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83 雜集論述記-唐-窺基 (CBETA)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九論本第九十十一
大慈恩寺沙門 基 撰


第三見道有二初問後答答有三初明見道體相次
明聖道輪後釋經說見道處義初中復二初明見道
體後明見道真相差別若總說下初出體後又所緣
能緣等下辨真相差別差別真相中有二科若以一
心為正初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為其相辨一心真
又遣以下辨三心十六心假若三心為真初辨三心
等總是真見道後十六智等為相真中初總出體竟
俱以平等智為相後顯差別故說三心又初如瑜伽
說一心事究竟故據實而言即有三心顯揚第十七
成現觀品說見道然三心已下有二段文一云三心
以前真後明相然真中菩薩三心真十六心菩薩相
[009-0120c]
若依二乘二品為真但斷人執為二品故明十六心
相見道中有二初解相見道後結非實解相見道中
有三初列十六智次別牒解釋後於此位中由法忍
法智等總聊簡之別牒解釋中有二初明苦諦四智
後類餘三諦苦類智忍中言後聖法皆是此類者其
修道無學道中此智如何行相不可言緣後聖法是
此類此類如後得智前因種類故名後得此但緣智
為境初後分成類忍智何必要須作此解相或緣同
類亦得但知緣智智今顯智緣如智之類故總聊簡
文中分三初釋法類智差別次釋名無相觀者後顯
十六心剎那總名見道此十六心是諦觀行相攝法
不盡唯後得智收不說緣餘事智故第二釋名無相
觀中分三初論本解名無相觀者次釋論引經證成
後別顯六種無相住於此位中一切相等者不同緣
有漏有十相此無男女等相此中無願等有頂等名
無相者無分別差別相非一切全無解十六心剎那
是論本文下說為四心等是釋論師合為四又心剎
那進看文勢總束為一准下結中即一一諦名為一
心緣一諦究竟故結上段中三心為真由諸十六三
心為假遍結三心道諦四相道法輪中初安立釋何
須相見道所以重觀真位擬後說故乃至無學位亦
爾。


四輪中文有三初標次說後結此意由聲聞等說次
學加行次證次圓滿後復說之名輪。
[009-0121a]


釋經遠塵中分二初釋三句經後釋九句經二句初
次即後釋之初中初總後別釋又於此忍智兩位等
者遍知苦斷集或逆次配無間道斷解脫道知或無
間道知解脫道斷已斷故。


次第四明修道中有二初問後答答有二初烈後釋
烈中有二一名所顯九義通相修道三類差別二等
中別顯修道不共別勝十一五類是前功德初中復
二初別烈九義三類差別後釋論師所以者何下解
後釋中烈二隨前所標顯名不顯二類別故釋初修
名中有二初別解九義後傍乘義辨修前法前九義
中分三一世出世間對二三品對三四道類世出世
間分二隨名別故世間道中有二初烈世間八定後
依此八以四種相分別然此八定通出世後出世間
中八智品實通世間然世間者宗明有漏定以八定
體寬能伏現行義增上故說為世間正證八智品唯
在無漏因以為稱非不互通然見道前非不得品品
具足行相周廣要唯修道無學道中多分已得別有
勝事不說八為無學又正修道位之所修故名修道
然聞思修欲界上有依所修習柝伏煩惱唯定地非
對故不說欲界聞思四相分別中有二初烈後釋然
此四中初二通八地所能治相對後二通八地依勝
位八顯就解雜染中有三初標列次別解後結染此
中謂四取無明瑜伽十二及六十二取疑此論因彼
論果由癡故疑又此四種見疑唯分別愛慢通俱生
[009-0121b]
何故說修道障也因說修道障他所有通說故此中
說為根者由此四種定煩惱故與退分位無相入出
故為生散煩惱為根第六中惑非第七也古人說為
第七者非不緣定起此緣定起故如瑜伽第十二此
所治能治對中淨定通八根本未至勝定從愛為名
亦通八根本八未至中有二說一云有二云無第三
建立中有二初烈四種後隨別釋初中有二初論本
烈後釋師解八定通局支分建立中有二初明支分
建立後明無色不立支所以初中有二初解四靜慮
具支多少後解支增減增減中有二初總問答後別
解支多少所因支分四門出體釋名通廢立別地名
廢立等至建立中有三初標七入八地次別解七後
結釋麤靜相初中如聲聞地後瑜伽處者即聲聞地
有四瑜伽第四瑜伽名後即三十三卷彼四復次第
一第三同此彼第二以離生喜樂起有多少第四四
種作意及四對治釋其六十六有四對治攝第二十
八有四瑜伽相攝第十一有四十作意攝七作意八
門分別一出體古人以慧為體能斷道故今解以作
意數為體此論云最初斷道俱行作意名遠離作意
故知非慧又可是定數對法第一是故心得定者名
得作意定由作意勝立從彼為名如念住等或此論
云由定地作意故知定地與作意數也二釋名相云
了了作行相了即作意勝解遠離俱時之作意遠離
者體道也樂云攝攝樂即作意觀察俱時之作意觀
[009-0121c]
察者道或作意即觀察不及前解加行究竟即作意
加行究竟之果即作意或果之作意果是慧道故前
解勝三依地依此初入方便地有六根本地有七第
二復次不斷方便地有七不說第七是根本故理亦
應爾不爾第九解脫道不入根本何作意所攝其此
明有漏作意如六十六依四道第十一明四十作意
有學無學等作意說亦通無漏故知此七中了相一
種唯有漏餘六通無漏勝解為修道無漏加行故或
了相亦通無漏從識了麤等三了四諦相等如燸頂
二位忍下忍位方名勝解印可決擇故其修已此了
相何妨亦有此相今正解前解勝四四瑜伽相攝如
二十八五四道六四對治二種對治四十作意者七
釋妨難何故初品斷道說二加行難故第二斷道不
說加行易故與一名據實亦有總名攝樂第三斷道
亦以觀察為加行者亦難故說創起最難須二加行
餘易總一或不說何故第三斷道說解脫道餘二不
說者即後作意故如初品解脫道即攝樂已攝樂故
第二解脫道亦爾俱攝樂故相無分別更不別說或
即第二觀察所攝觀察為後加行勝長作名其第二
解脫道雖未觀察短念從長作名亦無妨難問九品
煩惱何故唯說三無間也答世間道唯有三品道故
若爾便無一間之人彼依聖道得一間故世道必三
又亦九品了相斷上上勝解斷上中品遠離能斷上
下上品盡時與名遠離非前不斷又第二三品准此
[009-0122a]
應思相此若六行彼猒得定必伏惑若見道前觀諦
得定不必能伏惑即三無間中既有九品以類同故
不說九品初二不能斷惑此中熏修唯有有漏同本
地第四卷彼第十地更熏習生色究竟上其第十二
此已前說凡三品修第十二說有漏無漏四靜慮雜
修生五淨居如彼退生等義。


出世間中大文分二初明出世間體次明此所依後
明滅定亦出世間初中初烈後指此見道說第二別
中初明智及相應依八地後明非想非智依不說中
間禪即初定攝上地無此不須簡略唯初未至有無
漏故恐濫上未至所以說問何故上地無中間下地
有邪初得彼定起上難故梵王等臣主別故八智緣
差別如六十九何獨初未至有無漏如六十九說非
想名世間無斷惑道等故此中說斷惑明利道名出
世間故由此應作四句有是出世非世謂下八地明
利無間道有唯世間非出世一切有漏道有俱者謂
有頂無漏道不爾滅定應非出世又有四句即初句
即十地無分別正體智第二句即唯世俗有漏智俱
句即十地後得智此通取非想故言十地第三明滅
定中有二初標滅定體出世間後辨地依辨地依中
分二初明起地後問答明不起地初起地中分二初
明初起地後明後起地後起地中分二初總明或欲
色界後起後問答釋之佛色界得重起有伏惑得滅
定六十九云聖者後得智離欲乃至得有頂即六十
[009-0122b]
九文勢似預流者亦得有頂無漏定何故不說得滅
定此論唯說離三定下惑得六十九雖不言得滅定
以後得智伏無所有處下惑亦可得滅定唯識第七
卷二說皆有證約彼初說對法且依彼人據實未離
初定亦得據彼後說六十九通論第三果人非必初
果六十九不言不還未離初定得滅定為正唯識論
天親攝論說唯識不還不退菩薩三乘無學唯此定
故故知初二果不得論云云何見道依此論及大論
五十八有一心見道及五十五顯揚十七有三心見
道五十八復有九心見道此論下文復有十六心見
道四心見道何以如此不同者西方二說一云其真
見道離戲論唯只一心如五十八說其三心等皆假
說相見道何以名緣非安立諦云何言從世第一法
生何用三心各皆言斷麤重十六心等復言世第一
法生而何所因述曰引時證異故說不同其真觀中
唯一心是但以菩薩前加行先學人觀後學法觀入
真觀中雙為二觀後相見道前之二心學前加行第
三雙觀放真觀中又即真觀中人法各異麤細不同
先學斷麤後方學細第三雙放義析真如有異故有
三心故菩薩相見道三心不同真觀相難知相觀相
易說義識真觀唯說三心假言斷麤重故言從第一
法生緣非安立諦又為十六心者一菩薩相觀亦放
前真前真之中分義用異無間解脫道皆緣相分生
返照自體名自證分故相見道法忍法智學前二道
[009-0122c]
類忍類智學自證分但緣前心類智雖緣忍生可以
擬學解脫道之自證類忍准知學無間道心自證又
二乘之人加行作十六心觀其入真觀亦唯生空一
心後相觀中亦放加行學真觀者已如前說亦以真
觀難說但說相觀之心假說為真故言從世第一法
無間十六心生或十六心觀唯二乘相為非菩薩作
其言九心者於中三釋一說謂四忍智品別有八心
忍智合論故說為四類忍智亦然復依一止說故有
九心又說法智品有四者既云品言明非一定此中
意取四法忍類忍亦然合說忍數故有八種依法類
智品復有八心俱解脫道故依一心說唯說一心故
合有九又說法忍智計合八心斷下界惑故故合說
為四類忍智品者亦八心斷上界惑故故合說為四
後重觀前十六心事究竟故依一止說唯說一心總
名九心其四心者此乃分諦而論非觀中為四至文
可知其此會釋二家同此。


第二說說三心為真見道者即取彼五十五文緣非
安立等為證後十六心是假相見道三心皆言斷麤
重者麤重有多種今說無妨思之可知云何五十八
言一心文釋曰見道斷惑非如修位作九品見斷束
煩惱為一品事究竟故總名一心亦無妨難諸餘相
違一如前說如諸論皆云第三是類智此言法智者
法類二種義有多端一斷緣上二界名類斷緣下界
名法如言法忍斷下惑類忍斷上惑二緣理名法緣
[009-0123a]
智名類如十六心依總相說三別觀法名法總觀法
名類即此相違者是也依此三位思一切法其言一
心家三心既為相見解脫道即翻前者是或別一心
緣解脫亦得其三心家皆翻前名解脫思准可知唯
第三心亦法二釋一別起一心為解脫道亦得或即
相見中苦法忍是亦得義理無違又或說苦法忍斷
惑世第一法生等於真觀中義說亦得說相見道亦
得如前說一心見道家觀心解唯一品此中為一剎
那為多剎那相續又二說唯一剎那又亦多剎那以
事究竟故三心家如何問又六十九云法智見道斷
欲界惑類智見道斷色無色界惑此之會釋如前論
無別法智斷上界惑但有總言法智為無間道法智
三位如前應知准彼釋此應思類解彼論次文問一
切類智現在前時皆能了別色界無色界耶答若有
曾於上界諸法善取相者即能了別若不爾者即不
能了別諸法師多以此文既云曾習類智能了上界
明知超越依類智斷若不爾者不能了別即云初修
行次第人以法智斷上界惑此理不然諸論皆無以
法智斷上界惑文今言分別但以智緣事差別觀曾
修彼法以類智緣不曾習人不能了別但遮類智能
了故言何必法智不曾習人遂緣上界其實法智斷
三界惑類智但能緣法智生如此論下其言類智斷
上界者此隨轉文非真實理其入見道依幾地如大
論六十九彼亦有依身處又唯依初未至及四靜慮
[009-0123b]
非餘未至及無色如下釋更有餘文同雖有中間無
漏不言入見道以遊觀無漏故梵王居多散故其依
五地皆是那含依未至地唯初二果若得初禪依七
作意必那含果以斷欲九惑故方得究竟其那含超
越人等亦爾為一觀斷修惑或當別斷如此道理至
十二卷方解。


法智中言解脫而得作證者雋師云此寄相說其證
無為解脫如前一心三心見道二說如前可知今寄
相言以法忍斷惑故以智為證解脫非真實理其類
忍中此言緣法智諸論有言斷上惑者如前會釋論
云又無相住有六種如文可知如大論五十八云隨
信法行入見道為第六無相行非信勝解見得身證
慧解脫俱解脫五得其名如備師云此從下向上說
為第六非上從下此乃雋師云所未文見釋云大論
約人為論故言隨信法行入見道此論約法為論直
言見道故無相違未聞此中六種與彼六法不同彼
以人此約法故別也彼云俱脫慧脫身證信解見得
隨信法行第六此汎釋六種無相彼約六行即究竟
道二修道三見道一此言第六無相見道十六心皆
是彼言隨信法行者准下第十三法信行在已具資
糧即在上品決擇分位何故相違答曰彼隨信法行
入在見道不取隨信故此不同問曰下第十三言隨
信法在決擇分位不入果差別何故彼五十八云入
見道與向說異即究竟道二修道三人見道一人合
[009-0123c]
隨信法入見道如毗婆沙云以行相等故合說四種
道諦中論云聲聞以後得智說法雋師二說一即無
漏心說法若爾身口之業亦應無漏如菩薩以心無
漏故又釋此後得智種類名後得智若爾無漏智中
何故不說今取後釋以二乘劣故無漏智不能說法
又身口有漏非如菩薩以無漏智說身口業亦無漏
故論云引經遠塵離垢等者遠塵謂見道法忍離垢
謂法智大論八十三忍智通修道彼論文云謂見慢
及我慢准義修道有不是明言修道即彼論中彼文
亦解不作此言更勘讀未見文此約勝言。


見法大論八十三有二復次說前復次云見法者謂
二忍得法謂二智達法謂見道無間道堅聖謂解脫
道後復次同此如此引釋並法師別記勘五十三六
十三九十三並無此文疏上亦無此釋問四無記根
中此四惑皆於末那中起論云於諸染汙靜慮定門
等者此中意說由此四惑為門染汙靜慮門言所由
此惑為所以大小二惑生長先際等見即六十二見
先際分別見等所攝如六十二見中說慢謂於下界
生慢謂自地為勝等如前會釋。


疑謂疑煩惱前文云疑無明增故由無明而起於疑
五上分結廣如彼釋今論云唯由第七中惑故起上
二界第六中惑者此約欲界不善增勝無能治道第
六中惑應自然生其上二界有能治道第六中惑應
不得生有此妨故唯說上界言彼諸惑不應得起由
[009-0124a]
第七惑故染汙第六第六故起惑釋疑文中言求解
脫者且釋此若依實外凡異生生彼界中亦起此惑
且舉求解脫者當起此疑何況餘凡此若未見諦即
內凡異生疑即疑結若諸有學生彼界者且說為法
執疑如上分結說又疑無明增故有學雖斷疑借疑
名說無明亦如上分結釋又此約異生為論不通有
學無妨何以得知者下文云於勝品所證為解脫不
解脫等故知異生非諸有學又上文解經中若證真
理非他導引自生決定故顯揚十九初未至有喜根
非餘大論第十二支義論云淨白者謂淨靜慮依此
論文說唯有漏如顯揚第二卷潔白謂淨靜慮及無
漏顯揚約八地所有道合作法通漏無漏此論唯說
有漏不言無漏此論前初開九門初是世間門於中
別出淨白門故唯有漏顯揚是世出世間門故通漏
無漏理實無違。


支分建立中明禪支義名合十八假實合論如顯揚
十九有開合廢立等大精體唯有七遍行受別境中
念定慧善中捨不定中尋伺以此離為十八若約唯
實通漏無漏體唯有六法以尋伺是假無漏位中無
此數故准八聖道正思惟諸法師但以慧為體不得
用尋尋唯漏故又言尋伺法麤唯在方便瑜伽下文
定中無尋伺無發語言尋伺非無細尋伺知定中用
尋伺為支體無漏位中支無十八等亦名四靜慮支
亦名心一境性支義者利益義隨順義廢立問答者
[009-0124b]
色非隨順利益定所以不名支識蘊為能所治皆取
等故所以不取無偏利益能治義故想蘊亦爾無能
治利益故受蘊中餘苦憂非利益等義又彼地無故
行蘊廢立者此二十四不相應彼非利益隨順義增
所以不取遍行五中四數能所淨等如心王相似所
以不取別境欲勝解亦爾善中唯捨別除下定劣性
強故所以獨取餘則不爾煩惱隨煩惱非能治故不
定中惡作睡眠非能治順定所以不取增減四五者
約超行故欲二障多故欲界不善二禪喜滿故動增
又如八聖道中思惟以慧為體即以慧為斷惑支至
下廣別釋尋伺以慧為體又約禪廢立尋伺唯初定
喜樂至二三禪不至以上者此繫地法不至於上界
不須釋妨問何故尋伺於二禪說斷非內淨等以內
淨通無漏故又非障故不說斷內淨云何第二禪為
名非餘定初義名如顯揚第二卷云為治尋伺故攝
念正知於自內淨其心捨住遠離尋伺塵濁法故名
內等淨體如大論六十三云內等淨以念正知捨為
自性與前顯揚第十九卷文同第二義餘定不立內
於內門中離沉浮三法平等令心品法淨名內等淨
也顯揚第二云內體遍淨故立淨名如顯揚十九云
念正知捨一切處有何故初靜慮等不立內淨答曰
初禪中由尋伺門所引發故雖有不說第二靜慮中
有踊躍自體之所作業及心所有少分煩惱所纏覆
故總以內淨名顯之第三禪中彼心所有少分煩惱
[009-0124c]
皆遠離故顯彼自相初禪雖離欲貪未離喜貪第二
禪雖離尋伺貪未離喜貪第四禪中即此捨念極善
清淨顯了是故於諸靜慮如其所應彼差別應知此
與大論六十三文同第三禪既離欲尋伺喜貪何故
不名清淨義曰以自地有樂故第四定地雖有不苦
樂非障說清淨若非障何故不說正知故知不苦樂
是障雖有羸劣第三異無剛猛障故其不苦樂受唯
第四禪非下地者以下地有喜樂為利益支故不立
何故第四禪不立正知此大乘無不立文毗婆沙有
多復次且一義曰以不苦樂受體闇明暗相違故不
立若爾何故立念捨耶以治下地樂故正知彼受正
相違非念捨二法亦如大論第五十六有不苦樂受
與正知相違文何故此二在四禪名清淨以樂無故
非如第三禪其不取信輕安為支以有意地樂故無
輕安以三法為內淨體故非用信數約廢立者心心
所通無漏者無量何故唯七數開耶准下文且三緣
故不用餘數謂對治利益所依由具此三支遂圓滿
非待餘法餘法亦隨順禪約此三故不立如大論六
十三第十九有無量復次且取此論文無繁廣引何
故初三等五二上齊四初如大論六十三云問何因
四靜慮立四支五支耶且如初禪住所依故謂尋伺
住饒益故謂喜樂住自性故謂心一境性支如是諸
禪隨義准知大有復次不煩廣引十地論同此論文
諸無色等不立初禪所治有五如顯揚十九云一貪
[009-0125a]
恚害尋二苦三憂四犯戒五散亂如大論六十三云
一欲貪二欲恚害三種尋思三憂苦餘二同此何故
相違者且如大義大論意欲貪與欲尋伺雖俱貪數
然欲貪於五欲境起煩惱雖多為此增勝欲尋謂未
會境是尋上欲而唯意欲故分為二顯揚意欲貪欲
尋二法並有唯一名說為欲尋知有欲貪以俱時故
又義唯說欲尋不說欲貪略故不論大論憂苦皆受
苦二禪雖斷此障輕微所以合說顯揚以識起各異
故別說苦是現行故第二禪障有五一初定貪二尋
伺三苦四掉五定下劣問曰何故初禪障有苦第二
禪復有耶如六十三云問何緣故知初禪中苦根未
斷答彼品麤重未遠離故若於是處苦根已斷便與
第二靜慮住時應無差別是故當知彼禪未斷初禪
雖斷種子等非究斷麤重第三禪有四一第二禪貪
二喜三踊躍即緣喜作意也四定下劣性第四定障
有五一入出息二第三禪貪三樂四於樂發悟顯揚
名於樂作意五定下劣性六十三與顯揚十九餘不
相違如六十三抄其簡道品者至道品當會心一境
性如大論三十六與九定相應名定與四慧相應名
慧此中與定相應名定九定中何定也應第九定以
功用滿故。


等至建立中明七作意如大論三十卷廣說如彼抄
廣有大義釋了相作意雋師云釋此論文似通三界
其六作意唯上界大論此七作意其上二界非下欲
[009-0125b]
會云彼於根本說故唯通上二此論通說以初聞思
為方便以初靜慮中初作意有聞思所間尅體唯修
慧故伽論從多說唯上二此論據實論是以了相即
以聞思為方便雖有此釋仍未會釋若依三十三云
此了相為聞思間除此已後唯用修相。


釋勝解中結前文下牒定先已如所思惟發起勝解
故知前亦是修慧欲界寧有若唯上二即三十三下
文云又了相作意為斷為得發希願心勝解作意正
發加行故知了相是欲界餘六方上二既得上定下
惑不生了相既是上心下惑即應不起云何如發希
願未令惑滅方為六行其勝解為加行道即伏上心
正無間道當伏種子釋彼修定慧已文云其已上定
未必己得何為加行心修習已至後方得雖爾論云
六十二云近分攝六作意訖云此七始但初禪乃至
非想又上隨順等四作意相收中與勝配同攝又力
勵等四作意初一是不定地心若了相是不定地何
故不云了相是力勵作意及有間作意收又三瑜伽
中云了相者是已得定作意無文言欲界在二界時
法也遠離作意中言斷上品煩惱及彼麤重者若無
漏道斷麤重理更無疑若有漏道云何斷麤重釋云
若斷上品心時先即斷此品惑令行者身中硬澁性
斷令不得起令身調順又伏種子上麤重令不生現
惑者名斷麤重不然此文唯約無漏為論第二復次
釋觀察作意遠離增上慢如大論三十三云由樂斷
[009-0125c]
修欲界煩惱於行住位不復現起遂作是念我於此
惑為覺知不覺知於一諦境作意思惟不能違逆不
能猒毀彼作是念我未正解脫為欲增斷為此作意
若依如是文即已謂無煩惱名為增上慢今既誡已
更復觀察令不起深計已解脫慢又二十八云云何
離增上慢謂於所得觸證無增上慢離顛倒執於真
所得起得想乃至真證亦爾是為離增上慢遠離此
慢故即遠離三十三第三復次釋離增上慢解之取
餘文可不此七作意第九袟中明通無漏者未見文
觀察作意通勝進無間道據文思之可解若以修慧
名作意此即皆是修慧若以修慧相應作意名作意
此七以作意數為體如三十三遠離攝樂生時能適
悅身離生喜樂於時時間微薄現行加行究竟轉時
即彼喜樂轉增轉勝至究竟果遍身充滿生彼喜樂
無有間隟云何與四種作意相攝者了相勝解二總
名隨順作意大論第十一云第二十五作意若遠離
究竟二名對治作意當二十六攝樂一種名對治及
順清淨作意當二十七若觀察作意名順觀察作意
當三十九此四作意如大論二十八云隨順作意者
於所緣境深生厭壞起正加行而未斷惑若勘三十
三唯勝解作意名正發加行初二作意隨順作意所
攝了相亦起正加行豈不相違會云據實了相亦正
加行即如二十八卷又隨順作意是加行今三十三
就無間道隣近勝處說故唯說勝解不論了相據實
[009-0126a]
無違又以了相聞思所間不如勝解一向修故據勝
唯說勝解不取了相對治作意者謂能斷惑順清淨
作意者謂心下蹙取淨妙相䇿令歡悅順觀察作意
者謂順觀察煩惱斷與未斷此如大論第十一卷四
十作意中廣說彼下文以四十攝七即四十中有攝
七遍今以七攝四十故但攝四種不論於餘如彼下
文相攝如決擇六十二有四道相攝與此勘之謂加
行道等六十六四道相收復別以下取與四對治相
收者如三十三云與四對治相收了相勝解二是猒
壞對治遠離加行究竟三是斷對治餘三無文義准
思之可知攝樂一種以斷惑故亦斷治觀察作意或
是持對治是前諸品解脫道故亦得是遠分對治是
勝進道故究竟果作意是持對治亦是解脫道故若
以前無間道為加行道後心望自品為無間道者是
則遠離攝樂等皆有厭壞對治義若除初無間道以
去後為前解脫道餘四次第相望皆有對治義若第
二無間道攝樂作意以去望初無間道皆名勝進道
皆有遠分對治義勘下四修中文此作意若有漏者
皆名伏對若無漏者皆離繫對治若無漏作意初二
是加行道即有漏名伏對治餘無漏故名離繫對治
若二乘人及菩薩一分為欲斷煩惱障及有漏等此
七是煩惱障對治若菩薩一分為斷法執故名所知
障對治與四作意相收一力勵運轉作意謂初修行
者令心安住等住未得作意所修猶是不定地非七
[009-0126b]
作意所攝二有間運轉作意者得所修已漸次勝進
即了相作意所收由為聞思間故驗此文了相亦修
慧三無間運轉作意謂了相乃至加行究竟四無功
用運轉謂加行究竟果作意如二十八九說如二十
八云與三瑜伽相攝一初修業瑜伽此復二種一於
作意初修業瑜伽即初學業人住心一緣未得作意
未證定心故知了相是修慧二淨煩惱初修業已得
所修作意於諸煩惱欲淨其心即了相收二已習行
瑜伽謂除了相於餘乃至加行究竟五作意中已善
串習三度作意瑜伽謂住加行究竟果作意由此超
過加行方便所修作意安住修果其與六現觀相收
至下十現觀當說又與四十作意相攝如大論第十
一卷廣說。


論釋下地麁相中大論二十七有二復次麁相第一
復次麁相有二一體麁雖一切地皆具五蘊而下界
最為鄙惡深可猒逆二數麁下界色蘊有多品類等
第二復次與此文同第三十及三十三云有六麁相
謂義事相品時理等廣如彼釋義謂語中有如是義
事謂內外二事相謂自共相白黑品名品過去未來
現在名時四種道理名理此乃通論一切麁相廣如
第十卷又有復次還同此文極有猒逆法用廣如彼
論釋。


品類中如顯揚第二卷廣釋不可繁引乃至生無色
界無宮殿等以無色貪故等出世中謂於修道中法
[009-0126c]
智類智乃至如實照了通達此中文意如從未至乃
至無所有處有無漏非非想地八智與忍此八地皆
有亦能斷惑如瑜伽六十三及顯揚第十九云唯依
諸靜慮及初靜慮未至能入聖諦現觀非無色無色
定中毗鉢舍那劣故非生無色界能入現觀彼處難
生猒故如大論釋。


六現觀中三依五依生西方釋云此三即智諦現觀
邊現觀戒現觀其信通漏無漏思唯有漏究竟唯無
學故故取前三五依者即初未至乃至第四禪不取
中間禪及無色定以入現觀位故唯依此五五地入
見道見道初入即得前三現觀所以不取中間禪者
以梵王所居多散亂故下文中間雖有無漏非斷惑
如非地想唯遊觀者又入現觀依地不說故又唯初
靜慮近分能入非餘近分餘近分即皆有漏故初近
分通漏無漏以聖弟子初無定故依未至而斷下惑
從初靜慮以去為前有定皆依根本而斷煩惱不依
未至如彼論廣釋其修道斷惑通依八地從初未至
乃至無所有處故即彼論廣作是說聖人生彼上二
界皆得起修智其非想地如大論有無漏能入滅定
等此唯遊觀非斷惑如下斷惑中廣辨諸師多以中
間禪亦入見道者不然未見文未尋理取小乘義故
論云或於色界能現在前先已生起後重現前故者
如第三卷釋滅定中廣釋四句中云何聖弟子已得
無色定已離色界欲復生色界耶此中問意已離色
[009-0127a]
界欲得無色定耶已得無色定後生色界耶總合作
問故有此文初問即慧解脫人未得八解脫故第二
問即第三果人以無漏道斷三禪已下惑伏第四禪
以上惑得滅盡定二說如唯識第七卷釋雖命終生
第四禪後依勝進道而得滅定問曰第四禪以上惑
既以勝進無漏道伏以是遊觀故得起彼地無漏何
故後生色界如凡夫起六行等時即不生彼地故為
此難答曰聖人生他地以種子潤生故凡夫以現行
潤生故不可例如前第三卷云云如第二卷抄一釋
云此是寂靜解脫定者未必是滅定今依大論三十
三解滅定中云若諸聖者已得有頂欲暫時寂靜住
從有頂心與求上進無所得故心滅不起故知寂靜
解脫定滅定論云由住寂靜解脫異熟者謂無色貪
所感報四蘊異熟故名寂靜顯揚十八云無色定名
寂靜等問中無色界滅定不現前者此約起依為問
不約成依為問如大論攝論等若未建立阿賴耶識
依者於無色界不發起滅定若建立依者即彼界入
滅定此中更曾云就小相而非究竟極理如唯識第
七卷廣。


輭等三道中此謂斷修惑非見惑見惑迷理生故修
惑迷事起故下智斷上惑如論文可解下智斷下惑
其理當云何如第十三云建立二果中以三界惑攝
為九品始欲界初品終非想始品如是合為一品豈
不下智斷下惑耶答曰智有猛劣根有上下智劣根
[009-0127b]
下如此處文智猛根上如十三卷智猛根上下道望
有頂初惑還成下智斷上惑理實無違於修道中以
無相觀斷惑大論五十八說加行道或有漏無漏或
斷惑伏惑得擇滅等如常可解如大論六十九說有
多復次與此文無違其無間道又轉麁重依得無麁
重者唯識二解一云此時猶未捨彼無堪任性正現
前故今言捨者正捨名捨如未起殺怨想二云此與
障種已滅名捨勝進道中大論云或有無間為斷餘
品修加行道此於前品名勝進道於後所斷名加行道
此論云為斷此品後餘惑所有加行無間解脫道望
此是勝進此論據實論遠近後三道皆前勝進大論
約一道隣近顯說并出此觀後別起加行趣心語非
於一觀即起九品道語又此中第二復次有三釋前
二皆云或勤方便六十九或有無間中云解言或住
放逸此論言或勤方便彼言或住放逸者此論牒解
中或復於先所思所證法中安住觀察故言或勤方
便彼論更有解云或有無間不修方便但於前品生
知足想不求勝進即與此文同彼論放逸之言別復
次釋彼論更解云或於已斷以觀智而更觀察亦與
此文相當雖爾彼論言已斷此論云所證亦有相違
取前復次釋勝設爾立勝進道漸漸增勝名勝進道
既云或住放逸亦勝進道此論何用或勤方便之言
細續更問勘唯識第十及六十九有四道立為章門
四修中得修若小乘得修在未來今大乘得修謂現
[009-0127c]
在世種子未能生上心修習此種令生現行名為得
修現行之法修令增長名為習修如第二復次釋中
初地道生現行令增名為習修安立自種展轉增長
名為得修未必唯取未生現行時種子。


四對治中此猒患對治謂有漏諸行法師通漏無漏
聞思慧等此義不然此中義別聞思一向有漏云何
通漏無漏聞思慧等斷對治謂加行無間道前解七
作意中初二作意是猒患對治皆加行道遠離等三
作意是無間道今既云斷對治取加行無間道猒患
作意非加行道豈不相違釋云初二作意是加行道
是猒患對治今此中斷對治攝加行無間道者取遠
離作意已去無間道前無間望後無間是加行道故
此二並斷對治雖前二皆加行道此中不說以猒患
對治非正斷惑故。


第二復次釋次十一種道五類中分二初解五類十
一道後釋修義初文有二初列略釋後廣別解初文
復二初列後釋列中復二初列後結屬。


論本第十


其與禪支相攝至下方會依佛地論第五卷菩提分
法略三十七廣即無量於下一一門中別釋名廢立
道品佛果四智因之為道此三十七並在因中助成
果道故言助道法其通出體者如大集經乃用平等
無分別智為道品體自餘道品終成觀行皆悉平等
佛地論等第三卷若約實義一一智品具攝一切功
[009-0128a]
德法若就麁相妙觀察智攝四念住四如意足觀察
一切平等法故以三摩地為自性故平等性智攝四
正斷雖用精進而為其性而由如來平等性智所攝
受故無高下相五根五力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
覺支道支攝在平等性智若別出體諸法師出體皆
並取十法信精進念慧喜輕安思捨戒三摩地以正
思惟小乘取覺數此法大乘是有漏不得為八正道
法此尋依思慧為體慧為正見支正思惟乃取思為
體此理不然未見文故如大論二十九云正思惟是
慧蘊攝又下文言毗鉢舍那收又五十七釋二十二
根中云問五根三十七品為五攝三十七為三十七
攝五答三十七攝五非五攝三十七不攝何等謂語
業命喜安捨如是或六或四彼所不攝若正思惟是
思數於不攝中應云不攝七法以二十二根中無思
數故但以正思惟以慧為體故是根中慧根攝何故
發語得通思慧唯取慧而非思以發五種蘊身故唯
慧非思如大論今大乘三十七品以九法為體即信
精進念定慧喜安捨道共戒或十一即開戒為三故
雖正思惟如文以慧為體與正見何以異正見是分
別支故釋曰正見觀中分別未發語言正思惟為他
說法依此發語以無漏觀中非尋伺所發語故佛無
尋伺故又唯識第七因中以尋為體其三十七於百
法數相收可知慧開為九即四念住慧根力擇法正
見思惟如餘法即開為八其四念住如此論及大論
[009-0128b]
顯揚菩薩藏經多言皆以念為念住此論中念住以
慧念二法為體大論二十八顯揚第二又以聞思修
三慧為念住體聞思唯有漏修慧通漏無漏又菩薩
藏二十八云念住以先觀察若准以三慧為體文念
住以慧為體性有一念為體如大論二十九釋是皆
根力中念根力即四念住同時增上法以此說體非
真實理精進開八謂四正斷精進根力正精進精進
覺支等定開為八四如意足定根力覺支道支合前
三法開為二十五念數憶念功不獨守一位但開為
四念根力覺支道支信開為二信根力合前三十一
法喜安捨此三不開道共戒分三正語業命念住於
四所緣安住其念慧心故名念住謂遍滿所緣淨行
善巧淨戒如第十一卷廣說念住論文何故不增多
減少者以除四種顛倒覺故何故最初明者猶願欲
除此顛倒繫念心故最初明。


此文及五十三蘊次第中以心為我自體法為染淨
即下文修果中除四倒中心為常倒如大論二十八
二文相違亦如是即彼下文為欲除遣於心意識執
我愚者我事愚故立心念住即於心為常是我所依
常事為欲除所執我心能染淨愚故立法念住即除
我體若勘彼論上下文觀法為無我但除執我心非
除法我體更有相違如第二卷末會釋依大論五十
七云二十二根中於幾根處立身住等於七根處立
身念住謂七色根於五根處立受念住謂五受於一
[009-0128c]
根處立心念住謂意根於九根處立法念住謂最後
八及命四倒以何為體乃至如菩薩藏十八大論二
十八顯揚第二及十九四念各三等大智度論廣以
二十四復次釋勘讀彼文如大論二十八修念住以
三慧聞思唯有漏修慧通漏無漏諸論乃至五力皆
不見通無漏文唯此念住念住修習中釋於內外受
中復次取緣他身生受者此受望他有情亦是內收
此中論文合作法如身中己身扶根塵別作法他身
內處亦別作法皆名內外今此中合云如大論廣為
此釋如大論二十八有六復次勘之又修習中此諸
煩惱並無此數一一煩惱皆得此名或可別配思之
可解其䇿心如大論等解念住中皆無此文唯四正
斷中有䇿心持心䇿心治沉持心治掉今此中䇿心
雙治沉掉彼文以開䇿心持心所以各治此論以合
䇿持但為一䇿所以雙治問此下四斷中亦有此文
相違何故次明正斷者如菩薩藏經菩薩為欲修慧
時精勤修習故次須明四正斷如菩薩藏經亦名正
斷亦名正勝如大論二十九亦名正勝道大論二十
九釋四正斷有四種一律儀斷謂於已生惡法為令
斷故生欲䇿勵等應修律儀令其斷滅二名斷斷未
生惡法為不生故生欲等如前令不現前故為斷故
斷名為斷斷三名修斷未生善法為令生故䇿心持
心先未得善法數修數習令現在前能有所斷故名
修斷四名防護斷謂已生善法為欲令住䇿心持心
[009-0129a]
防護善法令不忘失故名防護斷修習者五句一一
皆依四正斷說此如大論顯揚並有此文如大論八
十三云欲者若於是處樂作樂得精進者發起加行
其心勇悍言䇿勵者既勇悍已於彼加行正勤修習
已生惡法中有此五句初三顯不定地中聞思兩慧
下品對治後之䇿持對治修慧其沉掉相違如上未
生惡法亦如前說未生善中上之三句是不定地聞
思善法下之䇿持定修善法已生善中亦如前說五
句一一皆通所依能依亦准通四其此中文既通四
正斷䇿心持心治沉治掉如理准思。


神足助伴中謂欲勤心觀如大論二十九云顯揚第
二生欲等五句以斷行一一皆通四神足現行諸纏
能令遠離而未永害隨眠是名欲增上力所得三摩
地三世境能順生不善法順此境三品纏中其未至
者為令不生已生令斷未永害隨眠是名勵增上力
所得之定修增上捨觀諸煩惱過患善法對治是名
心增上所得三摩地所得善法轉更思惟是觀增上
力所引之定若准此文依四正斷如次配屬即合一
一正斷皆有欲等五欲今此論取正斷欲勤等遂以
五句而次配之豈不相違如大論云由是四三摩地
增上力故等乃至為永害隨眠為得治彼善法更生
起欲䇿勵等故無違其八斷行如大論二十九亦名
八勝行此中如諸論更無相違何以此有正知而非
對治遂取思捨而為對治義曰如大論二十九云緣
[009-0129b]
過未不現見境思能對治若現在現見法捨能對治
由此二因得能斷隨眠也又即彼論解八斷行捨中
緣三世不染汙心平等復通不現見其實捨通緣三
世思亦然彼解思中文勢亦爾但以彼論前解䇿勵
中作現見不現見今別約此義非如實理故無違也
若以思捨斷隨眠餘六為定圓滿而修習為二因緣
修八斷行如下說且釋云此四神足未真斷惑於加
行中起故如大論於止等相中思能發三業捨能捨
惡法正知是毗鉢舍那品慧其實慧能對治今此中
若發惡身口是名起沉掉煩惱等以正思發善身口
遂能違彼惡身口故以為對治慧為知過因不說為
對治體從增上說義不相違問其思既名與止觀俱
身口業明知是定共戒未得無漏故非道共戒此八
勝行皆為斷隨眠瑜伽而修習故為害隨眠瑜伽即
四瑜伽如二十八說謂欲精進信方便初三次第配
餘五皆方便廣如彼又為定圓滿而修八斷行此云
引發止等相故修習以斯二論大同又八斷行智如
斷隨眠斷行攝四瑜伽四瑜伽皆斷隨眠故知八種
智能斷種八種智能得定別言思斷種然此偏約一
義此中攝為四與四瑜伽異廣如彼抄不可會之。


復次欲勤心觀修有二種雋師多釋其所取者此中
依文數二種修前修所治後修即善修體且如勤斷
二惡亦名正勤此中亦爾修斷惡法亦名為修即如
文數聚散二法各有因緣并辨此等應云聚散并彼
[009-0129c]
因緣今以順彼本言故以并字為始因緣者謂過患
思相及於此思唯俱說體謂掉睡眠此中聚散如文
可解若廣分別如大論二十四釋大好然彼論說五
蓋此說止觀障若并曰流行觀散并因緣障定不同
彼說然論云依觀察相者如二十四廣辨屬下經文
正當有前後想如大論二十八云修慧時修習觀品
有前後想謂住觀於坐坐觀於臥或在後行觀察前
行此謂慧觀三世住勸於坐者此即以現在意觀未
來諸行現在意位已生故名住未來法未生臨欲起
故名坐坐觀於臥者可謂以現意觀過去行現在意
臨欲滅故說名為坐過去已謝故說名為臥於現在
世亦名為住亦名為臥者約已生為論望未來名住
住已復坐望過去法現在名坐或在後行觀察前行
者此即以現意觀無間滅現行作意已生作意無間
謝滅所取作意說名前行若此無間新新生起能取
作意取前已謝滅者說名後行此依慧觀觀察諸行
論云謂依不淨想觀察髮毛等事屬下經文當上下
想如大論二十八云即修定時修習止品上下想者
謂觀此身如其所住如其所願上從頂上下從足下
種種雜類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所有種種髮毛爪齒
如前廣說當知此中為修止觀修彼二品勝光明想
即當此處彼二所依隨順修恐心沉下緣上界諸天
所有光明為令心舉䇿發其心若依彼此中不劣修
觀品所攝即除前因緣并彼聚體不散隨順修止品
[009-0130a]
所攝除前散體并彼因緣彼二所依即能除體義通
止觀修其明正止觀相収二所依依此牒成遠觀修
三種光明如第十一引經配中我之欲樂此乃總言
乃至及上下想句句次配乃至不散隨順修開發一
句結上諸句遠離以下配上彼二所依瑜伽第十一
亦說五蓋多同此。


五根五力義門如文為除五障能治唯五謂不信等
五障故其力伏諸煩惱非成永斷不為一切天魔之
所傾覆廣如菩薩藏經如大論二十九云信為上首
餘精進等亦名為力經中說信根力即證淨中信故
世尊依因果道理說非即彼體由得神足已其信等
堅固能生聖智故五為根天魔等不轉業煩惱不能
屈故名為力精進根力即四正斷中精進證見道加
行故念根力即四念住中念能無餘斷一切顛倒定
根力即四靜慮能為加行證不還果以初二果人未
得根本定要第三果方能起通得定故說第三果准
此例第四果亦然又略唯慮和合人非無學故慧根
力即緣諦智得現觀證沙門果故七覺支如顯揚以
次第束釋菩薩藏經廣說大論極略唯云此七三種
觀品所攝謂擇法精進喜支精進䇿慧或出離至所
到故喜動不順定相三種止品所收謂安定捨支安
唯於定心悅捨唯平等相扶定故念支一種二品所
收念為前六依故餘下八道支會釋論云念法唯無
漏顯揚通漏無漏此約地上說彼論通地前說論云
[009-0130b]
精進出離支下道支中是淨支何相違者二說一云
以扶慧故但名䇿發二即速出離亦得斷惑喜法論
云是利益如菩薩經云於法生悅心不沉沒生清淨
喜身心安隱今以義思五修中得五果中得法菀樂
者是餘支皆略於此論及經喜安二法道支所無至
智方會此中依定得轉依道支中引發神通故據義
別說理不相違捨法此中永除貪愛下文知所異也
唯言永除貪愛者貪於集諦為勝故如第六卷會受
中餘四通因果有無記性唯憂一種善惡是業非無
記及果報故以無色法故無戒學所攝唯二學所收
如下會釋此中皆自意非有上命何以無正思惟語
業命唯道支耶如二十九云率爾智生名為見道長
時修習名為修道由是因緣正語業命於修道中方
始建立非見道正思惟體性唯慧能發語言見道雖
慧可成發言義絕故亦唯修非見建立又不立信為
覺支有何所以今且釋云信雖通無漏於覺支時名
不壞信見道非語言故信三寶起語言故見道中不
立若爾修道何無見道約七緣增勝故不立信欲等
謂所依自體出離利益由不染依不染體不染約此
七緣不說餘如大論二十九自辨以證淨為信不立
大疑問覺支修習中此中如文顯揚云寂靜依止謂
欲界寂靜依故離欲依止謂上二界離欲依故滅依
止者已得三法無餘滅趣向弃捨者謂未來三法不
相續非此論文相違義別釋故三法者蘊界處也七
[009-0130c]
覺在見大乘何處即文者如大論二十九乃至於爾
時獲得七覺支故名初有學見聖諦迹已永斷滅見
道所斷一切煩惱唯餘修道所斷煩惱故知見道正
見論云謂分別支如大論取見道無分別後得二智
為正見體由此正見增上力故所起出離無恚無害
分別思惟名正思惟即無漏思為正思惟體彼唯思
惟如是相狀無恚等名正思惟若思惟發言論名正
語若取見道正見等為正見十無學法五分法身正
見與解脫智見身何異通彼正見唯緣一事此正見
通緣理事故何故必同名正見體即是一此解未見
論文更異同審思應出。


十無學法中唯以慧眼緣理故慧身亦緣理即慧眼
故智見身緣解脫身中解脫法者是廣有異同並如
下解。


正語業與命何異答無嗔癡所發身語是語業二若
無貪善根及無癡一分所發之身語是正命五種邪
命是所治一行者為利養故詐現奇特二為利養故
數自說功德三為利養故占相吉凶為人說法四為
利養故高聲現威令人畏敬五為利養故稱得供養
以動人心邪緣活命名為邪命即正語業命名聖愛
戒彼論云諸聖長時愛樂悅慕所證之戒名聖愛戒
精進如前說正念此中為能治支於覺支中是所依
收然覺支中雖是所依亦能治惑於善不忘即治忘
念即此無違前據依義增後約治義勝各據一義故
[009-0131a]
說不同此中三學所收大論二十九云正見思惟精
進是慧正念正定是定語業命是戒又大智度論四
念處前三為定門後一為慧門此論四念住俱以慧
為體又大論七十八精進三學所攝法又論福德智
慧中精進及定是慧學根力中前四為定門後一是
慧門大論二十九七覺八道論念攝不同者據實七
覺中言念通二依者是道支中約念法順定是定門
據實不違勘第七覺支又智度論念處攝色受心為
定門者何以前喜為慧門受攝不同者此大論約喜
法動湧受是慧門智度論約多門論攝受法是定不
分別喜又不約體語若約體者念住皆以慧為體約
門攝語順相不同前三為定後一為慧大論七十八
精進通三學又以通䇿故如成實論又福德智慧攝
中精進䇿三學心咸是智法如上以定能生慧者名
慧尅實福如第十二卷六波羅蜜中會又收根力中
前四為定門者何以精進亦為定門此論為慧門如
成實論精進通三學何妨前四根力為定門念法約
順相如前會若爾何以大論精進為慧門約䇿發迅
利順相增用故唯慧學據實通三至波羅蜜處當會
釋餘會妨難問更思之其餘相收如大論同何以正
思惟語業命非學支立如前覺支中會可知何以喜
安捨非道支有見道初得法樂始起輕安頓斷諸惑
喜安捨次第見道中增覺支故有修道說法義增久
得法樂輕安先起諸惑漸除義有隱顯非道支故無
[009-0131b]
三法若爾正見精進正念正定修道應無答若以初
得之義見增非修學道求果修道殊顯修道故有正
見等四法豈不見道以初得真智名為擇法修道雖
亦緣理說法義增次名正見小乘以七覺在修道支
居見廢立如毗婆沙此中義既新安住更推搆何以
八外更不廣立約六緣故分別誨示令信淨障斷隨
障淨功德約此六緣故不多立隨增義說善法雖有
不增不立見道初覺真如但以覺支為稱修道已成
聖數依八得彼涅槃但以聖道支名如緣起經下卷
有八正道次第及所以勘其即通表無表。


四正行中如顯揚第二云得現法樂住名樂謂四根
本定慧均故止觀不等名之為苦與此文同此中或
有根度地度人度皆小乘義非是我宗根度即利鈍
根殊地度乃得禪差別人度謂初後果不同如那含
入第四禪羅漢入第三互不相知不還以人度不知
羅漢以地度不知或鈍根不還入第四禪利根不還
入初禪上以根度不知下以地度不知廣如小論言
遲速通等者遲速謂根鈍利通謂修行如大論六十
三云苦速通已得行迹已見諦者復有異生未得行
迹已得有情緣無量已離欲者若已證得生死智通
是名智見清淨又樂遲通樂速通皆已得行迹已見
諦者不言苦遲通有何異意法迹但以所依因為迹
非所治故名迹餘論並同此無違九種定中二十六
卷相違等如下第十一卷會之取會此處如第三十
[009-0131c]
卷廣釋。


論云調順中於散亂因色等法中者如大論三十色
等者等取貪味五塵三不善根男女等相寂靜惡尋
謂欲恚害等隨煩惱中即謂五蓋等平等攝持謂修
習多修習故得無加行功用任運轉道不由功用心
任運轉無散亂餘釋文同此然不同三十云六力辨
九種心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智力五
精進方六串習力由聽聞思惟二力辨二心或三心
謂內住即令住是一等住是一雖有安住未必取之
以下文憶念力中有安住故以此義故二有義三以
安住近前三力故無妨憶念力辨二謂安住近住故
不得取安住此別解安住安住為二分一分通前二
一分通後一正智力辨二謂調順寂靜精進力辨二
最極寂靜專注一趣中習力辨一即平等攝持廣其
次准文可知。


復有四作意攝九心一力勵運轉作意內住等住中
有二有間缺運轉於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
中有三無間缺運轉於專住一趣中有四無功用運
轉於平等攝持中有此九幾未致幾根本七作意中
如何配釋幾通漏無漏如文廣釋四種毗鉢舍那且
汎釋云盡所有性先翻云如量智如所有性如理智
普遍尋思謂有漏慧分別諸法周審觀察謂即前分
別上委推求或尋思四尋思也觀察謂如實智或先
有漏慧故分別後是無漏慧言周審或前亦無漏汎
[009-0132a]
證諸法後亦無漏更細推求如大論三十卷云謂於
淨行所緣境善巧所緣境淨惑所緣能正思惟擇盡
所有性是名思擇若以此義論文七句後三別有體
者不然後三即初句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
擇如所有性名最極簡擇如論同於彼所緣境由慧
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於彼境界審
諦推求周遍伺察亦同不違如大論八十三云廣說
如聲聞地至十一卷會二十六三十七卷妨八十三
牒彼云簡擇諸法者先釋擇法次釋簡擇已得無漏
真作意故緣聖諦境一切無漏作意相應名為擇法
言簡擇者總取一切苦法種類為苦聖諦故謂無漏
智簡擇苦類為苦聖諦名簡擇諸法最極簡擇者先
釋此句總言後重解極簡擇法釋總句者各別分別
取諸苦故謂生老等解極簡擇法者依此處所簡擇
契經等法謂依生等苦故簡擇經等法又簡擇者謂
審定解了言解了者於所知事作意發語故最極簡
擇者謂審定等解了解了既發語已方便尋求極簡
擇法者謂審定近解了近解了者求已決定前是尋
求道謂解了已來釋中前二句後是決定道謂後一
句周遍尋思等下散釋不見文前三智皆通理事待
後會之前二無漏慧且隨增說前是後得以緣事故
後是正智如所有性故後二有漏慧前四尋思後如
實智前二雖有漏亦有意取無漏後二無漏雖有意
取地前或總地前或總無漏義理無違細勘讀之同
[009-0132b]
如三十卷。


如是毗鉢舍那由三門六事所緣其三門者一謂於
教授教誡等暫爾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是名唯
隨相行慧二謂若於彼思量推察是名第二隨尋思
行慧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復審觀察是名第三隨伺
察行慧是謂三門若細尋之後二門隨二慧配之相
約初相若如二十六云前二句有文是有漏等作無
漏觀不作者初句即有漏前二句八十三及第十卷
言無漏各非此初門收此初門約前二句有漏者語
若言無漏有即不得言六事者一謂義即語有是義
如三十三云諸欲有多過患等種義二事有二種謂
內外二事此無解如三十三及已下文云內外事有
內外貪欲彼解麤相中語此解一切事之內外不知
同不三相謂有三種謂自相共相次下文同四品謂
白黑品次下文同如三十三云如是諸欲皆隨黑品
乃至憤諍等五時謂過去未來現在等法次下文同
三十三云謂三世欲六理謂四種道理次下文同三
十三云諸欲從無始本性麤穢不思議等是量名理
何以如是有同不同者三十三據問六行中麤相解
六相所以多約諸欲此中通一切論故有不同次下
文解麤相六相與此文同更有諸文相違此三門六
相攝一切慧如是六相四慧如論依三覺建立一語
義覺六相中思義故有語義覺尋思事及自相故起
事邊際覺六相中一全謂事一少分謂自相謂盡所
[009-0132c]
有性以自性是諸法自體故共相是真如故非盡所
有性尋思共相品時理故起如實覺即如所有性共
相等名觀事體之理即釋前六相中自共相次下亦
明不淨六相同三十三卷如下六相三覺不同思。


問其六相通四慧不若盡所有性唯是前二慧若後
二慧非六相若通相論六相智淨得大妨由論云三
根中初根取十五心法師云何意見道取十六心初
根取十五心耶俱未曾得同緣諦理以行未圓十六
心方見道圓滿名見道已知重知名已知根取第十
六心已去雖前三諦有重覆知然諦未遍緣未名重
覆故十五心是初根第十六心已去名已知根於修
道位得名曾得未曾得於見道位唯未曾得見道十
六心皆未曾得以知重知名已知根第十六心是忍
智相覆行圓故若言十五心為見道第十六心已去
名修道者此小乘義如五十七云得初果時初根亦
滅亦捨彼論前云未知根乃至第三果由數有者約
超越人為論此據次第人故得果時捨初根無學果
捨已知根亦爾准知其憂根體唯有漏非正根體論
文云位中起故說之為體如身緣下界修決擇分善
其信等意三受可得是四善根體此四善根皆是定
法憂根唯散唯下界非彼善根時入觀已出定隨出
何善根彼憂根緣涅槃起愁慼遂以為初根體。


問曰憂根在欲界遂為初根體思觀在欲界亦為煗
等初根體釋曰憂根居煗位不為煗等正是初根體
[009-0133a]
但以位起為體非約實論其思觀唯下界四善根在
色界麤細相異不可以位中得起亦為煗等體若思
為初根體思數非是根故若如下十三卷文亦得思
觀於煗等位起故得為體至十二卷當廣釋言隨一
者如小乘有異義此中不然如大論五十七二十二
根中云。


間幾根未至地可得答十一謂信等三無漏意及喜
捨以樂隱故不說其下引經中亦兼明有樂若爾有
十三根根本初三靜慮有十八除男女憂苦四根第
三禪十七前中除喜第四禪十六前中除樂空識無
邊處無所有處有十一前中除五色此並漏無漏合
說非想地有八前中除三無漏以不斷惑唯有漏說
若餘處類斷惑無漏合說通漏無漏有十以義准除
未知當知根見道無故此十根中九根除憂近上地
多少故言隨一此中唯有說意此諸根成果非五識
故不取苦根無學雖有義名無漏亦不取也此中已
知根謂於修道乃至金剛定其此根亦具十根若以
此文第三果人亦有憂憂根如大論五十七云如經
言於上解脫希求憂慼乃至別解希求等四字已云
此中預流一來於一切種皆圓滿故建立憂根若不
還果雖有希求而無憂慼不立憂根唯善法欲故知
第三果人無憂根此論言已知根者以初二果亦入
已知根通法為論其實第三果人無若有憂者云何
憂根離欲界時斷有義憂根能取三果即超越人義
[009-0133b]
說第三果有非據實此下界人非上界又論主據學
無學相對論已知根故有憂根非論實體其餘信等
諸有漏者亦同憂根取無漏者不取何故不取者何
故不同初根第二故通色界繫又初根加行故唯言
加行道以有憂根亦通資糧道故思之論菩薩三根
如五十七云於勝解行地建立初根此據通佛法實
見道無間道未至十六心豈不名初根耶於淨增上
意樂地建立第二根此據十地皆名增上意樂此意
樂如第十三卷會於如來地立第三根此根中應說
見道修道有漏無漏上修下當得下地亦修上如無
色見道傍修等是義。


依止修道分別修義者若依小乘見道依上得修下
下未曾得故不得修上修道依下地道緣上地境得
修修上地隨所斷惑地皆得亦得修下地且如未至
禪發觀斷初根本惑時修上二地善根謂中間及根
本一切上地修法如理准知若依此文唯論修道言
依上修下所有善根不云見道若此文以為真實理
全異小乘故修道不同故見道准知可解若隨他小
乘義以此大乘無者此論唯據一邊又此修非生上
界者唯身在下界者得若生上界聖人不退還故何
須自在而修下善唯第三果人得諸靜慮已修道修
諸善根其初二果如佛地論伏惑得第四禪起無漏
道滋變易生死亦得上界諸定何故不修下地善根
且釋不得其第三果久來離欲成就上地修道亦於
[009-0133c]
下法自在得修習其初二果未離下地欲於下地善
法現行自在何用修習若爾第三果人身在下地不
現行起下地善根耶答起但入修道觀時令下地善
法種子增長令得自在初二果人修道上地未得自
在起故其修道未見不知是無漏為當有漏若無漏
修道亦得修習見道何故不修如前准知大乘唯令
種子增本識居見道位有五地善法種子何故不得
修又修道隨斷惑地如發二禪發觀斷空處惑何故
不修上若約此道理修道不得修上今此中唯約自
斷惑修語不約發觀斷他地語問二十四種麤重分
之為七如文可解下論文云由成就念為因故乃至
於意所識法此中如善調等四句或有以念處四法
一一相配或可一一念處皆有此四善調等此中意
言始修行者最初以念為因於六塵中一一塵上皆
能善調善護善防善覆勿令於此六塵而生忘念起
諸過失有大論文未見繫得如實論一切麤重有漏
諸法皆有麤重積習名繫得性若以縛諸眾生但以
煩惱為縛非餘有漏若取強邊唯取煩惱若據實論
諸有漏法皆名繫得離繫得者即諸涅槃之上假立
翻繫得即是。


金剛喻定文中為加行道如佛地論師八地以去無
加行此云何通二會一通小乘金剛喻定說故有加
行道以小乘人有漏道為加行道故二即菩薩無有
漏加行智非無遊觀無漏而為加行道金剛喻定義
[009-0134a]
一剎那隣生無生智者是加行道取何者取隣次加
行無漏不取遠前又金剛定義一剎那云何金剛藏
而是金剛喻定菩薩且釋云見道名一剎那起不多
時相續非如修習地有分齊作行有多時數出入觀
見道一觀便斷煩惱事究竟故名一剎那金剛喻定
亦復如是義准可知問又金剛喻定為加行道者以
能永伏現令不起義亦名金剛定尅實無間道斷此
中加行道取末後加行道非餘若無間道生惑滅盡
智應與無間俱答曰然仍不說已未全淨故於解脫
道方說至下更可解若唯一剎那名金剛定云何前
定須名無間由與加行合說故非此無間道一念名
無間或無間後謂菩提非中間故又金剛喻定斷諸
煩惱人法種子等分齊至斷惑處當分別及智起分
齊勘佛地論第三卷心轉依法師以正智是心真如
亦名心如說智及智處皆名為般若此亦如是至第
十一卷當廣釋正智為真心故真如之性亦名為心
麤重轉依謂擇滅道謂正智下轉依等當別釋三六
轉依作四句等義。


盡無生智通大小乘說漏盡人身中得名盡智盡智
十智性緣漏盡涅槃故盡智六智性無生智亦然六
智者謂盡智無生智世俗智法智類智及與滅智此
上法師引薩婆多云今大乘思之不然其類智不緣
涅槃如第九卷釋言六智皆緣涅槃者非也若如三
心見道說第三雙觀此文說類智此智緣如前二心
[009-0134b]
類未必類智唯緣法智生若以此義類智亦得據實
義者此第三心非十六智中類但忍法智収以緣如
故以總名說若爾類智不緣涅槃非盡智收有義法
智滅智後得智為盡無生智用前智作世俗理不得
緣類智還同前判以是義故並非緣如以起分別名
言故如大論六十九云盡無生智當知唯於漏盡中
生若不分別盡及無生謂我已得諸漏永盡我未來
苦不後當生者唯是無漏唯出世間若作如是分別
者唯是無漏世出世間世俗智攝是未曾得是阿羅
漢相續中生且據羅漢佛亦如是又世俗智小乘無
學等亦有體是世俗智緣涅槃亦得如佛世俗智體
非世俗緣世俗故名世俗亦不緣涅槃約小乘人唯
有五智除類智隨小乘義有六智若佛身中唯有四
智除世俗及類智盡智無生智有是不是據是者不
違如佛地論第三卷釋漏盡通力云若說漏盡相續
中有四智所攝若說彼緣漏盡涅槃為境多分攝在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通力既爾智准可思無生智中
文有二或字至下釋論即分出前十智性者後六智
性者無生智既爾盡智隨知。


十無學法中五分法身如常分別唯慧蘊及智見蘊
何異義曰慧蘊謂觀於事智智見蘊謂觀理慧此不
見文又釋見蘊謂緣如理解脫智見謂緣佛身一切
無漏解脫法此但以多復次釋不見論文自餘出體
等門易如前八道支中會釋五分法身十無學法相
[009-0134c]
攝道支義如前會道四行中道相出相有何差別問
十六行中下文以加行智為分別其後得智亦分別
為十六行豈不相違義曰若以有漏無漏門無漏者
無分別後得智雖語言仍無分別收加行雖無語仍
是分別攝若以名言非名言門正智非分別後得分
別收若以此義加行應是無分別以無言故但以有
漏門是分別收攝論云加行智如瘂求受塵此非語
言豈不相違如前類釋更有後得智妨思之問戲論
亦二重如前可知此中依初入聖前十六行說名有
隨眠等不爾無學身等豈不作有漏十六行前。


論本第十一


修多羅中唯言長行者如涅槃經云始從如是我聞
乃至歡喜奉行皆是修多羅并偈頌等是未必唯取
長行與此文違彼涅槃約通相修多羅此論約別相
修多羅理實無違智度論此論同大論二十五同此
此中修多羅并三藏中修多羅何者寬狹義曰若以
名為寬狹三藏修多羅攝十二部經多故名寬十二
部經修多羅唯一法故名狹若以體論寬狹此中修
多羅攝十二部經故寬彼修多羅不爾又以此義此
中修多羅攝三藏三藏中修多羅不攝三藏等盡。


應頌中唯有中後而無先頌者法師判是此中收有
義諷頌中收問諷頌中不說一句者一句乃成長行
非偈成頌二句為顯二句亦得成頌言三句意未必
欲取三句成但顯六句一頌半亦成若爾言三顯六
[009-0135a]
何故復有六句之言有解言三句顯三句亦得成頌
又釋言三但顯於下六句成頌復下言六句者為顯
十二句成頌不欲取六句前三句中已顯六故若爾
六句已上十二句已上豈不成頌耶答曰亦成此中
但約少法為例多頌並成問大論與此同汎作法也。


自說中無問自說既得成經無答自問亦應成經釋
曰無問自說是佛說故成經無答自問異教主非成
經若有異教主說佛與問答者成經唯有無問自說
不有無答自問本事中依智度論宣說佛及弟子本
隨形六道為猿猴等事本生中宣說佛及弟子實報
身行菩薩行事此中本事約弟子本生約自身義局
且別說也問藏攝中如此若聲聞菩薩合論七經修
多羅藏如文可知若約顯揚大論二十五十經是修
多羅除緣起論議何以十經七經有相違耶答義曰
彼十經者說本事等自性故此七經者本事等三毗
奈耶眷屬故如論文可知論文契經乃至自說此五
聲聞修多羅藏收據實菩薩亦有法師云以聲聞乘
由根鈍所廣明三學是契經如是等隨增說是聲聞
修多羅有義且以二藏相對明修多羅方廣等二是
菩薩修多羅契經等五是聲聞修多羅據實菩薩藏
中亦有前五聲聞自藏亦明三藏十二部望方廣等
亦未有故三十八云方廣一經唯菩薩藏餘十一分
有聲聞藏此約眷屬彼約自性非相違也勘何所以
毗奈耶自性可知眷屬說餘三如本事本生說過去
[009-0135b]
本幻術等因緣事說過去等本因緣生事故眷屬毗
尼收若顯揚十經者不別分聲聞菩薩三合法為論
彼論毗奈耶唯一經者以說自性故此論以希法為
菩薩藏大論二十五以希法為聲聞藏者以希法通
說聲聞未曾有法故亦得聲聞藏收方廣不然唯大
乘有八萬四千法蘊中如賢劫經廣辨始從修習行
法波羅蜜多乃至最後分布佛體波羅蜜多合三百
五十度皆有六到彼岸合計二千一百對貪嗔癡及
等分煩惱一一皆有二千一百四法乘之有八千四
百復以此數法對四大六衰亦名無義所生過失一
一皆有八千四百以十法乘合有八萬四千論云百
千名百千者梵語云一洛叉即百千也此土大數之
名然合計當一億百百千一俱胝者俱胝謂梵語即
千萬也即合計是京就別號亦名百億其八萬四千
法蘊一一以千乘之即八俱胝四十洛叉計當八千
四百萬大數乘之當八京四兆細筭之可知論云以
千乘之其本但以十百二數之今就此言故知千也
此如佛地論亦明。


論云三藏聞思修所行境此大論同彼說修慧緣教
說故論云此顯名句文身所攝經等教法為所緣境
如此文教體唯以名身為體如初卷教詮章中辨此
隨相語據詮有差別語。


有分別影像緣等論文中云一向世間謂勝解作意
法師云既云勝解作意明知是有漏見道已前勝解
[009-0135c]
行地如大論二十云有分別影像者謂乃至由三摩
呬多地毗鉢舍那行觀察簡擇極簡擅遍尋思伺察
乃至為六行於此所知事知功德過失大論此文即
有分別影像通漏無漏以簡擇如大論八十三卷釋
唯無漏此論有分別是有漏大論有分別與此不同
此據見道前語彼約通地前後語無違問論云無分
別影像謂一向出世間及此後所得作意如此文即
唯無漏如大論二十六云無分別影像者謂修觀行
受取如是影像已不復觀察簡擇乃至遍伺察以九
種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勘與此論相違此論第十卷
及大論第四十中釋九種定皆有漏始修行者所為
大論以無分別影像觀為此論據有漏者彼論據無
漏者據實通漏無漏又極簡等大論謂無漏二十六
無分別觀不復修習如是有分別影通無漏名有分
別如無分別得有影像緣四慧無分別而為九種定
二論不同有漏無漏異者有四種慧通漏無漏如三
十卷解四慧中不言無漏亦得通漏無漏下三門中
相似有漏並如九種定會法師引西方無漏觀無影
像家釋此文亦然能去內心有所緣慮相是心家影
名無分別影像緣又無他分別影像名無分別影像
若作此釋大論二十六云即此無分別影像亦名影
像乃至亦名三摩地門乃至亦名光影云何言無他
分別影像佛地論三家釋像待問錄之又無分別中
既有影像之言明知非無分別智爾者云何言內真
[009-0136a]
證智後得智有二分一反緣理二緣事反緣理者此
是不論無分別智邊際如大論二十六云皆言如所
有性盡所有性與此文大同如所有性彼唯真如此
兼有餘行不同會之大意盡所有緣事如所有緣理
更有釋待問一切行但言苦無常無我不言於空問
所作成就此文謂轉依如大論二十六云勘彼相違
抄文所作成就者謂於定慧修習多修習故諸緣影
像所有作意皆得圓滿圓滿此故便得轉依一切麤
重悉皆息滅得轉依故超過影像即於所知事有無
分別現量智見生者依此文至果定慧圓滿得轉依
即無影像云何前言有無分別二種影像皆通無漏
若以此義應彼因中無漏亦有影像果中無漏即無
影像應是正義且釋起有漏執影像名影像非無漏
心因有果無影像及果後得亦無影像勘二十六抄
也問彼下文云有分別影像即是此中毗鉢舍那品
若說無分別影像即是此中奢摩他品事邊際即是
一切事真實事所作成辦即是因果相屬事次下頌
中常於影像靜慮即謂有無分別影此二皆說為靜
慮又此論云有分別影像即謂勝解作意所有奢摩
他毗鉢舍那。


何以此三論文不同論文三解脫門中有五文不同
如瑜伽五十五會空攝二行此一切論同無願攝六
行無相攝八行法師云大論二文第三十卷不見尋
伺地解無願收六與此論同列六名并有等字等者
[009-0136b]
等取道下四第八袟中無願謂十緣取道下四無相
有四會云若論文無相唯攝滅下四者以無十相名
無相十行名無願者以有為故不願求論云無願收
六行者唯於有漏生死法不願求故無相八行以通
無男女及有漏相故名無相故收八行即滅道下各
四行此中且會無願無相各二重一有漏無漏重二
有為無為重如前思准前見修法師取三十三卷文
云無願唯六行言等者於內等未必等取道下四行
即與五十五同若爾無相攝滅四無願攝前六道下
四行即無所收義曰道下四行無法收無十相故名
無相道下行有生滅法非無相有漏諸法名界繫是
生死界無願求不希生死名無願道下四行非有漏
界繫非無願故無法收義出多端何勞一准問會問
此中斷惑如六十九十智中如五十五抄會用空無
我即通四諦空行應攝十六行以遍諦故正智具不
具法師云正智唯有空行觀無餘二行觀大師若以
正智義說亦具三解脫門別作非正智故大論解外
五法中若以解脫門言之則出世正智所攝又釋此
文或約緣諦別觀故亦是出世正智問思之依大論
二十八云有有二種謂有為無為於有為中見過患
故無所祈願依此建立無願解脫門於無為中建立
無相門若約此文苦集道合十二行皆無願會正法
約總語又說不說空以空惑故大疑問顯揚第二卷
論云空行攝苦下二即二我不可得無相擇滅可得
[009-0136c]
無願謂苦二及因集生緣又云空道作道下四此亦
是空行無願作道四行亦無願行無相作道四行亦
無相行若無差別總名空無相無願者此通聞思修
所生之慧世及出世若名空無願無相三摩地者唯
是修所生慧通世出世若名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此
唯出世應知且以義思道下四言通三門者此非空
行緣無我等道此謂緣空行等之道以重空解脫門
故顯揚中空行攝二無我即遍四諦空若十六行還
攝二行二行下文不論明知不在空行中收無相收
滅四及二無我性此謂緣諦下真如是非十六行若
十六行唯緣滅四無願緣有為不斷惑不遍緣四諦
唯有六行道下四行緣道者不出三空之心是故道
下四三門皆收隨彼行相收故不緣三空之道者此
中不論此中即重三門也以此義道下行無相無願
等不收者此論三門合云細尋思即知無疑。


淨行所緣中如大論二十六七卷廣說乃至有六種
不淨等尋之并十六持勝斯名勝行善巧所緣如大
論二十七廣釋決擇文見之未得忘淨惑所緣如大
論二十七廣釋彼唯有六行四聖諦而無真如彼問
云何謂此諦唯諸聖者以此為實苦集等聖者實之
名為聖諦愚夫不能實知故論文其如十六行者如
上法師云真如謂正智觀四諦謂後得觀先聞法師
釋謂正智觀唯作二無我不別緣四諦唯一真如既
斷四諦義說為十六行如前第九卷初會釋約詮說
[009-0137a]
為四諦義亦無違四道理如攝論廣明無異。


分別尋思如實智此大有異非二乘能有如攝論廣
起位次第體如決擇分善以慧為自性同時五蘊如
理准思大論七十二廣明五法中云如實智正智所
攝尋伺分別所收法師云若依攝論等尋思在燸頂
實智在忍第一法決擇分善是有漏云何實智正智
收義曰此約後得智說後得智亦作尋思如實觀以
實智隣近見道收又釋大義曰尋思位智未決定實
智位智已決定實智為正智收非尋思也有何差別
顯揚第十六卷云於尋思中前二離觀能詮所詮別
觀故後二合觀能詮所詮同一自性差別觀若義不
爾何有色等名故顯揚論云此名為此義故於此事
中建立為令世間起相見言說故若不立色等名言
諸世間無有取知是色等以起執故故有言說知為
實事成如實智乃至廣說遍計所執諸法體不可得
非有性不可言說自性成就非無性由勝義故非有
色依世俗故假立色乃至有無色門盡當知。


問何故尋思中名事不言假立自性差別帶假立言
義曰以初二別觀不言假立後二合觀故假立言又
初觀未為假立但觀不相稱後觀但為假立大義未
知問論文自性假立中初言能所詮相應中後言但
於肉團等名言因中起此名言故者此為二釋如所
詮為能詮名之因故起名言不言名言為所說因前
解言為所詮因後解所詮為言因故便別解未必用
[009-0137b]
二文義又眼等自性以下雖文唯結所詮為言因下
名言因義有更互為因義釋曰由色為名言因故起
此名言此謂所詮為言因言即是因由與所詮為因
故起此名言此乃言為所詮因熟細尋文餘准類解。


於尋思中以知名等不可信已有智生何故如實智
位方言如實智前雖有智未決定於此智起方得決
定乃至四智等出體如理准思初二是方便次一是
燸頂忍次持任鏡明依中前四在決擇分位後一是
見道中前三是世第一法下問答內文中有次地前
後二見道論文言前四是此地因後一是果者以明
是地又釋第四明亦是地前如論文可知泰法師云
引大莊嚴論與此同真諦師釋入第二僧祇初僧祇
滿心語故言超過第一非即入彼第二僧祇如等覺
三祇內仍言等覺菩薩超過三僧祇豈即是佛位居
僧祇外意欲釋依入初地故如從由先積集已方入
見道故有超過之言非不是初僧祗內如餘處此第
一法等居勝解行位攝論解五種覺地中勝解行地
者謂初阿僧祗企耶修習業分勝解勝解既居見道
前初僧祗劫世第一法即在此中顯故乃言第二僧
祇劫也又除能取論云既以位判與所取別除。


問曰所取實塵無非實有由心起執境從心起塵既
無有見心亦無即同時除何故言別時除義曰當除
所取之時能取之心非有所取遍緣而能取心亦已
先除為境從心生故未以觀心觀能取無後至忍等
[009-0137c]
方以智觀能取非有如是次第餘如攝論及疏廣釋。


第五善巧謂前際等者此中大意由前世修習領受
力故後身便得出離涅槃自悟如來方便密意六度
福慧相攝門智度論等多論不同更問廣辨且如此
中論文云由勤故修習對治由定伏惑由智斷惑種
此中據實義解如八道七覺等中種種不同略如前
會其餘相收更待思問。


施相中種性謂法爾種性願謂發菩提心即有種性
此通餘五如仁王經性在十行施自體如文以三業
為體或有以慧為體據實是無貪善根性初三業及
慧出體者此上出體非約實自體為論如下第十二
卷說六種體其定慧中先辨自性後相求故四種薩
般若中言道中能感定者前五定感其慧。


言自性者乃至即所行施究竟圓滿此中二意一義
曰以因中行施時由慧力故後成一切智時其一切
智種以施共成一切智故說施能生一切智性二義
曰智種子自是慧生據增上緣施能助成就法身故
亦名自性依智度論釋鉢羅若謂理慧毗鉢舍那謂
觀汎簡於止般若謂因中智彼薩般若謂果中之智
釋詞離過中言遠離不平等追求等過故者如下最
勝中合當方便最勝此謂求惡因自在天等過故。


又戒等離過中謂遠離我增益等者此有二釋一義
曰由持戒故能遠離增益我心非持諸狗等戒二義
曰唯言戒等離過遠離增益以施後有戒故次言戒
[009-0138a]
等此下慧偏簡取釋增益執則慧過耶故言隨其所
應如大論慧除增益損減故知是慧過如攝論第七
亦作是說此等與此無違。


不共詞解戒中有二清凉一涅槃名清凉故論云涅
槃所依二戒即清凉故論云遠離一切忿熱[厂@火]故大
論八十三言與清凉義相應故。


第十一卷法品


科品次第如初卷解此品有二初問後答答中有二
初明三乘通法後明菩薩別法復次何因緣故十二
分聖教中方廣分名菩薩波羅蜜多藏耶下是初文
有三初因前所詮諦理辨能詮教法次如是三藏為
誰所行境耶下乘前所辨以顯能所緣行法後云何
於諸法中法善巧云何義善巧合辨文義等善巧初
中有二初明十二分教後明三藏相攝等義初中初
標列後別釋契經中有二初辨後問答三藏相攝等
中分三初三二藏相攝次建立三藏所因後法蘊之
量。


如是三藏為誰所行境下第二段乘前所辨以顯能
所緣行法中分二初明資糧位後辨四種道理下加
行位初中有三初辨二非法能緣之體次辨於法能
緣行相等有所緣等是後別顯於法所緣差別第二
辨於法能緣行相等中有二初標辨後顯成顯成分
二初引經四義後別釋之於法所緣差別有二初問
後答答有二初標後釋此乃前卷所明止觀行別釋
[009-0138b]
中初遍滿所緣定止觀體後之三種明正修行修行
分三如次乃是初中後修從次方入加行位故後加
行位中有四道理四道理加行位之方便四尋思燸
頂位四如實智忍第一法後五瑜伽通前方便根本
二加行位能入見道道理有二初標後辨辨有二初
問後答答中有二一標二辨尋伺實智各三初標次
辨後結五瑜伽有二初問後答答有三一標二辨三
配因果辨中為五古解初四四善如次今解不然初
二是欲入善根方便鏡在燸頂明在忍第一法故或
鏡在初三明在第一法解明問答中初問云何修學
於見道中證無所得非問第一法印二無得後答中
初明資糧第一劫滿次明聞法持如理作意任二方
發等持等持已下始引燸頂忍第一法故知持任前
根方便答文有二初解後證解中初解初位第一劫
修後解持任等四於中初解後引經。


第三大段文義善巧等中有二初明善巧後明安位
初中有三初釋論師為五問生下次答引經由五成
四法後別顯之安住中初問後答答中有三初論家
自釋安不安住次如經言大德當知下引經釋安不
安住乘文便故先釋安後釋不安後是故世尊因住
法苾蒭下引經釋成前住法義有三初引經證若有
具得下論結不捨瑜伽下牒釋。


第四大段明菩薩藏法中文復有六初廣明名體第
二明乖違方廣第三釋方廣密意第四明了决方廣
[009-0138c]
第五明方廣果第六明方廣生福初中有二初明自
體後明方廣名明自體中有二初略後廣略中初問
答波羅蜜多藏後問答說處初問中問何因緣故十
二分教之中方廣一分名菩薩波羅蜜多藏也波羅
蜜多行也藏者教也因方廣分名波羅蜜多之教也
據實諸分非不此藏方廣全故所以偏說廣釋中有
二初問後答於中二門初明五相後明四相唯識有
七同解深密攝論有六種相菩提心中收此中有五
第五三業自體非相貌是體相二種合說唯識攝論
等但說相貌所以不取體體自有別門故問善三種
一巧便勝二迴向勝三清淨勝此三願中收故以別
出體故合此也唯識論正不言種性唯說六者二乘
無性應成到彼岸又以後說四相明不定廻向等四
相中初二因於果相後二果體用相此中據果圓因
中亦分得如理應思。


釋通名中如攝論二復次解深密等文中有二初釋
共詞後釋不共共中有五復次無盡廣慧經即大般
若後六會也遠離我增益等者謂諸持戒令我解脫
我是增益故邪忍邪精進等皆准此知十二段中不
求世樂出凡夫又最上出二乘彼大果故今解正求
世樂行最為大無間勝中古云利自他無間缺今利
無離阻間隔故令他施果或由自他無二所以修無
間常時也如廣大第一常故無難勝中由過去隨喜
施等不為障故所以無障難發起勝中唯言上品忍
[009-0139a]
者以世第一法唯一念不可分行又無可形唯上忍
位時長有下可形故論說離二取相故第三復次最
勝所作蜜多勝作義故即作行彼岸又蜜多勝到義
即到果彼岸第四復次到所知彼岸此當攝論第五
教彼岸雖行能離橫以教為先故說不共中他所發
智從他言音慧是聞慧如理作意是思慧修慧即內
證智攝所以不別說又解下如理作意攝又解初為
隨信行三慧後為隨法行三慧。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