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06 楞嚴經直解-明-廣莫 (X)



No. 298-A


首楞嚴經直解序


余幼即有四部之癖自孔孟書外喜讀西土諸經而
疑常十三輙乙其處如陶元亮不求甚解而巳未幾
從慈氏事佛一切屏去益取諸經朝夕讀之解楞嚴
者孤山十數家最著而余益不能無疑何以故楞嚴
惟般剌密諦一譯而潤色於房相國其文簡奧錯綜
其義貫攝照應似非思量分別所能了者而十數家
之解終是十數家楞嚴近世詮注紛然兢愽耳食顧
支離舛謬引蔓牽藤視如來所說之楞巖豈啻霄淵
隔哉吳興莫法師結夏甘露庵往往拈楞嚴妙義示
人余問師從何處得來學者欲通楞嚴當作何方便
師笑不答授余直解十卷則師所手造者也師為雲
棲尊宿大弟子智力行力雙轂並臻梵典精研工於
著述楞伽參訂疏講席巳傳逃影青山復造此解訓
詁次第悉準經文提其綱列其目連其脉理且刊定
名賢過不及而以明白徑捷出之掃盡支離舛謬引
蔓牽藤之習繙閱一過恍若披雲覩天筆頭光明妙
契佛旨不僅作十數家鑽故紙忠臣使余疑團頓破
文字般若不可秘藏會里中黑白善男女輩捐貲板
行之此勝緣也余慨今天下剞劂日盛經術日衰孔
孟等書俱壞亂於俚儒及科舉之學有能刊定名賢
[001-0710a]
明白徑捷成一家言如莫法師其人者子車氏所讚
聖人之徒非耶因序楞嚴直解而拭目待焉。


萬曆歲在己未解夏日香光居士李太沖莫勝甫

No. 298-B


首楞嚴經直解序


詳夫首楞嚴經者文雖十軸義攝三科曰理曰行曰
證葢指吾心之妙義謂之理理融三觀而返率其性
謂之行親炙理中境界謂之證全經之本末究竟唯
此三義而圓收之矣故我
迦文薄伽梵始據阿難發心見相處直究其源則根
塵識三俱化為無上菩提更於何處見有真妄來而
真妄之名皆成贅語矣故知吾心即空如來藏而空
如來藏即吾心之妙具曷甞離乎有而言空哉是故
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當體即如來藏清淨本然中道
諦理是為顯理之明文也次復依中理而真修會圓
通於一念發妙耳門六解而一亡三觀融而一心寂
餘塵息而種智圓行證二文兩言而盡之矣原夫經
義本直而解者自迂此所謂非經之難特傳記難之
也安法師善得首楞嚴三昧拈綱摭要深切著明片
言而立徹全經恍然置人于三昧中自非具正眼而
[001-0710b]
得妙悟者其孰能若是哉於是學眾請師直解其義
安師諾之歷五寒暑而草創始成夫此解者不務名
相直剖玄微字字契真言言見諦余於雲棲室中偶
見之如獲至寶乞之歸于禦兒溪上諸同道輩聞風
而至各捐金而壽諸梓嗟乎今之世法當末運砆鍮
亂真而此解者逈異群詮誠閻浮金荊山壁世有識
者固不與砆鍮同日而語也茲喜肇端於余而功歸
於眾余雖不敏而知大道無文上善罔勣故敢以蕪
穢聊述梗槩并紀其歲月云爾。



皇明萬曆四十七年歲次已未夏四月佛誕日語溪
菩薩戒弟子馬正初薰沐和南書于甘露禪院

No. 298-C


首楞嚴經直贊并序


人生㝢內道其可以不聞乎道而不聞隨汩迷津便
成苦海道而能聞觸處逍遙遂入妙嚴樂土矣慨余
遍歷塵勞廁身棘道舉足動步罔非有礙因而知慕
乎道不啻饑渴之甚何意宿緣徼有天幸得遇仁安
大師於甘露禪院首出楞嚴直解示余初讀之茫然
載讀之有省三復之欣然會心乃歎曰嚮日下手工
夫皆孟浪也今閱是編開我茅塞示我衣珠藉茲寶
[001-0710c]
航將登覺岸脫離苦海之患而隨寓可以自適皆緣
我師點化之力也敢忘所自乎受益若我而天下之
為我者亦夥矣況有愈于我者與迺知是編為由覺
路之星軺燭昏衢之寶炬學者必以是而之焉直登
寶所勿滯化城而中道廢也庶不負我師所望云爾
因為之贊曰。


「 大哉鵾鵬
 游泳南冥
 吳興脫頴
 雲棲續明
 學博心下
 守謙道盈
 四山罔逼
 六度俯弘
 駕白牛車
 秉實相印
 生死海中
 為恃為怙
 剗盡葛藤
 翻空名數
 吾知是編
 彌遠彌度
 悠悠者流
 同躋覺路」



又贊曰。


「 不有先覺
 孰開愚濁
 不有慈航
 孰渡迷方
 是故釋尊
 降圓光於兜率
 剖右脇於迦維
 教興頓漸
 機攝偏圓
 潄圓音于妙解
 詮奧旨于雕談
 潛通五分
 淨衍三輪
 敷弘其道
 正像迭興
 當斯末運
 仁者是膺
 故我伊婆
 惟勒惟銘
 投誠于佛
 稟法于僧
 奮勇戒禁
 罔隃尺寸
 指示既博
 涓埃澌盡
 降伏一心
 培根淨土
 袪除四相
 福空阿堵
[001-0711a]
 梨布告成
 曠劫奚阻
 宥罪拯諐
 明心[托-七+友]苦
 鎮國佑民
 永貽終古
 乞靈萬彚
 弗專吾我」



謹贊。



皇明萬曆四十七年歲次已未夏四月佛誕日[瀔-禾+米]水
空空居士李雲龍薰沐書于語溪歸寶樓中

No. 298-D


首楞嚴經直解略敘


先定時味



將解此經長水以十門分別其指遠而義周初學未
易能通也今所不敘特以時味之濫千載未明茲略
出所自質諸大方耳昔長水璿師指謂匿王琉璃事
非一時耶輸持地記自法華故判此經在法華後涅
槃前孤山吳興意同長水溫陵環師指謂法王說法
有條不紊初說一乘頓教以立本即華嚴也次說三
乘漸教以逗機即阿含方等般若也後說一乘圓教
以顯實即法華也楞嚴即般若法華之中今時玅峯
覺法師按天台玄文出楞嚴百問往破諸說則長水
溫陵諸師似難逃乎照膽鏡矣詳夫百問之意定屬
方等而方等收經古有通軌百問不明示者欲人因
問討尋自得其緒耳昔神智柏庭二師亦以此經判
[001-0711b]
歸方等良以世尊一代時教通依五時五味收之然
此時味之說出自華嚴涅槃二經天台因時立義列
為五時曰華嚴曰阿含曰方等曰般若曰法華此五
時中方等以彈偏斥小歎大襃圓為義然此經中處
處彈訶不亦方等乎而諸師稍見經文前後便批判
不定而獨不知此五時之中有通有別通則通其初
後別則別在方等互徧之義詳出法華玄文又四明
光明玄記云以凡判教有前後分前分有次後分不
定後雖不定須攝歸前今經互相指處是後分不定
意七徵八辯三科等文是前分有次意收通歸別攝
後歸前有例可考諒非臆說當知此經是方等中圓
教所攝而人不知徒指前後此何據哉灼然時歸方
等味定生酥決判此經必安所自若夫指畫未詳區
分未悉幸諸達者浚其流而洪其源可也嗟乎此經
來我震旦最𣆶故一家之判無聞千載之訛不巳茲
者略陳管見明經之士試為評之。


次明綱要



遵古道安法師凡釋經大分分三一序分二正宗三
流通今經序與流通可知而其正宗自為五分一理
分二行分三證分四結經名五緒餘大略當機由所
示理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證一經綱要在理行證
三而巳是故阿難所問有三要焉一者經云阿難自
恨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
提玅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竊觀阿難此問具
[001-0711c]
攝理行證三要而世尊從之次第標顯則知一經玄
奧竝出於茲約答意邊且立此節為理門初要是以
世尊始則逐破七處攀緣然後示其生死涅槃二種
根本別業同分二種見妄破四性之無主明二月之
隣真然其身心真妄虗實雖巳明了而猶迷一切幻
化起滅當處即真故復示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七大性相一切圓融周徧法界則玅奢摩他三摩禪
那之理悉酬之矣是以阿難說偈讚願以結前文然
而理趣既微人情轉昧以故阿難問力不及而富樓
那辯才第一超勝阿難乃執清淨本然之理起諸問
難而世尊廣依三種相續之由窮諸玄辯以至離即
離非是即非即等者無非展轉發明玅奢摩他等之
圓理也二者經云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猶如旅泊
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所言
天王賜與華屋者喻前所示玅奢摩他等之理也阿
難意謂雖聞其理未得修進之門與不聞等故有斯
請是故世尊因示發覺初心二決定義其間明五重
渾濁辯六根優劣擊鐘驗常綰巾示結陳二十五聖
圓通本根選擇耳根為之最初方便乃令一門深入
為證理之初心以至安立道場放光宣呪無非發明
玅奢摩他等之圓行也三者阿難雖解修行未明證
位如人遠涉先詢旅泊故復啟請修證階差始終名
目是故經云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地
未到涅槃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
[001-0712a]
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
然而世尊將示覺路先明顛倒除顛倒者淨障道故
由除顛倒立三漸次從是漸修安立五十五位菩提
路者無非發明玅奢摩他等所證之圓位也如上三
要一經大旨至矣盡矣是故後無玄說伹文殊請結
經名而巳後文雖有十習六交精嚴七趣之辭乃阿
難為人之心不倦世尊樂說之辯無窮委悉搜揚而
滿其請茲欲使人明善惡之相達升沈之由如影隨
形理之必然使其不怠耳又法筵將罷聽眾無疑世
尊乃復回紫金山再來凭倚深談五陰魔邪徧斥諸
緣迷謬此又一經最後深慈圓成始末意恐行人於
禪定中未諳其兆預為詳明然此二者亦行證二文
中之緒餘耳大率集經者之巧撮此二文附於結經
之後意使行證兩間徑而不岐便諸習者簡而易明
然後付囑流通而卷終矣夫以如上拈經摭義直示
大綱欲令未入文心先明宗要故不敢多岐懸說障
他心目但得冷然無滯文義兼通會文歸已達理忘
言斯足矣是故無復牽藤引蔓但直解其文而巳。



楞嚴經直解凡例




* 此編緣起蓋由古解雕繡末學泣岐有引張江陵太師四書直解例勸請是編以故編中皆倣其式直截指授當文可了故無牽藤引蔓之習仍其舊名題曰直解。
[001-0712b]
* 此編立意發泄幽秘揭示宗要折衷前人過不及之差庶使經義昭然更無餘蘊覧者勿因直而眇忽之幸矣。
* 經文綺互義意錯綜而其前後貫攝照應存乎正眼然或隨波逐浪一往趨前忘其原始縱使波流汗漫不殊秋潦諒夫不日而涸矣。
* 編中條議一准經文節目及古解宗程以便講席披閱若夫迂僻舛謬之辭置之勿引論也。
* 此經文義源遠流長初心罔窺真際一往猶踈三復可得然能以虗心實腹究之聖道可期最忌胸中柴棘則重玄之門無由而入也。
* 此經集義辭情尚簡如五十證道中往往由一言而陞進其位不亦太簡乎自非識見高明恒為輕心所忽請觀華嚴勝鬘等經博約可知矣大抵深於理學者博約俱便無他疑滯。


凡例No. 298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
萬行首楞嚴經直解卷第一


[001-0712c]


【這一題中但收本經五名之三却略了二名即此
三名又刪了二十二字編輯煥然成一美題不違
本義又稱時宜五章洞明四辯具足詳玩題中義
理則全經大旨思過半矣本經五名見第八經中
今按當題三名而解大佛頂三字是彼初名第八
經云此經名為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今題中但取大佛頂三字却
刪去十八字良由此三字是大定本體餘字是定
體上義理故刪義以存其體如來下是彼第三名
全收不刪諸菩薩下是彼第五名却刪去灌頂章
句四字此經源是灌頂部中流出要義在諸菩薩
萬行中故刪繁而取要也彼第二名只是起教因
緣彼第四名中所明義理今大佛頂及如來密因
中可攝標題此三宗本巳立餘可攝故此是集經
之人善巧聯布合聚成文若通收五名為題則義
理重繁不雅觀故今順本題直解而巳大佛頂者
即首楞正定之都名也第一經云有三摩提名大
佛頂梵語三摩提又稱三昧譯云正定此是極果
中正定原夫首楞一定具含奢摩他等三義修奢
等三方證此定故首標於此令人觀名而知體也
何謂大大者順正定果體得名窮三際遍十方無
始無終非內非外超有無有過量非量本體自大
非對小而說大無與等故稱為大古人有以大字
作實法解愚謂不然葢大者但顯法體之量具如
[001-0713a]
此大耳又此大字如周易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那大哉字是讚辭乾元是實法萬物資始是顯其
義耳今題大字亦是讚辭佛頂二字是實法餘二
名皆其義耳古人以佛頂作喻解者極失經旨又
起信論大具體相用三義與今大字義同大義難
思非言可盡也何謂佛頂梵語佛譯云覺此覺即
下經所稱性覺性覺即是人人本具靈覺之性此
靈覺之性湛然不動故云正定寂而常照照而常
寂寂照不二故云性覺而此性覺雖一彼證者有
相似分滿之不同今經所顯是圓滿究竟無上果
覺故稱佛頂頂是滿義最上之稱然此不離吾心
而稱佛頂佛頂即吾心之滿覺故下文標云常住
真心是也是知心外無經全經即心非心外別有
所說以上約性覺本理解大佛頂也性覺即常住
真心故又復將大佛頂三字貫下二名讀之謂大
佛頂是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是諸菩薩萬行首楞
嚴須知古人立題之意欲明凡聖同源果因一契
故標大佛頂三字於二名之上也△如來密因修
證了義者如來二字望下諸菩薩看應知如來是
果人也何謂如來此是約理名人故指證理的聖
人名曰如來如是空義來是有義空有不二故連
名如來又如是寂義來是照義寂照同時故連名
如來要知如來二義吾心本有人人可稱如來由
佛巳證此理故實受如來之稱而眾生雖具此理
[001-0713b]
未曾親證故不敢承當耳又成實論云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亦是約理名人也何謂密因密因約二
義解一約顯露二約秘密顯則第一經云十方如
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菩提是果妙奢
等三是因密因之密即妙奢之妙密則第七經云
十方如來因此呪心得成無上正徧知覺呪心即
秘密義亦指呪為因也大卒三世諸佛皆修此顯
密二因得證菩提故了義者約能詮說此十軸之
文是了義非不了義了是究竟非是權乘不究竟
義故此一名中教理行證顯明可別如來是理修
證是行是證了義是教詳味了字之意隱然通上
教理行證四義謂能詮既了所詮亦了亦由所詮
了故能詮得了葢教是能詮理行證是所詮故△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者諸字有二意若約下經五
十五位說即彼為諸若遠及凡夫則上自等覺下
及凡夫但解此理分滿同途總稱諸菩薩也葢菩
薩義寬故是故上說凡聖同源果因一契乃名諸
也菩薩字望上如來看應知菩薩是因人也菩薩
是略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譯云覺有情菩提是覺
薩埵是有情有情即是眾生異稱以自覺覺他得
名如云以斯道覺斯民之意又覺而未盡故稱覺
有情即分覺義也有情是迷覺中猶有迷故萬行
者總舉菩薩所修諸行也行有事理淺深有為無
為行名雖多不出六度約開合言之如是乃有八
[001-0713c]
萬及無量之稱今約通途說萬行也行者行也依
此道而行不息故首楞嚴是梵語涅槃經云首楞
義翻一切事畢竟嚴名堅固謂一切事究竟而得
堅固名首楞嚴也一切事即是萬行究者明察義
竟者了畢義堅固不壞義言明了一切而本乎一
心造極一心而圓照一切皆得無壞無雜故名諸
菩薩萬行首楞嚴也又詳味首楞嚴意通兩途說
一約行說故云萬行首楞嚴二約一心實義邊說
謂不悟一心具足萬行則雖行萬行總是權乘事
六度淺近可壞非究竟堅固者也若能明悟一心
具足萬行則不起寂光而眾善普會故下經云有
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為明證矣
經者梵語修多羅譯云契經然諸經論雖單題經
字而所指皆云契經謂契理契機說名契經古人
云契理則合於二諦契機則符彼三根又古以經
字訓法訓常良以人天共仰聖賢同導故訓法也
亘古亘今不遷不易故訓常也上十九字按當題
是所詮義經之一字是能詮文又按天台以五重
玄義釋題則今經準當題以人法為名常住真心
為體正定因果為宗破妄顯真為用生酥為教相
解題竟。】


「唐天竺三藏法師般剌密諦譯。」


【唐是震旦國號天竺乃西域都名此經來自中宗
神龍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天竺般剌三藏於廣
[001-0714a]
州制止道場譯出標時所屬故稱唐也天竺者西
域記云天竺之稱異議紏紛舊說身篤或云賢豆
今從正音宜稱印度梵語印度譯云月月有多名
此其一也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
臨因名印度今稱天竺訛也言三藏法師者三藏
即經律論也此師善解三藏法故即以是法教人
自行化他故稱三藏法師般剌密諦是譯師名譯
云極量又云到彼岸譯者周禮云掌四方之語通
稱為譯禮記又云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
鞮北方曰譯四皆官名也今以西稱譯者其時西
方闕官北官主之故寄稱譯也後仍舊故。】


「烏萇國三藏法師彌伽釋迦譯語。」


【烏萇奘師譯云苑是阿輸迦王苑囿也屬北天竺
境彌伽釋迦譯云能降伏譯語者按宋僧傳載譯
場職銜有六一宗譯主二筆受三譯語四證梵本
五證禪義六潤文是重譯其語故稱譯語。】


「唐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中書門下唐二省名平章者謂平和章明國家之
政清河漢郡名即今山東東昌府恩縣是也筆受
者謂以此方文體筆受其譯而潤色之故曰筆受。
明古杭雲棲寺後學沙門 廣莫 直解
雲間優婆塞 陳繼儒 校】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一節經集者承佛遺命而置六成就語也昔佛
[001-0714b]
臨涅槃時阿難戀慕悲感憂苦迷悶阿那律陀為
阿難言佛將涅槃汝受付囑傳集法藏今當問以
後事勿染愛纏負斯勝託阿難答云某為憂苦所
昧無能措辭阿那律陀因教以四事為問其第四
問云佛涅槃後凡集眾經經首用何等語佛答云
經首當置如是我聞等云云故一切經首皆置此
語初如是者指法之辭我者阿難自稱聖人無我
順世語便故稱為我葢言如此經法我從佛聞簡
非臆說故茲解稱直故諸玄義不錄幸無誚焉一
時者不定之辭如今人說一且一時之類良以人
間天上時分延促不同如人間五十年四王天一
晝夜四天五十年忉利天一晝夜自下而上乃至四
禪四空天愈高時愈長佛所說經流通上下不可
定其時日故汎言一時耳佛指釋迦牟尼佛也佛
字從略具云佛陀譯云覺者若單言佛是所覺義
加陀字是能覺人今乃指人稱佛也室羅筏是城
名一國之都城也譯云豊德或云聞物具四德故
謂饒財欲境多聞解脫道德名稱五天共聞故云
豊德及聞物也祗洹精舍是佛說經處也祗洹名
義集譯云戰勝國太子之名也以初生時父王波
斯匿戰勝外國因立美名西域記又云逝多譯云
勝林葢前以戰顯勝後以林顯勝總是大子之名
長水疏訓洹為林用西域記意則洹與林華梵溷
而不明今直作太子名解殊似穩當精舍者謂精
[001-0714c]
修之舍也大比丘眾者聽法之眾也梵語比丘譯
有三義一破惡二怖魔三乞士大論釋云比謂破
丘謂煩惱能破煩惱惡故又比謂怖丘謂魔以道
行能怖魔故又比謂乞丘謂士能乞淨命食以養
身故僧之美稱也古例多含不翻仍存梵名大者
凡受具戒得稱大僧眾者類也千二百五十人者
舉常隨之數也佛初成道先度陳如等五比丘次
度迦葉兄弟三人兼徒一千次度舍利弗目犍連
二人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等五十人今闕五人
但舉大數耳此諸比丘皆先從外道修行一無所
證纔遇世尊便證二果感佛恩深常隨佛化因稱
常隨眾也俱者師資授受和合共住為俱從如是
我聞至此肇師稱為六種成就教乃得興謂信聞
時處主眾是也。】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這一節經集家承前以歎內秘實德外現權儀也
皆是下一句是總歎所證果位明權儀也佛子下
是別歎明實德也漏是滲漏約喻說如器若漏不
堪用故今諸比丘是皆不漏道器故稱無漏漏有
三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詳出法界次第初門中
阿羅漢是第四果人名含三義一殺賊二應供三
不生對上比丘三義蓋比丘修因羅漢證果故大
論謂阿羅名賊漢名殺一切煩惱賊殺故一切漏
盡應受人天供養故又阿名不羅名生後世中更
[001-0715a]
不生故結使永斷人天共仰故稱為大佛子下二
句上句是天竺文法故倒說也迴其文應云住持
佛子為順佛子是菩薩通稱意明雖權示羅漢而
其內心實住持菩薩位也下句明上句意以能超
諸有故住持佛子位也有者着義三界具二十五
有略說為三謂欲有色有無色有今能超於有外
故稱內實此善超字具二意一若直訓善為能則
云能超義淺無味二按勝義解則了有體即中中
中流入故稱善超能於下二句承上句意謂雖超
諸有亦不離諸國土中往返遊化而諸國土有染
有淨有正有倒如華嚴世界品說無量差別則彼
國土所有眾生亦有無量差別此諸比丘隨類現
形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威儀二字其義亦寬律
中有三千八萬之說皆能現行有威可畏有儀可
則故然又異類中行雜緣內轉隨機適化稱理圓
收須知菩薩無一定威儀今現比丘此其一也從
佛下二句亦承上說謂巳成就威儀堪從佛化轉
輪者約喻說即喻說法有轉識成智摧邪軌正之
義故如轉輪下句謂非但現世從化抑亦堪囑後
事妙者謂雖受遺囑實忘彼我能所之相說法如
幻度生同空故稱為妙與善超義同如下經云佛
告阿難汝當留願入末法中傳持聖教化諸眾生
出生死苦得涅槃即遺囑之事也嚴淨下二句亦
承上說嚴是堅固淨是不染毗尼戒之總名也譯
[001-0715b]
云善治以自治婬怒癡亦治眾生惡故下句弘是
大範是軌範謂末世行道必自堅持淨戒然後可
為三界眾生之師範師範既嚴受化必普故稱為
弘應身下二句亦承上說謂既能垂範三界則隨
類普應不拘比丘一相也如前威儀中說是則何
生不度何縛不解故云度脫拔濟下二句亦承上
說悲化無盡窮未來際[托-七+友]其苦惱濟彼沉溺下句
越是超越塵屬見惑累屬思惑長水疏云此經在
法華後涅槃前說故序歎聲聞非約小行以應身
無量度脫眾生等義法華巳前無此歎故又云聲
聞入實法華巳前亦無顯露應知此經法華後說
然按今文是歎內秘大行之事與楞伽三種阿羅
漢一實二權二權者謂菩薩化化佛化化今義同
彼菩薩化也既云菩薩化化寧非入實何得云法
華前無此歎耶他經亦有之安得謂無但不細討
耳強前歸後殊非正論又此歎德是佛滅後集經
之人巳聞法華開顯之實故引後分義歎以通從
別攝後歸前故作此歎耳。】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這一節經承前歎德以標千二上首之名也諸經
集眾例明三乘此聲聞眾也其名曰者是經家語
大智下正列其名不能備舉但例上首數人而巳
梵語舍利弗譯云鶖子或云身子舍利是鶖鳥名
鶖鷺屬弗是子涅槃經云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
[001-0715c]
立名故又云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名身子增
一阿含經云我佛法中智慧無雙決了諸疑舍利
弗第一故稱大智摩訶目犍連者摩訶譯云大目
犍連譯云菜菔根其先好食此故即成姓氏名拘
律陀拘律陀是樹名父母禱此樹而生遂以名焉
增一云神通第一摩訶俱絺羅譯云大膝論師婆
陀羅所生之子膝骨麤大故是舍利弗之母舅也
增一云論議第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者富樓那
譯云滿願彌多羅譯云慈尼是女聲其父於江邊
禱梵天而生父願得滿故稱滿願子母名為慈故
又稱滿慈子連父母為名此於如來說法人中最
為第一須菩提者譯云善吉其生之日家室忽空
父母驚異請師占之占云此是吉相因名善吉以
家忽空又名空生增一云解空第一優波尼沙陀
者譯云塵性空以觀塵性空而得道故等者等餘
比丘也經文尚略等以該之上首者為千二之冠
綱領之謂也詳夫此經非智莫入故列名先舍利
弗決是非選圓通結經名皆尚乎智故推文殊彼
此一意耳。】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


【這一節經集者承前集眾次列緣覺眾也良以辟
支勝前聲聞另為一類是名中乘故云復有梵語
具云辟支迦羅譯云緣覺或云獨覺從佛修十二
因緣觀其生起還滅得證無生是名緣覺若出無
[001-0716a]
佛世自悟無生名為獨覺又獨覺有二類一則宴
處山林樂獨善寂不假徒眾獨善其身者也一則
師徒訓化部黨隨行今文乃部行類也稱無學者
謂巳得果證更無所學故初心者謂初觀生理未
深入故即是部黨遇佛回向者也名分緣獨所證
是一故列為一也以其不常隨佛因時暫往故云
同來佛所長水疏云自此以上判為通序若按諸
經列眾具有三乘今止二乘闕菩薩眾若據後文
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似成通
序中所列菩薩之眾上首字與前聲聞上首相應
則當連在緣起序後此必經文倒置譯場之誤也
下文休夏自恣別為今經緣起古又稱別序對前
通故凡一切經各有緣起如金剛乞食法華放光
今經以自恣誤墮各從其緣而發起故。】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欽奉慈嚴將求密義。」


【這一節經集家承前通序之後以明此經之緣起
也屬者會也遇也諸比丘者即所集聲聞眾也又
指凡受具戒者而言休是解解夏者佛制比丘夏
坐安居從四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諸比
丘各擇淨處或五人或十人結制安居三月無由
覲佛至七月十五解制方趨佛所此三月安居諸
比丘各於心中或有得失向佛咨請決疑甄別是
非或自有過愆則於僧中向佛懺悔又或自不能
覺恣任僧舉懺令清淨故稱自恣自恣律開三日
[001-0716b]
謂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也十方下明他方因時所
集之菩薩長水疏即指結夏諸處為十方則局矣
經文明言十方菩薩自恣乃三乘勝會豈無十方
雲集之眾必指他方來者為通也咨決心疑者咨
是咨請在菩薩邊說決是決擇在佛邊說欽奉慈
嚴者欽是欽敬奉是供奉只此欽奉二字具攝身
口意三業欽敬則息言屏意拱奉則掬躬瞻仰此
為三乘問道之儀也慈嚴者集家顯佛二德也溫
陵解云慈以恩言嚴以威言良由世尊有恩可恃
有威可畏恩是攝受德威是折伏德也將求密義
者按當文說即是咨決心疑之密義也密是妙意
能決心疑故稱為妙將者請儀雖具未敢致言故
云將求。】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迦陵仙音徧十方界。」


【這一節經集家明佛酬機順化之意也即時者即
彼三乘眾集之時也敷是展意座是坐具謂展坐
具而坐也宴安是定佛將說法必先入定佛之常
儀也諸會者指三乘八部在家出家同會佛所故
言諸會宣示深奧者即所求之密義以深奧故密
也世尊順彼所求而宣示之長水疏云如法華先
說無量義經為一乘之本今經亦復如是必有經
目隱而未見也筵是席謂說法之席也清眾者謂
聽法之眾清淨無染也自疑難釋因佛決之前所
未聞故稱未曾有以未曾有故稱深奧迦陵是略
[001-0716c]
梵語具云迦陵頻伽鳥名也譯云好音鳥大論云
迦陵頻伽鳥在鷇中未出發聲微妙勝於餘鳥如
是美音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佛音如
之故取譬也仙音者仙是妙意又彼仙人有變化
能如佛一音演說眾生隨類各解如仙之化故稱
仙音佛音徧十方界則彼鳥聲不如但取其清婉
悅意略取況耳遍界之音如目犍連逞其神通極
西方恒沙世界聽佛音聲尚如對面餘方亦然故
稱遍十方界詳如大論說。】


「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這一節經經家明他方雲集之眾如恒沙之多也
菩薩雖恒沙之多必以實智冠其首故以文殊為
上首也恒沙者恒是天竺河名具云恒伽又云殑
伽譯云天堂來源出阿耨達池但明出處高遠實
非天上來也此河廣四十里其沙如麵之細佛近
此河是故多引為喻也文殊師利譯云妙吉祥又
云妙德德即吉祥意前云十方明來處也今云恒
沙明其數也文殊表實智於此會中為擇法主故
居上首。】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這一節經集者承次以明自恣法會王臣設供之
緣也時者自恣時也波斯匿是室羅筏國王名梵
語波斯匿譯云勝軍諱日營齋者長水疏云先王
崩日忌諱之辰諱忌也忌舉吉事避其名也吳興
[001-0717a]
解引祭義云忌日必哀稱諱如見親也營是經營
修設之意齋是必齋以盤餐之食齋心而供養之
故稱為齋宮掖者正宮之側室也如人肘掖故請
佛宮掖而云自迎者國王至尊不委臣下而自迎
之敬之至也珍是貴重意古有八珍之饌以烹炮
膾炙為世所尚周禮云膳夫掌王者之羞方言曰
羞熟食也無上妙味者謂食美更無可上美之至
也大率天竺以醍醐為上味故王之請佛必兼菩
薩皆親延也又室羅城中長者居士尊姓之家欽
仰自恣意謂功必倍於尋常是故同時飯僧也佇
者翹足而望也佛為世間大慈悲父人皆佇望佛
應其供佛敬其王必應王請因勑文殊分領三乘
之眾應諸齋主勑者上命其下也以十德具足說
名長者以清淨自守說名居士。】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途中獨歸其日無供。」


【這一節經集者將明阿難誤墮之緣也次第漸明
先受別請歸途無供以為誤墮初起情實昭著心
目敘事有法可為善筆也梵語阿難大論譯云歡
喜斛飯王之子佛之從弟也佛成道日生其父遣
使報淨飯王云貴弟生男王心歡喜乃云今日大
吉佛今成道弟又生男與來使言傳語此兒當名
阿難舉國欣慶又云慶喜年二十歲佛度令出家
增一云多聞第一別請者謂別有事緣而請不同
眾故葢別請在自恣之先而阿難本有不受別請
[001-0717b]
之願故知此請必非齋施又此別請且遠未還故
自恣時不遑僧次也遑暇也不暇於僧次第中故
律明比丘遠遊兼人及已軌正必三一上座二阿
闍黎及自為三也上座者謂臘高德邁足為我師
者名曰上座阿闍黎譯云軌範師以能紏正弟子
行故名軌範也今阿難偶值他緣事必倉卒故無
二師途中獨歸無供之語正為生起下文乞食誤
墮之由也。】


「即時阿難執持應器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這一節經集者仍次以明阿難現行乞食之立心
也觀夫阿難所發之心正是耻小慕大宛然方等
法相人何不識別為穿鑿支離前後教眼何在此
節是當機發行之始創教之緣學者研明於此則
知定屬方等無疑矣即時者無供之時也應器是
鉢梵語鉢多羅譯云應量器發軫云應法之器也
謂體色量三皆須應法故稱應器阿難持鉢於所
經遊城中次第循乞次第即不擇貴賤尊卑貧富
淨穢之意循即隨緣之意葢其行乞之心初慕平
等而耻不均故欲乞彼未曾行施之人向福田植
因以其行施最後故稱最後檀越檀越者名義集
云檀是檀那譯云布施越是施之福報謂超越貧
窮海故然彼最後行施之人慳惜難化阿難耻小
慕大難行能行故求此輩以為齋主無問下正明
平等行乞之相淨穢二字是總稱剎利下是別顯
[001-0717c]
剎利尊姓之家是淨旃陀羅婬酒屠殺之類是穢
剎利具云剎帝利譯云王族天竺有四尊姓一婆
羅門二剎帝利三毗舍四首陀四皆自計從梵天
生故今文但舉其一影帶餘三旃陀羅譯云嚴幟
以惡幟自嚴故法顯傳云旃陀羅名為惡人與人
別居入城市則擊竹自異人見而避之若不爾者
王必加罪如此方勸善徵惡之意也方行等慈者
方是方法法佛平等行慈之意不擇正是平等微
賤對上尊姓字謂不擇貴賤而行乞也下句出上
意云阿難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故一切
眾生即指上貴賤淨穢等也問祗一行施何能即
具無量功德答有深意存焉如維摩經云於食等
者於法亦等若此平等行施達三輪空稱一實相
則一行一切行一行一功德一功德中具足無量
功德不亦宜乎今文簡略須知尊字影含卑意賤
字影含貴意貴賤中影含貧富意既稱等慈豈簡
善惡有緣無緣冤親等耶讀此文者自能默融等
意可也。】


「阿難巳知如來世尊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這一節經集家述序阿難引佛昔訶不均之事證
今平等當行也如來世尊是佛十號之二世尊者
謂佛大慈普覆為世所尊以九法界俱稱為世俱
稱眾生故須菩提見前解大迦葉者具云摩訶迦
葉波譯云大飲光飲光因緣出第五經圓通章簡
[001-0718a]
非三迦葉故加大言良由須菩提乞食捨貧從富
以不惱苦眾生故迦葉則捨富從貧以令貧者植
施因故二俱好心但由分別故訶不均因緣出維
摩經彼經本為居士所訶今經稱如來訶者順時
適化寄緣䇿引安知如來不訶耶此正明方等彈
偏歎大之意心不均平是彈偏開闡無遮是歎大
無遮者謂無遮限也上二尊者俱有遮限故被訶
責是以阿難發意開闡平等無遮之心而度彼疑
謗之人也。】


「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這一節經集家述明阿難乞食經遊之儀也上二
句明所遊之儀下二句明齋法之儀經是經歷隍
是城壍郭門即城門也徐步是威儀乞食威儀者
謂著衣持鉢安祥徐步不左右顧視得之不喜不
得不嗔兼以慈慧鑑機正容悟物此謂乞食威儀
也嚴是莊重整是整齋肅是端肅恭是恭謹此謂
齋法之威儀也齋法者請觀音疏云齋者齊也齊
身口業故又齋者秪是中道日中食也中後不得
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無別法中前得食者謂雖
非中道以表中道之前方便相似中道乃有證義
故得食也此謂受齋之法今阿難肅恭此法而行
乞也。】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婬躬撫摩將毀戒體。」


【這一節經集者承前不擇之意此正明誤墮之緣
[001-0718b]
也爾時者次第乞食之時也由不擇故經歷婬室
遭遇也大幻術者以梵天所傳故大本是惡邪誑
惑變幻之術故稱幻術術法也秪一惡呪耳下文
云惡呪消滅是也詳此術意不但攝婬而巳凡諸
軍陣劫殺之事多可為之故稱大幻術也摩登伽
長水疏云義翻本性引下經性比丘尼為證故翻
性也性是婬習之性非真性也娑毗迦羅譯云黃
頭仙人之名此仙得彼先世梵天所傳之呪轉教
摩登伽女登伽乃以此呪攝持阿難入乎婬室言
婬席者謂室中陳列皆是婬具凡諸美觀能動婬
心故稱婬席婬躬撫摩者婬躬指登伽說舉措多
是婬態故稱婬躬撫摩者謂登伽逼近阿難撫觸
捫摩將毀阿難之戒體也戒體對上婬躬看尊者
受具足戒諸戒依身而持故稱戒體支戒雖昏根
本不動正在窘迫故稱將毀下經云心清淨故尚
未淪溺可證也。】


「如來知彼婬術所加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這一節經集家述敘如來往護之慈以開楞嚴之
蹊徑也如來在室羅王宮阿難在所遊誤墮不知
隔越幾許途程佛眼能見佛智能知今以知影見
也葢登伽動身發語運心三業惡露盡在如來知
見之中無不明了是故齋畢旋歸旋歸者歸之促
也如來受齋常儀齋畢說法從容而歸今日旋歸
諸王臣輩疑必有由是故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法
[001-0718c]
要者大法之要領也。】


「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結加趺坐宣說神呪。」


【這一節經集家述明世尊歸園說呪往護之慈軌
也于時者世尊歸而敷座眾集之時也佛將宣呪
先放頂光具百寶色言無畏者謂百寶色光能破
一切幽闇惡邪逢之悉消殞故能使一切畏而不
畏一切故稱無畏百寶光者光明是光之體百寶
色是光之相蓮華現佛是光之用這體相用總出
於大佛頂常住心中是故光從頂出光現蓮華華
嚴化佛此即宣呪之慈軌也詳夫法不孤起意託
象明本佛示默而化佛說者意表法佛本然無說
無示以無相現相無說示說一真湛寂萬化冥通
如幻智力不動斯周一經大旨意見於此。】


「勑文殊師利將呪往護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這一節經集家述明往護勸歸以結緣序之益也
緣起序分止此勑者上以命下之言將是持意呪
由化佛言宣勑乃本佛使命但以口授原無文字
持則文殊心持往護阿難真呪一至幻呪遂銷真
能破幻善能除惡提是提[托-七+友]文殊向愛欲坑中提
[托-七+友]阿難獎是獎勸登伽不遂欲心羞慚惶怖文殊
以善言獎諭方便制伏其惡心權宜䇿發其善念
登伽且仗神呪威力冥資其益即得果證故能同
歸佛所下經云彼尚婬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
證無學是也下起正宗分。】
[001-0719a]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這一節經正明阿難出愛欲坑到無為岸責躬歸
咎於多聞因請無漏道定之義也阿難下六句猶
是集家語十方下方是阿難當機發問之言從前
如是我聞至此皆是集者之辭此下纔起師資問
答機教相扣成山初簣自此發軔學者應知阿難
也大奇何故一見佛便自歸咎多聞識得自巳受
病的根源開口便請妙奢摩他等然則多聞是病
妙定為藥一經之破顯唯在此耳詳玩此經大意
葢在抑慧揚定使行人均而不偏也大抵行人偏
於慧則狂偏於定則癡不狂不癡要在定慧均修
耳是故此經緣起由阿難偏於多聞多聞屬慧故
定力不足遭斯邪染且說從無始來則非一生兩
生所積多聞法華亦云阿難憶持過去無量百千
萬億諸佛法藏故今云無始也下經佛責云汝雖
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即
抑揚之意耳然亦多聞之病從耳根起下選耳根
圓通為阿難最初方便良有以也葢以循聲流轉
而成其病下則使之旋倒聞機以復其湛藥病相
因昭如日星諒無議矣然又多聞之病不獨阿難
此娑婆世界眾生皆墮此病故曰此方真教體清
淨在音聞今阿難畜聞成過因請道定之藥以治
之也十方下正請道定菩提是道奢摩他等是定
道由定成故梵語菩提譯云覺又云道道即覺故
[001-0719b]
此指如來自證無上至極之道而言奢摩他譯云
止止者古師訓為制止亦名止息又云心性之理
常自不動故名為止止義多途略出三意一體真
止謂體達無明顛倒之妄即是實相之真故名體
真止二方便隨緣止方便即是善巧曲成之意謂
隨緣歷境安心不動故名方便隨緣止三息二邊
分別止謂不分別真俗有無等二邊不分別即是
止息故名息二邊分別止梵語三摩具云三摩鉢
提譯云觀觀是照了之意謂照了一念心中即具
三觀之義觀中亦自有三意一空觀空者蕩相之
意謂觀現前一念之心不在內外中間三處畢竟
無心可得故名為空由觀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
無假無中無不空三相皆蕩是畢竟空故名空觀
二假觀假者指有邊說雖有非真非真即是假有謂
觀現前一念之心具足三千性相故名為假由觀
一念假故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無不假三相皆
立即為妙假故名假觀三中觀中即中正絕二邊
對待之意謂觀現前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
假非即不二故名為中由觀一念中故一中一切
中無空無假無不中三相絕待是為圓中故名中
觀梵語禪那譯云靜慮靜即是止慮即是觀止與
觀不一不異非同非別故聯名靜慮圓融具是平
等住持是謂禪那之實相也或問上二義各具三
意今禪那中不言具三何也答涅槃疏云禪那亦
[001-0719c]
云等持葢禪那無別有體即等持上二不令偏倚
即禪那義也故不復言三夫此奢摩等三者舉一
即三言三體一非一非三能三能一即現前一念
心中具足如斯妙義故稱為妙即這妙字貫下二
名謂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三義皆妙是圓融
三觀非隔別義故或問三止三觀圓義可知然於
此經的指何者為所觀境耶答曰下文佛徵發心
見相即以心見二義為所觀境今云現前一念即
境故雖稱妄境本具三諦義故能觀所觀二俱不
離一心故如止觀中說今文甚略當以圓心會之
非言可盡也然此三義是今經心法緊要妙旨故
詳解於此讀者毋厭其繁可也然此三義乃成佛
必由此得如云出必由戶三藏十二部凡一切經
論無不發明此三觀之妙是喫緊心法然今上文
諸佛所成菩提是果妙奢等三是因修此因方證
得菩提果體是以題中稱密因者此也然又菩提
果體即是首楞妙定而妙定即是常住真心一法
千名應緣立號耳下經二十五圓通是酬最初方
便之請葢此最初方便又是入妙奢等之初心方
便也然知二十五圓通總名最初方便由此方耳
根利故特選耳根圓通以逗此方之機以應多聞
之病也又此阿難一問意含理行證三要妙奢等
三是理最初方便是行既有所行必有所證影顯
於行中耳一經玄旨並出於此約答意次第且標
[001-0720a]
此節為理門初要。】


「於時復有恒沙菩薩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這一節經集家述諸所集之眾樂聞此請默坐息
心待受聖旨也言退坐者阿難問畢自應接足致
禮眾從請主起禮禮畢退歸本座而坐故云退坐
默然是息心定之意也前文齋畢旋歸有諸王臣
今此不舉略也。】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頓捨世間深重恩愛。」


【這一節經世尊將酬所請且從其發心見相處徵
詰其妄也發露他受病根由以為破顯本據阿難
是斛飯王子佛之堂弟其祖一脉故云同氣父母
為天倫是倫匹儒稱兄弟為天倫也父母妻子為
世間深重恩愛然今詰其發心見相者要審他真
妄虗實果與奢摩等相應若是生滅則不相應因
心既與奢摩等不相應如投越而北轅愈趣愈遠
徒自疲勞故佛詰其因心者有深意在下經云若
以生滅為本修因欲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可證也又此心見二字向下徵心辯見等文皆從
此起。】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這一節經阿難答上詰意實陳心見之始以明發
語之由也然觀阿難發心見相宛然心境彼我崢
嶸角立得非生滅心乎病根在此可知矣如來三
十二相者始自足下安平終至頂髻高圓詳出法
[001-0720b]
界次第初門良由如來以戒定慧熏修積劫百福
所種故感勝妙殊絕清淨無垢內外明徹喻如瑠
璃瑠璃是梵語具云吠瑠璃譯云不遠寶波羅奈
城不遠有山出此寶故阿難尋常自思如來之相
非從欲愛所生何以下徵釋上意謂彼欲氣麤濁
安有勝妙腥臊臭腐安有殊絕實從男女交遘不
淨所生一切肢分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明妙
紫金光聚紫金光者謂如來色身如紫磨金光明
團聚一切無能及者是以阿難頓希此相從佛剃
落。】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這一節經世尊將破心見之妄且先標真體以立
其本也善哉字隨經義當是世尊憐愍之辭憐其
迷於妄想失却真體故也佛指一切眾生說者謂
舉世皆迷不獨阿難因阿難一人而該乎眾也然
又迷來遠矣從無始來今生死相續者皆由不知
常住心體此常住心體即是人人本有靈覺之性
從本以來寂然不動故稱常住真心對下妄想看
而此真心性本明淨虗妙融攝人自不知不知即
是迷迷即是無明晦此本明而用諸忘想葢妄想
易見昭昭靈靈在我視聽言動之間故人皆用此
以為自心而不知是妄想非真心也真心本自寂
然無迹可窺故迷而不知乃認此昭昭靈靈為我
受用只這用字即是日用之用以日用之間所應
[001-0720c]
接者人皆誤認為真而佛直斥為妄妄故有生滅
生滅即為輪轉妄則非真輪轉則非常住迷此真
常得非大哀乎是故佛稱善哉而告之以立其本
也。】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這一節經世尊將破心見之妄以酬菩提妙奢之
請又且誡以直心酬答也無上菩提者是牒阿難
問中十方如來所證得者研是窮研真發明性者
詳玩文意要從無上菩提一氣讀下發明二字是
菩提真體中所發顯的性何者是菩提中所發的
性正指妙奢摩他等是也此三義者理本所具即
是菩提體上所發妙用故也發明即是發顯有人
誤作言語發明看者非也須知上句研字就是發
明的意思豈有一句中用兩發明語沒有此等文
法應當下誡以直心詶問也十方下示用直心的
所以然用直心者謂由十方如來出生死者同一
道故一道即無上菩提心若不直則欺諸佛矣心
言下謂不唯心直言亦須直葢心為道本心不直
則所行之道曲言為心之表示心不直則言邪故
須心言皆直從凡而聖自卑而高始信位終等覺
中間歷住行向地諸位永無諸委曲相皆由直心
故無曲也。】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這一節經世尊審詳見由何起愛樂者誰以為七
[001-0721a]
徵八辯之張本也確定妄源然後次第徵辯今此
心見二字即是前文發心見相之心見以為理門
徵辯破顯的把柄學者不可迷其始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這一節經阿難詶上所問也上問中見與愛樂分
開說今答語先合次開先指心目合一愛樂次以
心目分開說謂由目觀見心生愛樂故我下結上
發心所以。】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這一節經世尊承前答語令知心目是賊須先察
其巢然後可以降伏也如汝下牒答語若不下令
知其巢佛意謂一切塵勞皆由心目所起以心目
為賊者下文當明今欲降伏塵勞必先察知心目
潛匿的所在心之所在即下七處是其所依見之
所在即下八辯處是也如以七處推窮使其無處
依倚先搗其巢賊形既露則計窮而易降伏塵勞
自息矣塵是塵緣屬見惑勞是勞慮屬思惑。】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這一節經世尊約喻以明心目必應除者要先知
其所在也國王喻前常住真心王法性土故喻國
王賊喻心目六為賊媒自劫家寶故喻如賊發兵
討除喻奢摩他等觀智討除即上降伏也所在可
知使汝下法合流轉對常住說謂真心本來常住
真為妄轉賊所侵故即同流轉流轉即前文輪轉
[001-0721b]
故云心目為咎心指第六攀緣心義該前五識目
是眼根義該餘五吾今下三句正徵所在。】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這一節經阿難答上心目之問指明所依之處也
一切世間者指十生之依報世間也十種異生是
正報故以感報不同故稱異生依正皆異故十種
異生者謂卵胎濕化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想無
想非有想為十也他經及下本經皆稱十二類今
除空散消沉非有心目故但云十也阿難答謂十
生之感報雖異而心必在面下目異生上極諸佛
心眼的所在皆同異生說心而不及眼如來說眼
而不及心文互顯也如來眼色相好光明如青蓮
華故稱青蓮華眼我今下例上佛與異生以明阿
難自眼亦在面心亦在內也浮根四塵者凡六根
皆由能所八法所成根根有浮塵勝義二法有形
相可見名浮塵根清淨四大唯天眼可見者名勝
義根皆由能造四微所造四大八法所成今言浮
根者指眼浮塵根說四塵者指能造四微說故云
塵也略其所造四大故但云四能造四微者謂色
香味觸所造四大者謂地水火風以不顯故謂微
以形量徧故謂大。】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今祇陀林實在堂外。」


【這一節經佛承執內之心以審實內外然後破
之意令阿難易悟也前文雙徵心目今且先徵心
[001-0721c]
處心處既破然後破見經文次第學者應知汝今
下一句汝指阿難隱然喻在內之心講堂隱然喻
阿難之身觀祇陀林今何在者要明自內及外應
先見內後見外也下文當明祇陀林者以林樹是
祇陀所施故稱祇陀林祇陀即祇洹先後譯不同
故世尊下阿難答也重閣者謂重簷飛薨如云阿
閣三重階說崇高也閣下即是講堂世塵不到所
集者皆精修之士故曰清淨上文佛但問祇陀林
今阿難答語承出給孤園給孤是須達長者美稱
以樂給施孤獨故稱給孤園是長者布金所買故
稱給孤園各標施者之名今問答中互顯二施者
之林園也今祇陀林實在堂外二句是正答所問。】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這一節經世尊承前自內及外次第審實以定先
後之分破之使易悟也何故世尊不直明心不在
內乃將內外先後為問者何耶此正要阿難從這
內外見處先後會明他的心若在內亦應自內及
外若不見內而但見外者明知此心不在內矣佛
意欲令自悟故引內外先後次第為問也今佛問
云汝身在堂中先見何等內外先後於此當明世
尊下阿難答也在堂先見佛者良由佛處眾中身
相光明映蔽一切如星中之月故阿難舉目先見
佛次見眾也然佛與眾見雖先後總在堂內而先
見之如是下次見外也於此明之則知在內之心
[001-0722a]
不成矣。】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這一節經世尊徵前由目得見之意重審其見外
之因也佛於前文逐節審實皆令阿難自陳使其
誵訛易見下文世尊從而破之會事歸心便於悟
故此是世尊善巧曲成之意也矚即是視世尊明
知阿難執見由眼故問因何有見使其答出後當
破之意在見不由眼從心顯見故下文詰云汝在
室中門能見否今阿難果答以戶牗開豁得遠瞻
見戶牗隱然喻眼開豁而得見也今猶在現事上
辯且不明示。】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這一節經世尊承前逐節依事審定內外今將
破內之心且先標定體以立其本也標本在前向
下一示一悟一破一顯俱是首楞定體學者毋迷
其宗也舒是舒展佛身金色故稱金色臂摩頂是
安慰意佛意今將破執恐生驚怖故預安慰而後
告之阿難是當機故首告阿難以及眾也有三摩
下示大定名首楞嚴是究竟堅固義詳如題中解
王者此三摩提為萬德之本故稱為王具足萬行
者大定是常住真心湛然之體此心統具萬德而
萬行由之故云具足萬行十方下明佛佛道同以
顯大定之玄功也謂十方諸佛莫不從大佛頂三
昧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妙嚴路者即下經所明五
[001-0722b]
十五位菩提路是也言妙莊嚴者謂大道無作由
定慧莊嚴定慧即是奢摩他三摩禪那如法華云
定慧力莊嚴是也今下經云大涅槃海為到家之
地五十五位為入涅槃之路言妙者謂不嚴而嚴
嚴而不嚴如般若云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方稱為
妙又今文所稱三摩提又名三昧是大定之通稱
不必引前三義中三摩說此是果定彼屬因故然
即指彼說亦無礙一即三三即一故如所謂一乘
實相即因即果故又此下所顯奢摩他三摩禪那
三義雖圓而其文有兼正如初則正演奢摩而三
摩禪那兼之次則正演三摩而奢摩禪那兼之又
次則正演禪那而奢摩三摩兼之兼正交徹主伴
互融一而不合三而不離文義俱妙不失圓融行
布之旨此今經之妙義也有人泥於圓融而難於
行布則紊亂其辭三詮靡舉如是則一三三一之
道不可得而聞矣學者臨文幸深思之此下正起
奢摩他文止第二卷後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
如是處。】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這一節經世尊躡前所審定之語為問令其自陳
訛處也前文阿難答云戶牗開豁得遠瞻見佛躡
此二句作破內的把柄亦有下佛捉他的破綻良
由阿難在事上陳說最自明白謂先見內後見外
也然則其心在內何故不先見內而但見外耶故
[001-0722c]
佛即於事上問云亦有眾生在堂不見內但見外
者麼這是世尊引出他的訛處來阿難果謂在內
必先見內而後見外故云不見內者無有是處世
尊今乃依事顯心下文以心合事破綻自見矣阿
難豈不服膺而易悟哉從此是七徵初起先破在
內也。】


「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這一節經世尊第一徵破執心於內之所在也汝
亦如是一句正是以心合事之意例上在堂不見
如來而見堂外如心在內不見內而但見外意同
汝字意指心說故下句承明汝之心靈一切明了
靈者謂此心昭昭靈靈故謂心靈明了者以心靈
故觸處明白曉了故云一切明了若汝下正徵在
內謂此心既在於內爾時亦應先知其內頗猶可
也佛謂世間可有人先見身中後觀外物者麼這
一句合前亦有眾生在堂不見如來見堂外者以
身合堂以心合眾生法喻俱不可則知此心必不
在內縱不下是縱辭心肝脾胃的心字指肉團心
說謂心肝脾胃密藏於內縱汝不能見那爪生髮
長筋轉脈搖却在皮裏膜外汝心在內誠合明了
如何亦不知耶此責他心在內而不知內也必不
內知者心肝脾胃之內汝必不知那爪髮筋脉雖
稱在外亦云何知這兩句是佛的斷辭謂他斷然
不能知者則知此心不在內矣是故下結不在內
[001-0723a]
謂汝之覺了能知的心在內不見內故汝執不成
無有是處者謂無是理也下皆倣此。】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從其室門後及庭際。」


【這一節經阿難因聞破內之音轉計此心居在身
外也如是法音者指上破內的法音由被破故悟
心不在內復計在外所以下舉喻徵明在外的所
以謂何以知心在外耶舉喻云譬如燈光然在室
內此燈必能先照室內從那室門照出於外方及
庭際此喻自明執內之非正是他的悟解之語悟
前非也下文纔出計心在外的所以。】


「一切眾生不見身中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這一節經阿難承前喻說以明在外之心也指一
切眾生說者意謂眾生皆能見外而不見內則計
此心在外與人同也亦如下重躡燈喻然在室外
但能照外不能照室喻心在外亦但見外不能見
內也是義下是義者指在外之義謂此在外之義
更無疑惑以無惑故昂然自謂同佛了義得無妄
耶觀阿難上文矯云心居身外今又云是義必明
等辭辯矯強者良以尊者既示同迷故其辭辯固
執如此。】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這一節經世尊第二徵破執心於外之所在也世
尊破法不直就他所執處破別引現事問他令他
自陳漏逗隨事分別得易解故比丘義見前解適
[001-0723b]
來下引現事也適是適纔循是隨緣之意搏是段
有形段可摶故宿齋言預先受齋也佛謂此諸比
丘適纔從我向室羅筏城隨緣乞食既歸祗林我
預受齋汝觀比丘一人得食眾皆飽麼世尊引此
事問者正明在外的心如他人相似與我無于如
一人食諸人不飽例明身心相隔之意阿難答下
不音勿阿難意謂世間沒有一人食諸人得飽的
事故云不也這一句是總答何以下徵釋所以謂
諸比丘證果雖同軀命各別云何一人食諸人得
飽一人例阿難身眾人例阿難在外的心一與眾
隔別無于則阿難的身與心亦復如是破文在下。】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這一節經世尊以在外之心隱然例上一食眾不
飽責其昧却相知之誤也佛謂你的覺了能知能
見之心實在外者則你的身心相外了外是隔意
身心自不相干則在外的心之所知身不能覺覺
在身際心不能知矣這節雖不顯合一食眾飽之
事義意暗契也我今下佛又示手以明身心相知
之驗兜羅譯云細香佛手細軟如綿故稱兜羅綿
手汝眼下二句是責問之辭責意謂汝若相知誤
計在外矣阿難答如是者領解相知也若相下二
句世尊責其心非在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這一節經世尊結上執心在外不成也。】
[001-0723c]


「阿難白佛言世尊佛言處今何在。」


【這一節經阿難因聞破外之非又轉計也如佛下
雙述內外之誤文顯可解我今下正復轉計一處
見下文佛言下徵其一處。】


「阿難言此了知心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這一節經阿難因徵陳處設譬妄合非實處也此
了知下三句阿難將陳其處先述心的暗內明外
之能如我下正陳其處潛根內者根指眼根這一
計阿難自欲雙避內外兩過故計潛根夫此心無
體何有潛根的道理猶如下設譬以顯潛根見外
的所以瑠璃見前解以瑠璃所成的碗合於兩眼
之上瑠璃性本明淨內外暎徹雖合眼上不為所
障留礙是障義瑠璃喻眼眼喻於心眼亦明淨如
瑠璃故以喻心潛眼內眼雖合於心上不為眼所
障也彼根下猶有喻說謂彼眼根隨瑠璃所映見
者眼即隨他分別以喻眼所暎色心則隨見隨分
別也然彼瑠璃合眼眼見瑠璃兩眼合心心不見
眼隱然徵出法喻不齊之過破在下文。】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這一節經阿難重出潛根之意欲迯內外之愆也
前文阿難初計潛根巳述內外之過矣今重辯內
外者葢前直述內外之過今辯潛根以釋內外見
不見的所以以明潛根之計得成故也文顯可解。】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瑠璃籠眼實見瑠璃。」
[001-0724a]


【這一節經世尊第三徵破潛根所在且先審喻義
引出不齊之失也良以瑠璃明淨雖籠眼外能見
山河瑠璃乃眼外之物亦應見之問答可解。】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潛在根內如瑠璃合。」


【這一節經世尊承上喻義直明法喻不齊潛根之
計不成也汝心下合上喻義謂汝心同喻兩眼如
瑠璃合喻見瑠璃心不見眼是故責云何不見眼
若見下雙破謂見則眼同前境不得說隨見隨分
別矣葢眼為心所依處切近於心方許云隨若眼
同外境則為客義非主非伴故云不得成隨若不
見眼則潛根之計不成故責云云也兩隨字一樣
看。】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如瑠璃合無有是處。」


【這一節經世尊結上潛根之計不成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名為見內是義云何。」


【這一節經阿難因聞潛根之破又轉計也此計執
心還依身住變前內外別作明暗兩皆能緣為
心所依處謂眾生之身腑臟居於內竅穴列於外
眼等七處是也穴即是竅以腑臟在內黯然莫辯
故云為暗此欲避見內之過也竅穴居外則明而
可別故云為明此欲避離身在外之過也然今內
外可見心不離身此欲避潛根之過也今我下正
會內外明暗為今第四所依之計開眼見明為外
見從外流易解且置勿論獨閉眼見暗為內無反
[001-0724b]
觀理所以下文單破內對內對既破外亦從破也
是義云何一句詳玩亦有意思學者應知葢阿難
前文執心在外之時云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
了義得無妄耶看他言語何等剛強這是阿難初
逢辯義其心尚麤今所計語不敢自是但問云何
看他言語何等調柔這是阿難心漸細處向後一
往入微愈趣愈妙也。】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若不對者云何成見。」


【這一節經世尊第四徵破內外明暗心所依也文
中阿難雙計內外世尊破法單約內暗破者意顯
阿難雖計內外明暗而其所執之心還成在內是
故世尊單約內暗破也汝當下牒上所計內暗此
暗下標二意破之若與下先破對眼文可解若不
下次破不對眼凡明暗境界要與眼對方名為見
既不對眼云何成見。】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這一節經世尊正破閉眼內對之暗而委明內對
不成也前文阿難計謂閉眼見暗名為身中這一
計自含眼前內對兩意眼前一意上文巳破今正
破內對初文云離外見者謂離眼前之暗也內對
所成者內對謂閉眼返觀向內所對之暗也合眼
下四句佛以開眼例破內對謂你合眼內對所見
之暗名身中者若合眼能內對開眼亦可內對又
合眼內對若見身中開眼內對何不見面若不下
[001-0724c]
二句正破內對不成謂開眼內對若不見面則你
合眼內對而見身中亦不成矣見面若成下世尊
恐其轉計故委悉詳明必無內對之理你若計開
眼內對能見面者則此了知之心及與眼根乃在
虗空例如心與眼在那邊纔能見得這邊的面既
在虗空何成在內則你內對見暗名身中者不成
矣又若眼根在於虗空自非汝體就似他人所有
二般故云即應如來今見汝面若你的眼根在他
人身上則他人之身是汝之身矣又汝眼在外則
眼所知者你身合非覺然今必汝執言身與眼兩
相知覺若身眼俱覺應有二知眼即汝身則你一
身有二知應成兩佛矣如此委曲詳辯畢竟沒有
返觀內對的道理。】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這一節經世尊結上閉眼見暗名身中者不成矣。】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這一節經阿難因聞內對之破又轉計也前來所
徵四處皆是阿難依自見解而立今乃引佛昔言
為他轉計之本故云我常聞佛云云也心生法生
法生心生者蓋心與法相因而生也心是第六攀
緣心法是六塵由第六識心攀緣外境境隨心起
此為心生故法生也又外六塵擊發內六識此為
法生故心生也故云由心由法言種種者謂心與
法各有無量名相故也我今下正出其計上思惟
[001-0725a]
字是第六現行意識良以第六識思量勝故今思
惟即是思量大約六七二識雖依主持業不同俱
託思量起故今阿難認思惟體為自心性則以第
六攀緣心為心也隨所合處下出心所依處謂心
無定所遇合即顯合者心與法合也不定一處故
云隨合以隨合故不拘內外中間三處又下文佛
的破意且不破他的心但破其合處前後七處徵
破但破心依的所在前文云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讀者勿忘其源也。】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這一節經世尊第五徵破隨合之處也佛告下牒
領其計是心下正破合者以二物函葢乃名為合
然要有體可合若無體則無相如何可合故云無
體則無合也這兩句是正破若無下防轉計也佛
防阿難轉計謂心雖無體亦能合也故此承上無
體防云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與七塵合
界是能合塵是所合能所皆空名無物可合世間
秪有十八界與六塵十九與七徒空名耳以空合
空空不可合故云是義不然若有下又承無體轉
破有體挃陟栗切音只觸也挃就是合文可解。】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若見物者云何名死。」


【這一節經阿難聞上見面之語因疑心知眼見而
責心見者非當理也阿難云見是眼之功知乃心
之德心本非眼云何世尊以見責心耶佛言下世
[001-0725b]
尊會見歸心謂眼是血肉所成面上兩竅如門戶
相似心為一心之主見由主人主人若去門戶安
能見哉故云汝在室中門能見否汝是主人門是
室門汝喻心室喻身門喻眼則諸下五句可解。】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為復徧體為不徧體。」


【這一節經世尊重破有體詳明隨合之非真也上
文伹破有體的合義今文正破有體佛約四意破
之此總標下別破今文四體字上二指心體說今
在下二體指身體說上心體以一多論下身體以
徧不徧論在文可知。】


「若一體者則汝以手足應無知今汝不然。」


【這一節經世尊承標別破心之有體四處俱非也
若一下佛謂此心若一體者則周徧汝身如傷一
支四支皆痛方名一體若四支咸覺則挃應無定
謂無受挃的所在若挃有定所有知不知處則汝
之心一體不成矣若多下次破多體佛謂一人秖
一覺性此心若有多體則成多人多人則各各有
身何體為汝今汝必無多體則此心多體亦不成
矣若徧下三破心徧身體同前所挃者同一體破
也謂心徧汝體則無處不徧觸頭觸足應互覺知
若頭足有知不知處則非徧矣若不下四破心不
徧身體謂此心若不徧汝體頭足有知不知處方
稱不徧今汝觸頭觸足知覺一般云何不徧云不
然者謂頭足皆有知故如上非一非多非徧非不
[001-0725c]
徧者信知此心元無有體。】


「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這一節經世尊結上隨合之處不成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這一節經阿難因聞隨合之破又引佛言而轉計
也阿難下引佛言證文殊譯語見前法王子者法
王是佛佛為諸法之王於法得自在故菩薩為法
王之子大菩薩之通稱也等者該乎眾也談實相
者實相指諸法寂滅之相名實相也凡有相者非
真以無相為相乃名實相方等般若二時常談實
相阿難得與聞故如我下正轉計也內無所見等
是重述前訛而出計中的所以謂心在中間故能
外相知而內無見也。】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這一節經世尊第六徵破計中的所在也佛言下
徵其中位乃立二處為破佛謂汝所言中必有定
處不迷言有定處也在處在身者佛所立也在身
又約中邊破邊則非中中則同內則在身推中中
無位矣處者指身外處所在處又約表無表破表
者插竿以表為中也若無表則同無中若有表表
不可定何以下徵釋不可定的所以如人插竿表
中東看表在西南觀表在北四方失准中無定位
然而表中者顯汝心之所依也今表體既混心應
雜亂中位既無心隨淪沒矣。】
[001-0726a]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這一節經阿難辯所計中非身非處乃引佛言以
定中位也昔世尊在二乘教中曾說根塵為緣生
識之語阿難據此謬計為中殊不知是心無體根
塵亦妄能生所生俱不可得中何為實故佛下以
兼不兼破之眼有分別色塵無知二句分別是有
知此是阿難妄計眼有知色無知以知不知為生
識之緣以定中位確乎眼亦無知前文佛曾破云
汝在室中門能見否當從佛意為然。】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即無體性中何為相。」


【這一節經佛約兼不兼以破中位無實也佛言下
總標二意若兼下先破兼二無中也物體雜亂下
物指根塵體指心體上句云此之心體物體之體
確頂上句心體說佛意謂物是無知心體是有知
然則知與不知雜亂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必要三
法方許有中今兩立缺一則無中矣兼二不成下
次破不兼二亦無中也兼二不成句語倒應云若
不兼二今云不兼根塵二者此心無體如虗空一
般非知非不知虗空那裏有知不知的意思此心
亦然是故知與不知兩非其相離了根塵心無體
性中何為相則不兼二亦無中也二處推中中不
可得心之所在又亡矣。】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這一節經世尊結上中心所在不成也。】
[001-0726b]


「阿難白佛言世尊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這一節經阿難因聞破中之語又轉計也佛與四
弟子共轉法輪者此指般若會上佛令四尊者轉
教菩薩如法華信解品中說那時世尊亦說心不
在內外中間俱無定所意明心無實體也一切無
著名之為心二句是阿難謬解佛語佛必不說無
著為心若指無著為心早是著了故不可執無著
為心也然稱無著者謂心隨境現觸處洞然無所
繫著名無著也於此不善會心則有無窮之過下
文破處可見也。】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相有則在云何無著。」


【這一節經世尊第七徵破無著心之所在也佛語
阿難言汝執能覺能分別的心性俱無在者此牒
其所執也無在即是無著言一切者如今世間上
自虗空下自水陸飛者是禽行者是人獸等諸所
物象總指萬象森羅乃名一切汝稱不著者這一
切物象為在為無若是無則則同於龜毛兔角但
有空名何勞你去不著若有不著之心在不可名
無所云無者無相可著方名為無若說非無非無
即有相了有相即在在即是著云何而言無著。】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這一節經世尊結上無著為心不成矣以上世尊
七處徵心所在巳竟須記徵心前云若不識知心
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又云唯心與目今何
[001-0726c]
所在是故七徵但破其所在所在既破賊無逃避
下破能推之心正擒賊耳然上徵心所在不至於
八亦不停六恰止七者何耶長水疏云凡情所計
雖復萬差因依之處不過此七欲推妄體先破所
依其猶城陷則賊亡巢傾則卵覆此知言也。】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這一節經阿難因聞七番徵破妄體無依真源未
達故重避席䖍請奢摩他路也偏袒膝地者如儒
禮記云君再拜稽首肉袒親割敬之至也又云肉袒
服之盡也彼文雖無膝地之言今亦是拜服之儀
示卑下之誠也皆言右者古以右為順以左為逆
故稱左遷左道皆是逆意故用右也合掌者是竺
乾歸敬之禮取束斂身心之意爾時至白佛言是
集家語述阿難請法之儀我是下是阿難自敘猶
恃憍憐等者阿難却敘俗情有感而發也最小弟
者阿難於八王子昆季行中年最小故蒙佛下敘
佛度令出家之情愛也憍憐指佛說憍亦憐意謂
佛慈愛憐其幼小今雖出家猶恃慈愛所以久躭
多聞未得無漏故不能折伏惡呪為彼所轉溺於
婬舍當由下一句阿難復出逐妄所以真際者是
常住真心之實際也詣是行義不知是迷義阿難
自謂我初溺婬之事何咎所致當由迷彼真造故
逐妄趣背覺合塵故招難如此今求返妄歸真之
詣故請奢摩他路也惟願下正求真詣良以奢摩
[001-0727a]
等三義為常住真心之路今伹舉奢摩者次第以
奢摩為始故問前解云從七徵初起即是奢摩今
文何故纔請其路耶答前文七徵雖云奢摩猶是
奢摩之前方便良以七番徵破但破心之所在如
臨岐闢路相似後破能推方入正路發軔在此是
故方請其路也闡提是略梵語具云一闡提涅槃
經云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者是譯語指斷
善根人說隳彌戾車者隳毀也梵語彌戾車譯云
惡見溺有著空起六十二見俱名惡見阿難請示
奢摩令彼著惡見者聞之毀滅其惡得正趣故作
是下傾者是傾下其心渴約喻說如焦渴而思甘
露也翹是仰舉佇是久立謂如仰而久立若有所
待以希示誨也。】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這一節經佛將勦除心賊展發正趣而示本明先
寄意於象也面門光者口眼耳鼻眉間之光同時
放也表破六根顯出六湛圓明之意光有種種者
謂光非一體具百寶色故光從清淨法身中起非
世光可比故如百千箇日和合其光少分相似也
上云放光下云動地普佛世界六種震動者謂盡
空所有佛界悉震動故六震者謂動踊震起吼擊
也搖撼不安曰動璘瓏凹凸曰踊隱隱有聲曰震
自下升高曰起砰磕發響曰吼眾形相薄曰擊普
動即是等徧各具三相意表六識俱轉十八界悉
[001-0727b]
平也如是下十方塵土者即指上句普佛世界故
云如是一時開現者意明迷時則六識封蔽彼此
我人殊方異障滯凝不通今悟後六用豁達十方
一時開現也佛威合一者若約象說佛以法化威
神令彼十方塵剎合而為一若約意說由本覺智
力以十八界融成一性耳其世界下指上普佛塵
界中所有菩薩因人不轉妄依洞開真聽然皆自
性覺因攝視聽於本際復何遷易哉故云各住本
國承聽也此經凡放光現相處即是關節由前七
徵破心的所在今正要勦賊是三觀初功故先放
光次標二本科列既成後破能推文源起伏處不
可不知。】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這一節經世尊將酬奢摩之請且先明眾生為業
種所墮而修之未真也種種顛倒者如首尾相換
名顛顛故必倒而諸眾生違真逐妄棄本趣末故
稱顛倒然此顛倒有無量名約而言之凡夫具四
倒謂以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
二乘亦具四倒謂以常計無常樂計無樂我計無
我淨計不淨合前是名凡小八倒世出世間攝無
量倒故云種種皆依業種而起業種有三謂惑業
苦一切業因苦果皆從此起如無始無明熏習成
種種必有果子果相生種見不斷故稱業種也如
惡叉聚者是喻西域有惡木一枝三子生必同科
[001-0727c]
名惡叉聚以喻眾生惑業苦三生必同聚也惑是
癡惑因惑造業由業感苦相依而起故云同聚此
指凡夫不修者說縱彼諸修行人不得其正亦不
能得無上菩提乃至下指明修行不得正者之相
乃至者超諸人神仙鬼不敘故云乃至即如二乘
之人雖云順正不樂勝進但保小果故亦斥為別
成別成即非正也諸外道輩三界諸天及彼魔王
魔民總是邪因邪果邪業邪報耳梵語魔羅譯云
能奪命以其崇邪忌正能作奪命因緣故稱為魔
言外道者謂心遊道外不正熏修故稱外道皆由
下出彼計邪迷因謂諸行人不識真妄錯亂異趣
者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不知是迷依此迷因而錯
亂修習也二根本者一真一妄下文自明猶如下
設喻以明錯修無功之意煑沙喻錯修嘉饌喻妙
果妙果即無上菩提經塵劫而不得其饌者沙非
飯本故也以喻不知真妄二本依此錯修欲希無
上菩提縱經塵劫終不可得。】


「云何二種阿難一者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這一節經世尊承前徵釋二本以明遺真趣妄之
迷也云何一句是徵一者下是釋釋中先明妄本
則汝下指示其相謂此妄本即汝今者用攀緣心
為自性者是也者字的指生死根本無始生死依
之而有故稱生死根本人皆執此為心故兼眾生
說攀緣心者即第六識念念攀緣六塵即以六塵
[001-0728a]
緣影為自性故二者下次明真本則汝下指示其
相謂此真本即是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是也
然此真體不在別處即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
緣而諸眾生認緣失真即所遺者是也識精元明
者指第八識為識之精精對麤說前六識麤浮唯
第八本識是諸識之精元明是第八識湛然不搖
處即元明也長水諸師按起信論覺不覺義解指
此元明為真愚按第二經見精明元彼明元者即
此元明也合而言之總一識精元明分而言之則
為六湛圓明故不必作真諦詳見第十識陰文中
又按第十經云此湛不真念念受熏故云能生諸
緣此諸緣義指前七識說以認緣失真故云緣所
遺者者字的指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以前七識為
緣者即唯識論依彼緣彼之義外則緣塵內則緣
心故稱緣也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這本明指菩提
涅槃說謂人人本有之明人皆遺此本明然雖說
遺實未當失終日負之而趍昧者不覺故云雖終
日行而不自覺枉自疲苦出入諸趣只這在字謂
不當入而入曰枉意謂若悟本明當下成佛何自
屈而枉入諸趣耶又菩提涅槃者菩提是本覺涅
槃是寂滅二者乃果上智斷二轉依號也菩提譯
語見前涅槃具云般涅槃那譯云滅度謂滅二種
生死度圓寂彼岸故此元清淨體者正指吾心說
元者本也本來無染故曰清淨縱使汩沒塵勞輪
[001-0728b]
轉諸趣此心本然曾無濁穢故稱元清淨體也前
文七徵但破心之所在下文破能推者正破此第
一根本攀緣心也緣心是第六識麤而易明其文
故短第二根本乃決擇識精識精隣真隱而難顯
其文故長向後因心顯見因見顯心疑滯漸消菩
提漸顯直至第四卷中請行之前方得圓滿是知
二本為理門總科亦不離前文心見二義葢第一
根本破心第二根本破見學者窮經當曉大途。】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這一節經世尊正酬奢摩之請重徵心目為止散
入寂之本也初汝今下牒前問語今復下重徵心
目屈五輪指者屈握拳相也五輪者謂如來五指
端文理如輪故語阿難下示拳驗見也佛言汝何
下正徵見意阿難答以拳曜心目以所見顯能見
也拳稱光明者佛身舉體金光顯映故云昭曜心
目佛伹問見答又兼心汝將下且先徵見佛謂汝
將何物能見我拳阿難答以由眼見也兼大眾說
者阿難意謂由眼能見不唯一巳舉世皆然也。】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這一節經世尊咄破妄心勦其賊主正示奢摩路
也前文七徵但破其結寨的所在故云徵心所在
今破能推正是殺賊奢摩是止今止其妄心正是
其路然此猶為初步耳初佛告下是因見顯心何
者前文佛但徵見由阿難答兼心目故今且置見
[001-0728c]
而徵心也故云以何為心當我拳曜然按經次第
亦必先破其心何故前既徵破所在賊主未曾勦
絕故今先心而後見也阿難言下正答拳曜之心
躡前推窮七處即將能推者為今拳曜之心也佛
咄言此非汝心阿難積劫多聞抱此功勳多是此
心被佛一咄而勦除之何其易哉阿難猶不識他
是賊還與稱冤呌屈矍然驚懼謂此非我心當名
何等咄是呵聲實含憐意如父憐子之愚咄而告
之矍是驚起貌後佛告下佛謂此非汝心葢是前
塵虗妄相想正是六塵緣影浮亂之想惑汝真性
盜汝家寶前云譬如國王為賊所侵此正是賊由
汝無始至今認賊為子失汝元常元本也常不遷
也所謂用諸妄想而失此常住真心是故汩沒生
死枉受輪轉。】


「阿難白佛言世尊惟垂大悲開發未悟。」


【這一節經阿難因被咄破能推失其妄據之本故
驚疑而重請開示也初阿難下三句阿難謂我是
世尊寵愛之弟我心愛佛佛令出家此似阿難情
識不忘有恃寵愛之意因疑世尊逕庭不近人情
是故直斥非心也然此阿難既示同迷順適凡情
故作哀矜乞怙之語令彼末世眾生讀此如親炙
其事易悟入故我心下敘善也縱令下敘惡也如
此極善極惡之行皆由此心所造云何說此非心
若此下文顯可知。】
[001-0729a]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這一節經世尊詳示生滅之心無體欲令阿難棄
生滅而證無生也前文世尊咄破能推非心阿難
驚疑謂除此覺知更無所有我乃無心同諸土木
是故世尊詳示非心所以也欲令心入無生忍者
謂阿難一向固執生滅為心今世尊欲令棄生滅
心即於生滅證入無生無生滅對治生滅一廢一
立誠藥病之要切耳稱法忍者謂無生法之忍也
華嚴八地經云不見少法生不見少法滅無滅無
生法體本住湛然常寂默證此理忍可於心名無
生法忍忍者是智智體綿綿欲罷而不能者謂之
忍也師子座者師子乃獸中之王吼時百獸震驚
表如來說法魔外喪膽震裂其處故摩頂義見前
解如來常說下正釋阿難無心之疑謂如來尋常
說言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唯心之心指
真心說一切因果者凡世出世間善惡諸法有因
必有果故世界微塵一句指麤細說麤為大地細
為微塵凡諸巨細之物皆因心而成其體此釋上
唯心所見之語阿難下亦承上義以明真心必有
體故良以阿難認此惺惺者為心一旦被佛咄破
離此惺惺而不知寂寂之真體故疑為無心是以
佛明凡諸世間所有乃至一草一葉一縷一結皆
有體性縱令虗空亦有太虗之名凝然洞達之貌
何況妙淨明心而自無體耶性一切心者謂彼世
[001-0729b]
出世間凡一切心心所法皆以此妙淨明心為其
本性離此妙心則諸心法無別有性故也若汝下
明其執恡妄心亡乎真體乃與決擇使其棄妄歸
真故執恡者謂執此妄心慳恡不肯捨故覺觀二字
各具一意正是第六識緣慮心的行相瑜伽論云
謂於外五塵境上怱遽麤轉名覺怱遽細轉名觀
俱屬慧心所法也佛與決擇云若汝執此分別覺
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彼六塵一切
緣慮事業別有一箇能分別的全性在即真汝心
如汝下引現事顯妄謂汝即今仰承聽法之心此
是因我說法音聲方有你的能分別性這是因動
而有縱滅下復舉靜時說謂縱滅了一切見聞覺
知六塵現境你內守幽間靜境亦非真體猶為意
識中的法塵分別影事只此一動一靜之間元非
真體我非下暫縱而復奪之謂我不教你畢竟執
為非心汝但於心微細揣摩看若離現前六塵別
有一箇能分別的心性在這便是你的心若此能
分別性離塵無體斯是前塵分別影事影是六塵
緣影事是根塵交接取捨愛憎等却非是心若屬
前塵塵非常住是生滅法變滅之時此心隨滅則
同龜毛兔角徒得空名安有其實則汝法身同斷
滅矣稱法身者即以真心法體為我常住之身若
此心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耶末句結歸初文
無生法忍之句然此決擇至為親切而阿難等心
[001-0729c]
猶未開新無獲證故心被非前途黯然點失其守。】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這一節經世尊警諸行者為生滅心誤聖果難成
以結第一根本義也九次第定者天台禪門修鍊
中說離諸欲入初禪次第入二禪三禪乃至非有
想非無想處定最後入滅受想定又云以無漏鍊
有漏必令諸禪定觀調柔不令異念間雜即成阿
羅漢是名九次第定今云雖成而不得聖果者正
警為異念間雜生死根本未破為他所誤故不成
果詳此葢約通途為言不指巳證者說也前標二
種根本今破第一生死根本文止於此審前阿難
誤認能推而世尊直破非心發明生死根本煥然
明矣下文阿難既聞咄破先心失守故重請示發
妙心開道眼斯當發起第二根本文也。】


「阿難聞巳重復悲淚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這一節經阿難聞破先心責躬重請心見實際而
且先陳徒恃之情也阿難下至白佛言是集家語
自我下方是阿難自敘歷觀前文數處凡阿難自
敘必兼俗情這是尊者逗機導俗的意思葢凡情
實爾故作此說以開蒙昧也然恃兄是佛弟仗兄
的威力無勞自修將謂佛兄惠與三昧現成作佛
世間愚蒙誠有此念不知身心本不相代由此因
循唐喪失却本然心體身雖出家心不入道末世
學人讀此亦應加勉譬如下設譬重明上意窮子
[001-0730a]
喻失本心乏功德財故如窮子捨父喻違真逃逝
喻不入道而馳逐有為畜聞成過今日下明始悟
也謂從積劫多聞今日蒙佛慈誨始悟多聞無功
若不依聞修證與不聞者等耳又設喻明多聞無
功謂如有人廣說八珍之美而無一食充饑終不
能飽以況多聞不修如說食等耳。】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這一節經阿難正請心眼之實發起辨見之端也
前來阿難執心在身中眼在面上一往為佛徵破
始知心非其真見不在眼是故於今心眼雙請必
求其實者爾又前佛破生死根本則阿難所計緣
心巳無茲將啟後辯見乃從第二根本中識精元
明上辯起經文血脉如此學者當細玩之二障者
一煩惱障二所知障煩惱障事即我執也所知障
理即法執也一切眾生為此二障所纏縛者良由
不知寂常心性故爾葢阿難一向執着惺惺緣慮
為心故受輪轉惺惺對寂寂說若著惺邊則成世
諦故今以寂常為請若著寂邊其病均也必以惺
寂等持適為妙耳今阿難切救其病故請寂常心
也惟願下正陳請義窮露者無財謂窮無覆謂露
即流浪之謂也妙明心者妙即是寂明即是照照
即惺義此正是寂照不二之心也非偏枯之寂故
寂以妙稱即寂之照故照以明稱詳解在第四卷
中開道眼者前文妄心雖破妄見猶蔽然以塵眸
[001-0730b]
俗翳障乎無漏故請開道眼而扶塵翳耳是故下
文重重辯見直至第二卷末皆辯見義也妄見既
破真心自明心見非二法故故以心眼雙請有微
意存焉然斯心見二義為談理之媒初則破心見
之妄次則融心見之真三則泯心見於性覺自阿
難發心見相以至極玄極妙總不離此心見二字
學者勿忘其本可也。】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旋至阿難及諸大眾。」


【這一節經世尊將酬心見之問而且放光以寓其
意也前文破能推心亦於面門放光彼表破六根
顯六湛之意今於胸前放光葢表會見歸心之意
其光具百寶色者意表見為本覺真智具無量功
德也十方塵剎一時周徧者意表本覺智光不動
而周無何不在也灌如來頂旋至阿難及大眾者
意表果因一契彼我同源因窮果徹俱無上也卍
字是佛吉祥萬德三十二相之一本非萬字胸提
此象以具萬德即以萬字名之詳出華嚴相好品
中晃昱者熌爍之意夫佛心不動動必中理以象
擬意古聖之則如法華現瑞文殊默識則知欲說
大法今象亦然智者觀之必因象以會心也。】


「告阿難言吾今為汝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這一節經世尊正酬心眼之義始標其淨且妙也
建法幢者有摧邪樹正之意故稱曰幢幢是旗屬
大將之赤幟近是也又古訓旛屬旛翻也取迴轉
[001-0730c]
之意幢取不傾之意今世尊建大法義能摧偏小
之執故取況也下文重重摧破堅執故稱法幢法
即幢故不獨阿難亦令十方三世眾生俱獲妙心
道眼二義也不可思議曰妙深遠叵測曰微含藏
堅固曰密道眼澄湛曰清淨。】


「何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云何成拳汝將誰見。」


【這一節經世尊重躡前事以審其見也前將破能
推之心世尊舉拳驗見及心前文先破心矣今將
破見故重躡拳事問之乃引先所答語徵其根境
之實以啟下文也拳與光明是所見境見是能見
根問有三事下文答亦指三實處。】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這一節經阿難答前根境三問確指其實處也世
尊全體紫金光聚高出大眾如寶山相似閻浮檀
金者梵語閻浮譯云勝金檀是樹名此樹生於南
洲北岸由樹多滋滋汁流入海成金其金紫色南
洲以此樹為名故稱勝金洲佛身金色如之赩許
力切音逸赤焰也指佛身金光多赤𦦨故此答光
明實處眼指見之實處五輪下指拳之實處也。】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這一節經世尊以拳眼眼例漸引阿難悟見歸心
也夫無手則無拳無眼非無見阿難未語誤言相
類下文辯處可了唯然是領諾之辭餘可解。】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001-0731a]


【這一節經佛明拳眼不類以顯見性無損也非見
全無者以不見明似損一分暗猶可矚故曰非見
全無以是下謂猶見暗見所不損但以前塵自暗
耳下經云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此不假
明而自發者乃為見自具足何謂無眼即不成見
耶。】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這一節經阿難疑暗非見佛校二黑以顯無異也
初阿難下疑暗非見佛告下佛校二黑別不別如
是下阿難答以二黑無異。】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這一節經佛校二黑例示燈眼但顯色而非見也
初謂盲人見黑若得眼光則顯諸色名眼見者一
句是例辭的過文以眼例燈故謂彼暗中有眼之
人亦但見黑若得燈光則顯諸色例上眼見則此
應名燈見矣然燈是外物有見即非燈矣又燈自
有見與汝何干以例眼是假名亦非見者下文結
歸可解也。】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這一節經世尊結前燈眼之例而會見歸心也初
結見是眼而非燈也次結見從心而非眼也會見
歸心義明於此。】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這一節經阿難與眾雖聞會心之語葢由客塵覆
[001-0731b]
故而未悟也默然者意知前所辯折實如慈命但
玄理未明無能重啟故默冀慈音清心以待也。】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這一節經佛因阿難未悟乃問陳那客塵顯其悟
由以警阿難之誤也兜羅綿見前解網相光者世
尊身光具百寶色交光相羅如網故也前文阿難
未悟會見歸心之旨乃為客塵所誤是故佛問陳
那發明客塵二義警示阿難所誤爾鹿園在波羅
奈國過去諸佛皆於此初轉法輪往劫有善惡鹿
王各領眷屬五百集此林中國王校獵有感王心
因賜為養鹿之園故稱鹿園詳見西域記中阿若
多譯云巳解憍陳那之名也五比丘者初佛乍離
王宮入雪山時父王思念乃命父族三人母族二
人訪尋太子作伴修道後於雪山相從半途棄去
入於鹿園修外道行佛既成道誓先度此五人因
至鹿園三轉法輪陳那先悟故立美名詳見阿含
等經今文世尊舒手而問者仍前舉拳未了之緣
故舒手以問指眾及一切說者人皆為此誤故特
問阿若多者由先悟故謂諸行者遠不得成無上
菩提近不得證阿羅漢者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故
也客塵是喻譬見思二惑見惑浮動往來不停故
喻如客思惑校細品數多故故喻如塵客對主說
塵對空說主空不動喻真心也客塵動故名惑惑
障真心故為所誤阿難之未悟由此汝等下三句
[001-0731c]
正問悟由又前破緣心謂以生死妄想誤為真實
今破妄見謂由客塵煩惱所誤須知二誤字彼此
相顧又彼指心說妄想此指見稱煩惱葢煩惱是
惑之總名妄想與煩惱名雖異體實同亦不無麤
細之分耳。】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這一節經陳那答佛問義敘自悟由也憍陳那譯
云火器其先是事火外道因以為性自雜長老者
自謂年齒長於眾而老亦先人故稱長老其於眾
中最先稱解故云獨得解名而所解者客塵二義
由此得成阿羅漢果此敘悟由也世尊下先釋客
義俶裝者俶猶束也遑是暇旅亭是客舍謂行客
食宿事畢則結束裝具趨趲前路不暇安住於旅
亭也若實下明主是住義攸是所如是下牒明住
不住以結客義也又如下次釋塵義新霽者雨後
初晴名為新霽淮南子云日出暘谷今云清暘謂
是初出暘谷之日漸升於天光未盛而清涼故曰
清暘升天光入下明塵相謂日光入屋隙中乃見
微細游塵上下迴旋搖動不停虗空一句明不動
義如是下牒明動不動以結塵義以上客塵二義
客義辯住不住者約去住說故塵義辯動不動者
約動靜說故云住即動靜義是故下文單論動靜
也佛言下是佛印燈二義謂分別稱理故今文乃
審實陳那客塵二義下文即以現事動不動相詰
[001-0732a]
問阿難顯出他的客塵煩惱來然後責其所誤也
然今客塵直在喻邊說無法合文大約秪取動不
動義故。】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誰為無住佛言如是。」


【這一節經世尊以手開合審阿難動不動義正明
所誤之本也即時下如來以手開合問阿難阿見
阿難答以如來寶掌開合此阿難具實答也文顯
可知佛告下世尊正審動不動義阿難答云佛手
自動非我見性有開合也佛徵誰動誰靜一句隱
然有警意存焉警謂物無動靜而動靜者是誰意
斥阿難內心動故阿難不悟依舊隨情作解道佛
手不住不住即動也而我見性求靜不可得更誰
無住無住即動也佛言如是者世尊見他不悟且
暫縱許之印其分別動不動義不差故云如是總
責其迷後文可見。】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這一節經世尊次復左右飛光審阿難動不動義
自外而內也輪掌即五輪掌手掌飛光至其左右
者正要阿難動頭方問佛告下佛問動頭何因阿
難亦具實答阿難汝盻下正審動不動義阿難亦
答頭動見不動也佛言下亦暫縱許之印其分別
動不動義不差故云如是總責其迷亦見下文以
上兩節文初文佛手開合是阿難外境以其外境
對見驗動不動今文飛光動頭頭是阿難內身又
[001-0732b]
以身根對見驗動不動外境踈內身親從踈至親
自外及內審其動不動義要令阿難確實明其動
不動者是誰然後責其所誤如是則阿難易解而
心服也今阿難雖悟見性不動而認處非真良由
誤認緣塵分別之見為不動性夫此緣塵分別實
非不動而不知根境寂然動靜由心即此分別全
是客塵下文所責意在于此又第二卷中云悟中
迷者正指此處誤認者說學者不可忘此源也。】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這一節經世尊牒前客塵二義及阿難根境動不
動相而總責其為分別心之誤也於是下佛述陳
那客塵二義汝觀下述阿難頭動義又汝下述手
開合義無卷舒云無動靜也云何下正是總責謂
阿難逐境生心客塵起滅而遺失真性也以動為
身者指頭動頭即身故以動為境者指手開合是
阿難外境故此二句意斥阿難不了自心分別為
動而反以動為身境耶從始下正責其為客塵起
滅佛意總謂汝執身境動者假令內心不起外境
寂然何動靜之有葢動靜者由心分別故也如六
祖云風旛非動是仁者心動此之謂也始指手開
合終指頭動皆是生滅心念非客塵煩惱而何遺
失下是責其遺真逐妄真性即不生滅今棄不生
滅而逐諸生滅非顛倒而何故云顛倒行事性心
失真下二句謂汝以迷故性心失乎真體乃認妙
[001-0732c]
心中所現物以為自巳逐諸生滅輪迴於幻巳之
中非天與非人與而自取流轉耳物字即第二卷
中色心諸緣及心所使皆是妙心所現物是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直解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