人執師即用此文為證覺師子鼻舌身唯自
地中故證淨法時起六神通名是眼唯見自下地者
法華經功德品云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父母所
生眼悉見三千界乃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雖未得
天眼肉眼力如是故下眼亦見上地色即見定自在
所生色又梵王佛邊聽欲界眾生等豈不見耶又初
地菩薩父母生眼得見百佛國土一切皆知豈不見
上此瑜伽等說約常恒眼語不言由緣及菩薩眼不
思議力又此但約隨轉門據真實理亦見上色聲准
亦然三法與身俱名自生通於二地不與身俱名為
他生通於四地除初定其二定以上與身俱色必隨
識雖言緣下相隨見分但彼地繫本質為論亦通他
地。


問識必初定等二定等起眼緣自地時相隨於見是
下地如何名自地依本質名自地非約影像鼻舌身
三菩薩及持經悉知上地光音遍淨聞香皆知故此
中皆依常恒二乘者識非說菩薩持經等事又此說
有漏識非無漏無漏上地亦有能知一切故論欲行
[005-0084a]
意知三界法及無漏法等者六十五說欲界善染無
記亦緣一切三界諸法顯揚十八說欲界繫心緣三
界繫及不繫顯揚論等並與此同然瑜伽唯約緣繫
法不言無漏下色無色准此應知以約欲界心故欲
界四心謂善不善有覆無覆無記六十五既許善染
無記緣三界法故知皆得緣三界有覆不得緣無漏
問何等有覆無覆之心緣三界法八十八說我見總
緣三界法故不能分別差別相故也成唯識論說總
緣愛見許緣三界法故即是有覆緣三界也五十一
卷解深密說阿賴耶識緣諸習氣唯識論說阿賴耶
識能緣上天眼耳等及定境色三界種故第六異熟
生心緣三界者於理無違明知無覆亦緣三界然不
見此二無記緣無漏者若准法執異熟生攝其無覆
心亦緣無漏此於欲界如緣起經上卷及唯識第五
除俱生見愛更無有覆可緣無漏威儀工巧變化其
理定無論如生長欲界如是生長色界者顯揚論說
如欲界心緣四境色界繫亦緣四境正與此同六十
五說色界繫善心緣三界諸法不言有覆無覆之心
然瑜伽論據隨順門但說於善據實而言三心皆得
如上應知然小乘中色界散心得緣三界及不繫法
定心不得大乘定得然六十五於色界善心亦言若
定若生無色亦爾故定亦得論以無色行意知無色
行自地法及無漏法等者顯揚論說如欲界心緣四
種境無色界心亦緣四境六十五說無色界中若定
[005-0084b]
若生外道異生唯緣自地一切法非下地與此論同
若外道異生唯知自地顯揚十八不說外道也。


問何故不得緣下上地及無漏耶隨所生處計為涅
槃故不緣上不計有故下巳猒所依劣故不得緣下
不緣無漏其心微劣不欣求故不能非撥故不緣之。


問豈無外道計識處亦為涅槃或修未得或退起空
處心命終生空處不欣求識處上耶及彼無色外道
無邪見欲等耶又豈無總緣識處相種又五十九說
上地有情於下地有情所起常恒等豈染無記不緣
下耶第八緣種豈非下耶此明外道巳內道有二類
一聖者二異生此論聖者緣自地及無漏六十五說
若毗鉢舍那菩薩未得自在及有廣慧聲聞等有學
無學無色善心亦緣下地一切法不言唯緣自地及
無漏以極成故為別外道等故但說緣下地此中何
故不言緣下耶彼師云以是對外道說亦緣無漏不
[這-言+庴-日+人*人]緣下故何故不言緣上地今解下巳猒故略而不
說為了知故亦得緣之其聖者得以聖道離欲方始
上生不如凡夫欣上猒下故此論等略不緣上以對
內異生欣上猒下得緣上故故顯揚等說緣三界法
又此聖者亦有染汙心緣下地等其法緣等心除無
漏等何妨上有此然此且約善心為論故顯揚言得
緣三界及無漏法無別[這-言+庴-日+人*人]故。


問毗鉢舍那菩薩為入地耶答不同六十五說若諸
菩薩巳得自在不生彼界無有利益眾生事故即是
[005-0084c]
未入未得十自在故此論等同又解此在欲界而入
無色下亦緣下十地並得此說聖者巳內異生云何
論若住此法者或有由先聞熏習力亦緣上地為起
彼故六十五等無別踈條據實而言染無記心得緣
三界及不繫法其不染無記得緣三界如前巳說今
且約善心有得唯緣自上必不緣下巳起猒故。


問定所生色所託之質是何以善心不緣下地法故
又舍利弗入涅槃時無色諸天淚下如雨故異生善
心亦得緣下或彼聖者能起淚下及定境色若諸異
生即不得也故論文等不言得下得緣上者以欣求
故六行伏惑得緣上故非[這-言+庴-日+人*人]無記得緣下等故顯揚
說無色界心緣三界法及無漏法理亦無[這-言+庴-日+人*人]非先聞
生彼即不緣上不能求故此等諸文相乖殊舛若不
此解何以釋違。


蘊次第中此有三釋一識住二前為後依三起染淨
文易可知五十四中有五種次第前後不定或以何
蘊為首故界次第中此中說有隨於世事一種次第
五十六中有二種一三種次第二六種次第大好釋蘊
等義如五十四五十六以四義解積聚義界中六界
六十二界如瑜伽第八十六卷俱舍等抄解處中五
解外處亦爾喻中無垢稱經云是身如聚沫不可撮
摩是身如泡不得久住是身如炎從渴愛生是身如
芭蕉中無有實是身如幻從顛倒起八十四卷亦釋
此義極有此由色危脆故受易脫故想橫計故行體
[005-0085a]
是思非實色聲無表等故識非實故各以為喻論以
無我等四句釋者從下向上配故言如次以我無故
如幻乃至色如沫受如泡今當不堅實此中文合本
論立巳不堅故不實故開之為二故成五義實治四
倒亦准向上次第配也彼師雖解仍未合解如此中
文識為無我與五十四同下第十中心為無常即是
相返此中行為不淨五十四等色為不淨此亦相乖
此中以想為苦五十四等以受為苦乃極違理此中
以受色為無常五十四等以想行為無常四倒中以
想行為無我法所攝故大論第八五十三抄及別抄
解雖同自古抄亦有和會仍極難知若順次配更極
難知。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