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h0019 地藏本願經科註-清-靈椉 (CBETA)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中科注卷之四
古鹽匡菴青蓮苾蒭靈椉父輯


利益存亡品第七


【△二利益存亡分二初品題。】


「利益存亡品第七」


【△二品文三初地藏正明二大辯助顯三鬼神發
心初三初通示眾生善退惡增二正示習惡宜為
設福三結顯修善多少自得初又三初法示。】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
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
緣。念念增益。」


【心念指六識。舉動是功能。由六七二識和合。濁亂
八識主人。八識復令前五識。貪聲著色。甞味嗅香。
觸身軟滑。處處夤緣。故曰無非是罪。脫獲善利二
句。言持心不固。僧護經云。閻浮提人。為性難信。由
行善而獲利益。自宜進功無間。乃因獲利。反退初
心。故佛說寶雨經云。菩薩見一切有情。受諸苦惱。
雖復成就微少善根。暫時非久。是也。若遇惡緣等。
謂四大毒器。有穢斯充。六賊狂主。是境皆著。無復
逆流之期。唯有循環之勢。淪滯生死。封執有為。諸
佛為其斂眉。菩薩於茲泣血。此由執心不定。而致
斯惡。故大師云。應知諸身。皆由心造。譬如大地一。
[004-0719a]
能生種種芽。是也淨度三昧經云。罪福相累。重數分明。後當受罪福之報。一一不
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惡念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千身。一日一夜種生死根。後當
受八億五十萬襍類之身。百年之中。種後世裁。甚為難數。魂神逐種受形。徧三千大千剎土。體骨皮毛徧
大千剎土地。間無空處。又處胎經云。吾從無數劫。往來生死道。捨身復受身。不離胞胎法。純作白狗形。積
骨億須彌。何況襍色狗。其數不可量。故賢愚經云。人身難得。遇惡因緣。則便易失。以惡多善少。一日之中。
罪念百千。善念無一。故知人能伏心為道者。其力最多。其奈

閻浮眾生。襍慮紛飛。不能固守。善退惡增。是其慣
習也歟。
△二喻顯。】


「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


【初喻南洲眾生。善退惡增。如履淖泥之途。常處生
死之界。既深且邃。求出應難也。
△三事明。】


「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
復相扶助。勸令牢脚。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


【若得者。含幸不幸二意。謂其人儻有微善。即遇知
識。何幸如之。儻無善緣。終不一遇。不幸甚矣。知識
有近遠。近指父母眷屬。為作福事者。遠指佛.菩薩
等。銷滅其罪者。替。代也。負防父切。音附。背荷物也。減負.
全負。論作福之功。有半有全。使死者減罪。即減負
也。罪若全銷。即全負也。下釋能負意。謂此知識有
大力故。增一阿含說。因人五力信等五力。佛果十力。準
大論。菩薩亦具十力。有是力故。不惟替負。復能扶
持相助。勸令堅牢脚跟。儻滑倒泥塗。終難起矣。又
復勸其若達平穩之地。應須迴省前履之惡路。無
再經過涉歷也。相扶。喻教十善。牢脚。喻持心無退。
[004-0719b]
平路。譬升出人天。省惡。譬念三塗苦。再經。喻莫更
重入苦趣也。
△二正示習惡宜為設福二初總示。】


「世尊。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


【此合前舉心動念等文。謂何以舉心動念。乃至遇
惡增益耶。以習惡故。惡習。指種子。習惡。指現行。由
有惡習種子。故使習惡現行。是以從纖毫而至無
量也。占察經云。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
以眾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心念著。
於種種法上。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
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故
光明玄云。登難墜易。多緣諸惡身故。記云。良以眾
生。無始熏習。惡多善少。致令心念。多緣惡身。五乘
未駕。先遊四趣。登難墜易。誰曰不然。修觀行人。於
十界心。常當循省。不可不知。止觀所以簡非心也。


△二別釋二初設福存亡利益二造惡亡人增罪
初二初臨終說福二死後造善設福分三初示意。】


「是諸眾生。有如此習。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
以資前路。」


【初二句。示修福戒殺意。以眾生有如此惡習故。種
現交熏。因果相感。若眷屬不為設福。憑何以資前
路乎。無常偈云。常求諸欲境。不行於善事。死王催
伺命。親屬徒相守。諸識皆昏昧。行入險城中。將至
琰魔王。隨業而受報。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唯
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故宜設善福。資前路也。

[004-0719c]
二設福。】


「或懸旛葢。及然油燈。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
聖像。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歷臨
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


【此中修福有二栽果。一修事福果。懸旛設葢然燈。
一敬三寶果。轉經供像稱名。普廣經云。若四輩男
女。若臨終時。若已過命。於其亡日。造作黃旛。懸著
剎上。使獲福德。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旛
葢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旛隨風轉。破碎都盡。
至成微塵。旛一轉時。轉輪王位。乃至吹塵。小王之
位。其報無量。然燈供養。照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
光明。得互相見。緣此福德。拔彼眾生。悉得休息
有此福利。故為懸旛.然燈也。供像如前。念佛如後。
正法念經。夜摩天王為諸天說偈云。若人心念佛。
是名善命人。不離念佛故。是為命中命。念法念僧
亦然。使是名號得歷耳根。納在八識。終無毀壞。譬
之金剛入腹。經久不爛。要必穿腸而出。故須熏聞
佛種。所謂法音經耳。功報彌劫。一歷耳根。永為道
種。不其然乎。
△三得益。】


「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
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銷滅。」


【此合前文。遇知識與全負也。死者既多習惡。能無
業累牽纏。因不爽果。惡必遭殃。若不修聖福之因。
何能免將來之果。毗曇論云。趣者。名到。亦名為道。
[004-0720a]
謂彼善惡業因道。能運到生趣處故。亦可依所造
之業。趣彼生處。又歸向義。謂所造業。歸向於天及
地獄也。如大乘同性經。楞伽王白佛。云何眾生捨
此壽命。受彼壽命。捨此故身。受彼新身。佛言。眾生
捨此身已。業風力吹。移識將去。自所受業。而受其
果。故圭峯大師云。欲驗臨終受生自在不自在。但
驗尋常行心自由不自由。二六時中。常當省察。旨
哉言乎。是則既造惡業。必墮惡趣。今得免者。緣眷
屬為修種種聖因。故使如是眾罪。如猛風之吹浮
雲。似大水之滅小火。故知眾罪消滅。乃知識大力。
全為負之也。
△二死後造善。】


「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
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
無量。」


【此合復相扶助等五句文。謂有力知識。不惟為其
全負重石。且能扶其達於平地。正指死後為其修
福也。梵語末剌諵。此云死。如十二品生死經。人死
有十二品云云。故法句云。夫身者。眾苦之本。患禍
之元。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身歟。今欲離世苦
本。應須為其造善也。七七日。如後。譬夫亢陽如久。
必思甘雨之澤。災癘若多。剋待良醫之藥。病得藥
以身安。旱霑雨而土潤。故得永離惡趣。得生人天。
若達平地矣。既生天上。而永處福堂。或在人間。而
長享豪富。受勝妙快樂之時。亦須省其惡路。固守
[004-0720b]
此心。無令退失善念。再經惡道也。優婆塞戒經云。
為亡追福。施已命終。是人福德。隨所施物。任用久
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隨形。或有說言。終已
便失。是義不然。何以故。物壞不用。二時中失。非命
盡失。故得資生人天。受勝妙樂。不惟亡者獲樂
超升。即現在獲益。亦無量矣。
△二造惡亡人增罪
二初法示二喻合法中二初躡前正勸。】


「是故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
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
求諸魍魎。」


【此承上臨終修福。存亡俱獲利益。而勸諭之言。我
今者。將利益存亡事一肩擔任也。臨終日者。四自
侵經云。五欲之樂。不可常得。病著牀時。擾動不安。
死命忽至。身當敗壞。安得久乎。慎勿等者。慎。恒謹
也。人心有假。修於昭昭。肆於冥冥。惟慎為真心。故
从心从真。勿者。禁止也。慎而復禁。斷斷誓不殺害
矣。惡緣。助成殺害事者。拜祭鬼神。拜者。頫伏致敬
也。人之拜。詘一身為之。獨指其手者。手容主恭。禮
之所以為美也。說苑云。祭之為言索也。索也者。盡
也。乃孝子所以自盡於親也。然祭。生於報本之心。
心[惏-木]何以將之。因以食道饋焉。庶其或歆。一精誠
之教也。今是拜祭鬼神魍魎。詳乳記普曜經。迦葉云。自念祠祀
來。已歷八十年。奉風水火神。日月諸山川。夙夜不懈廢。心中無他念。至竟無所獲。值佛乃安寧。是也


二轉釋所以二初直釋。】
[004-0720c]


「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
但結罪緣。轉增深重。」


【十方譬喻經云。天上天下鬼神。知人壽命罪福。當
至未至。不能活人。不能殺人。不能使人富貴貧賤。
但欲使人作惡犯殺。因人衰耗。而往亂之。語其禍
福。令人設祠祀耳。故知空祭鬼神。無纖毫之刀。利
益亡人也。灌頂經亦云。襍物之精。浮遊人村。既其
無食。作諸變怪。扇動人心。或有魃魅邪師。以倚為
福。覓諸福祐。欲得長生。愚癡邪見。殺生祠祀。死入
地獄.餓鬼.畜生。無有出時。可不慎之。故但結罪緣。
轉增深重。故四自侵經云。有事天地水火日月山
川諸鬼神者。永無所益。故在周旋生死之裏。不能
脫出羅網牢獄。諸經廣明其事。惜世人不能信也。


△二複疎二初應報善者反得惡。】


「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
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
善處。」


【文分二節。初應生善處。二惡牽不生。聖分即七菩
提分.八聖道分.菩薩果分。即法華我等亦應有分。
分字同。謂亡者平日自有善因。應得善果之分。及
生人天之中。秪緣臨終之時。被眷屬造殺業因。受
殺者索命。必經歷冥司對辯。殃累雖清。遲延生處。
道世師云。父母喪亡。廣殺生命。父亡于斯重苦。母
終偏增湯炭。是以宛轉三界。綿歷六道。四趣易歸。
[004-0721a]
萬劫難啟。痛慈母之幽靈。愍逆子之酬毒。正斯謂
矣。可不傷哉。
△二應受惡者更增業。】


「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
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


【此中況意謂上之有善業而應生善處者。尚被惡
業拘牽。晚生善處。況其自無善根。應受惡趣者。今
更加殺害。寧不重增惡業耶。譬如抱石沉淵。人更
投物壓之。求出應難矣。故優婆塞戒經云。若父喪
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若說殺生祠祀
得福。是義不然。何以故。不見世人種伊蘭子。生栴
檀樹。斷眾生命。而得福德。若欲祀者。當用香華乳
酪酥果。為亡追福。故下何忍二字。謂忍心甚矣。
增業多矣。
△二喻合。】


「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觔。
忽遇隣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


【有人。喻閻浮眾生。從遠地來等。譬自從無始生死
曠大劫來。久乏三善根之資糧。腹空力怯可知矣。
而所負五陰重擔。又強過於百觔。此謂於五陰法
中。不知本空。妄計人我。具造十惡。一一互具。如百
觔重擔。此正合上臨命終人自無善根也。忽遇下。
合各據本業等文。隣人合眷屬。體心者是親友。不
體心者如隣人。更附少物。合臨終更加殺害。轉優
困重。合更增業也。
△三結顯修善多少自得。】


「世尊。我觀閻浮眾生。但能於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
[004-0721b]
毛一渧。一沙一塵。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此言於佛法所修善事。即毛渧等。亦皆自得也大悲
經云。若有眾生於諸佛所。一發信心。如是善根。終不敗亡。如人析一毛為百分。取一分毛。霑一滴水。持寄
我所。言莫令此水而有增減。如來即受彼寄。置恒河中。如是水滴。不增不減。共大水聚。漸入大海。假使是
人。住世一劫。我亦得住一劫。彼人至劫盡時。而來我所。作如是言。我本寄水。今有無耶。如來爾時知彼水
滴在大海中。見知住水不增不減。平等如故。持還彼人。阿難。如來有大神通。於受寄人中。最尊最勝。若於
佛所寄付如是微細水滴。經於久遠而不虧損。細毛喻心意識。恒河喻生死流。一滴水諭一發心微少善
根。大海喻如來。所寄人喻清信等。住一劫喻如來受彼寄水。終不虧損。如是阿難。若於佛所。一發信心。善
根不失。何況諸餘勝妙善根。我說是人。一切悉是趣涅槃果

△二大辯助顯三
初大辯興問。】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長者。名曰大辯。是長者久證無
生。化度十方。現長者身。合掌恭敬。問地藏菩薩言。大
士。是南閻浮提眾生。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為修功德。
乃至設齋。造眾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及解脫不。」


【初.經家敘讚。二.長者正問。長者如前。梵語鉢底婆。
此云辯才。辯。說也。展轉無滯。辯別分明。故曰辯才
無礙。有四種。一義。二法。三詞。四樂說。長者具此四
德。故名大辯。辯言大者。一義中演無量義。一法中
演無量法。一詞中演無量詞。盡未來際。樂說此三
法門。故立此嘉稱。此出名。下讚德。久證無生者。無。
訓為不。所謂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
涅槃。如是涅槃。久已證得。地位高廣。等覺之流。因
欲化度十方。故現長者之身。正問中。是南閻浮提
等。因前文廣明臨終死後。應宜修福。故躡而問之。
[004-0721c]
功德。指懸旛等。設齋。即飯僧等。善因。布施造像等。
命終下。正疑問。命者。帝降之衷。性之天根也。學者
要自得之。氣稟於天。亦謂之命。清濁厚薄差。而智
愚賢不肖攸分矣。天之氣數。亦謂之命。凡厥有生。
壽夭貧富貴賤。皆前定矣。此皆命之借義也。君有
大令曰命。从令从口。會意。君尊如天。萬物天所命。
萬事君所命。故云命。故朱文公云。命。猶令也。此儒
宗精妙之義。然未知命之所以然。乃乘前世業因
緣。中有託胎之時。八識投入其中。一息隨母出入。
命根立於此時。是則識託身存。命在其中。故曰色
心連持不斷為命。若一息不還。色質敗壞。則魂神
去矣。謂之命終。是則生之也。非天命之而生。終之
也。非天奪之而終。乃緣會而生。緣盡而終也。造者。
造作。凡諸善事之作。必假身口七支。構造經營。然
必由心而起也。得利益解脫者。謂陽上修福。能使
死者實得利益。而解脫生死耶。謂不得利益。而不
脫生死耶。
△二地藏垂答二初許說。】


「地藏答言。長者。我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生。承佛威
力。略說是事。」


【如文。
△二答示二初示臨終聞名悉脫。】


「長者。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
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既言臨終得聞。則平時不念可知。既言聞一名等。
不及其餘。又可知。然其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004-0722a]
者。何功力之神妙若此耶。良由事急而心專也。如
人或就刑戮。或禁狴牢。成被怨賊所追。或為水火
所逼。一心求脫斯苦。故於念處即成。其平時念者。
或言行不稱。或信力輕微。無相續之心。有間斷之
意。故平日之功反緩。而臨終之念速成。如昔國王
問那先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終時念
佛。死後得生佛國。我不信是語。那先言。如持百枚
大石置船上。因船故不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
不入泥犁中。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念佛。便
入泥犁。豈非事急心專。故功勝平時。如人入陣。
不惜身命。名為健人。故知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跡
有升沉。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爝火
微光。爇萬仞之聚草。即觀張鍾一名善和。一名馗。臨終之
事。便信此經解脫之言。
△二示終後造福獲一二
初略明二詳示初又二初直明終後獲一。】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
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
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我佛為俗眾說法。必先戒論.施論.生天論。以施.戒
乃生天之善因也。無奈一切眾生。不了世間所有。
一歸空無。安隱之時。多事萬端。不為身計。已招萬
罪。殃禍響應。無常對至。縛著相隨。不離五陰六衰
之獄。故曰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下。為修福利
者。懸旛.設葢.然鐙。皆是福業。迴此福業。資生天上
[004-0722b]
福堂。人間福處。故云福利。聖事者。聖訓為正。誦經.
供像.念佛等。皆法門正事。能令出世。獲三乘聖果。
故云聖事。七分獲一。得之甚少也。然功不唐捐。生
者自得六分矣。故往生經云。亡後作福。死者七分
獲一。餘者屬現在者。兩經相同也。
△二反顯自修
悉得。】


「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


【此承上文。反顯自修全得利益也。聞健者。謂耳聰
強健之時。健者。建也。能有所建為也。此勸人極早
為之耳。葢健乃乾德純陽之精。从人从建。乃法天
立志。志立。氣自隨之。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
息。是也。故隨願往生經。普廣菩薩白佛言。若善男
女。未終之時。逆修生七。然鐙懸旛。請僧轉經。得福
多不。佛言。其福無量。又言父母親族。命終受苦。為
其修福。得福多不。佛言。七分獲一。緣前生不信道
德故。若以亡者嚴身之具。屋宅園林。以施三寶。可
拔地獄之苦。案夷堅志。載鄂渚王媼作寄庫。令
僕李大書押事。聞健自修。不可不為。今世人有作
生七者。有預寄庫者。毋謂癡媼村嫗妄想事。而輕
之忽之也。
△二詳示二初示亡人望救二勸眷屬
修齋初分二初罪福未定二審定受報初又二初
求救之意。】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遊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
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
[004-0722c]
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於諸惡趣等。」


【梵語薩迦耶薩。此云無常。大論云。一切有為法。盡
屬因緣。新新生滅。故曰無常。一.相續法壞無常。二.
念念生滅無常。宗鏡明二種四相。一.約麤果報說。
即生老病死。二.約細惑業說。即生住異滅。與大論
二無常同。大鬼者。按孝經援神契云。泰山天帝孫
主召人魂。東嶽府有太保。追攝生魂鄂元帥。追攝死魂孟元帥。酆都九曲追魂斬鬼韋元
帥。故青靈經云。人物之死俱有鬼。如冥報記。載唐校尉馮翊.李山龍。武德中暴亡。心上不冷。家人未殮。七
日而甦。自說被冥收錄。升王階。王命陞座誦法華經。山龍開經題。同罪千人。承福獲免。王命吏放還。有三
人謂山龍曰。王放君。可不多少遺我等。吏曰。是前收錄君使。一是繩主。以赤繩縛君者。一是棒主。以棒擊
君頭者。一是袋主。以袋吸君氣者。見君得還。故乞物耳。云云。故華嚴經云。人欲

終時。見中陰相。若行惡業者。見閻羅持諸兵杖。囚
執將去。故云無常大鬼。正法念云。有於胎中死。有
生時命終。有纔行便亡。有能走忽卒。故云不期而
到。內德論云。百齡易盡。五福難常。命川流而電逝。
業地久而天長。是此之謂也。神者。大論云。凡夫人
憶想分別。隨我心取相。故計有神。即中陰身也。如
天人陸玄暢云。人稟七識。識各有神。心識為主。在
黑闇中。遊行虗空。所謂三塗極迍而杳杳。四流無
際而茫茫。故云冥冥遊神。罪福。即十惡十善。魂神
既未知自己罪福何如。故於七七日內。如癡狂無
知。如耳聾無聞。正初死時也。或在下。明死後考較。
諸司準道藏。有攝魄追魂。捉生落死。賞善罰惡。察
過糾非。嶽府顯應太保攝魂朱將軍。更有勾押推
[004-0723a]
勘判官。管追罪人照證案主者。準淨度三昧經。閻
羅王下。有五官。一鮮官禁殺。二水官禁盜。三銕官
禁淫。四土官禁兩舌。五天官禁酒。此皆冥府諸司
也。辯論業果善惡。各有三品。造時心境不同。各隨
所作。得其果報。天無枉濫。平直無二。隨其所作。天
網治之。故須辯論也。若審定之後。據業受生者。如
論云。一切不善。皆是地獄因。此不善之餘。生畜生
餓鬼中等。按冥祥記。趙泰死。府君令泰作水官都
督。知諸獄事。見一城。方二百餘里。名為受變形城。
地獄考治已畢者。當於此城更受變報。泰入其城。
見數百局吏。對校文書。云殺生者。當作蜉蝣。朝生
暮死。劫盜者。當作猪羊。受人屠割。婬泆者。作[鴳-女+隹]騖
麞麋。兩舌者。作鵄梟鵂鶹。捍債者。為驢騾牛馬。故
云據業受生。準正法念經及俱舍論。直是罪人惡
業熏心。令心變異。無中妄見。實無閻羅在中。判諸
罪人也。但既以業熏。妄見其境。罪人謂實非虗。故
於初死之後。未審之前。未測自己罪福多少。千思
萬慮。愁憂多苦。已不可言。況墮諸惡趣。此苦尤甚
也矣。
△二求救之時。】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
肉眷屬。與造福力捄拔。」


【統紀明七七齋。瑜伽論謂人死。中有身若未得生
緣。極七日住。死而復生。如是展轉生死至七七日。
決定得生。若有生緣即不定。今尋經旨。極善惡。無
[004-0723b]
中有中有亦名中陰。極善即生淨土。其次生人天。極惡即入地獄。即日死亡。不經中陰。又
引釋氏要覽云。今人亡。每七日必營齋追福。謂齋
七者。令中有種子。不轉生惡趣也。今世人於七七
日作功德者。正所以慰亡人之望救耳。
△二審定
受報。】


「過是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人。動經千百歲中無解
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眾苦。」


【隨業受報。因果不忘也。法苑云。有形則影現。有聲
則響應。不見形存而影亡。聲續而響乖。善惡相報。
理路然矣。幸願深信不猜來肖。準經。有現報.生報.
後報不同。長阿含六。佛言。夫不善行。有不善報。為
黑冥行。則有黑冥報。夫行善法。必有善報。行清白
行。必有白報。是罪人等。則受黑冥報矣。此乃中下
之品。或墮邊小之獄。及餓鬼.畜生。展轉三塗。故動
經千百歲。解脫無日。五無間罪。乃十惡上品。故永
無出期。四始經云。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
身壞命終。極受苦報。是也。
△二勸眷屬修齋三初
示營齋法。】


「復次。長者。如是罪業眾生命終之後。眷屬骨肉為修
營齋。資助業道。未齋食竟。及營齋之次。米泔菜葉。不
棄於地。乃至諸食未獻佛僧。勿得先食。」


【初勸營齋。此明奉齋三寶。非指過午為齋。米泔菜
葉不棄地者。當盛於器中。齋後施與畜生。準佛說
護淨經。必須清淨手濤米洗菜。亦不得以不淨手
[004-0723c]
觸淨食。未獻等。示齋法。大論引經。佛金剛身。不恃
仰食。為度眾生。現有所噉。其實不食。為佛設食。佛
未食者。人不能消。故未獻佛僧。勿得先食。護淨云。
一切賢者施設福會。於先甞啜。此食多作殘食。唐
作此會。不如不作。何故。諸天不歡。鬼神不喜。此人
於先甞者。五百世中。受餓鬼苦。故誡斷勿先食也。


△二明供養力。】


「如有違食及不精勤。是命終人了不得力。如精勤護
淨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一。」


【初明不如法。次明能如法。精勤護淨等經云。諸有
設食之處。一切如法作齋飯。不可不慎。自今已後。
欲得福者。如法作齋食。可得福德。諸天歡喜。百神
慶悅。天神擁護。經不虗言。福報如影響。經文明示
如此。惜世人不知信也。
△三結存亡利。】


「是故長者。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
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


【志心勤懇。即精勤護淨之意。唯精。能志心。精者。功
夫造極也。從米从青者。初脫粟而黃。猶麤也。米。舂
近心。色微若青。此生意所函。天真之至粹者也。如
是慇勤懇切。自得存亡獲利。大辯助顯竟。
△三鬼
神發心。】


「說是語時。忉利天宮有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悉
發無量菩提之心。」


【何故鬼神至此發心。上明祭祀鬼神無益。徒自令
[004-0724a]
人造業。鬼亦有良。寧不愧耻。故發心為護法鬼神
耳。問。鬼神自發心。佛與地藏教之發心。答。自它共
離皆不可。但是感應道交而論發心耳。
△三長者
禮退。】


「大辯長者作禮而退。」


【既同在會。退至何處。以問法時。出位前禮。酬唱既
竟。禮退歸位。即表各各自住三摩地耳。】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二閻羅興問讚歎二初品題。】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二品文二初經家敘二正興問敘中三初主伴
來儀。】


「爾時。銕圍山內有無量鬼王。與閻羅天子。俱詣忉利。
來到佛所。」


【閻羅宮城住處已備前文。閻羅。鬼官之總司。無量
鬼王俱為所統。王來。臣必隨之。主到。伴必衛之故。
俱詣忉利。同到佛所。此承世尊之光音。地藏之威
神也準智度論。一切山河樹木土地城郭。一切鬼神。皆屬四天王管。故皆隨從共來
△二
列鬼王號。】


「所謂惡毒鬼王.多惡鬼王.大諍鬼王.白虎鬼王.血虎
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飛身鬼王.電光鬼王.狼牙
鬼王.千眼鬼王.噉獸鬼王.負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禍
鬼王.主食鬼王.主財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獸
鬼王.主魅鬼王.主產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險
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
[004-0724b]
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
王。」


【惡毒乃鬼王之首。故前列之。惡毒即十惡三毒。既
惡且毒。立斯穢稱。三毒屬意。為身口七惡之本。本
末兼明。故名惡毒。然此等鬼王。皆是不思議菩薩。
大權應化。以惡攻惡。以毒出毒。意令人人了修惡
即性惡。會事毒即理毒。故用惡毒。以為化門。即大
經毒皷之喻。亦外書亭毒之意。列子云。生之育之。
亭之毒之亭謂品其形。毒謂成其質。後人第知毒之為大不善。
詎知其為篤義毒轉聲為篤。乃大善也。
○多惡者。一念
尚具諸惡。增廣多有無量。外現忿怒之惡相。內起
慈悲之善心。
○大諍。諍即鬬諍。長阿含。佛告帝釋。
怨結之生。皆由貪嫉。故使眾生等刀杖相加。帝釋
白言。實爾。貪嫉之生。何由而起。佛言。貪嫉之生。皆
由愛憎。故祖師云。但離憎愛。洞然明白。然世人不
了五蘊本空。故爭咽喉下不急之氣。莊子所謂。婦
姑勃豀。此由心為毒主。口為禍器。未有諍訟違形。
而存大化者。故鬼王以大諍法門化人無諍也。

白虎.血虎.赤虎。虎乃山獸。亦名大蟲。猛而有威。慢
而多暴。白虎。西方之獸。血虎。口似血盆。赤虎。毛如
火赤。鬼頭如虎。故各以虎名。
○散殃。殃。咎也.禍也。
東岳經云。世間眾生不信因緣善惡果報。不敬天
地。不孝父母。不尊師長。欺負神理。背前面後。口是
心非。已被岳府曹官聖眾。晨夕考較。紀錄罪咎。致
[004-0724c]
令災禍橫生。官司牢獄。累歲經年。不能安泰。家門
啾唧。每遇凶衰。盜賊侵欺。希見太平。故致鬼王
臨其家門。有殃者。禍者之事矣。
○飛身。飛行夜叉
之類也。
○電光。眼光如電閃爍。令見者怕怖。
○狼
牙。狼大如狗。青色。善逐獸。古之造式者。木用槐癭
棗瘤。而以狼牙為柱。取其靈智。故字从良。此鬼牙
尖外向。如狼之牙。按白澤圖。丘墓之精。名狼鬼。善
與人鬬。為桃矢鵄羽射之。化為飄風。脫履捉之。不
能化也。
○千眼。觀音千眼在手。獄卒六十四眼在
角。此鬼千眼。不知如何安立。
○噉獸。此鬼以獸為
食者。然鬼亦獸耳。婆沙明鬼趣形狀。多分如人。亦
有面似猪。或似餘惡禽獸。
○負石。即負石擔沙。填
河塞海之類。
○主耗.主禍。二事相因。故太上云。天
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
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
星災之。是也昔櫟陽尉郭鄩。官不得調。奇蹇屯厄。動與物忤。至親密友。亦漸疎斥。常有
二物。狀如猿猴。跳躑其旁。出入相隨。一夕愁寐。忽來告別。云。吾乃主世虗耗者。君以隱慝獲罪。神命隨主
君厄。今數滿當去。可安享矣

○主食。食乃民生之祿。善者享之。
惡者減之。故散弃五穀者。太上惡之。收其華息。世
多饑饉。及暴殄天物者。每凍餒而死也。
○主財。岳
府有主財案主者。浮陀摩尼鉢。主護人財物。故有
財不施。鬼瞰其傍而妬之。然太上尤禁橫取人財
者。故其妻子家口。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
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直。財
[004-0725a]
各有所主也。
○主畜。畜有四生。住有三處。岳府有
管胎卵濕化及水族案者。
○主禽。主獸皆岳府之
神。飛曰禽。羽族之總名。言為人禽制。故名禽。走曰
獸。毛蟲之總名。言力多難擒。圍守可獲。故名獸。此
諸禽獸。各有鬼王主之。若止觀引大集十二時獸
者。輔行云。五行中。名十二肖。肖。似也。此十二神似
彼故也。準大集。東海瑠璃山。有虎.兔.龍。南海玻璃
山。有蛇.馬.羊。西海白銀山。有猴.雞.犬。北海黃金山。
有猪.鼠.牛所住之窟。經各有名。一一方各有二羅剎女。供養
三神。其窟。皆菩薩住處。一一獸。皆修聲聞慈。曾於
過去佛所發願。一獸每一日夜遍閻浮提。餘安住
修慈。從七月一日。鼠為首。二日牛。乃至十三日。還
從鼠起。此即獸王菩薩。故他方恭敬也。
○主魅。魅
謂魑魅。老精物也。詳香乳記。
○主產。東岳懺云。結
秀成胎。稟兩儀之造化。送生保產。乃二聖之綱維。
普濟普度。九天監生。明素真君。多男多女。九天衛
房。聖母元君。又鬼子母姊。名炙匿。亦主人產生。

主命。準經。毗沙門主護四天下人命。岳府有管天
下生死案判官。更有保生真人碧霞元君。
○主疾。
如前。
○主險。高山峻嶺。大海溟淵。險難之處。身命
所係。應死者錄之。不應死者護之。此猶險之小處。
準大論。地獄有二部。一寒冰。二炎火。皆以身觸受
罪。此名大黑暗處。危難嶮道。即鬼所主之處耳。

三目。二目中間豎亞一目。如摩醯狀。四目。額上又
[004-0725b]
橫開二目。與蒼頡同。五目。於上下中。豎生一目也。


○祁利失王等。未見翻譯。金光明有薩多琦黎。翻
大力天。名義集載惡祁尼。此翻火神。然考立世阿
毗曇。的是山名。論夜叉品云。時閻浮提中。有兩眾
山。恒河之南。名婆多耆利山。恒河之北。名醯摩䟦
多山。一切神住河南者。皆名婆多耆利。在河北山
者。皆名醯摩䟦多。婆多耆利領河南一切諸神。醯
摩䟦多領河北一切諸神。故名為王。今閻王界
既在閻浮之南。而祁利山又在恒河之南。南屬離
火。故祁尼祁利。而翻大力火神。均屬火天也。失字
未詳。叉具云。叉耶。秦言盡。即大力盡王。統領小王
鬼神也。阿那吒。準大經。八臂那吒。乃天中力士。則
未可的指。然其名既同。未可知也那吒即多聞天王之長子

三承力俱來。】


「如是等大鬼王。各各與百千諸小鬼王。盡居閻浮提。
各有所執。各有所主。是諸鬼王與閻羅天子。承佛威
神及地藏菩薩摩訶薩力。俱詣忉利。在一面𡗓。」


【已上三十四位。皆是大鬼王。每一王下。各有眷屬
小王。數有百千。此非他方之鬼。盡住南洲也。各有
執者。執。守法也。取彼有罪。明正典刑。指其事也。天
文有執法。代天討罪。豈得而容私乎。葢言守法之
執事也。太上亦云。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
重。以奪人算。是也。言主者。古之制字。這丶即主心
之神明。實主我身。居其所不動。而應萬物。象天君
[004-0725c]
奠位之形。丶神也。不得形則不顯。故配他字乃成
形。故从丶。而配王。王。君也。天地萬物。咸統於一。王
心無丶。身且不能治。何以治天下乎。今諸鬼王。內
各有丶。故能主萬物也。如取人枷鬼。提點鬼神。追
魂斬魄。捉生落死。及各案主者。諸司法錄事等。故
言各有所執.所主也。是諸下。明來意。幽冥鬼王何
能上隮忉利。此承我佛與地藏威神之力也。一面
𡗓者。住足名𡗓。人縱而生。𡗓則戴天履地。儼然正
直之容。故从大。在地上為意。敬佛尊君。故𡗓而不
坐也。
△二正興問二初閻羅興問正歎二鬼王護
法助揚初分五初經家提起。】


「爾時。閻羅天子胡跪合掌。」


【按道明和尚所傳十殿冥王。閻羅天子在五殿。統
紀云。十王名字。藏典傳記可考者六。閻羅。五官二名。
見三長齋引提謂經。平等華嚴感應傳。郭神亮為使者。追至平等王所。因誦若人欲了知偈。得
放迴。泰山譯經圖紀法炬譯金貢泰山贖罪經。初江夷堅志。郭生夢入冥府。王揖坐。謂曰。
我是西門王郎。冥司錄我忠孝正直。不害物。得作初江王一紀。秦廣夷堅志。南劍陳生既死。其
弟之女見二鬼導至宮殿。曰秦廣王也。王謂女曰。欲救伯可轉入師經。女寤。家人來得經。請僧誦千徧。兄
夢弟來謝曰。已獲生天也。今唯閻羅一王興問者。大約第五殿

乃正中之位。統攝諸王。故特加天子之名。以帝釋
天為父王。命閻羅為天子。主攝冥司。所謂地下縛
囉呬天是也。
△二天子述意。】


「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與諸鬼王。承佛威神及地藏
菩薩摩訶薩力。方得詣此忉利大會。亦是我等獲善
[004-0726a]
利故。我今有小疑事。敢問世尊。唯願世尊慈悲宣說。」


【初敘來意。等者。非等餘九殿獄王也。準長阿含。小
千世界。有一千閻羅王。況三千大千。又況十方沙
界之三千大千閻羅乎。然佛出此南洲。此界冥王
為正。亦是等。慶幸之語。由閻羅鬼王等。竝以業緣
感報。三時受苦。如弟子死復生經。吏白王言。大王
為奉佛淨戒耶。王曰。坐我不奉佛故。追罪來作此
獄王。今到天宮。見佛聞法。自然獲得增上善利。故
下此慶語。我今下。諮請。雖云小疑。障信則大。故須
問明。唯願以大慈悲。為我宣說此旨。作與樂拔苦
之因緣也。
△三許問為說。】


「佛告閻羅天子。恣汝所問。吾為汝說。」


【恣。縱也。謂凡有所疑。不必隱匿。縱意問來。吾無不
為汝說者。如洪鐘在架。隨扣隨鳴。表佛心慈悲無
齊限也。
△四申疑致請三初敘儀。】


「是時。閻羅天子瞻禮世尊。及迴視地藏菩薩。」


【瞻禮。敬佛求法之儀。迴視。事有所專也。何以迴視
之。問法之儀。必對佛而禮。身在中央。則菩薩在傍。
故迴首視之。
△二申請二初直歎神通。】


「而白佛言。世尊。我觀地藏菩薩。在六道中。百千方便
而度罪苦眾生。不辭疲倦。是大菩薩。有如是不可思
議神通之事。」


【在六道等。占察經云。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
影應十方。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巧演說法。能
[004-0726b]
善開導。此皆方便力也。大要現梵天。令除憍慢。化
人道。令修施戒。地獄代其受苦。餓鬼令其飽滿。修
羅調伏惡心。畜生使得智慧。竝令俱出苦輪。同到
智地。無量劫來。不辭疲倦。此智慧勇猛不思議之
神通也。言婁者。人所作也。其上从㞢。其下从又古右
。持中。何也。曰。天下萬事。皆本於心中者。非他也。

人心天然之矩。事來。執吾中而往。貫萬若一。無過
不及。是謂天則。今地藏以百千方便。現種種神通。
皆本中道一心。而應萬機之事。度苦眾生。竝歸中
道。其為大事因緣可思議乎哉。
△二轉申疑事二
初正陳疑本。】


「然諸眾生。脫獲罪報。未久之間。又墮惡道。」


【未久云者。如等活地獄。對四天王壽。人間五十年。
為上天一日夜。縱經百年。冥司秪得二日。豈非纔
出即來。深惡其不憚煩也。
△二覆申疑事。】


「世尊。是地藏菩薩。既有如是不可思議神力。云何眾
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脫。」


【此中問意兩關發疑。一謂菩薩既有如是神力。自
應令彼依善道而永取解脫矣。二謂六道既受大
士之化。亦應久依善道而永取解脫矣。今不然者。
為地藏神力不逮歟。為眾生心力不及歟。梵語膩
地。此云依。維摩經云。十善是菩薩淨土。眾生能依
十善。自然解脫生死。
△三願說。】


「唯願世尊。為我解說。」
[004-0726c]


【△五答示顯德二初總示難化。】


「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


【其性者。習性也。故曰剛強。若是法性。從本柔和。剛
者。堅強也。此非中正純粹之乾[伉-几+○]音剛。乃動於血氣
之剛暴。譬之惡象駑馬。難於調伏也。
△二別歎方
便三初以法直示二以喻釋明三以法合顯初又
二初約地藏方便救拔。】


「是大菩薩。於百千劫。頭頭救拔如是眾生。早令解脫。
是罪報人。乃至墮大惡趣。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
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


【眾生性雖剛強。難於調伏。在地藏不捨大慈。而頭
頭救拔。頭頭。猶言處處。謂千頭萬頭也。如是眾生
句。正點難調伏者。剛者教之以柔。強者教之以和。
難調伏者必令調伏。如王良.造父。善能調伏馬性。
必令中軌而後已。今於三寶施戒。必令修持。清淨
戒生。得淨解脫。故罪報之輕小者。即與救拔。縱犯
上罪。應墮阿鼻大惡趣者。亦以巧方便力。使拔根
本業緣。梵名阿浮訶那。此云拔除罪根。須知諸惡。
隨業受報。而以三毒為本。三毒之中。貪愛為根。如
捉布一頭。餘則盡隨。智論云。若不斷愛。愛則潤生。
是故四生。皆由愛起。故成論云。如樹根不拔。其樹
猶生。貪根不拔。苦樹常在。故知生死。貪愛為本。若
滅貪欲。名第三諦。十輪經云。滅除一切惑障習氣。
猶如烈日銷釋輕冰。故無常偈云。明眼無過慧。黑
[004-0727a]
暗不過癡。今根本業緣既拔。自悟宿世之若。譬古
鏡之重揩。其常光而自現矣。
△二約眾生惡習難
脫。】


「自是閻浮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
劫數。而作度脫。」


【自者。謂如此方便救拔。自應頭頭解脫已。今不能
者。乃眾生自造惡業。以自縛之。非菩薩之咎。結惡
習重。緊要之語。生死根元略言三結身見.戒取.疑。廣說
八十八使云云。由此結惡。造十習因婬習.貪.慢.瞋.詐.誑.怨.見.枉.
訟習。受六交報。是以纔出三塗。而旋入劇處。致勞地

藏。久經塵劫。起無量方便。作度脫因緣。豈非眾生
惡習牽連。致累化門。久不能扃耶。
△二以喻釋明
三初迷入險道。】


「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譌入險道。其險道中。多諸夜叉。
及虎狼師子蚖蛇蝮蠍。如是迷人。在險道中。須臾之
間。即遭諸毒。」


【文分三節。初.迷本入險。有人。譬惡道眾生。因果不
忘名有。人者。忍也。能忍五濁之苦也。常寂光土為
本家。十惡眾生。原是如來之子。三塗苦處。無非常
寂之家。以不知真如法一。不覺無明風動。漂流異
國。墮落他鄉。既忘本處。便迷歸路。遊行逐境。險道
斯臻。文句釋法華險難惡道。通譬九界生死因果。
故曰分段變易。即果險難。見思五住。即因險難。由
此因緣。故言惡道。今據下文生人天中。令受妙樂。
[004-0727b]
秪以三塗為險道。由不依施戒生天之論。致譌墮
三惡道中。二.險道多惡。以多諸夜叉等。夜叉。有智
有通。飛行捷疾。譬利使邪見。謗無因果。智辯速疾
也。正心地觀云。心如夜叉。能噉種種功德法。故虎
狼等。畜類愚頑。以譬鈍使。準俱舍論。憍慢盛故。生
於師子虎狼中。瞋恚盛故。生於蚖蛇蝮蠍中。則虎
狼師子。應俱譬慢使。今約三毒為身口之本。故以
虎喻慢使。如分別善惡經。憍慠常慢人。後生為猛
虎故也。狼譬貪使。以狼求食不滿不止。故曰貪狼。
師子表癡使。由昔持戒雖嚴。而無淨慧。執戒慢人。
故墮畜類。因戒力故。得為獸王。無慧即癡。故以譬
之。蚖蛇蝮蠍譬瞋使。蚖名守宮。在壁曰蝘蜓。在洲
曰蜥蜴。以毒盛故。不觸而螫。譬非理瞋。楊子云。蚖
其肆矣。蝮。蜪蝝上音陶。下音延也。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
足。為害於身也。蠍虎。螫人毒蟲。然觸則螫。譬執理
瞋。不以蜈蚣譬戲論瞋者。以三塗無戲論也。三.在
險遭毒。如是迷人。謂迷真重故。不識四諦。以致流
落十使險道之中。須臾遭毒者。以一念有九十剎
那。一剎那中九百生滅。念念減損。無有增長。猶山
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故曰遭毒只
在須臾。諸毒者。準涅槃。蛇。有四毒。見毒.觸毒.齧毒.
螫毒。虎狼師子熊羆貓貍鷹[鷂-缶+工/山]之屬。諸毒備具。非
險道而何哉。
△二知識指迷。】


「有一知識。多解大術。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諸惡毒等。
[004-0727c]
忽逢迷人。欲進險道。而語之言。咄哉。男子。為何事故。
而入此路。有何異術。能制諸毒。」


【知識指地藏。所謂唯我一人能為救護。故云一。思
益經云。於墮邪道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
恩報。故名導師。即知識也。以多解大術。善禁是毒。
故名知識。以妙方便。隨機開導。廣說施戒生天之
論。普示諦緣道品之門。智慧弘深名多解。方便巧
妙曰大術。善禁毒者。說道品對治集諦之毒。如多
貪不淨觀等善信經。有神藥樹。名摩羅陀祗王厭天下萬毒。有神蛇。身長一百二十尺。
蛇行索食。有黑頭蟲。身長丈五。與蛇相逢。適舉頭嚙蟲。聞藥香。屈頭欲走。身羅藥樹。斷作兩段。頭半生得
走。尾便臭爛。諸毒聞此蛇臭。眾惡毒氣悉皆消滅。忽逢下。明大士指出三

塗。莫知遇而遇之。曰忽逢。將入而未入。曰欲進。正
與譌入照應。語之者。示其道也。葢昔已化令出苦。
無奈志性不定。復造惡業。重入三塗。故憂驚而告
語之。咄哉。喚醒之辭。男子。警惕之意。男子名丈夫。
大經云。能見佛性。名為丈夫。今既迷佛性。故以男
子警知本有。十輪云。如迷方者。所逢示導。是也。何
事者。驚問也。此路。指三塗。佛言眾生以三惡道為
家。故指為此。以此路。二種人到。所謂威神.業力。非
此二事。終不能到。故驚問云。為是神通救苦而入。
為是造業感報而來耶。有何異術等。審難之辭。謂
汝有何等奇異法術。力能制御諸毒耶。異術。表異
方便。對治諸惡法門。助顯第一義諦。
△二迷求出
路二初迷聞退步求路。】
[004-0728a]


「是迷路人。忽聞是語。方知惡道。即便退步。求出此路。」


【忽聞者。聞四諦也。以昔未聞。今忽聞之耳。例同須
達初聞佛字。身毛皆豎。忽見光明也。知惡道者。畏
苦集也。輔行云。念念恒簡是非。設起非心。應以當
教是心滅之。非心。即是險道。寶雨經云。謂諸有情
安住世間。具足顛倒。墜險惡路。隨於非處。我今令
彼諸有情等入真實路。由是如來。為諸有情。起於
大悲。是也。便退步。止十惡修十善也。求出路。離三
塗求人天也。
△二知識接引告語二初接引。】


「是善知識提携接手。引出險道。免諸惡毒。至於好道。
令得安樂。」


【準涅槃經。具足梵行。自修種種善法。令諸學人。漸
遠惡法。增長善法。名善知識提携接手。如前復相
扶助。提之携之。接手挽之。引出險道。離三塗之苦
事。免諸惡毒。斷習惡之結使。生人天之好道。得涅
槃之安樂也。十輪云。譬如明月。於夜分中。能示一
切失道眾生平坦正路。隨其欲往。皆令得至。此善
男子亦復如是。於無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馳
騁生死曠野眾生。三乘正路。隨其所應。方便安立。
令得出離。據此亦應約九界因果明險道。過五
百由旬。到涅槃寶所。方為安隱。今秪約三塗人天
敵論者。化五濁迷流之要著也。先以小接。次令入
大。方便巧逗。妙化隨機。毋謂是經秪生人天也。點
逗於此。前後例之。
△二告語二初正告迷人。】
[004-0728b]


「而語之言。咄哉。迷人。自今已後。勿履是道。此路入者。
卒難得出。復損性命。是迷路人亦生感重。」


【語言者。勸修善道。咄哉者。重警令寤。以廢盡方便
之力。纔令得免惡道。故重警醒。汝當深念此苦。更
不可重造惡業。載入三塗也。所以勸告者。嗟惡慧
之邪修。自甘心於險道。遇斯境界。豈可緘言。念彼
愚癡。寧容坐視。況世尊悲心付囑。留大願而普濟
迷津。菩薩如教奉行。示同事而化令成佛。如其見
迷路而不指正途。慈悲安在。覩沉溺而不思拯接。
方便何存。故語之言。此生死路。一入難出。復損害
法身慧命。真險處也。迷人亦感重者。曩因不知。譌
入生死險處。今忽提醒。重登安樂之鄉。如飄流者
忽爾還家。沉淵者俄然登岸。豈不深感而極重哉。
大論云。應先以眼見道而後行。行時當精勤。精勤
行時。常念如導師所教。念已。一心進路。不順非道。
正此謂也。
△二囑令轉告。】


「臨別之時。知識又言。若見親知及諸路人。若男若女。
言於此路多諸毒惡。喪失性命。無令是眾自取其死。」


【臨別時。將他化也。令轉勸者。冀展轉傳化。化化不
絕也。親知。稟內道未解脫者。路人。未受道在生死
者。男女。表授定慧。言此路者。復以苦集。轉教前人
以路多惡毒。必失性命。故須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毋自喪失法身慧命也。已上正教轉告。下示轉告
意。言是眾。則何異同胞。言取死。則實切吾念。重自
[004-0728c]
取死句。如五苦章句經云。昔閻羅王有弘普之慈。
諸墮地獄者。現身問之。汝等何為是間。罪人對曰。
我等死時。不知行諸惡。自然追逐。送我來到是間。
王曰。自汝所作。今當受之。吾不枉汝。豈非自取
死耶。譬如抱石投淵。自沉自墜。飛蛾赴火。自燋自
爛。非天與人授也。
△三以法合顯二初合方便捄
拔二合惡習難脫初又二初直以法合。】


「是故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救拔罪苦眾生。生人天中。
令受妙樂。是諸罪眾。知業道苦。脫得出離。永不載歷。」


【此承險道之喻。以法合明也。具大慈悲。以同體故
言具。與樂即拔苦。拔苦即與樂。故言大。從理具體
上起事。造神通而救拔也。生人天等。正顯慈悲實
用。人天。乃受道之器。故須先生人天。受諸快樂。正
合前是善知識提携接手。乃至令得安樂之文。是
諸下。明罪眾知悔。諸罪眾。乃所化之機。知業苦。是
親歷之事。故願脫獲出離。永不載歷乎此。起世經。
閻羅王受洋銅灌口苦後。自發願言。願我從今捨
身已。更得身時。但於人間受生。如來法中信解。剃
除鬚髮。著袈裟衣。既出家已。願得道證。不復於後
世受生。閻王尚爾。況其它乎。故觀佛三昧經。諸
菩薩訶責餓鬼言。汝於前身無量世時。作無限罪。
謗誹不信。墮阿鼻獄。受諸苦惱不可具說。汝今應
當發慈悲心。諸餓鬼聞已。稱南無佛。尋即命終。生
四天處。悔過自責。發菩提心。諸佛心光。不捨是等。
[004-0729a]
攝受是輩。如羅睺羅。教避地獄。如愛眼耳。今地藏
亦然。故罪苦眾生。發此悔心也。正合咄哉迷人。乃
至自取其死之文。
△二法喻合釋二初合迷人入
險。】


「如迷路人譌入險道。」


【合上譬如有人乃至即遭諸毒之文。
△二合知識
指迷二初迷人自出。】


「遇善知識。引接令出。永不復入。」


【合上有一知識乃至亦生感重之文。
△二轉告他
人。】


「逢見他人。復勸莫入。自言因是迷故。得解脫竟。更不
復入。」


【合上臨別之時。乃至無令是眾自取其死之文。合
方便救拔竟。
△二合惡習難脫二初喻合。】


「若載履踐。猶尚迷譌。不覺舊曾所落險道。或致失命。
如墮惡趣。」


【直合上難調難伏。結惡習重。旋出旋入之文。謂既
出三塗。已生人天。自應精勤修習。無奈習惡未除。
重造惡業。更入三塗。猶尚迷本。譌入險道。竟不覺
舊日曾所漏落之險難惡道。或有落險不失命者。
以夙微善。出險亦速。或有入險。致失命者。如墮惡
趣相似。不惟不拔根本業緣。併迷宿世之事矣。

二法合。】


「地藏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生人天中。旋又載入。
[004-0729b]
若業結重。永處地獄。無解脫時。」


【地藏等三句。遠合前菩薩以方便力。乃至遣悟宿
世之事。近合地藏菩薩具大慈悲。乃至令受妙樂
之文。旋又載入句。合前自是眾生結惡習重。乃至
而作度脫之文。故央掘云。我亦不為負債之人。如
申頭羅。速往速反。與今文雅合申頭羅者。外國幻人作飛人戲。令空
中來去。往反至速。業結重者。造上品十惡一類。既結此業。

寧望解脫乎。葢於無我法中。執有造業。既迷真諦。
自違寂理。故云。縛從自縛。解從自解。若於法法求
空。自然門門解脫。閻羅正歎竟。
△二鬼王護助二
初惡毒擁護二主命助修初分二初鬼王護世二
如來讚喜初又二初敘己行處。】


「爾時惡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鬼王。
其數無量。在閻浮提。或利益人。或損害人。各各不同。
然是業報。使我眷屬遊行世界。多惡少善。」


【惡毒為眾鬼王首。故率先陳白。先敘鬼數.住處。數
無量者。絓是九州房廟。萬國之靈。水府山精。風師
雨伯。三千眷屬。五百徒黨。其為數也。無能量之。若
論住處。有正邊不同。正處。在閻浮提五百由旬之
下。閻羅所統。邊處不定。有威德者。住山谷空中海
邊。皆有宮殿。無威德者。依不淨糞穢草木塚墓屏
廁故塸。皆無舍宅。竝在閻浮提中。或利益下。明鬼
行業。準長阿含。佛告比丘。一切男女生時。皆鬼神
隨逐守護。今人何故有為鬼神所觸嬈者。有不為
[004-0729c]
鬼神所觸嬈者。以世人為非法.行邪見.作十惡業。
如是百千人。乃有一神護耳。若修善法.見正信.修
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故有為鬼神觸嬈
有不為觸嬈。故善者利人處多。惡者損人處多。夫
論鬼神之法。特喜妖邪冥密之中。或處幽巖。乍依
高隴。絕㵎深叢之裏。荒郊野芿之中。異種音聲。特
奇形勢。搖動凡識。恐怖愚情。假使威光。虗偽怪相。
擅作威福。妄行損增。萬別千差。所行不等。然是下。
明鬼感報。準正法念經。明其因行。乃由貪嫉.邪倿.
諂曲.欺誑.積財不施。
乘是業因。報生鬼道。惡心
熏種。殊難悛革。故我之眷屬。遊行世間。多惡少善。
外書云。鬼神者。其禍福發揚之驗乎世者也宜律師問
天人陸玄暢云。涪州相思寺古跡。曰。此迦葉佛時。山神羅子明。是佛弟子。生憎破戒者。發願作惡鬼。噉破
戒人。因願受身。作此山神。所主土地七千餘里。年噉萬人以上。迦葉教化調伏。受五戒。因不噉人。恐後心
變。故佛留跡。又南海循州北山。興寧縣界靈龕寺。多有靈跡。此文殊弟子。為此山神。多造惡業。文殊愍化。
遂識宿命。請留跡禮事。得離諸惡。文殊為現。今者是。於貞觀三年。山神命終。生兜率天。別有一鬼來居。即
舊神親家。大造諸惡。舊神憐之。請文殊為現小跡。後神又從正法。故大小跡現

△二護人
修為二初所歷善處。】


「過人家庭。或城邑聚落.莊園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
毛髮善事。乃至懸一旛一葢。少香少華。供養佛像及
菩薩像。或轉讀尊經。燒香供養。一句一偈。」


【初明鬼神遊處。竊原世人。造善於幽。得報於顯。世
謂陰德。人咸信矣。造惡於顯。得報於幽。斯理灼然。
寧不信耶。故聖人陳福以勸善。示禍以戒惡。夫殃
[004-0730a]
福葢有其根。不可無因而妄致。善惡當收其報。必
非無應而徒已。葢準長阿含二十。佛告比丘。一切
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云云。況有行
空諸天。遊世眾鬼。冥祥記。載普趙泰字文和。清河貝丘人。心
痛而死。二人引至太山。南入黑門。有絳衣人坐大
屋下。以次呼名。問生時所作罪福。汝等實言。此恒
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間。疏記善惡。具有條狀。不可
得虗。故太上云。天地有司過之神。又有三台北斗
神君.三尸神.竈神。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故不可不慎也。次明所修善事。無論多少。乃至極
小如毛.極細如髮之善事。又無論其營建精蘭。裝
塑聖像。乃至懸掛一旛一葢。燒散少香少華。供養
佛菩薩像。如趙泰按行地獄。出獄門。見有二人。賷
文書來。語獄吏言。有三人。其家為其於塔寺懸旛
燒香。救解其罪。可出福舍。俄見三人。自獄而出。已
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南詣開光大舍。泰亦隨入。
金玉牀上。見一神人。殊好非常。府君恭敬作禮。泰
問何人。吏曰。號名世尊。度人之師。有願令惡道中
人皆出聽經。時有百萬九千人皆出地獄。故大品
云。一華散空。乃至畢苦。其福不盡。論云。言至畢苦
者。二死盡也。葢言成佛散華之福。猶尚不盡。燒
香之福。其例實多。或轉讀地藏本經及諸大乘經。
燒香供養。不論全部全卷。乃至一句一偈。荊谿云。
一句一偈。增進菩提。一色一香。永無退轉。正此謂
[004-0730b]
也歟哉。
△二令護惡事。】


「我等鬼王。敬禮是人。如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敕諸小
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衛護。不令惡事橫事。惡
病橫病。乃至不如意事。近於此舍等處。何況入門。」


【我等句。示鬼王敬善。敕諸下。示遣護却惡。問。鬼是
惡儔。何能見作毫善。敬禮如三世佛耶。答。所言佛
者。修一切善法而得。今男女修諸善事。佛果斯栽。
故鬼神敬之。如過去莊嚴劫之千佛。現在仁賢劫
之千佛。未來星宿劫之千佛。一體無二也。抑豈敬
禮如佛。現在能却諸惡。以由諸王。即勅小鬼。各有
大力者。及土地分者。便令擁衛門戶。分內所司之
地。云土地分。即今方隅社令是也。惡事橫事。如羅
雲忍辱經云。願與福違。夜常惡夢。妖怪首尾。飛禍
縱橫。今既修福。無惡橫之事。所生常安。眾禍消滅
矣。惡病橫病者。梵語迦摩羅。此云黃病。又惡垢。亦
癩病。珊若婆。此云癈風病。一發不起。阿薩闍。此云
不可治病。弘明集云。必死之病。雖聖莫蠲。可療之
疾。待醫方愈。上皆不治之惡病也。更有瘟災疫氣。
相染相侵。或耗家財。或致喪命。如宋司馬文宣。頗
信佛法。弟喪月餘。忽一鬼附其靈座。時南林.靈味
二寺僧與鬼言論欵曲。鬼云。昔為尊貴。以犯眾惡。
受此鬼身。去寅年。有四百部鬼。大行疾癘。所應鍾
災者。不忤道人耳。而犯橫極眾。多濫福善。故使我
來監察。則橫病所觸。皆不修善所致。今既修福。身
[004-0730c]
強少病。財福榮尊也。不如意者。家業衰耗。事不諧
偶。所處不寧。心常恐怖。今既修福。鬼神衛護。尚不
令諸惡近其住處。況縱之使入門耶。
△二如來讚
喜。】


「佛讚鬼王。善哉。善哉。汝等及與閻羅。能如是擁護善
男女等。吾亦告梵王帝釋。令衛護汝。」


【何故如來讚喜。葢鬼王率多凶惡。如鬼子母千子。
五百在天上嬈害諸天。五百在世間嬈諸人民。極
嫉害惡。令人祠祀烹殺。使入地獄。今諸鬼王與閻
羅天子。既能如此擁護修善男女。使無橫事惡病
及不如意事。不許近舍。可謂善之至矣。故一善其
改惡以護世。一善其却橫以增禧。故雙歎之。吾今
亦告語統小千世界之大梵主。攝欲界之桓因。均
以天力衛護汝等。轉銕牀洋銅之現厄。脫幽冥主
攝之宿緣。竝由護法衛善而致之也。
△二主命助
修二初當機白事二如來發本初分三初主命述
意二世尊讚勸三鬼王受命初又二初陳我業緣
主命二轉釋人不會意初復分二初經家敘名。】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


【惡毒陳事既竟。主命越班白己事者。何也。夫世人
之生也。有命而已矣。其修善者。謂之衛生。其作惡
者。謂之戕生。春秋成公篇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
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今世人不會鬼
[004-0731a]
王護人之意。唯循惡趂毒。可謂自戕生命。逆天甚
矣。然命之所重。在生死之間。生也命存。死也命絕。
寶雨經云。如因風力。有出入息。能令一切有情活
命。然命之生死。如日月之出沒。而業之善惡。如形
影之追隨。故於生死之際。必須修善衛生。主命白
事。意在斯乎。然言主者。不過司命存亡。非能與奪
人命。令生之死之。獄府主死生案者。是其職事耳。


△二鬼王陳事二初陳己所主事。】


「白佛言。世尊。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
主之。」


【首舉業緣者。以一切眾生。隨自業轉。若造作增上
慳貪身語意惡行。往生琰摩界中。感饑渴業。經百
千歲。不聞水名。豈能得見。況復得觸。此餓鬼之最
劣者。若惡中兼布施因。生鬼道中。大有威德。為諸
鬼王。雖威德為王。恒為諸天駈役。守門防邏。導從
給使。亦繫往業。其主命之職。亦循業而為之。故云
我本業緣。主南洲人命。其生時死時。乃吾之專司
而不能違也。
△二明人不會意。】


「在我本願。甚欲利益。自是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
俱不得安。」


【意者。思量之稱。謂我心思量要如此。無奈人不體
心。拂戾我意。既觸吾心。便不護彼。故令生者死者。
俱不得安樂。乃人自取殃禍。非我之過咎也。
△二
轉釋人不會意二初禁生時殺害二勸死時修善
[004-0731b]
初又二初修善得樂。】


「何以故。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
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
得大安樂。利益眷屬。」


【轉釋之意在何。夫人託胎。皆乘夙業。修行道地經
云。人行不純。或善或惡。當至人道。父母合會。精不
失時。子來應生。其母胎通。無所拘礙。心懷歡喜。父
時精下。即失中陰。則入胞胎。故勸此時但作善事。
益舍宅之威光。增土地之歡喜。舍。於中舍。息也。宅。
擇也。擇吉處而營之也。土。吐也。吐生萬物也。地。諦
也。五土所生。莫不信諦也。準長阿含。初生之人。互
相是非。地膚不現。共取粳米食之。其身麤醜。有男
女形。互相瞻視。遂生欲想。共在屏處。為不淨行。餘
人呵責。自悔過言。我所為非。即身投地。女人見其
投地不起。即便送食。故世間便有不善夫主之名。
以送飯與夫。遂名為妻。其後眾生遂為淫泆。為自
障蔽。遂造屋舍。以此因緣。始有舍名。婬泆轉盛。遂
成夫妻。有餘眾生。壽行福盡。從光音天命終。來生
此間。在母胎中。因此世間有處胎名。此夫妻舍宇
胎產之源也。土地乃護宅護身之主。既歡喜已。自
來擁護。令子母均得大安。併利益眷屬。利益有二。
生時子母無恙。初令合門懽喜。子既增隆福善。後
能昌熾門闌。夙行善者。彌增福壽。夙行惡者。亦消
其罪也。
△二作惡受殃二初直示勿殺。】
[004-0731c]


「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
屬。飲酒食肉。歌樂絃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


【殺害一事。今古同憐。無非體天道好生之心。存人
生難得之命。豈可為我口體之養。誕兒之慶。傷生
杌命。剖腹刮鱗。違天之仁。干神之怒乎。故雲棲大
師曰。生子不宜殺生。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不思
一切禽獸。亦各愛其子。慶我子生。令他子死。於心
安乎。夫嬰孩始生。不為積福。而反殺生造業。亦太
愚矣。昔周豫學士甞煑鱔。見其鞠身向上。而以首
尾就湯。剖之。見腹中有子。乃知鞠身避湯者。以愛
子之故。烏呼。雖人畜不同。愛子之心一也。何得慶
我母子之生。使彼母子抱苦就終。含悲向盡。既受
屠割。復嬰煎熬。苦痛難言。徹骨入髓。當此之時。吾
之一點仁心蚤殄。彼之無窮怨氣長存。欲求不索
報於來生。吾未之信也。廣聚眷屬等。所以慶己子
之生也。主命禁勿殺者。所以增子之福壽也。古云。
酒是和神之藥。肉為充饑之饍。古今同味。今何見
鄙。良以肉由殺命。酒能亂神。不食是理。寧可為非。
鴦掘經。佛言。一切眾生。生死輪轉。無非父母兄弟
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
故諸佛。悉不食肉。況飲酒斷智慧種。食肉斷慈悲
種。來種尚斷。安保現種之不斷乎。若遵主命之訓。
不惟消災謝過。併能集福延齡。請細思之。毋泥俗
習。歌樂如前。絃管絲竹之音。併此亦誡者。葢飲酒
[004-0732a]
食肉亂性而傷慈。歌樂管絃蕩情而逸志。既違天
地之仁德。大乖主命之慈心。減舍宅之威光。觸土
地之護意。子母不得安樂。其過也將誰歸。
△二轉
釋其意二初產時惡鬼噉血。】


「何以故。是產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
血。」


【轉釋之意。謂有惡鬼欲食腥血也。以生時在地之
血。惡露臭處。鬼魅來嬈。癎邪所中。死屍所觸。蠱道
顛鬼。各伺犯之。如四交道所墮肉段。烏鵄鵰狼各
來爭之。諸邪妖鬼。欲得兒便。周帀圍繞。亦復如是。
護淨經云。餓鬼常守捕婦女產。藏血不淨。以為飲
食。分別善惡經偈云。好調嬈老小。乞兒與病人。後
為臊餓鬼。食產乳惡露。鬼之惡業。殊可憐愍矣。

二我令土地荷護三初護令安樂。】


「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祇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
利益。」


【主命自謂。我既主人之命。人之將生。干係在我。故
先令土地荷護子母。是使其如背負物。不可失墜
一般。故云荷護。醯摩䟦陀。翻舍主。恐是護宅神名。
安樂利益者。使安隱而生。聽呱聲之報。父有添丁
之喜。家無斷火之憂。固土地之荷護。實主命之遣
令。準道藏。人間生男女時。九天玄女。遣天神於空
中稱唱奉恭。生男。唱奉一千六百聲。欲其在家之
奉親。出仕之奉君也。生女。唱恭一千六百聲。令其
[004-0732b]
歸夫家時。恭敬其公姑與夫也。奉恭欲唱。吉凶只
在片時。此之謂也。
△二不知設福。】


「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
集聚眷屬。」


【初句。點產家男女。既見產育安樂。應思安樂之故。
功由土地。便合設福善之業。以酬宅主之恩。今翻
殺害生靈。聚集眷屬。飲酒食肉。歌樂絃管。觸神之
怒。失思甚矣。先明萬曆三十三年。槐亭蔡公諱承植
守嘉興。禁諭殺牲祀神。其略曰。鬼神享用。與人間
不同。人好酒肉。便以酒肉祀神。譬如蛆蟲噉糞。便
以糞貢人。豈不得罪於人。葢神明清淨。聞人間酒
肉污穢。厭惡不暇。豈肯鑒甞。故郊祀者。止用淡酒。
承祭者。戒酒戒葷。意可知已。至於餓鬼不能飲水。
何能食肉。目連救母事可鑒已。凡祀神明。宜焚香
設齋。并誦金剛經一卷。神自鑑納。陰司極重此經。
若仍前殺牲污神。不惟無益。且遭罪譴。余謂蔡明
府。真是現宰官身。為萬鬼萬民說法了也。惜世人
不知信奉。自取過咎。奈之何哉。


△三結示殃損。】


「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損。」


【犯殃等者。經云。有夜叉羅剎。常喜噉人胎。能令人
無子。傷害於胞胎。及生時奪命。為其作嬈害。則生
子夭殤。乃由人殺害自致。非土地不護也。
△二勸
死時修善二初陳己本意二示人不會初又二初
[004-0732c]
示善惡俱超。】


「又閻浮提臨命終人。不問善惡。我欲令是命終之人。
不落惡道。何況自修善根。增我力故。」


【法句經云。命如華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古云。生則八識扶持。死則四大離散。
迅矣百齡。終歸磨滅。巡環三界。運轉靡停。故經云。
有始有終。既生則滅。誰能禁其不死耶。但臨終之
時。平時所造善惡之業。其相俱時頓現。隨業趣生。
法句云。人作善惡。殃福隨人。雖更生死。不可得免。
然在我本意。不問其生平作善作惡。俱令生於善
處。不令落於惡道也者。何況其人原不作惡。自修
施戒。彼既善根修成。令我亦增威熾。其感報之時。
必生天上人間矣。
△二明鬼神變惡。】


「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
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
本造惡者。」


【淨度三昧經云。若人造善惡業。生天墮獄。各有迎
人。病欲死時。眼自見來迎。應生天上者。天神持天
衣伎樂來迎。應生它方者。眼見尊人。為說妙言。若
為惡墮地獄者。眼見兵士持刀𥍿矛戟索圍繞。所
見不同。口不能言。各隨所作。各得其果。故知臨
終之時。實有惡鬼嬈亂。即使向行善者。尚難却其
播弄。或變作父母兄弟。伯叔姑姨。令心著愛。精神
瞀亂。鬼即以似父母等身。引入惡道。何況本造惡
[004-0733a]
者。葢世人將死。天帝行下文書。死期未到。太山鬼
神。促令造罪。令落惡道。當知即此輩播弄。更有誰
乎。故大論引分別業經。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
行善人惡處生。阿難曰。是事云何。佛言。惡人今世
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故今雖為惡。而生好處。
或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亦生好處。行善人生惡
處者。今世善未熟。過去惡已熟。故今雖為善。而生
惡處。或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亦生惡處。故俱
舍云。若人臨終。起邪見心。是人以先不善為緣。故
墮地獄。是則即使無鬼引接。尚難必其善者決生
善處。惡者定生惡處。況本造惡之人。自然引入惡
道矣。
△二示人不會二初亡者神識惛昧。】


「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
辯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


【臨終識惛者。人身中識神。或時頓去。或去有先後。
唯第八識最後去。亦何有知。涅槃云。如人捨命。受
大苦時。宗親圍繞。號哭懊惱。其人惶怖。莫知依救。
雖有五情。無所知覺。肢節戰動。不能自持。身體虗
冷。暖氣欲盡。見先所修善惡報相。如日垂沒。山陵
堆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業果亦復如是。故
臨終時。諸根黯然。識不能辯。眼耳雖在。何能見聞。


△二眷屬當為修福二初多善緣離惡道苦。】


「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
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
[004-0733b]


【當須設供者。事之要處也。譬船行險處。急宜著力。
稍有錯時。人船俱失。良由前陰將絕。中陰身起。中
陰有二種。一善業果。二惡業果。因善業故。得善覺
觀。因惡業故。得惡覺觀。隨業因緣。向受生處。五戒
經云。生死險難。實可驚怖。故須設大供養。轉經稱
名。供言大者。謂傾己資財。竭力營辦。然於供養之
際。須離謂實之心。若香若華。體是法界。能供所供。
性本真空。稱量出生。順性常住。普獻三寶。等供十
方。雖曰施財。是真法供。故名為大。念佛菩薩。若光
明疏云。觀心既然。觀佛亦爾。故言念佛。此指理觀。
今但稱名也。大品云。若有一人稱南無佛。乃至畢
苦。其福不盡。大論問。云何但空稱名字。便得畢苦。
其福不盡。答。是曾聞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苦。若
多若少供養。及稱佛名字。得無量福。故大悲經
云。若能至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於
未來世作天梵王。其福不盡。以其不盡。終至涅槃。
今既資以供經稱名之善緣。自能令亡者離三塗
惡道。變形魔鬼。不却而自退散矣。
△二少善緣除
無間罪。】


「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
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
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


【上言設供.讀經.稱名三種功德。資冥福。離惡道。却
鬼神。多福之功也。今但於佛菩薩。秪一名而已。於
[004-0733c]
經典只一句一偈而已。即能除極重五無間罪。一
偈。天竺但數字滿三十二。即為一偈。號阿耨窣覩
婆或輸盧迦波。此亦有大因緣。故臨終得聞。上品
大罪既除。其小小中下惡業。合當墮邊小獄者。當
下解脫超昇。如赫日銷霜。寧有餘愆。故華嚴云。寧
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
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
故。問。云何但聞佛名。便得道耶。答。有眾生福德淳
熟。結使心薄。若聞佛名。即時得道。如新淨白氈。易
為受色。聞佛名福。功叵量矣。主命述意竟。
△二世
尊讚勸。】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發如是大願。於生死中
護諸眾生。若未來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時。汝莫
退是願。總令解脫。永得安樂。」


【此如來讚勸之文。言大慈則同諸佛之心。發大願
則同菩薩之念。今既以佛心為心。能發如是大願。
即是佛菩薩矣。今故勸汝。凡未來世中男女臨生
死時。汝莫退救護之願。不間有罪無罪。大惡小惡。
總令解脫三塗。得在人天安樂。真不負我今日之
叮嚀矣。
△三鬼王受命二初明已擁護。】


「鬼王白佛言。願不有慮。我畢是形。念念擁護閻浮眾
生。生時死時。俱得安樂。」


【如文。
△二願生信受。】


「但願諸眾生。於生死時。信受我語。無不解脫。獲大利
[004-0734a]
益。」


【世記經。佛言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鬼神
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
死。故主命願人生時死時。慎勿殺害。應修善緣。大
集云。若修慈者。當捨身命時。見十方佛。手摩其頂。
蒙手觸故。心安快樂。尋得往生清淨佛土。故雲棲
有祭先不宜殺生。以資冥福。夫八珍羅於前。安能
起九泉之遺骨。而使之食乎。無益而有害。智者不
為也。
△二如來發本三初發遠本。】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經百千
生作大鬼王。於生死中。擁護眾生。是大士慈悲願故。
現大鬼身。實非鬼也。」


【凡論本跡。本同而跡異。葢從本垂跡。跡不異本。因
跡顯本。本不離迹。本迹雖殊。不思議一。故舉百千
劫已前為本。是與佛無二道也。今此鬼身。乃慈悲
願上所現。譬一月在天。影臨眾水。若執影為真。則
失本矣。故曰現大鬼身。實非鬼也。昔生公說法虎
丘。有一鬼現身。日來聽法。生公諭其託生。鬼答以
詩云。做鬼經今五百秋。也無煩惱也無愁。生公勸
我為人去。只恐為人不到頭。今大鬼王。經百千生。
豈非乘願力來。現鬼身而說法也者。
△二記劫國。】


「却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
安樂。世界名淨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當得成佛者。初住百界作佛也。無相者。不但無生
[004-0734b]
住異滅之相。無相亦無。故名無相。然以鬼相而成
無相。非頑同太虗。空無一物。無相即相也。以後之
無相而觀鬼相。非猙獰凶惡。示有諸怖相即無相
也。今日之鬼相。即不思議之妙有。它世之無相。即
不思議之真空。有即空故。有不可得。空即有故。空
不可名。空有既亡。中道不立。若鬼若佛。其名安寄。
若相無相。其體奚存。名號既爾。劫界亦然。孰謂鬼
神恒受駈使不安樂乎。劫劫本自安樂。孰謂鬼神
攝屬冥司。不淨住乎。界界由來淨住。孰謂鬼壽所
有日月。秪五百歲乎。佛壽不可計劫。故知以本而
驗跡。跡還同本。以因而望果。果不異因。發本之意。
妙在斯乎。
△三結度人。】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所度天人。亦不
可限量。」


【其事不可思議者。約本而歎跡也。如阿難救𦦨口
經云。其中為於主宰。統領上首之者。皆是住不可
思議解脫菩薩。慈悲誓願。分形布影。示現化身在
六道中。同類受苦。設於方便。為善知識。成熟利樂
一切有情。證大涅槃。是則主命鬼王等及閻羅
天子。亦豈實業受生。三時受苦者哉。又復應知一
切皆是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
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若了此意。則於諸聖權
實化門。思過半矣。】


稱佛名號品第九


【△大章第四明成佛因分二初示成佛正行二顯
[004-0734c]
成佛助道今初品題。】


「稱佛名號品第九」


【△二品文分三初地藏為說利益二如來許救罪
苦三大士正稱佛名今初。】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為未來眾
生。演利益事。於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
之。」


【大士特說此佛名品者。由前來多番說稱念佛菩
薩名。不問有罪無罪。悉皆消滅。得生人天。乃至畢
苦。今故略出十名。以為杓音標鵠。次顯多佛。以至沙
河也。為未來眾生有二意。一體佛天宮付囑之心。
二顯己南洲救拔之念。佛慈未艾。我願無窮。良由
過去者已獲超淪。現在者今沾至化。唯是未來眾
生。罔知出要。偏造惡緣。若不垂超脫之方。乃甘與
淪胥之苦。如詒厥孫謀。所慮深遠。故云為未來眾
生演利益事。利益有世間.出世間之不同。及藏.通.
別.圓之不等。今是出世上利。圓教果益。然言於生
死中得大利益者。夫論生死。乃眾生大患。如佛說
四不可得經。佛言。世有四事。不可以護致。一曰年
幼。顏色煒燁。眾人愛敬。一旦忽耄。頭白齒落。欲使
常少不老者。終不可得。二謂身體強健。謂為豪強。
疾病卒至。眾患難喻。欲免常安無病。終不可得。三
謂欲求長壽。五欲永存。非常對至。如風吹雲。冀念
長生。終不可得。四謂父母兄弟。恩愛榮樂。宿對卒
[004-0735a]
至。如湯消雪。欲求不死。終不可得。古今以來。天地
成立。無免四難之患。以斯四苦。佛興於世。今欲
脫此四苦。莫過稱佛名號之利益矣。大經云。假使
一月常以衣食供養一切眾生。不如有人一念念
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之一。假使鍛金為人。車馬運
載。乃至眾寶。各滿百數。以用布施。不如發一心向
佛。舉足一步。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以故東土倡
始於遠公。西京大盛於善導。吾祖疏觀經而論十
疑。四明鈔妙宗而修大悲。永明萬善同歸。慈雲二
門要行。展轉沿習。代不乏人。至明萬曆間。雲棲和
尚出。德業充符。聲名洋益。純提淨土。戶曉家傳。葢
由此法門。能橫截惡道。直造本源。是故西天東土。
咸稱異妙方便。功德不可思議。誠非餘行可及。然
須諦信不疑。精勤無間。行住坐臥之中。春夏秋冬
之內。穢心滌蕩。淨念聯綿。有不脫苦超昇者。佛祖
皆為誑語矣。故今地藏說此救世妙法。令未來眾
生。出苦有方也。
△二如來許救罪苦二初敦逼速
說。】


「佛告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
眾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


【初述所說事。謂汝欲救六道眾生。起此無緣同體
慈悲。誠拔苦之要門。乃利生之妙術。神丹點銕。至
理革凡。功德巍巍。誠難思議。汝欲說者。今正是時。
如來化緣將熄。滅度靡常。不此申救。更待何時。故
[004-0735b]
敦逼其速說也。
△二讚慰無憂。】


「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
眾生。」


【此示敦逼之意。涅槃。奘三藏翻圓寂。德無不備稱
圓。障無不盡稱寂。肇公云。泥洹盡諦者。豈直結盡
而已。則生死永寂滅故。謂之盡矣。然吾即涅槃句。
人不忍聞。如遊行經。天人等皆歎言。如來滅度。何
其駛哉。世尊滅度。何其疾哉。大法淪翳。何其速哉。
羣生長衰。世間眼滅。譬如大樹根拔。枝條摧折。又
如斬蛇。宛轉迴遑。莫知所湊。是時諸天。亦復皆於
空中。徘徊騷擾。悲號躃踊。是也。然機薪既盡。孰能
留應火之不亡耶。使汝早畢是願者。亦縱辭也。大
士之願。何能蚤畢。甚言此法之妙。縱吾即入涅槃。
縱使汝早畢是願。吾亦不憂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矣。何也。有此稱名之法。人人可不墮苦。竝趣人天
修行。終至成佛無疑。能體佛心而達佛意。善繼志
而述事者。莫過我地藏慈尊矣。故許令速說而讚
慰之也。
△三大士正稱佛名二初稱名二結益初
分二初別出十名自為十一無邊身佛乃至第十
大通山王佛今初為二初稱名二顯益下九例此。】


「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
世。號無邊身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暫生恭
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況塑畵形像。供養
讚歎。其人獲福無量無邊。」
[004-0735c]


【佛佛皆指過去者。自地藏發心已來所值之諸佛
也。凡所舉佛名。皆後遠於前。顯己發心。遠且久也。
有佛出世四字。慶幸之語。觀經疏云。若佛出世。方
能闡智慧日。識三寶之光明。開甘露門。知十號之
妙味。因說生解。於寶適悅。故喻如優曇華。時一現
耳。無邊身者。三身皆有此意。唯識論云。一自性身。
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
平等實性。即自性身。亦名法身。此法身之無邊也。
又云。自受用身。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習無量福
德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此報身之無邊也。華
嚴云。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應。即應身。一切。即
無邊。此應身之無邊也。故知三身即一。一即三身
也。下顯益。男子女人。標能聞機。初聞佛名。暫生恭
敬者。暫謂歷時不久。生謂當下發心。恭謂束身翹
仰。敬謂心無異緣。即此一念微解。無非本性佛法。
故於暫生恭敬心中。早已成名字佛。超越四十劫
生死重罪。復奚疑哉。然此聞名暫敬。但得理性初
開。便能超極重罪。又何況塑畵形像而嚴餝之。陳
羅香華而供養之。梵唄功德而讚歎之。其人所獲
之福。自然量不可測。邊莫能窮。唯佛與佛乃能知
見耳。
△二寶性如來。】


「又於過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若有男
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歸依。是人於無上
道。永不退轉。」
[004-0736a]


【恒河沙劫。較前更多矣。寶性者。蓮華面經云。諸佛
如來。是眾生寶。寶有七種。而金寶居首。真諦釋金
四義。一色無變。二體無染。三轉作無礙。四令人富。
以譬法身常淨我樂四德。乃性寶也。顯益中。聞是
佛名。一彈指等者。三乘之士。歷僧祇劫而功行無
成。念佛之門。於彈指頃而位階不退。異哉奇功也。
發心歸依。希有經。廣較三歸功德。云教四天下。及
六欲天。得四果。不如三歸依功德多。故增一阿含。
佛說偈云。諸有歸依佛。不墮三惡趣。盡漏處人天。
便當至涅槃。此憑自性佛寶。以歸寶性。故於無上
之道。永不退轉。此唯約圓教。纔聞佛名。以根利故。
或超入十信。即淨六根。或頓入初住。開佛知見。故
位不退。從初信至七信。見思麤垢。任運先落。見圓
真諦理。行不退。在八九十信。入假位中。起四門諸
行。斷內外塵沙。備俗諦理。念不退。在圓初住去。念
念進趣果海。任運流入真源。故智論云。無生忍法。
即是阿惟越致地。若約得意為言。名字即佛。橫具
三不退云云。問。纔聞寶性佛名。彈指發心歸依。何
能於無上道。得永不退轉耶。答。北齊悟中論。而頓
入初住。南岳證法華。而位登十信。其例可識。奚復
疑斯。準觀經疏引涅槃云。一切眾生即是佛。如貧
女舍寶。眾物具存。力士額珠。圓明頓在。但未遇智
者點示其處。日受貧窮之厄。時懷失珠之憂。纔聞
指示。即知本有。貧女發藏。受用靡窮。力士見珠。歡
[004-0736b]
喜無量。故知眾生解後。與佛毫無差忒。永不退轉。
自應仰信也。
△三波頭摩勝如來。】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
人。聞是佛名。歷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
中。何況志心稱念。」


【波頭摩。亦名鉢特摩。此云紅蓮華。勝者。佛地論云。
四蓮。以紅蓮為勝。故央掘云。第一鉢曇摩。清淨柔
輭義。塵水所不污。是故稽首禮。顯益中。千返生六
欲天中者何。以蓮華處泥不染。出水恒芬。表聞名
者。雖生欲天。實不著麤弊五塵。以解離聞性本空。
生天亦寂。以空處即假。權示天身。以度實生著欲
之者。聞名尚爾。況志心稱念者乎。他日必證波頭
摩勝矣。佛蓮千瓣。表千法明門。故云千返。
△四師
子吼佛。】


「又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師
子吼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念歸依。是人
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


【長阿含十六。佛告迦葉婆羅門云。所謂師子者。是
如來至真等正覺。於大眾中。廣說法時。自在無畏。
故號師子。汝謂如來師子吼時。不勇悍耶。勿造斯
觀。如來師子吼。勇悍無畏。故云。譬如師子吼。蠕動
皆怖畏。如來震法音。降伏諸外道。則佛號師子吼。
正取說法之相也。故今一念歸依。便得遇無量諸
佛。各與摩頂授記。將來必得種智。說法如師子吼。
[004-0736c]
其有聞者。或喜或怖。穴處者隱縮。水居者深入。山
藏者潛伏。廐象振鎖。狂逸而去。鳥飛空中。高翔而
遠逝矣。
△五拘留孫佛。】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拘留孫佛。若有男子女人。聞
是佛名。志心瞻禮。或復讚歎。是人於賢劫千佛會中。
為大梵王。得授上記。」


【拘留孫。梵名也。此云所應斷此約五住二死。斷處立名。又翻作
用莊嚴此約修因證果為名。此非賢劫第九。減至六萬歲時
出世之佛。準萬佛名經。有無量七佛之名。若謂下
有賢劫之語。應是賢劫首佛。則於上過去之言既
妨。復於下恒沙之劫有礙也。顯益中。聞佛名屬意。
是顯正因佛性。瞻禮屬身。是顯緣因佛性。讚歎屬
口。是顯了因佛性。由此三因種緣。故於賢劫千佛
會中。皆為大梵天王。修四等心。行業清淨。普為三
有。請轉法輪。故於佛佛之下。親受上妙之記。即以
梵身。成大覺果。法苑曰。今據賢劫一代。分為壞空
成住。就此今住劫。有千佛出現。三佛已往。今是第
四。依立世阿毗曇論。十一劫是未來。八劫是過去。
今釋迦佛。當第九劫內成佛。問。此賢劫中。成壞空
劫。佛不出世。唯取住劫。此住劫中。未來唯十一小
劫。何得頓有九百九十六佛。一時出世耶。答。實如
所難。會意稍難。今依二經。略知途路。藥王藥上經
云。佛言。我曾往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
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歡喜。復教它人。
[004-0737a]
令得聞持。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異口同音。一心
敬禮。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其前千人者。
華光佛為首。下至毗舍浮佛。於莊嚴劫得成為佛。
過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孫佛為首。下至
樓至如來。於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佛者。日光如
來為首。下至須彌相佛。於星宿劫中。當得成佛。若
依佛名經。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毗婆尸如來。過
去三十劫。有佛出世。名尸棄如來。即此劫中。復有
佛出世。名毗舍浮如來。問。此九十一劫。為大。為小。
答。是大劫也。何以得知。依舊婆沙論云。釋迦菩薩
因地。從毗婆尸佛以來。種相好業。至今第九住劫。
以經九十一大劫。故舊俱舍論云。由禮底沙佛。精
進力故。即得超九大劫。究竟成佛。故知九劫既大。
餘九十一劫。寧不是大耶。既是大劫。故千佛出世。
無所疑也。又依立世阿毗曇。二十住劫中。過去八
劫。已有三佛出世。釋迦當現在第九劫出世。即以
前九劫。已有四佛出世。未來猶有十一劫。焉知不
有多佛出世。準此義意。縱是小劫。多佛出世。亦自
無妨。良由眾生根有強弱。故感見不同。恐後賢致
疑。略示梗槩耳。
△六毗婆尸佛。】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尸。若有男子女人聞是
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毗婆尸。亦名維衛。此云勝觀。俱舍論云。三無數劫
滿。逆次逢勝觀。此由釋迦於勝觀佛。初種相好故。
[004-0737b]
然若以此為過去莊嚴劫千佛中之後三佛。則拘
留孫為賢劫中之首佛。更無疑矣。須知應依前論。
不可近指。以毗婆尸佛甚多。安可專指釋迦種相
初逢之勝觀也。顯益中。聞是佛名。即不墮三惡道。
此非易事。準論。釋迦世尊。初阿僧祇。從此常離女
身.及四惡趣。準玅玄釋籤。第三僧祇。始離五障。方
乃不墮。常生人天者。如戒疏。初僧祇。得五種功德。
一生人天。二生貴家。三男身。四根具。五知宿命。文
句云。不生三惡。位不退。不生邊地。諸根完具。不受
女身。即行不退。常識宿命。即念不退。故知不墮
惡道。常生人天。誠非易易者。今圓根最利。故纔聞
佛名。即解自性。故能頓得。人天勝妙樂者。詳長阿
含世記經。雖生人天。唯以法喜禪悅為樂。如大莊
嚴論。佛說偈云。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
一親。涅槃第一樂。此乃受即不受。無受即受也。

七寶勝如來。】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恒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
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
上。受勝妙樂。」


【梵名囉怛曩毗婆。囉怛曩。翻寶。毗婆。翻勝。寶之勝
者。必是何物。華嚴云。如海中有四珠。一切眾寶。皆
從之生。若無此四珠。一切寶物。漸就滅盡。諸小龍
神。不能得見。唯娑竭羅龍王。密置深寶藏中。此深
寶藏。有四種名。一名眾寶積聚。二名無盡寶藏。三
[004-0737c]
名遠熾然。四名一切莊嚴聚。此雖寶中之勝。然是
世寶。次第以對常樂我淨出世之寶。此之四德。唯
佛與佛。乃能證得。如娑竭羅龍王。密置寶藏是也。
餘人未證。如小龍神。不能得見是也。此四德出生
不貲。如一切眾寶。皆從之生是也。故光明玄云。如
世珍寶。凡情所貴。乃則如理究竟可貴之寶。名於
凡情可重之寶。故佛號寶勝也。顯益。大意如前。光
明流水品。十千魚得聞寶勝之名。尚盡生忉利。況
男女聞名。寧有不得勝妙樂者。
△八寶相佛。】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寶相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
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


【佛名寶相者。亦約相寶。以譬性寶。華嚴云。又大海
中。有四熾然光明大寶。一名日藏。二名離潤。三名
火珠。四名究竟無餘。若大海無此四寶。四天下金
剛圍山。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悉漂沒即大論所謂消水珠
是也。日藏。表大圓鏡智。離潤。表妙觀察智。火珠。表平

等性智。究竟。表成所作智。若如來法海。無此四智
饒益眾生。三界六道。悉皆漂沒。故大師云。無去無
來。法性實相。實相尊貴。故名寶相是也。顯益中。聞
佛名已。生恭敬心。則身不瞻禮。口不讚歎。審矣。而
男女輩。不久之間。得阿羅漢果。功德深矣。若約三
藏論。如經。日藏光明。能變海水為酪。今謂世第一。
十五心見道。十六心入須陀洹果。轉賢為聖。正如
變水為酪。離潤光明。能變海酪為酥。今言見道後。
[004-0738a]
起於修道。斷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盡。入斯陀含。
正如變酪為酥。火珠光明。能然海酥。以三果斷欲
界後三品思盡。永不來欲界受生。正如燒然海酥。
究竟無餘光明。能然海酥永盡無餘。以四果斷上
下五分俱盡。無復餘思。永不受後世之生。正如然
海酥永盡無餘矣。今約藏教以對圓位。則初信至
七信。三界見思任運斷盡。與藏教第四果阿羅漢
齊。故妙玄云。同住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
則劣。正斯之謂。今本約圓為正。所以先約三藏小
果者。欲開藏教之阿羅漢。成圓佛之阿羅漢果也。


△九袈裟幢佛。】


「又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袈裟幢如來。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此約莊嚴標相。以彰佛德洪名。心地觀云。袈裟。即
是如來寶幢之相。著袈裟時。生寶幢想。能滅眾罪。
生諸福德。猶如良田。能善增長菩薩道故。猶如甲
冑。煩惱毒箭不能害故。以如來因修萬行。致此果
德莊嚴。故男女聞名。頓超百劫生死之罪。
△十大
通山王佛。】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大通山王如來。若有男子女
人間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廣為說法。必成
菩提。」


【山王。即須彌山。七金環拱。峙立海中。故特稱王。大
者。高八萬四千由旬。通者。光明四面照映。此喻報
[004-0738b]
身佛也。小般若云。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是身
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大師云。此即非果而果。因
大故果大。得法五陰。成就法身。故言大如須彌。以
譬性色。色大故。般若大。如山大。神亦大。習果既圓。
報果亦滿。故言大身。則大通是般若因。山王是報
身果。四智究竟莊嚴也。顯益中。凡有聞此佛名者。
得遇恒河沙佛為說法者。因聞大通之般若。故感
諸佛為說般若。令全性以起修。既聞山王之果體。
故感諸佛授記。令從因而至果。聞一佛名。而得修
性一如。因果成就。佛力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
議矣。
△三總指諸佛。】


「又於過去有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名王佛.智成
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
說佛。」


【淨月者。佛真法身。猶若虗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月喻佛身。法身如空。心光皎潔。從真垂應。影現水
中。此明三身一體也。
○山王。梵名勢禮捺囉惹。此
云山王。大方等陀羅尼經。華聚菩薩讚佛云。世尊
金色如金山。猶如日光照世間。能拔一切諸苦惱。
我今稽首大法王。同。
○智勝。即一切種智。大品云。
薩婆若秦言一切智相是聲聞.辟支佛智。道種智是菩薩
智。一切種智是諸佛智。以一切種類相貌皆知。故
於諸智稱勝。
○淨名王。五住二死淨盡淨。自在故。
立此勝稱集一切福德三昧經。東方去此三十二剎。國名普無垢。佛號淨名王。釋迦於久
[004-0738c]
遠阿僧祇劫。為最勝仙。從聞集一切福德三昧。後生彼國。今得成佛

○智成就。以權
實二智悉成就故。
○無上者。尊極之號也。有所斷
者。名有上士。既無所斷。名無上矣。如佛說無上處
經云。若眾生於佛無上處。起信向心者。於天人中
得無上果。
○妙聲。正法念云。山谷曠野。其中多有
迦陵頻伽。出妙音聲。如是美音。若天人緊那羅等。
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故曰妙聲。
○滿月。月面
二佛。大意相同。如經云。如十五日月。圓滿具足。眾
星中王。最上最勝。佛面清淨圓滿。亦如月耳。有如
是等不可說佛者。不復具出劫數。及聞名利益。故
總結之。則知地藏自發心來。迄至今日。其所值如
釋迦者。各各付囑度脫。亦如今日天宮。不可得而
思議矣。稱名竟。
△二結益二初生時稱名益又二
初約一多況益。】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
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夫道與俗反。名與實乖。得其趣者。玄會幽理。何以
然耶。如俗中祖考。不許述其名字。而法門佛名。稱
揚獲福無量。良以諸佛如來。大慈愍物。降靈在俗。
濟度為先。有心希仰。無不蒙益。或以口稱。或以心
念。或以身禮。三業加敬。三毒清涼。漸拔有根。出於
界繫。有斯大德。稱者得福。彼流俗者。與上相違。十
輪云。若念一佛。則見一佛。若念多佛。則見多佛。若
念小身佛。則見小身佛。若念大身佛。則見大身佛。
[004-0739a]
若念無量身佛。則見無量身佛等。故以一佛。況多
名也。
△二約生死得利。】


「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


【圓澄法師云。六道凡夫。三乘賢聖。性覺寶光。各各
圓滿。本不名諸佛。亦不名眾生。但此心不守自性。
隨迷悟之緣。作業受苦。名曰眾生。修道證真。遂名
諸佛。佛愍眾生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猶是稱法界
性。說念佛門。儻得其門。則等諸佛於一朝。不得其
門。則徒修因於曠劫。故凡眾生於生死時。果能念
佛。或一佛。或多佛。各自得諸大利。終不墮於惡道。
但此是大士所值之佛。親承供養。得諸利益者。然
諸經論。唯讚西方阿彌陀佛。接引娑婆。願力偏重。
是以普賢行願。獨指彌陀為至。若人於生死時。果
能真誠稱念。感應尤多。所謂不動步而歸淨土。安
俟階梯。非思量而證彌陀。豈存言念。悟迷只在自
心。超沉豈由他法。諦信力行。自見功程耳。
△二臨
終稱名益三初示稱名滅罪。】


「若有臨命終時。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
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銷
滅。」


【乃至一人念一佛名者。此從多人多佛。略至極少
也。大悲經云。一稱南無佛名者。以是善根。入涅槃
界。不可盡也。更何疑五無間罪之不銷耶。極重逆
罪既銷。餘之中下業報。豈不悉滅哉除者。去之也。非聽除而不
[004-0739b]
銷也。昔大智律師。發願常生娑婆。作大導師。復見慧

布法師云。方土雖淨。非吾所願。由是於淨土門。略
無歸向。見修淨業。復生輕謗。後遭重病。神識迷茫。
頓覺前非。深自剋責。仍覽天台十疑論。初心菩薩。
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又智論云。具縛凡夫。
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
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傅枝。自是盡棄平生
所學。專尋淨土教門。十餘年來。未甞暫捨。又唐法
照大師。往五臺竹林寺。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為
眾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智識淺劣。佛性心
地。無由顯現。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文殊曰。諸
修行門。無如念佛。我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又問。
當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願力難思。
汝當繫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說已。為照摩
頂而退。慧日法師求黑觀音。感現光相。所說略同。
故念佛一門。斷斷不可不信也。
△二釋滅無間疑。】


「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
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銷滅。」


【疑云。無間業重。何得一人稱一佛名。即得銷滅耶。
如增一經云。眾生三業造惡。臨終憶念如來功德
者。必離惡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以念佛
故。亦得生天。故知無間罪業雖重。經劫難出。承臨
終念佛之力。則倒惑不起。法性現前。故能滅也。故
華嚴經云。設聞如來名。及與所說法。不生信解。亦
[004-0739c]
能成種。況今眷屬。信心為稱佛名。豈有不滅者乎。
譬如師子筋為琴絃。一奏。一切餘絃悉斷。亦如牛
羊驢馬諸乳。同置一器。若以一滴師子乳投之。悉
化為水。今既行菩提心。為其念佛。銷滅重罪。何俟
致疑。
△三況自稱福罪。】


「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此況結者。正勸人自念為勝。以它人代念。滅罪尚
爾。何況自念者哉。故大論二十四問。臨終時少許
時心。云何能勝終身行力。答。是心雖少。而力猛利。
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猛健。
故勝百歲行力。是後心。名大心。以捨身及諸根事
急。故念佛時。罪皆成福。如耆婆攬草。無非藥者。普
能愈病。釋摩男所執一切砂礫。皆變為寶。全心滿
日。無非佛境。所觀罪福。即是實相。既純實相。覓罪
福了不可得。復何論有量無量耶。今且順俗。故言
自稱自念。獲福滅罪。尤勝於前倍倍矣。】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中科注卷之四
[004-074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