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06 楞嚴經直解-明-廣莫 (CBETA)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直解卷第六
明古杭雲棲寺後學沙門 廣莫 直解
繡水優婆塞 朱大猷 校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這一節經承前別敘初因之二十五方便也此六根
中耳根也由選當機文義詳備故移置此菩薩名
觀世音者從因以立名也名通二意一自行二化
他按今經追敘初因約自行邊說自行既成復以
自行之功加被群機下三十二應十四無畏等即
其事也下文云由我觀聽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
界此約自行釋名也若約法華普門品意全在化
他邊說彼經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聞是觀
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者觀其音聲皆得解
脫云云此約化他釋名也或謂觀乃眼家之用世
通十界音是十界言說音須耳聞何故稱觀此約
六根清淨邊說良由眾生六根分隔不相為用菩
薩由返聞故內得圓通如前文云明不循根寄根
明發則六根適以互用故稱觀世音也又前云不
由前塵所起知見故稱入流今何故又稱觀世音
不亦墮循聲流轉之咎乎此對未得圓通者說若
得圓通何妨入廛垂手拔苦與樂循聲救苦塵塵
無礙故又稱為觀自在也菩薩乘無緣慈被諸眾
生說法如幻度生同空乃以無緣而應之如古德
[006-0807c]
云無緣慈力赴群機明月影臨千㵎水不忘眾生
故名觀世音也然又從古觀世音如來受記得觀
音名因果相符同得此名我昔下正明悟因聞思
修者即是如幻聞熏聞修三昧聞屬耳根思即是
熏熏是熏習謂從聞中熏習次第修成始入定故
三摩地譯云正心行處又云正定。】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這一節經承上聞思修意正出觀體也初於下先
示人空之行聞中是耳根初字應下漸增字意有
三重以應前文三空義故入是返意流是聞性功
能以流逸取聲塵故所字指上流字說動靜是所
聞之塵良由眾生循聲流轉而其聞性向外流出
菩薩不隨聲塵所起流返入內窮能流之根流根
不可得則亡其所入所入的流性既寂則外之動
靜二相了然不生此節聞思修已麤具矣流性既
寂根塵乃解此是人空境界何以故葢由我相不
空故有根塵有我我所今根塵既解正是我空我
即人也如圓通章前總示解結次第中第一云此
根初解先得人空可引證此這便是第一重意矣
如是下謂從此漸入增進其功應上初字看上文
根塵既解能所即空而盡性未亡故復牒而遣之
云聞所聞盡盡聞之性亦不住也上聞字是能聞
根下所聞是塵盡字謂此能聞所聞俱盡只此盡
聞之覺亦不住著則覺所覺亦空上覺字是遣盡
[006-0808a]
聞之覺下所覺是能所以盡聞之覺不住故則其
能覺所覺皆空矣此是法空境界如前經第二重
云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即是空之異名謂能
所俱盡盡性亦空故名法空這便是第二重意矣
空覺下二句空覺字即頂上句空字說謂盡覺及
能所皆空則空覺極盡圓滿空所空滅矣上空字
是法空下所空字是人空謂人空法空俱滅此是
三空境界如前經第三重云解脫法已俱空不生
俱空者即人法二空拂其迹故故云不生這便是
第三重意矣生滅下二句結顯寂滅謂彼微細生
滅滅盡從此證大寂滅寂滅即大涅槃義故云寂
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一節經承上寂滅現前以明獲二殊勝之功也
忽然下二句謂菩薩得證大寂滅理而寂滅理體
一法叵得湛然清淨烏有十界之殊哉故云忽然
超越世出世間即此忽然二字細研有味意謂此
理不勞久練工夫遷延委曲但於豁爾空圓直下
一了百當放下便是如禪家所謂㘞地一聲百雜
碎剎那相應無復許多難事故云忽然忽然即倐
忽間便能超越四聖六凡之境又此二句是承上
起下之辭又是牒明耳根圓通功効之勝也十方
下是所獲承上被下之功十方義准天台約十法
界釋即頂上句世出世間說即十法界故由能超
[006-0808b]
越十界故云圓明今菩薩稱理之智既圓既明故
云殊勝言殊勝者謂勝中之最勝故加殊言此二
勝者良由菩薩證得生佛同體本妙覺心是故上
合諸佛下合眾生然此覺心本具同體慈悲故上
合佛心則諸佛之慈即菩薩之慈慈能被下而與
樂故故云同一慈力又菩薩之心下合眾生則眾
生之悲仰即菩薩之悲仰眾生悲仰者由苦而生
悲欽仰菩薩來[托-七+友]其苦仰字中含有感意菩薩俯
仰應之故云同一悲仰。】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這一節經承前上合佛心同慈力故應身與樂而
先標應數也由供觀音如來者以因承果也蒙授
三昧者蒙果垂因也聞熏聞修三昧稱如幻者謂
大寂滅第一義空一塵不立佛之一字如眼中屑
豈容此三昧耶良由眾生背覺合塵處處躭染不
能通達第一義空如來不獲已乃建百千三昧無
量度門令諸眾生依而修之洗心離染證彼第一
義空既登妙空則所修三昧不可得矣本無而有
故稱如幻約喻說也聞熏聞修如前文解金剛是
喻以譬觀智如金剛之堅利能破惑故與佛下謂
由三昧功成承前上合佛慈起後諸應此總標應
數下別釋所應上二句是承前下二句是起後入
諸國土者按下三十二應圓收十界即十界之國
土也。】
[006-0808c]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這一節經菩薩妙應說法自三乘始也菩薩法身
真體湛若虗空方圓隨器各見不同虗空云何為
汝成同不同而應物現形則空隨運轉無不隨入
菩薩無作妙應之身亦在此也應止三十二者以
三十二數麤攝十界故若千百億微塵數以至無
量無數不可思議數曷有限量哉又此三十二應
是上合佛心同慈力故慈能與樂故文中令得解
脫得成就皆與樂事也今初先明出世三乘文列
四聖者以中乘開緣獨故三乘中又先明大乘三
摩地譯語見前名通大小乘故無漏之語亦通大
小大乘中言無漏者是菩薩出世上上無漏也勝
解現圓句亦通大小雖同具此語而義有深淺故
勝解現圓者謂能感之機有諸勝解智力現前圓
具則菩薩順其所感而應之故下句說我於彼前
云云也諸語通三乘者各隨乘深淺解之又若諸
下次應中乘先獨次緣稱有學者學於獨學於緣
也寂靜妙明者以其樂獨善寂喜趨靜故妙明即
是靜中所得寂照之義勝解一句如大乘中說但
以隨乘析義有差別故現獨覺說法者獨覺出無
佛世因觀諸法生滅得悟無生無師自悟故稱獨
覺今菩薩示同其行說獨覺法令其易悟得解脫
故又若諸下次明緣覺緣覺者依世尊教觀十二
緣覺悟無生故名緣覺十二緣者初無明乃至第
[006-0809a]
十二老死是也詳如法界次第中說葢緣覺乘人
觀此生起還滅覺悟無生既悟無生則斷諸緣生
滅故云斷十二緣生滅緣斷無生性現即此無生
名為勝性勝妙現圓者謂無生勝妙之性現得圓
滿然由菩薩為現彼身而說彼法彼始成就得解
脫故又次若諸下三應小乘有學者初果至三果
皆名有學得四諦空者即苦集滅道四也四俱名
諦者諦信也實也信為實苦實集等故空是所證
真諦空也有學未滿空理云何稱得此以因中說
果之謂也。】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一節經承前妙應次列欲色二界天趣之求也
初若諸下初應色天欲心下二句初欲心明悟一
句葢語倒也應云明悟欲心欲是欲界之欲即五
欲也以其明悟五欲是苦是麤是散動障禪定之
法故厭之而欣上界淨妙離故云不犯欲塵以不
犯故即於欲界之身便得清淨清淨即梵天生因
是故菩薩現梵王身說離欲法令得解脫謂解脫
欲境得生初禪以禪天稱梵者梵是西音具云梵
摩譯云離欲或名淨行次若諸下次應欲天天主
指忉利天主居須彌山頂山頂周八萬四千由旬
四方各八天帝釋居中統之故稱三十三天之主
以統此天故故云統領諸天也謂諸眾生有統天
之志菩薩現帝釋身為說上品十善等法而成就
[006-0809b]
之稱帝釋者梵語釋迦提婆因陀羅譯云能天帝
今帝是華言釋是梵語略云帝釋因緣出雜阿含
經玩今文意前現梵王說法則云解脫後現帝釋
說法則云成就葢前稱解脫者令其解脫欲境與
其清淨之樂禪天有三重樂故後稱成就者欲天
全屬散善菩薩隨順而成就生天之樂故云成就
下皆倣此三若諸下次應欲界頂天欲身的欲字
是愛欲之欲與下文愛統之愛意同稱自在者別
行疏云此天假他所化以成己樂故稱他化自在
自在即樂義故遊行十方一句亦從自在邊說若
不能遊行則非自在十方但指一世界說我於下
如上文解以上二應但指欲天第二第六者以帝
釋護法之心勝餘天故常近如來故他化乃欲界
頂故舉上下二天意該其餘也四若諸下次應色
界頂天欲身自在者言雖同前自在逈別以離下
界苦麤障故極色邊際故故以大字簡之飛行虗
空句亦勝前義此天乃大千界主自在超勝飛行
於大千之空故稱大自在也我於下如前文說然
今色頂何故不說解脫仍云成就耶良以慕飛行
而求自在非解脫意約所慕邊云成就若彼天正
欲解脫色籠存想空處自當說解脫矣大論云過
淨居天有十住菩薩號大自在決非欲頂長水指
為他他誤也今文初列梵王後陳色頂亦該其中
但譯經者列名不次故見前後出沒參互必由譯
[006-0809c]
時冗沓所致故爾大論又云大自在天現身八臂
三目騎白牛執白拂者是也五若諸下次應天將
愛統鬼神者按宣律師感通傳云天人費氏說四
王天一王之下有八將四王總三十二將據彼所
說今文天大將軍非一人也汎指三十二將說故
各統所屬鬼神以救護國土必令雨暘時若年糓
豐稔不使他諸鬼神擾害眾生也我於下如前文
說六若諸下次應四王天統世界獲眾生者是帝
釋外臣居須彌山半四埵引見第二解我於下如
前文說七若諸下次應四王太子生天宮驅鬼師
是四天太子所職事即那吒太子之類也天父正
統太子亞之金光明經所出即其事也我於下如
前文說以上但列欲色二界不及無色者有三意
一以無色無身故二舉下義以該上故三總收入
下文雜類中故如上七應先列正統後列臣輔文
雖不次妙應之身平等寂然無剎不現也。】


「若諸眾生樂為人主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一節經承前妙應人間貴姓名賢以示世諦所
尚而順其求也初若諸下初應剎利人主即國王
王統兆庶然有大小不同如四輪粟散中夏夷狄
分疆列界各治其國名為人主菩薩隨順其求為
現其身說綱常倫理修齊治平之法令成就故次
若諸下次應長者愛主族姓者謂於本族中德高
年邁五服推讓不唯本族所尚而人間世靡不景
[006-0810a]
慕如黃叔度郭有道陳太丘荀朗陵輩方以命駕
太史占奏以真人東行德星聚五百里賢人集如
此適足以稱長者故云世間推讓論亦云長者具
十德故我於下如前可知三若諸下次應居士愛
談名言者名言即是綱常倫理孝悌忠信等語世
間必以此為名言故居士者以清淨自居素守貧
富貧而樂富而好禮如此足稱居士我於下如前
可知四若諸下次應宰官愛治國者治國必自修
齊始所謂忠臣出孝子之門以此治國國無不治
治國乃宰相事也剖斷[邱-丘+看-目]邑者剖是分剖斷是決
斷藩鎮為[邱-丘+看-目]縣治為邑上自台輔下及尹牧俱稱
宰官菩薩現為說法必陳聽訟而必使之無訟尼
聖即其人也五若諸下次應淨裔婆羅門譯云淨
裔又云淨行數術者以卜易星命為數禁呪符籙
為術二者能為攝生衛命之法術即法故我於下
如前可知。】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一節經承前妙應皈佛四眾順其求也初若有
下初應比丘按竺乾九十五種外道俱有出家為
沙門者則出家之輩信非一種今所列者乃出族
姓家入如來種者是也持諸戒律者比丘具二百
五十戒以此諸戒律其身故比丘譯義如前我於
下可知次若有下次應比丘尼尼是天竺女聲即
女比丘故禁戒者禁是制止之辭尼戒五百條詳
[006-0810b]
見四分律藏戒相倍於男比丘故以上是出家二
眾菩薩皆現其身說法成就故三若有下次應近
事男五戒是在家皈佛者所持戒相雖淺乃為諸
戒之基五戒不堅持則諸戒俱毀矣如架屋先實
其基基不實則屋必傾矣優婆塞譯云近事男以
親近事奉出家比丘為其師範故四若有下次應
近事女五戒同上自居者謂以五戒持身自守堅
貞故優婆夷譯云近事女我於下如前可知以上
是在家歸佛二眾菩薩皆現其身說法成就故。】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一節經承前妙應女德而順其求也初若有下
初應內廷諸宮女德內政者掌王家宮壺后妃之
教令名曰內政立身者謂正以持己然後正人之
不正如此則身修而家齊國可治矣自內而達於
外如詩所謂周南召南被文王后妃之化是也彼
內廷諸女具此願樂而仰菩薩菩薩現女主身及
國夫人等說法成就故女主即天子之后也國夫
人即君夫人所謂[邱-丘+看-目]君之妻是也命婦者謂妻因
夫榮受天王之誥命故曰命婦大家者家訓曰姑
女師也如後漢扶風曹世叔妻同郡班彪之女名
昭字惠姬和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貴人師事焉者
無可職稱權曰大家耳次若有下次應童男不壞
男根者謂真元不喪欲惡不行故曰童真我於下
如前可知三若有下次應處女女中有靜處堅貞
[006-0810c]
不慕男子所侵暴其身者名曰處女處讀上聲亦
以童真自處故侵暴二字見毛詩謂女不貞淑以
行多露乃為他人之所侵暴我於下如前可知。】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一節經承前妙應八部及十二生類無剎不現
而遂其求也天倫者總攝三界天類也脫倫者或
求生正趣故或厭下苦麤欣上淨妙故八部及諸
雜類皆以意會其求脫倫向往之願俱可解也菩
薩皆能現身說法令成就故餘皆倣此藥叉譯云
輕犍乾闥婆譯云尋香天帝之歌神也天帝欲其
歌然香召之彼聞香即至故云尋香阿修羅譯云
無端正男醜女妍故又云非天似天非天故緊那
羅譯云疑人似人而頭有角天帝之絲竹樂神也
摩呼羅伽譯云大蟒非人者即諸鬼神是也有形
無形下四類按第七經末形作色色即形故彼云
有色是休咎精明等無色是空散消沉等有想是
神鬼精靈等無想是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今文
從略併成一應言之然於八部又闕迦樓羅譯云
金翅鳥十二類中又闕若非有形若非無形若非
有想若非無想等以略影廣也然知菩薩於空散
消沉尚現同事說法成就豈形想之類獨不徧耶
葢略耳又從前通稱三十二應世出世一切聖凡
生類無不攝盡所謂無剎不現身也。】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006-0811a]


【這一節經總結前文三十二應皆歸功於聞熏三
昧自在之力也妙淨者謂不動本質遍示生故如
一月在天千江現影月不來影不往眾生法爾得
蒙慈力以成其功所謂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
此菩提座即此義也應應妙淨事事無礙不可思
議故稱妙淨或問月沉萬水不易本形非有隨緣
現相之能豈無法喻不齊之過耶答曰前不云乎
虗空不動逐器方圓器器見空隨形轉變月之與
空當合看始得月以明心空以示相俱不失旨請
靜思之皆以下全功結歸聞熏三昧之力稱無作
者謂此妙應本乎無作無作而作作而無作是三
昧不動而動之妙用神通無滯無壅故稱自在。】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這一節經承前下合眾生同悲仰故應身拔苦而
先標應數也我復的復字承前與樂意說故稱曰
復以此三昧者功歸所自也與諸下牒前下合悲
仰起後十四無畏[托-七+友]彼諸苦令無所畏故云無畏
功德於我身心者我是菩薩自稱謂此[托-七+友]苦功德
總在菩薩身心上得或觀相好而生善故或隨所
應身中得無畏故或觀道力而治惡故或於三昧
而修成故四悉巧被眾惡自消故云於身心得也
又細玩下十四段中前云知見觀聽等屬身斷滅
妄想等屬心細尋可見。】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006-0811b]


【這一節經承前下合悲仰而[托-七+友]苦故此總陳觀體
令彼稱名脫諸苦也此文十四段今初是總下十
三是別初明返聞自性是觀之體餘是功能故不
自觀音以觀觀者二句明觀體也三觀字諸方解
者或有以下者為去聲或有以上者為去聲總不
得經意何者此是返聞自性之義耳且將三觀字
訓作聞字義便明白如云由我不自聞聲以聞聞
者聞者即是聞的自性明白切當更無所疑然今
三觀字皆訓平聲讀之觀即聞故令彼下是加被
利他的功能謂即以上返聞之功加被眾生而諸
眾生能觀菩薩的音聲音聲即名號也能稱名號
則一切苦惱皆得解脫良以名號即稱實性名即
實故實性雖寂感無不通如眾生有苦而呼天天
必佑也文中苦惱亦是總舉下十三節別示諸苦
相也又取名意可合併者併之以故文為六截。】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這一節經承前妙應而下同悲仰此二明水火不
能燒溺也知見旋復者由返聞故餘根皆復此明
見復也雖兼知說意且在見指眼根說故旋復者
旋是返義復是復於元覺也謂眼根返入復歸元
覺眼性屬火今既旋復眼火則息以內外火性同
本生故內既息外亦亡也以此功德加被眾生是
故入火不燒也觀聽旋復者雖兼觀說意自屬聽
旋復如上說上兼知次兼觀者意明一返元六解
[006-0811c]
脫故耳性屬水今既旋元聞水自息亦由內外同
體內既息外亦亡也以此功德加被眾生是故入
水不溺也故問耳目屬水火意出自何經答世醫
難經說故良由五臟按五行眼通心火耳通腎水
故詳見彼書可撿。】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這一節經承前妙應而同悲仰此三明鬼難刀兵
不能害也斷滅下二句良由六根旋復六識併銷
妄想指六識說想心取物三毒流行偏多殺害今
既併銷即亡殺害以此功德加被眾生設入鬼國
鬼不能害鬼是不覺義妄想是鬼義故斷妄想鬼
不能害也熏聞成聞者上聞是妄故熏修其妄使
其忘緣自歸以成真聞一聞既返六妄知根亦銷
亦復同於忘聲真聽以銷復故境不礙心內根既
亡外境何有以此功德加被眾生物自當壞何能
害己臨當下二句約事明不能害己物自壞也使
其下約理明真性不動幻物何害上約事可解下
約理中又引喻明水與光喻真性如水性無我割
則隨割於水何傷又如日月之光搏撮弗得飃皷
弗動淮南子曰光可見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
壞意可類此真性亦然夫惟真性寂然無朕安能
割之使傷吹之使動耶今文惟字即指水與光性
說水光之性即妙真如性故。】


「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006-0812a]


【這一節經承前妙應而下同悲仰此四示明純暗
謝根斷塵離賊所不劫鬼禁俱平也聞熏下二句
由觀體純一明徹於外故云明徧法界明能破暗
故云暗性不全以此功德加被眾生諸惡鬼等雖
近其傍菩薩三昧精明閃爍如日而諸鬼目不敢
正視藥叉譯見前羅剎譯云可畏鳩槃茶譯云魘
昧鬼毗舍闍譯云噉精氣富單那譯云熱病鬼音
性下二句謂外之音性遍銷內之觀聽返入以此
功德加被眾生能令眾生枷鎖不著離塵功茂枷
鎻禁繫亦屬外塵故不著也滅音下二句謂音塵
既滅真聞圓滿然由真聞本具之慈無處不生力
能拔苦與樂令諸求者雖經險路賊不能劫正明
慈善根力遍生之意冥被賊心使其劫殺之念不
起縱欲劫之或刀刃鎗矟悉段段壞矣。】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諸阿顛迦永離癡暗。」


【這一節經承前妙應而下同悲仰此五明貪嗔癡
三毒悉遠離也熏聞離塵之義前文已明今何重
出良以熏聞一行具無量德今舉十四事乃無量
中少分耳若明其極非言可盡何復云重色不劫
者色是色慾由六湛圓明六塵虗妄妄不能劫真
故云色不劫也以色不劫故多婬眾生仰之而神
功必被其益也故云遠離貪欲純音無塵者前文
但說熏聞而聞性純今兼所聞之音亦純者良由
心外無法音塵亦稱性故故云純音音稱性故無
[006-0812b]
塵可得根也境也俱化為一真心矣故無能對所
對以此功德加被忿根眾生則諸嗔恚轉為慈矣
故云遠離嗔恚銷塵下四句謂銷外妄塵旋內真
明法界是依身心是正依正兩融朗徹無礙故如
瑠璃內外通淨也以此身土兩融之功加被癡暗
眾生能令昏鈍闡提轉昏為明故云遠離癡暗昏
鈍性障者謂闡提眾生昏鈍為性全無正智是故
撥無因果執著豁達空見障真般若根於性故故
云性障阿顛迦譯云無欲不樂欲涅槃故即是一
闡提之異名耳。】


「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眾人愛敬有相之女。」


【這一節經承前妙應而下同悲仰此六明資生克
紹之義能令獲二求也融形復聞者按當文意形
約依正說謂融通依正之形故云不動而能涉也
復聞指真聞說意帶妄聞謂返妄聞而復真聞也
不動下二句道場是修道之場如華嚴說不動菩
提場而升而說謂不離當處而徧遊華藏也不壞
世界者謂不壞去來彼此近遠相故能遍下四句
明供養之廣及克紹為子之義然上融形復聞一
句屬理不動下二句謂不動理而涉事世間屬事
故以理從事故云不壞世界能遍等者正明理事
互融本具權實二義故有法王子之稱以此功德
加被無子眾生求男得男也六根下謂六根既復
圓通用無優劣見聞覺知皆為明照平等互融故
[006-0812c]
云無二稱性周遍故云含十方界大圓鏡是智空
如來藏是理謂依十法界建立此智此理而此智
此理皆由六根圓照之所建立故能承順十方微
塵如來秘密法門不唯承順而已猶能受領無失
即此承順受領之義能令無子眾生求女得女也
檇李敏師解曰前不動而涉者即方便智方便屬
權權能幹事故應屬男立大圓鏡空如來藏屬實
智實智詣理理能含育故應屬女如淨名說智度
菩薩母方便以為父即斯義歟。】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這一節經承前被機拔苦之功結歸聞性總顯一
名勝等多號也夫此聞熏三昧之功利他無盡良
以所拔之苦有盡機應相對故於無盡中發宣盡
相今第十四中總顯一名等彼多號功德無二何
以故謂此娑婆一界中眾生耳根利故正與菩薩
所修圓通相契藥病相投由是一能勝多也然約
逗機邊顯勝實非恒沙菩薩所證之道為劣彼此
所證則同而所被稍異耳此三下此字指娑婆說
世界總有三千大千俱名娑婆是釋迦牟尼一佛
所化之境有小千中千大千具三種千故俱舍論
云四大洲日月須彌盧欲天梵世各一千此名小
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
一成壞故云三千大千也昔宣律師問韋天曰余
聞一佛化境三千國土日月歲數或言百億或言
[006-0813a]
千百億廣略不同者何耶答曰如師問百億千百
億者經文分明千百億化身一佛化一日月則成
千百億日月總要言之萬億日月為一大千良由
天竺億數有大小應以一百小億為一大億乃成
百大億日月故云百億現住下明此界中現住世
間的菩薩有如是之多種種現形凡情莫格如此
方三教中歷古聖賢間出皆是此數種種修法垂
範以諸方便漸次引歸寶所人莫之識也隨順眾
生若干種心以無量法門而教化之由我下菩薩
以前功德結歸本根謂由我得圓通本根開發微
妙耳門故能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身心遍界
者如下文云現一一形以一至無量首眼多身即
一身此為身之含容也又云誦一一呪以一至無
量言音能以無畏施諸眾生以無畏為施者如前
所說火不能燒水不能溺等令他無所異故此為
心之含容也其身其心無大不容無小不入故云
含容周遍也此法界者約十法界說能令下校一
多平等謂令法界眾生持觀音一名與彼共持多
菩薩名彼此持名之二人所感福德正等無異世
尊下明一多平等的所以無異即平等故良由菩
薩發妙耳門真實圓通故能一多平等是名下總
結十四無畏也力者即指圓通無作妙力說福備
者謂令不畏水火等難即是福故無苦不[托-七+友]故稱
為備又福即是樂既拔苦已則易苦為樂故云福
[006-0813b]
備眾生坊本六十二下有億字今准南藏無億字。】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救獲眾生得大自在。」


【這一節經承前妙應重顯圓通性分具有四種不
思議德以應眾生也前云力今云德者力是力用
約外應說德是性德約內具說謂性分之所固有
故謂之德又德者得也得之於心應之於境故長
水疏云內德不充外用不起此之謂也世尊下總
標性具四德謂由圓通而修證故所證得者是無
上道也故字牒由圓通生起四德之境四種皆稱
不思議者不思議是妙之總稱初一多無礙故次
顯密無畏故三陰信冥通故四悲敬田滿故良由
德備於內應徧於外無作而作作而無作言莫能
議心莫能思故稱不可思議之妙德也一者下別
釋德相妙妙聞心者菩薩自讚聞思修三慧也聞
是耳根心字義屬思修即是聞熏聞修的意思巧
變文法故爾又思修義屬第六識心故稱為心然
依聞而思而修故稱聞心言妙妙者正是讚辭謂
妙聞妙思妙修指初觀體而言故云初獲三慧俱
妙潤文巧致故併言妙妙心精遺聞的心字即頂
上心字說謂思修之心既精遺其妄聞是故見聞
覺知等六根不能分隔融為一真心矣故云成一
圓融清淨寶覺也諸家解妙妙聞心等語辭致可
觀義理不徹不能指出實境從勞粉飾也故能下
正明德相現眾多妙容者約全體說非止首臂目
[006-0813c]
而已無邊密呪者如不空罥索經面然𦦨口等呪
皆是此菩薩所說秘密神呪然且來此震旦千萬
中一二耳以多故云無邊也其中下示相一首是
本乃至八萬四千是不思議變也對治眾生八萬
四千煩惱故菩薩妙能通身遍身盡大地是菩薩
手眼奚止八萬四千哉對治之說良有以也爍迦
羅譯云堅固二臂是本乃至八萬四千是不思議
變也母陀羅譯義如第二解說二目是本乃至八
萬四千是不思議變以無染曰清淨希有不思議
故可尊可重故稱為寶慈威定慧者總指首臂目
及全體所示之相以此四意或折或攝皆名救護
眾生慈曰攝受威曰折伏定則制狂慧則轉癡一
切眾生根性不齊大約無出此四也外應圓彰內
德不疵如鏡臨照妍𡟎不爭順緣而成就故故云
得大自在。】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這一節經承前妙應重顯四德此以顯密形聲施
令無畏也聞思脫出六塵者聞思指三慧說略一
修字一根既返六處皆脫故指六塵說脫也如聲
度垣者即以聲為喻聲則垣墻不能障隔以譬見
聞覺知不為六塵所礙正明圓通之意則能互用
矣妙能者能約用說以現形誦呪皆是用故一一
形一一呪者一一即種種指一多之形無邊之呪
說也此形此呪順緣拔苦總以無畏施眾生故是
[006-0814a]
故十方塵界眾生皆稱菩薩為施無畏者此以無
差別之差別以明不思議之妙德益眾生故。】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捨身珍寶求我哀愍。」


【這一節經承前妙應重顯四德茲以神功陰速眾
生見者自然發施心而生悲仰也謂菩薩乘圓通
妙門遊歷十方由三昧力故眾生見者聞者咸生
敬慕施心冥發捨身是內施珍寶是外施然世所
愛者身命身命能捨況外物乎以內外施者求哀
愍故希與[托-七+友]故此皆菩薩不思議德之所感也。】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這一節經承前妙應重顯四德茲以悲敬二田上
供下益俱圓備也得佛心者因心契果我心即佛
心故得即證義又得字應下句證字得與證分句
說故證究竟者證究竟覺故能以下菩薩以等心
之施上供於佛下益於生生佛平等故傍及下正
明下益各遂其求故六道眾生者地獄眾生阿所
求耶求銼燒舂磨得暫息故餓鬼求免饑虗故畜
生求免刀碪故餘可知矣妻子壽是世間法三昧
涅槃是出世法壽句應連妻子今插三昧之下則
漏無漏混亂是譯場忽略也下益中不及珍寶者
文略耳理應有故又世出世法不能盡述故稱乃
至以上備明耳根圓通功化已竟。】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這一節經結今佛問最初入道圓通方便本從耳
[006-0814b]
門入也初句是牒佛問語我從下菩薩自陳從耳
門入也三昧稱圓照者三昧即聞熏聞修今不說
熏修而言圓照者圓照即三慧故照即慧故三疊
俱空故稱圓照緣心自在者緣是無緣之緣初則
不隨前塵返流全一既得全一即稱圓通乘無緣
慈循聲救苦無心而應應即不應無別留滯故稱
自在因入下指入流本因證得菩提是果即以耳
根為最初方便也以上二十五聖各據自所證入
為第一者以歸元無二故是故門門稱為第一世
尊下結明遠本示不忘意也又顯己者有所自來
彼佛指古觀音如來說彼佛讚歎菩薩善得圓通
最初法門乃於大眾中授記觀世音號以表因果
符契也十方字約橫竪義說竪指十方界橫指十
方空以十法界各遍十方故從前詳明二十五聖
圓通遙應十八界及七大意故下文世尊及十方
佛同時全體放光意表十八界法法全彰同歸覺
頂為究竟實際下自詳解今略指文源起伏耳。】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交光相羅如寶絲網。」


【這一節經佛因各顯圓通已竟交光互灌以表異
入而同歸也五體者首及四支指全體說也五體
放光以表圓通無處不彰故初釋尊光灌彼塵佛
及諸會眾文中但云菩薩不及二乘若按下文塵
佛光來灌佛及菩薩羅漢則釋尊光去亦應三乘
皆灌理應有之但經家敘述不全或譯場忽耳此
[006-0814c]
以象表意也交光互灌佛及三乘者以表前諸圓
通自他不隔因果同歸也前二十五聖大小相參
今流光灌頂亦應三乘同及以表圓通心法處處
可入人人可證也皆灌頂者頂是究竟圓極的所
在以表心法究竟覺際人所固有但得圓通則何
人不究竟此大佛頂耶林木池沼是無情物能演
法音者以表圓通現前則一切色是物色一切聲
是佛聲既稱圓通則於依正色心物我自他無適
而非圓通方稱圓通實際所以前文諸聖皆云無
礙流通細玩可得也末二句可解。】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這一節經釋尊會眾覩光獲證天喜雨華塵界不
隔情無情等皆慶讚也此諸眾者集家指本師會
眾說也得未曾有者覩上交光互灌之象曾未之
見故合眾獲金剛三昧者前諸聖者各證圓通皆
稱金剛三昧指金剛喻定說也長水疏獨指耳聞
圓觀者誤矣良以佛光互灌是通印諸聖何嘗獨
顯耳聞下文令選當機方稱耳根為對機之法今
但通象非局意也即時下明諸天聞法覩光生法
喜故雨眾蓮華華具百寶色色雖百寶不出五顯
色青黃赤白等是顯色故空成七寶色者上百寶
色以明華之功製百種多奇故今云七寶色映於
空者以明寶之實質不出金銀珠玉硨磲瑪瑙等
故此娑婆下明合界之象用顯圓通之本意也迷
[006-0815a]
時無隔而自隔悟後則萬礙俱通六根無壅是故
塵界合而為一也梵唄下明慶讚意梵唄是諸天
音樂也詠歌是天人讚詠也謂眾樂不鼓而自鳴
天人不教而自成歌情與無情由圓通法門玄象
所感自然敷奏其音也。】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這一節經世尊令選諸聖圓通誰當此界之機也
選圓通而告文殊者文殊實智第一對機擇法非
智不能故有是命也於是下世尊欲明其局先示
其通在諸聖邊說實無優劣前後差別對眾生論
法當適機故告文殊令其擇之汝觀下可解各說
最初成道方便者道即十方諸佛所得菩提之道
方便是入道的法則皆言修習真實圓通者謂前
諸聖各從門入皆成道故即以自所證得為真實
故門雖不同所證一也彼等指二十五聖說我今
下對此方機則屈通為局佛問文殊諸聖圓通誰
當其根可令阿難開悟耶兼我下佛謂不唯利益
當時亦乃兼通末世令彼入道從何方便得易成
就。】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這一節經文殊奉旨選法集成伽陀而答之也文
可解對即答義以下答上曰對如儒書中凡臣答
其君多稱對曰。】


「覺海性澄圓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006-0815b]


【這一節經文殊將選圓通先標其本兼顯空界緣
生悟迷遲速等意然後去取之也覺海下二句先
明圓通真本辭止二句囊括多義上句是依體起
用下句是攝用歸體上句覺是體澄圓是用又覺
是法海是喻性字通乎法喻澄圓之用亦通法喻
法中澄是寂義圓是照義寂照二義依性覺起故
海之性亦具澄圓之用如海色湛然故說澄森羅
並現故說圓海與性覺法喻頗齊故取譬也下句
圓澄是用覺是體有攝用歸體之義上句說澄圓
者意明寂而常照故下句說圓澄者意明照而常
寂故寂而照照而寂同出而異名二俱元妙也元
明下六句顯生妄之始初句元明照性即是本覺
智體元明即是本明照是明上發的照用雖萬有
俱在照中本無知而知無照而照若生一念能照
所照則真轉成妄所照既立則真照之性亡矣迷
於能所之妄則性覺真空變為頑虗故云迷妄有
虗空也依空而生堅執之性是世界之因故云依
空立世界也想澄一句明世界初成之相想澄之
澄與上澄圓之澄不同此想澄之澄是妄想凝結
之意謂妄想凝結昏鈍既極則有情化成無情故
云想澄成國土也知覺一句明眾生陰身初起之
相謂眾生陰身是地水火風所成地等本是無情
之物由六根旋令覺知而六根初本一性圓明為
地等壅令留凝是故聽不出聲見不超色便成眾
[006-0815c]
生五陰之身故云知覺乃眾生也空生下六句明
空界眾生微眇之甚反顯大覺之大故云空生大
覺中如海一漚發也海喻大覺漚喻虗空虗空尚
小何況有漏塵國及諸眾生依空而有者小之更
小葢可知矣漚乃起滅不常以明空因迷有悟本
無空漚滅則空無矣此句法喻雙顯謂虗空尚無
何有世界眾生以所遣能故云況復諸三有也三
有約依正說故如諸字歸元下六句正明簡選圓
通之意謂前諸聖同歸覺元之性本無二致而其
方便能入則有多門言其能入之方便不同也聖
性一句謂諸聖所證之性無不通達是真實故順
者逆者皆方便故順者順此方之機耳根是也逆
者餘聖所說以不適機故名逆也末二句結前標
本起後正簡然茲聖性觸處貫通初心欲入必藉
圓根則速證元覺若誤依不圓根卒難究竟故當
簡選如前經所謂日劫相倍以是簡選令可入者
入之不同倫者謂遲速不可同其匹也下偈正簡
自六塵始。】


「色想結成塵能所非徧涉云何獲圓通。」


【這一節經文殊奉旨正選諸聖圓通必以逗機為
順先於六塵也初一偈簡色塵也想是觀想由觀
不淨白骨歸於微塵微塵歸空然則色由妄想結
成是障礙麤質使精了之性不復明徹安得圓通
次一偈簡聲塵也謂聲性從雜亂語言上發語言
[006-0816a]
不出名句文三聲為實體名句文是聲上假相葢
以直聲為聲聲中清濁高下聯布屈曲為音音有
宮商角徵羽五種不同故云雜也伊即彼也名句
味者唯識論云名詮自性句詮差別自性指萬物
自體性說如云山山雲物等此即為名故云名詮
自性但未知何山何水必要差別義顯方稱為句
如云山是須彌山是雪山香山等水是江水海水
等以差別義顯故稱為句文者文秪是字為名句
所依故稱為文味是義味然而語言文字有盡義
理無窮一句不能含攝一切義味不圓可知故被
簡也三一偈簡香塵也香是合中知離則何有不
恒即是生滅圓覺不成四一偈簡味塵也味是舌
味味性或有或無非本然常住之味云何依此雜
變覺觀而得圓通五一偈簡觸塵也觸是觸發能
所相待合離非定云何為圓通哉六一偈簡法塵
也法是意內所緣憑外塵有非徧可知不圓信矣
以上六塵被簡矣下簡六根。】


「見性雖洞然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這一節經承前簡選圓通必以逗機為順次於六
根也初一偈簡眼根也謂見性雖稱洞然前後不
相到亦非圓通矣四維下二句前經但約前後左
右說今偈文引四維說者通前互顯也四維即四
角虧一半者後方二角不能見故但見前方二角
故云虧半虧是不及見意以不遍故不得為圓通
[006-0816b]
也次一偈簡鼻根也次應耳根遷逗機故輟在後
文謂鼻息但通出入而闕中交故云現前無交氣
也氣是息有出入無中交故云支離闕故非圓故
云匪涉入則非圓通矣三一偈簡舌根也初句非
字倒置應云舌入非無端則易明也無端者謂舌
根所入非無端由必因味塵乃生覺了味若亡則
覺了元無云何獲圓通哉亡字讀應作無四一偈
簡身根也初句身為能觸物為所觸然亦能所非
定前經云能為在手為復在頭在能非所在所非
能能所無位觸無實矣能所互闕故非圓覺觀也
涯量者涯是涯畔量是限量指能所涯量不[淴-心+口]合
故冥會即[淴-心+口]合義五一偈簡意根也知根即意知
根意根無體由雜亂思量顯故如前經云必有所
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故云知根雜亂
思也次句湛是澄湛了是了畢謂意中湛了無所
思量則意根終無見矣若想念不脫圓通不可得
也以上五根被簡矣下簡六識。】


「識見雜三和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這一節經承前簡選圓通必以逗機為順又次於
六識也初一偈簡眼識也識見雜三和者識是所
生見與塵為能生根塵識三和合而顯物體雜亂
故稱雜三和也前經云眼色為緣生眼識故若詰
其本則三皆無相無實體故自體指眼識說依眼
識而入圓通今眼識自體先已無定云何依此能
[006-0816c]
得圓通次一偈簡耳識也心聞洞十方義如前普
賢章說此是後身菩薩大因之力所成初心不能
入也所依之行既高能依之機不及機教不合亦
從簡例三一偈簡鼻識也鼻想者觀鼻端白光本
是權順機宜而設駐彼散心依白而住暫用之法
非長修之事若住此不休則成心有住圓通何可
得哉四一偈簡舌識也舌以說法為優亦是拈弄
音文而已只可開悟先成道者末世將來不能逗
矣且名言句義非無漏法不可依此得圓通也五
一偈簡身識也持犯指戒說持之與犯但束身而
已若法身非身則無所束即此持犯威儀元非遍
故云何令得圓通六一偈簡意識也葢二乘人由
作意得神通故約意識顯神通也然彼神通本以
宿因成就何關作意且作意未離物圓通何可得
哉以上六識被簡矣下簡七大。】


「若以地性觀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這一節經承前簡選圓通必以逗機為順又次於
七大也初一偈簡地大也文可解次一偈簡水大
也想念非真者指月光水觀說水觀如幻故非真
實如如之理元非覺觀以二如字並稱者古來講
謂上如是智下如是理以如如智契如如理則成
四如矣愚謂同一如字何分理智若據實論之良
以不異名如是不動意然又非如虗空凝然不動
之謂即於諸法繁興說不動耳以法法各住本位
[006-0817a]
即名為如般若云如如不動法華云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法是世間相世相即常住故常住即
不動義此約十法界說為如如今且據人世論如
且云依也如正也如天也如地也如日月山川也
如草木昆蟲也如佛也如魔也如無法而非如一
如不能盡其義故重加一如意明法法皆如故稱
如如如如之理不遷不易何有捨此取彼故非覺
觀之謂非圓通之行矣三一偈簡火大也火頭金
剛初厭欲有因修火光定以火定却欲則厭有之
心不忘非真理也是大乘器具非初心方便以初
心難入亦從簡例四一偈簡風大也風性無恒動
與寂是對待法有對則非真覺云何以是得圓通
耶五一偈簡空大也頑虗無覺是昏鈍法無覺異
乎菩提安得為圓通哉六一偈簡識大也識以了
別為義了別則屬生滅非常住之道依識而求存
心先妄圓通非可得也七一偈簡見大也前經見
大中都攝六根以一見大攝餘根也諸行指念佛
說念屬行故以念念遷流即為行也既有遷流是
無常性故云元生滅也因指念佛果指圓通念因
生滅覺果無生感應既殊圓通安可得哉以上七
大被簡矣下文特選耳根為逗機之順道也。】


「我今白世尊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這一節經承前所簡別選耳根實逗此方之機則
觀音為最也我今下二句可知此方下二句正指
[006-0817b]
娑婆眾生耳根利故教體是聲名句文依此得返
觀聞性不為聲塵所轉即得清淨故次云欲取三
摩提實以聞中入也離苦者指前十四無畏說得
解脫者指三十二應說謂此[托-七+友]苦與樂之功乃善
述其名曰良哉觀世音是已良者善也美也取盡
善盡美之意又次云此菩薩從恒沙劫來遍入塵
剎以無緣之慈妙應一切心得自在以自在無畏
施諸眾生也妙音下歎其名之妙也名下得其實
故謂觀音之名是名微妙何以故一稱其名即得
解脫一切苦難得非妙乎又其名也是名清淨梵
即淨義良由等觀一切如一子想而無冤憎彼我
之迹故觀音之名是梵音也又其名也如海潮之
音循聲救苦不失其時應念即至如潮汛起伏不
失時故救世下二句顯其實德世指六凡說令離
諸苦悉安寧故出世指四聖說令三乘人俱獲常
住常住即佛界也此二句義通收前經二種殊勝
妙力也此偈總十六句分為二偈初一偈以良哉
觀世音為結句總歎逗機適化以聞根為順末乃
結稱嘉號次一偈承上以明菩薩功深力大歷歎
名實為十界之益友也長水疏截偈不審前後斷
落使義脉壅滯非善法也。】


「我今啟如來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這一節經文殊歷歎耳根圓通妙具三種真實也
初二句總據前經如觀音所說譬如下初偈一章
[006-0817c]
四句先歎圓實也以十方同時聞故說名圓真實
也聞非虗妄故稱真實以真實故能徧圓也然細
玩之擊皷不是喻約現前事驗聞圓實故次偈一
章八句歎通實也初引餘根校耳顯彼不齊之劣
次隔垣下明耳之勝謂此聞性隔垣能聽遠近可
聞得非通乎實故能通故云通真實也亦以五根
不與聞齊勝劣可見矣後偈一章十二句歎常實
也初四句明聲有動靜聞無起滅次四句明聲自
生滅聞元常住生滅圓離得非常乎實故能常故
云常真實也末四句是常實餘意謂此聞性縱在
夢中雖無所思聞性不無如前經云夢聽舂㨶聞
性存焉後二句明聞根覺觀出於思惟之表身心
所不能及也。】


「今此娑婆國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這一節經文殊指此耳根利故翻顯循聲返本之
利害俱屬於聞也今偈十一句總屬一章初明娑
婆世界以聲論宣明若迷本聞循聲汩妄害莫大
焉後乃確指阿難以驗循聲之誤其害可見矣謂
彼強記多聞總歸有漏不免落於登伽邪思幻術
然此豈非循聲之所淪溺哉果能旋轉欲流內窮
聞性獲於無妄之真聞不亦利乎夫斯利也利莫
大焉。】


「阿難汝諦聽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這一節經文殊以聞熏三昧誡勉阿難除強記而
[006-0818a]
返真聞也此偈十一句總為一偈以義盡為一偈
故初五句文殊叔承佛威而選聞熏宣說斯義堪
教阿難令諦聽也聞熏名金剛王者金剛是喻譬
觀智如金剛之堅利能斷惑故又以金剛是寶中
至寶故稱為王聞熏之智五根所不齊故以王擬
之幻如前說不思議言其妙也以此三昧能出生
諸佛故稱佛母具三寶故乃名為真又金剛下三
句句雖分三總一義耳後六句正明誡勉汝指阿
難說謂汝聞他塵佛法門要當先除欲漏若欲漏
不除畜聞成過則誤汝真修將聞受持佛所說佛
何不自聞返己之真聞耶然阿難持佛所說法法
即佛故故云持佛佛。】


「聞非自然生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這一節經文殊釋聞之名詳示還源得體之功警
其初誤也初六句為一偈正顯釋名返源次見聞
下六句為一偈正明得寂照之體末四句為一偈
正警初誤覺後觀之猶如夢故初偈中謂聞非自
有因聲立名曰聞若旋轉聞機則與聲脫能脫之
聞更欲誰名謂聞之名亦無矣一根下二句示返
源之義一返六脫者外用雖隔內性本融故一根
返歸真源則外隔俱脫而內融矣次偈中謂見聞
等六根如幻翳相似言其非實也六根約正說三
界約依說依指六塵也謂六塵亦如空華六塵徧
三界故指三界說也次二句明根塵銷除真覺圓
[006-0818b]
淨真覺既圓淨之極則本有光明通達光即寂照
寂照之體大而無外故含虗空也末偈中謂迷時
為登伽所留今覺後却來觀乎世間舉世皆夢汝
在大覺中登伽在夢安能留汝形哉信乎迷悟之
利害若此。】


「如世巧幻師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


【這一節經承前六根設譬以明一休復而六無性
也此分二偈初偈一章六句舉喻以明六根幻成
要以一機抽拽若使內機歇息歸於寂然外諸所
動皆無性矣後偈一章五句法合上喻初句祇是
例辭後四句正屬合偈六根合諸男女一精明合
一機幻師法義不合大約妄心合幻師故云幻師
幻作等也法中一精明者指第八識的見分說見
分本湛故云一精明由外境所擊分而為六根塵
識三和合而成故云六和合也六由一成故云元
依一處休復合上機息歸寂休即息機復即歸寂
六用不成合上諸幻無性以上法喻了然明白吳興
解以真如合幻師者誤矣既云真如不應稱幻師。】


「塵垢應念銷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這一節經文殊結歸前義極乎圓淨勉眾當依是
而修也此節義分二偈前四句為一偈結前六根
休復乃成圓明淨妙之體謂餘塵未盡尚在學地
學地通三乘說故加諸字若明淨極矣即是如來
究竟地也後大眾下五句為一偈正是勉眾當依
[006-0818c]
反聞而修也次句汝字倒置應云旋倒汝聞機為
順旋倒即返義聞機如第三經中解下二句可知
末句總結圓通實如所選。】


「此是微塵佛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這一節經文殊歎上反聞圓通乃三世師資入道
之心宗也此十句總為一偈前八句總明三世師
資依是而修初二句總歎返聞是過去塵佛入道
要門一路即是一道涅槃為所通圓通為能通以
能通為門通於所通故過去指如來說現在指菩
薩說未來指修學者說修學必屬二乘葢三世影
顯文互通也巧言攝意可以心會又過現二世皆
稱已證未來勸修當從聞入末二句文殊謂我亦
從此證入非獨觀音此重明一路意也。】


「誠如佛世尊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這一節經文殊結明承旨取觀音而去諸聖之意
也此文義分二偈前偈一章六句結明承旨取觀
音之意後偈一章五句結明去諸聖之意初中前
四句出委命承旨簡選的所以又誠如下二句是
委命承旨以救下二句正出所以謂所以命選者
欲以救諸末劫求出世之人故後二句出取觀音
意謂欲成就求出世間人之涅槃心者觀音為最
也涅槃對生死說謂世間眾生念念生滅是生死
心出世涅槃不生不滅是諸佛心今乃成就彼人
解脫生死希證涅槃唯觀音返聞為最也次中謂
[006-0819a]
自餘二十四聖所修方便皆是佛之威神觀機逗
教即彼事上令捨塵勞塵勞既捨則已非是長時
修學之法又復深淺不侔大小異轍然而淺深在
機世尊一音演說隨類各解逗機似別指歸實同
故云淺深同說法也。】


「頂禮如來藏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這一節經文殊料揀已周禮佛覆命鄭重其選乃
以反聞對之并結全意也此文并為一偈初二句
文殊禮讚佛也如來藏是佛所證圓理藏義解見
前文是為上上無漏之法妙不思議者也今文殊
禮讚所證意實在能畢事而覆命是主伴之禮也
次二句願以所選加被未來更無他惑又次六句
可解末句真實心指前圓通常三真實說長水挾
情之說非也。】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一節經集家敘述大眾聞偈悟心及所證有差
也於是二字是集家敘語起文之辭謂阿難及眾
聞前簡選圓通偈意得法喜而開悟故身心了然
者身是六根心是藏識由前一六俱亡得圓通實
義了無疑滯故云身心了然得大開示者稱藏性
而說故云大開示也以得悟故觀佛菩提涅槃二
種果德明了無疑菩提屬智德涅槃屬斷德猶如
下設喻顯其明了之意文可解若以意合者事喻
五住惑遠遊喻流轉五道為五住惑之所留故未
[006-0819b]
得歸還家喻菩提涅槃道路喻諸行也因事遠遊
喻昔日之迷明了還家敘今日之悟普會下述三
乘及諸雜類解證有差也十恒河沙者言其數之
多也得本心者得字得淺深說有未實證者故本
心指藏心說人所本有故離塵垢得法眼淨者初
果以上皆是法眼淨位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譯
義見前女由聞偈增進四果又有無量眾生發無
上道心以上即解證有差之相也梵語阿耨多羅
譯云無上三藐譯云正等三菩提譯云正覺無等
等者法華文句云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心
能等此理故云無等而等也又究竟之理是無等
初緣究竟理而發心能等於理故云無等等也又
心之與理俱不可得將何物等何物而言無等等
耶心之與理俱不可說不可說而說說此心等此
理故云無等等也初是橫釋次是竪釋又次乃非
橫非竪釋也三釋皆妙詳出於此學者當子細潛
心理會可得也前第四經末請行初文佛說發覺
初心二決定義其第二決定審煩惱根本兼選圓
根直至於此始圓第二義也應知二決定義為自
行總科後文重請安立道場結壇說呪等事葢為
末世眾生而發請者為利他行也自利利他為行
門大意學者窮經深入先識大猷斯為一助也。】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這一節經阿難從前得悟自行復請安立道場等
[006-0819c]
事為利他行也初阿難下至稽首白佛是集家語
從大悲世尊下方是阿難自陳之言整衣服者肅
其請儀心迹圓明者心存於內迹現於外圓則不
偏明則不局由得悟故德容異昔也悲欣交集者
悲昔之沉淪欣今之遭際並集於心故欲益下敘
其請法之由成佛法門者指前耳根圓通說是中
即指聞根此是阿難欲請利他先陳自利也常聞
下引例明利他之由佛昔有言謂自未度而度人
者菩薩之心也自覺圓而覺他者如來之道也此
是阿難回小果心向大乘道之所從也世尊下正
敘末劫多難請陳匡護之道去佛漸遠者隔正像
法二千年入末法中又漸遠矣時甚衰替魔外偏
熾如恒沙之多難尤甚矣當於是時欲將如來正
法攝化其心入乎正定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離
魔外之事於佛菩提心不退轉而無屈撓之難耶。】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這一節經佛諾其請將有所酬先歎其請之善而
誡令諦聽也佛歎善哉者正歎其回自化他行大
乘行故此心固善也重言善者大乘之道希世行
故又小聖回心便為固故乃善之善者故重言之
汝今下誡聽阿難下領教唯者應之速也。】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這一節經世尊將酬道場之請先明結壇修心之
本也梵語毗奈耶譯云法律佛引律中三義而稱
[006-0820a]
決定者謂修行人決定依此三法次第得故所謂
下標名三名生起次第有由初云戒者攝心名戒
以防非止惡不令恣縱五欲塵勞名攝心也因戒
生定者攝心是定之因故戒具足能生定也因定
發慧者定極能發般若真光故經云無量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即此意也從微及著直至究竟果覺
不離此三故稱三無漏學也此總標下別釋。】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不如此說則波旬說。」


【這一節經世尊別釋三學以明結壇修心之本茲先
釋戒自婬始也此連後文四節皆釋戒學定慧二
學義形於戒不別釋也是故文中皆言多智禪定
等語良由定慧以戒為基基若不實即彼二學亦
無成故今文大意戒為急務故詳明之定慧一學依
戒顯故下皆倣此然又詳審佛意先標三學後次
第應別釋則於標列文義周備今但明戒中四誨
定慧二學置之不說葢大乘戒即攝定慧故如古
德云圓人學戒即學定慧此經屬圓故一學一切
學也云何下徵名若諸下正釋諸世界有二意一
指此娑婆大千界說故稱諸也二通指十方說謂
諸眾生皆由婬欲以正性命則生死無窮是故其
心不婬則生死根本斷矣何有相續此正明攝心
為戒也若諸下先釋婬戒婬屬愛愛為生死根本
故相續長劫汝修下修三昧者本欲求出塵勞塵
勞約五住惑說若婬心不除塵勞必不可出縱有
[006-0820b]
下是縱辭大率婬心不除一切定慧俱不得成縱
發定慧只是邪定邪慧如來正定正智必不可得
如此不斷婬而修行者必落魔道修力深者為上
修力淺者為中為下然作魔民猶是男身故稱為
上若作魔女婬心愈熾修力愈淺故為魔女如登
伽之類彼等迷誤既深不知自以為魔亦各自有
魔法師徒訓化稱己所得為無上道也我滅下極
指末法下衰之際多此魔民充滿世間正法如懸
絲邪法熾盛惡燒如火潛匿姦欺廣行貪穢稱善
知識婬婬相傳令諸眾生墮愛見坑喻愛如坑者
謂貪愛之陷溺如坑難出離故菩提正路則失之
矣汝教下佛誡阿難留願入末法中教彼眾生欲
修正定先斷婬心是名先佛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稱先佛者約末世說佛滅既久故稱為先疊舉十
號之三者殷重之也決定如前說驅制婬穢曰清
淨達道之教曰明誨此結初誨名也是故下結明
非戒不足以修定及慧如蒸砂等者舉喻以明非
戒不定之意謂不斷婬而修定者如蒸砂求飯則
誤矣砂非飯本縱經塵劫秪名熱砂蒸砂求飯喻
以婬身而求佛果葢斥婬身非求道之本也經劫
之言極明誤之甚也汝以下深警誤由汝字先指
阿難意及末劫良由阿難誤墮婬室故指阿難以
及眾也佛謂若使不斷婬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
是婬根此二句亦是縱辭何者葢不斷婬必無妙
[006-0820c]
悟豈有妙悟成婬根者耶然或縱發理解亦是助
其婬機非妙悟也如前三品魔類是也三塗者塗
是塗毒地獄名火塗餓鬼名饑虗塗畜生名刀碪
塗又塗與途通若云途途秪是三惡道耳必使下
稱婬機者機是機括約喻說貪婬之心對境即發
如機發之速也身心俱斷者二乘制身菩薩制心
二俱斷故斷性亦無者謂斷婬是人空境斷性是
法執必使法執亦無則人法俱空也得二空故佛
菩提可希冀矣末四句總結初章大可解波旬是
魔王名譯云殺者生身法身俱為所殺故。】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這一節經承前別釋三學以明結壇修心之本於
戒次釋不殺也又諸下次釋殺戒殺以相殺相吞
故亦生死相續也汝修下如前章說縱有下亦縱
辭落神道者鬼神貪血食故不斷殺心彼不斷殺
而修定者報落其類三品修力亦如前說大力鬼
者長水疏云五嶽四瀆係祠祀者是也以血食所
主故飛行夜叉及羅剎類譯語見前諸鬼師等為
大力部從如此方河神及五方鬼等是也地行羅
剎亦乘修力感生者報得鬼福如今虎狼附鬼力
而食人者是此類也彼等鬼部不識正法各有徒
眾以鬼法率眾亦各自稱有道我滅下如前可知
彼言食肉得菩提路者如今之世傳鬼語以血食
祭者得何等福除何等祟即此意也阿難我今下
[006-0821a]
出比丘食肉之由佛召當機云我令比丘食五淨
肉者葢由竺乾地多砂石種植為難且以小乘初制
比丘不能頓斷肉食是故佛以大悲神力化生諸
肉本無命根假名為肉五淨者律開三淨謂不見
不聞不疑為我殺者名為淨也孤山義加自死鳥
殘合稱五淨稱婆羅門地等者西域五天通稱婆
羅門國故指婆羅門說佛世比丘既得其味傳之
末季現前無佛所化無由乃食眾生肉矣此食肉
人豈得名為釋子汝等下正明非釋子意文可解
汝教下佛誡留願入末法中及結第二明誨名義
解如前說是故下結明非戒不足以修定及慧譬
如等者舉喻以明非戒不定之意塞耳大呌求不
聞者秪可自瞞人何不聞苟或不呌聞者猶寡以
大呌故聞者愈多然其塞耳欲隱也大呌求不聞
者則彌露矣塞耳喻修定大呌求不聞喻不斷殺
而求出塵修定是欲隱也不斷殺而求出塵其罪
愈彰是彌露也以法合喻會意乃得清淨下出大
乘戒意遵殺戒故不踐生草草所生發猶人命也
戒謹之士既不敢蹋況手拔乎如草繫比丘可鑑
云何大悲之子取眾生血肉充食耶此深責比丘
食肉之非也若諸下正示教誡東方者西域指震
旦諸國為東絲綿絹帛震旦所產從鑊湯烹殺中
來戒謹比丘不應服也此土指五天竺說靴履等
是彼所出葢天竺多山崇峻綿亘故多產獸彼人
[006-0821b]
所衣皆裘毳等裘是羔絨之衣細羺之毛名毳又
所食者多乳等以醍醐為之上味初𤚲名乳以酵
發之初番名酪次番名酥又次名醍醐此是獸之
身分守戒者不應食者如此不服不食於諸世間
真為解脫以解脫故無餘債也酬還宿債不遊三
界者以不服不食無宿債可酬故不遊三界也葢
宿債者以後望今說非指過去宿冤若按下章無
始之言亦指過去辯在下文何以下三句釋不酬
意謂服食其身即為彼緣反顯不服不食緣從此
斷如人下二句引例為緣之意人食地味即與地
為緣故足不離地也百糓即五糓別生之多者黍
稷稻菽麥各生二十種五種變而成百也必使下
七句結明真脫之意身身分者食肉為身食乳衣
毛為身分也又貪味屬心衣毛屬身故云身心二
途不服不食我說下二句正結真脫意末四句如
前章說。】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這一節經承前別釋三學以明結壇修心之本於
戒又次釋盜戒也生死相續及汝修等者皆如前
說縱有下亦縱辭落邪道者盜則不義不義是邪
故落邪道是以不斷盜而修定者必墮其類文中
不言盜而言偷者盜是劫盜明火執械傷人破戶
是謂大盜偷是穿窬竊取畏首畏尾是謂小偷今
文意在禁止小偷不與取等及竊仁義鄉愿之名
[006-0821c]
者故斥為偷心小偷尚戒況其大盜者乎是故不
言盜而言偷也三品精類如前意會之精靈者如
第九經色陰中說以邪心含受魑魅邪悟靈異或
見遠方市井無端說法通達妙義者是其類也妖
魅等者如多年不死之狐能現妖冶女色凡一切
妖孽怪事及世所稱五方賢聖能禍福人者是其
類也邪類眾多難以枚舉故稱群邪此等各有黨
與各自稱已得上人法此以迷為解也我滅下可
知潛匿姦欺稱善知識者正是竊盜仁義鄉愿名
德以自濡者古稱德中賊者即此謂也詐稱得上
人法詃惑無識彼無識愚人為其所惑智者旁觀
洞徹肝腑也恐令失心者恐是驚恐或說未然禍
福水火災祥等事恐嚇其心合失故守此輩所過
之處令人家財耗散往往有之非空言也我教下
四句正示不偷所以循方猶隨方也隨在何地皆
令乞食乞食則無畜無畜則捨貪心貪心既捨即
成菩提之漸矣諸比丘下六句示其養生繕性之
法謂諸比丘不自熟食乞他所熟寄養吾身殘年
旅泊如客寓三界暫住而已不作常住之想示此
一往去已無再返之念佛制如此云何賊人現比
丘相假借如來圓頂方袍裨助偷心販賣佛法造
種種業為佛之法却誹具戒為小乘道末法之獘
一至於此疑誤末學墮無間獄也若我下示以內
施返其偷心於自身心然燈爇香身尚能捨況其
[006-0822a]
身外有偷心耶無始宿債一時酬畢之言於理尚
疑何者今之內施及前章不服不食等語但可免
我後世酬債之愆云何無始宿債得償耶大率內
施心重供佛功高及前章真脫之行滿故以此功
而償彼債又或回己之功向彼宿冤令彼超脫方
堪畢酬文略義晦必以意會可得然或圓乘實觀
或種俱銷自他不隔物我一如復有何債可償耶
長揖世間者謂永別謝絕不復來故雖未下四句
明覺路深遠未即大通佛說是人於如來妙道已
得決定信心言其不退也若不下六句極言內施
微因不可不行也微因者謂於身分所捨不多而
其成功甚大無始宿債畢酬功非大乎故反顯以
明內施因微果著行者所當行也若不行此縱成
無為宿債須償故引佛例為證馬麥事見四分律
藏可檢由佛宿生詬一比丘可食馬麥今雖成佛
猶不免此故云雖成無為宿債必償世尊以此深
警行者勿忘施行也汝教下佛誡留願入末法中
及結第三明誨義如前說是故下結明非戒不足
以修定及慧譬如下舉喻以明非戒不定之意水
喻標定漏巵俗稱漏㪷是也喻不斷偷的身心長
水疏云灌禪定水於破戒巵欲求漏果塵劫不平
誰之過歟若諸下正示教戒謂比丘於一衣一鉢
之外分寸不畜又令乞食餘分施餓眾生此明竭
盡施皆反其偷心之對治法也於大下又明降心
[006-0822b]
義謂於大集會中降伏我慢高心捶是打詈是罵
同於稱讚稱讚對詈捶義略也補云捶打同於撫
摩此云毀譽不動降心之法應上身然燈炷身心
俱捨也故下云必使身心俱捨又復不將如來不
了之說迴為己解自心局隘又局隘於人誤彼初
學若不以此自誤誤人佛印是人得真三昧末四
句可解。】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這一節經承前別釋三學以明結壇修心之本於
戒又次釋妄戒也前標三無漏學今列四誨者謂
三學雖圓若大妄語則於三昧不得清淨故加此
誨然上四戒是比丘四根本戒指本雖同戒相校
細此屬大乘故大妄語者簡諸支末妄語故加大
言成愛魔失佛種者貪前戒具名譽自矜愛己名
德故生諸妄即愛見成魔既落魔類則失佛種勢
必然也所謂下二句上但標名此正示相得約理
說證約果說理所未得而謂為得果所未證而謂
為證此二句為妄語正意或求下別示求尊要譽
之相須陀洹等譯語見前此為尊重弟子為世所
敬故云尊勝第一前三稱果第四稱道者前三約
當果說第四是無學位具八正道故辟支是中乘
人又勝於前十地指地上說地前指三賢位說是
大乘故超勝前三指此要譽要供總名大妄語也
一顛迦譯義見前如人下二句約喻明斷佛種多
[006-0822c]
羅是梵語具云貝多羅譯云岸形樹名也刀斷其
本更不發生故下二句以法顯喻云佛記是人永
殞善根斷木喻滅佛種刀喻大妄語以妄語斷佛
種如刀斷木也佛記者佛授記也按業定報必非
謬故沉三苦海者三苦海指三途說三途純苦無
涯涘故我滅度下佛勑三乘人應身生末法中作
種種形者行四攝法也示現同形同事令易信受
故或作下四句示順行事如是下四句示逆行事
稱讚下二句通上順逆皆以讚佛弘法令其身心
信向得入正定雖其現形同事終不自言聖迹擅
泄佛之秘密因緣輕向末學初心言此彼亦輕信
二俱忽慢招不恭之罪唯除臨終陰有遺付亦不
明言略露而已如寒拾輩及南嶽天台銅輪鐵輪
之說是也云何下深責妄語之人顯其異言異行
惑人耳目汝教下佛誡末法化行如上及結第四
明誨如前是故下結明非戒不足以修定及慧如
刻等者舉喻以明非戒不定之意謂不斷妄而修
定者如刻人糞乾屎橛作栴檀形形雖像香其性
本臭終不成香刻糞喻不斷妄而修定者栴檀喻
正定正定本具一切功德法香故妄語身心如人
糞臭惡無比安得正定我教下正示教誡謂比丘
當直心行道如淨名云直心是道場無虗假故於
四儀中凡諸往去行來俯仰語默一切行中無謟
無詐無矜無誕云何自欺謂得上人法耶譬如下
[006-0823a]
引譬以明妄稱之罪文可解求佛菩提如噬臍者
言其不可及也噬臍如春秋傳曰楚文王伐申過
鄧鄧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騅甥聃甥養甥請
殺楚子鄧侯弗許三甥曰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
不早圖後君噬臍注曰以不及也葢噬囓也如人
自囓其臍不可及故今經所喻以明求菩提者以
妄語故佛果不可及也若諸下重躡直心說謂直
心如弦一切行中皆踐真實直故無魔佛印下可
知末四句如前。】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直解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