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70 四教儀備釋-元-元粹 (X)


No.977


天台四教儀備釋上
苕谿沙門 元粹 述


「天台四教儀 高麗沙門」


【天台山乃智者幽棲行道之地以處命人也雖吾
祖生緣得道垂化示寂不在此山蓋為符定光懸
記兼展平生志願故事載別傳此山上應三台故
名天台舊亦名南嶽俗諺亦稱天梯如輔行一十七
釋教者效也亦詮理化物為義也教有化儀化法
只言四教者通名立題義攝兩種別文云八教合
二四以標之耳儀式也舊據釋籤金錍二文以明
立題今皆不用高麗東夷之國名沙門乃釋氏之
通稱此翻勤息勤行眾善止息諸惡故又沙門復
以釋為姓者始自晉安法師增一云四河入海同
一鹹味四姓出家皆名為釋顯性錄立四句料簡
云一是沙門非釋氏出家外道二是釋氏非沙門
在家釋種三是沙門是釋氏兩土之僧四非釋氏
非沙門兩土之俗。】


「天台智者大師亦名五味。」
[001-0608c]


【煬帝居藩邸稱晉王從吾祖受戒師謂王曰大王
迂遵聖禁宜號總持王云師傳佛燈宜稱智者具載
別傳判釋者妙樂第一云化儀四教是判教之大綱

化法四教乃釋義之網目罄無不盡者一大藏教
判釋無遺矣舊於此辨提謂攝屬彼經雖明人天
戒善亦三藏收具見玄籤第十云云華嚴時從經
題立名因行如華莊嚴果德具云大方佛華嚴經
此人法喻三具足更有單三複三謂七種立題如
妙宗第一云云鹿苑亦曰柰苑亦名仙苑如來昔
生垂化之地緣載輔行云云阿含翻無比法玅玄
十一云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義雜明諸禪
定長破外道而通說無常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方等從事法立名四教並談曰方四機普益曰等
乃調斥之方等也若行法經稱方等典就理得名
如釋籤云此以理等名方等典非謂生酥調斥之
方等止觀又以四門入清涼池曰方所契之理曰
等此約行理合釋今方等時非後二種維摩詰翻
淨名亦無垢稱思益梵天所問經楞伽翻不可往
楞嚴翻健相三昧翻調直定亦云正受金即法身
光即般若明即解脫勝鬘夫人乃波斯匿王女摩
訶翻大多勝般若翻智慧般若五不翻之中一如法數摩訶般
涅槃那飜大滅度如來四十九年說法總成五時
頌曰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
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此是別五時更有通
[001-0609a]
五時收經如妙玄第十二十六。】


「言八教者然後出藏通別圓。」


【不從漸來直說於大時部居初故名頓教中間三
味次第調停引小向大故名為漸不思議力一音
異解互不相知名秘密教聞小證大聞大證小得
益不同名不定教經律論三含藏法義條然不同
名三藏教三乘共行利根菩薩通別通圓故名通
教獨菩薩法次第斷證別前藏通別後圓教理智
斷行位因果一切圓融故名圓教。】


「第一頓教者約教名兼。」


【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寂滅三惑究盡二死
永亡三惑亦名五住謂見思為四住塵沙無明為
一住同居名分段生死方便實報名變易生死四
十一位者圓教分真住行向地等覺也妙玄亦云
四十一地蓋華嚴列眾菩薩雖多舉地位以總攝
如朝廷文武雖多總曰百僚舊據四念處文前無
十信後無等覺為難者誤以部中談位難經前列
眾也八部者天夜叉乾闥婆阿修羅
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總結
也須喻月者智德漸圓惑暗究盡乃成斷德云云
盧舍那翻淨滿亦名光明遍照此華嚴教主於道
樹下現起尊特修多羅翻契經契理契機也十二
部之總名亦別為十二部中第一龍鬼等得預法
會以乘急戒緩故法華文句二二十三準涅槃開四
[001-0609b]
句如常說。】


「此經中云如聾若啞等是也。」


【日出等者妙玄第一明三照准舊譯華嚴二十九
寶王如來性起品譬文有四合法有五今家合四
為三演三成五以對涅槃十三聖行品相生五味
又妙玄第十引法華信解品文用對五味併圖于
下。




十二部經頌云。


「 長行重頌并授記
 孤起無問而自說


「 因緣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俱成十二名
 廣如大論三十七


妙玄云大小各具十二部但小乘中說非大乘之
義別讓三存九小乘灰斷無方廣經說必假緣無
無問自說雖有授記記作佛少又論大乘九小乘
十一部為緣別說具在玄文文六十七信解品譬喻周
[001-0609c]
後四大弟子具領五時文也即遣旁人等說華嚴
教以擬宜也如加被四菩薩說住行向地四十位
法慧說十住功德林說十行行金剛幢說十向金
剛藏說十地具如釋籤第十聲聞在座如聾若啞
謂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見舍那身以不見故
不能讚歎故如聾啞此同妙玄第一云頓說本不
為小小雖在座如聾如啞然準妙玄第十華嚴初
分永無聲聞後分則有此似前分有聲聞者別行
疏記云以後顯前機未堪大文下十五昔慧覺謂前分
雖無形服有根性聲聞釋歎者誤矣。】


「第二漸者事六度等教。」


【初中終三漸之始寢大施小也約佛意則寢於法
華據化儀則寢於華嚴處說不動而遊身論脫珍
著弊文互顯耳又不動而遊者妙應無謀大小異
見如人覩月東西各行皆有月隨月實不往舍那
尊特智定莊嚴故譬珍御丈六應身忍生法惱故
譬弊垢謂丈六佛著二忍衣時人以衣長丈六為
難者非兜率翻知足六欲并梵世七天之中有內
院外院菩薩居內院而降神也摩耶翻天后化乘
白象貫白日精自右脇入正慧託胎也大乘則乘
旃檀樓閣等出胎四月八日右脇降誕備載瑞應
經納妃有三一瞿夷二耶輸三鹿野耶輸生子名
羅睺羅出家等者頌云。


「 十九逾城六苦行
 五歲遊歷三十成
[001-0610a]
 說法度生五十年
 是則共當八十壽


菩提翻道草座者因果經說帝釋化為吉祥童子
以草施佛坐以成道木樹草座皆表三藏詮生滅
故劣應者對大乘勝應說也五人者頌云。


「 頞鞞䟦提并俱利
 此三屬在父之親
 陳如十力母之親
 初轉法輪先度此


諸文異出今圖而會之。




文句第五與涅槃疏應法師眾經音義同以摩男
俱利為第五一人文句第一却云䟦提亦摩男今
謂摩男翻大名恐是長子之通稱以䟦提是甘露
飯王之長子出本行集俱利是斛飯王之長子故二人
互得稱摩男也不然恐文句別有所出釋籤却沒
陳如開俱利摩男為二人當俟尋考未敢臆說諦
度三下文具明事者三藏實有不即理故此且示
小始垂化事迹非論八相然大小八相降魔存沒
舊說大無降魔了魔即法界故小無住胎不談常
住故今謂不然華嚴五十八列降魔相豈小乘耶
又魔即法界圓教可爾通別如何當知經論存沒
祇是隨機異說耳小八相如四教義大八相如起
[001-0610b]
信論。】


「若約時則日照幽谷出九部修多羅。」


【舊譯經二十九卷中以一切大山及金剛寶山合
譬三乘對於鹿苑今云幽谷者亦準經結文云譬
如日月出現世間乃至深山幽谷無不普照
二部出九部者意明相生其實九部亦從佛出。】


「信解品云即破見思煩惱等義也。」


【二人者約法則諦緣約理則真俗約人則聲聞緣
覺也不修相好故云憔悴無力無畏故無威德徐
語者文句云大教明理真實故云疾走往捉小教
明理迂隱故云徐語二十年者用八忍八智斷見
合為一無礙一解脫用九無礙九解脫斷思總成
二十餘如文句第六。】


「次明方等部故言對教。」


【方等逗大逗小以大斥小以圓訶偏雖四教俱說
收經甚廣然論部意正為小機釋籤云雖兼斥大
正在斥小故令小根恥小慕大故今云對半說滿
也纔證小果便堪彈斥未必須待十二年後後因
維摩示疾毗耶佛命弟子詣彼問疾故皆述昔被
彈辭不堪往室中更有禮座去華等事廣如彼經
半滿字者涅槃第五云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心常
愛念將詣明師懼不速成尋便將還以愛念故晝
夜殷勤但教半字而不教誨毗伽羅論良由其子
力未堪故毗伽羅翻字本即滿字也。】
[001-0610c]


「若約時則食時心漸淳淑。」


【食時則辰時也毗羅三昧經說四食時早起諸天
日中佛食日西畜生日暮鬼神今當諸天食時子
信父者得果不虗父信子者聞大不謗互相體悉
信者順也聞大為入住小名出本處草庵喻小涅
槃四明云入見尊特功由業識教未開故且住草
庵於此會中得通教益三索之中當機索也若論
部意不復須藏為橫來機而重說耳故前云逗大
逗小。】


「次說般若正說圓教。」


【方等彈斥共義稍疎今此般若正當共部故有共
般若有不共般若然論部意如輔行云旁用通教
正用別圓加於二乘密成別益文十二十五又釋籤云
前於方等義已成通故至般若唯須此二別圓明不
共者說部意也意雖不共猶有方等新受小者至
此須通亦有衍門傍得小者是故兼用文三十三今約
偏圓對論故云帶通別二正說圓教若仁王般若
有四無常偈義似三藏者彼明助道非部正意。】


「約時則禺中時總名為漸。」


【禺中者巳時也禺亦作隅長者具十德如來具十
號金喻別教理銀喻通教理般若明理不出此二
般若中圓亦別理攝珍寶者勸學中明一切法門
倉庫喻定慧包藏多少則廣說略說自行宜取化
他應與空生須菩提也亦翻善吉亦善現解空第
[001-0611a]
一身子舍利也亦翻鶖子智慧第一般若空慧加
被二人轉教菩薩加於可加也三索之中此當情
索。】


「第三秘密教者故言秘密教。」


【隱密赴機互不相知故云秘密不同法華真秘稱
為秘密般若中諸天子嘆云我見閻浮提第二法
輪轉今轉似初轉大諭六十五釋諸佛法輪有顯
有密初轉聲聞見八萬諸天得無生忍陳如得初
顯露教攝諸菩薩見無量阿僧祇人得二乘無量阿
僧祇人得無生忍等此是秘密廣如釋籤第一二十一
引三輪者摧碾業惑為義亦曰三密或為此人說
頓等者妙玄第一約十方此座一人多人示相須
者當撿且秘密何以得傳耶如妙樂云秘密不傳
者降佛已還非所述故尚非阿難能受豈弘教者
所量又阿難非不傳秘覆機之密非所傳耳故秘
密所用全是顯教是故傳秘只名傳顯文一十八覆機
妙用故不可傳用已敘出得以傳之矣此教之體
以頓等七教為當體真中二理為所依。】


「第四不定教者故言不定教也。」


【一音之為教也有小有大通因通果有當分有跨
節有顯有密有定不定今不定一音該乎大小是
果人所用故使於漸得頓益於頓得漸益然益不
定自屬機邊何云不定教耶教本被機因教獲益
堆功歸教教成不定矣此由機緣宿種不同於頓
[001-0611b]
有漸種於漸有頓種故得聖教不定被之對前秘
密今是顯露不定人相見法共聞得益有殊耳古
師指一經一處為偏方不定教今家不爾一時一
說一念之中備有不定釋籤第一二十二云乳中約
圓別相對以辨不定酪中教門雖無二別乃與乃
八萬對生酥熟酥三四對辨其意可見故知不
定徧前四味又大經或時說深或時說淺應問即
遮應遮即問及置毒發毒之喻皆不定教相此教
亦以藏等四教為當體真中二理為所依。】


「然秘密化儀四教齊此。」


【化儀齊昔不通法華若釋籤第一云秘密橫被無
時不徧者且約方等對前二時為言考之自見又
釋籤第十云五味則一道豎進味味有半滿相成
復於味味皆有秘密及以不定文二十五彼約五味對
半滿以論相成故玄文云雖復俱遊五味半滿俱用行藏
得所若華嚴唯滿不半乃至法華廢半明滿半有
成滿之功也非謂五味各有半滿又云味味皆有
秘密不定者且據大途言前四時耳或顯密相成
則以昔時秘密不定成今法華是顯非秘是定非
不定矣昔據二籤文設難致有異解今直示彼意
讀者審之若妙玄六二十引大論云餘經非秘密法
華為秘密釋籤七十三解云非八教中秘密但是前
所未說為秘開已無外為密。】


「次說法華又言會三歸一。」
[001-0611c]


【妙法難解取喻蓮華華果同時權實體一復有三
義一為蓮故華喻為實施權二華開蓮現喻開權
顯實三華落蓮成喻廢權立實權謂四時三教三
謂三乘人也今悉開會無非佛乘又開已唯實無
權可論義當於廢此是迹門更有本門拂迹顯本
對喻可知又迹門與諸經有同有異圓詮雖同兼
帶異也本門與諸經一向異諸經永無久成壽量
古德云理冠羣經事高一化良有以也。】


「言權實者名通今昔獨得妙名良有以也。」


【權實者權謂權謀暫用還廢實謂寶錄究竟指歸
能詮則前三為權圓教為實所詮則真權中實名
通今昔者昔經實妙權麤今經開麤即妙義非一
槩意各有歸故云不同鹿苑但麤唯一藏教妙玄
云鹿苑三麤鷲頭一妙約人論耳兼但對帶別對
四時亦可昔部通云兼帶舊立部帶教不帶等四
句收經今所不取獨得稱妙者有相待妙有絕待
妙由開顯故有異昔經故妙樂一云顯實語通開
權局此問昔部圓教更不須開妙樂何云圓人初
心謂圓隔偏須聞開顯諸法實相答聞佛開權
隔偏情落非開圓也又妙樂云今經是圓復須開
顯者謂圓能開權耳。】


「故文云世間相常住理一。」


【為實施權不二而二開權顯實二而不二故人理
教行四皆名一光宅先立四一謂教人因果今家
[001-0612a]
立行一收彼因果謂行始為因行終為果加理一
以成四也不明理一法無歸趣文句第四云無二
者無通教中半滿相對之二無三者無三藏中之
三乘又無般若所帶故無二無方等所對故無三
經中又云無有餘乘即華嚴之別及圓入別也道
即能通故名行一世間相常住者相即實相故
經中正直等二句乃釋迦章教一之文說故屬

教今取道義為行也。】


「時人未得法華妙旨故致誹謗之咎也。」


【迹門三周開顯初法說周重舉四時之權會三乘
歸一乘身子上根得記次譬說周明三車一車譬
前法說四大弟子設窮子喻獲得家業中根信解
作佛也下周因緣明十六王子下種中間調停今
得授記有化城寶所之喻下根千二百聲聞等獲
益人不見之故致誹謗。】


「約時則日輪當午出法華。」


【周禮一尺五寸土圭立八尺之表夏至午時以測
日影求地之中以建國宋嚴觀二師與大史官何
承天用此法測日影以定中國表北得影一尺五
寸與土圭等地上餘陰一寸天上千里則知中印
度方為地中今云罄無側影據印度言之耳涅槃
經文本無出法華之語但云出大涅槃故後特標
文云二義今約義說故只云此從等。】


「信解品云聚會親族授記作佛而已。」
[001-0612b]


【親族者法身影響之眾也開與授記皆有通別通
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別開當座悟入通記阿耨
菩提別記劫國名號。】


「次說大涅槃者故名捃拾教。」


【此經之初即廣開常宗顯示佛性為被末代有追
說四教文出聖行品順法華意有追泯四教出德王品泯者
合會也四皆知常意歸圓實暫用三教以為蘇息
實不保權以為究竟故譬法華如秋收大穫涅槃
如捃拾餘殘。】


「二為末代鈍根故名扶律談常教。」


【此追說四教却更分別前諸味也經中用譬贖今
重寶釋籤第三引經云為末世諸比丘畜不淨物
戒門畜八不淨為四眾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乘種不達常住
滅諸惡為說是經是經若滅佛法則滅文二十六彼文更委
慧命法身論得失者約迷悟以律助常故云扶律
談常教荊谿云佛世尚以涅槃為壽況末代根鈍
非助不前習此宗者勉遵聖意。】


「然若論時味為第五時也。」


【同一醍醐同中復異妙玄第十云涅槃猶帶三乘
得道此經純一無雜涅槃更不發迹此經顯本義
文八妙樂復以一十六意辨異二經云判味同時
而部有異約理名別咸歸常住約機彼稱捃拾約
法彼存三權論意彼帶律儀語證彼兼小果受益
彼無廣記說時長短永異談常過未不同論譬大
[001-0612c]
陳餘黨現瑞表彰各別破執難易不同領解近遠
亦乖述成被根不等用治生死不同付囑有下有
此得十六意準此略知事異意同不可失旨失斯
同異講授殊難豈唯兩經餘亦不易文七十九補註第八廣引
經釋文云般若出涅槃者此法華後重般若也。】


「問此經具四教初後俱知。」


【涅槃中四正論追說義兼追泯追說則以三扶一
解即而行不即追泯則即施即廢會三歸一也別
教初心信住行位不知圓常至向地中始修始證
故曰初不知後方知若妙玄四三十一云別教初心
即知常住者且約但中名常住耳又四教多種云
何分別夫化儀之四通該四時當途之四一代化
法若具說四且在方等從漸開四徧論三漸追說
追泯屬涅槃部別教復有豎入橫學還是別攝總
而言之無出八教。】


「問將五味對五時教其意如何。」


【南本涅槃經第十三聖行品中有菩薩名住無垢
藏王對佛稱歎涅槃教勝佛印可云如汝所說譬
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
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
佛亦如是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
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出般若波羅蜜從
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
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文輔行九下十四亦引義例云五味
[001-0613a]
唯喻一代五時濃淡正顯涅槃能詮教勝若今家
引用或云相生或約小機次第得益明濃淡相皆
約義通也學者當知。】


「答有二何必須待法華開會。」


【得通教益等者輔行第十乃云密成通益密成別
文二十五未審密益其其相如何與當途通別行位
為同為異今恐祖師約義判耳恥小慕大心漸淳
熟義似於通被加轉教知諸法門義似於別佛不
顯說機亦不知是通是別故云密也若論行位與
當途四通別不同以來開顯且住小果或經一二
三四者此既中根比於上達味味得入似多一字
須約上達纔聞即入次則始終經涉一時其義亦
通又上達根性義該三乘於法華前兩教二乘密
入三教菩薩顯露入法界實相一體異名若輔行
云實相是別理法界是圓理者彼據大經十千菩
薩得一生實相是接入別五千菩薩得二生法界
是接入圓以教判文理還不異。】


「上來已錄五時五味自下明化法四教。」


【所錄時味且約當分若五時互通且如妙玄第十
欲略知者華嚴在初通亦至後酪別居二方等居
三般若第四通皆至後涅槃第五通亦至初故云
從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若法華顯露邊論不見
在前秘密邊論理無障礙得此意已判經無壅問
化儀化法八教名義出何經論答華嚴云寂滅道
[001-0613b]
場初成正覺等輔行九下十四云此一座席未曾經漸
名之為頓大經云從十二部出九部等法華云應
以是法漸入佛道此漸義也大經云我見閻浮提
第二法輪轉此秘密也淨名云佛以一音演說法
等不定義也漸頓不定顯密相對法爾有四化法
四教妙玄十二十八自揀名義先敘異釋引阿含云
佛在圓彌城北尸舍婆村說四大教從佛聞從和
合眾聞從多比丘聞從一比丘聞次引月燈三
昧經明四種修多羅地論明四家是今家所憑釋
籤云阿含但同有四非即藏等一往語耳然教定
體與今不同文三十一四教義引涅槃四不可說及四
種四諦皆四教顯據學者知之。】


「第一三藏教者今取小乘三藏也。」


【修多羅翻契經亦法本四阿含如前解此藏對定
阿含中多明修行法以是安心修證有緒不雜亂
故又佛說經先入定故阿毗曇亦翻無比法分別
法義此藏對慧俱舍翻藏婆娑翻廣說毗尼翻滅
從功能為名能滅身口七支惡故正翻為律此藏
對戒等覺已還不許專制如世禮樂征伐自天子
出也如來滅後迦葉於畢鉢羅窟內五百聖人命
優婆離結集名上座部更有大眾部一千凡聖命
婆尸迦窟外結集此二皆根本後通稱僧祇今僧
祇律及上座部迦葉阿難末田地商那和修優婆
毱多凡五師相傳未甞分教優婆有五弟子各執
[001-0613c]
一見遂分律藏為五部焉一曇無德此云法密即
四分部二薩婆多此云一切有法名十誦三彌沙
塞此云不著有無觀法名五分四迦葉遺此云重
空觀五婆麤富羅此云犢子部此文不至此土後
更分為十二部及十八部并二根本名二十部律
具如名句今比丘二百十戒即四分宗又經通五
人說佛及弟子天仙化人菩薩所造名論今此經
論皆是佛說如出曜經集解具引滅後諸羅漢造阿毗
曇乃釋佛所說耳又戒是所詮行毗尼是能詮教
斷割重輕開遮持犯也。】


「大智度論云為三藏教。」


【大智度論釋大品般若故諸文或云釋論大論智
論只是一部論名耳迦旃延翻文飾善讚詠故大
大論云佛滅百年有迦旃延婆羅門非佛世之
迦旃延也夫三藏教名昔靜法苑惠苑師毀之於前
清凉觀師讚之於後天台大本荊溪釋籤山家學
流不可全昧苑師謂法華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
乃以小乘為能別之言明知三藏不唯屬小天台
此名濫涉大乘特違至教指法華為至教清凉華嚴疏云
此師立義理致圓備但三藏教名義似小濫以餘
三藏亦有三故所以爾者良以智論之中多名小
乘為三藏故成實論中亦自說云我今欲說三藏
中實義故有據初對舊醫戒定慧故立此三事條
然不同異後三教通教意融三故別教依一法性
[001-0614a]
而顯三故圓教三一無礙故所以不名小乘教者
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薩三十四心斷結成真佛
釋籤十云三藏通大小何故但屬小今明
如法華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又大論中處處以
三藏對衍而辨大小故準此文以三藏為小乘若
通論者小衍二門俱有三藏但是通途非別意也
若唯通途如何消通法華大論具如四教廣本中
今考大本別意有三一小乘三藏部別故大乘
戒藏在梵網經二小乘三藏隔異故經律論學互相不融三小乘三

藏破舊醫故客醫正術對破邪外故名小乘為三藏教又苑
師謂特違至教以小乘為能別之言者且大論法
華皆羅什譯論中既以小乘名三藏教故至譯經
二言雙舉為成偈文何必強分為能別耶問大論
百卷末云佛在世時無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羅比
丘持毗尼比丘持摩多羅迦比丘佛世既無三
藏之名法華何云三藏學者答竹庵云時有前後
教有大小在前鹿苑十二年中正施小教經律論
法但各任持佛亦不指三藏名小故云無也後至
法華流通本經及大論中斥小立衍故以三藏別
指小乘有無之旨可以意得化老云佛世非無三
藏教名但無三藏法師名耳此釋論意。】


「此有三乘根性總則六道生死。」


【三乘等者聲聞四諦教苦為初門支佛因緣教集
為初門菩薩六度教道為初門理等八法具如四
[001-0614b]
念處分別云云稟佛聲教故云聲聞生滅四諦者
苦則三相遷移生異滅也集則四心流動貪嗔癡等分道則
對治易奪滅則滅有還無聖教審實四皆名諦又
苦者有為行無常逼惱復論三種一苦苦從苦受
生故二壞苦樂受壞故三行苦常遷流故五衰八
苦皆苦諦相因果不亡故有略云三有梵王無想
無煩等五總在四種聖教別為三種有者為破外
道計梵王為生萬物之主故計無想無心為涅槃
故計五那含為真解脫故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
五有出大經聖行品玄文第四委釋六道或云五
道輔行二上二十五引大論云佛去世後五百年中部
別不同各迴佛經以從己義故使脩羅一道有無
不同又楞嚴第九以阿修羅攝在四道天人鬼畜
句亦云開鬼出修羅又六道諸趣無出胎卵濕化
四生俱舍頌云。


「 人傍生具四
 地獄及諸天
 中有唯化生


「 鬼通胎化二
 六受欲交抱
 執手笑視妄
 初如五至十
 色圓滿有衣


中有者中陰也地居形交但忉利以風為事兜卛
抱夜摩執手化樂笑他化但視四王化生之始如
五歲兒乃至他化如十歲兒後利漸長自初禪去
初生即長半踰繕那等兼有天衣在身也雖四生
不同身壽有異生必有死俱是輪轉。】


「一地獄道感此道身。」
[001-0614c]


【此獄在南洲之下謂之正獄鐵圍山間謂邊獄南
洲有正有邊東西唯邊無正北洲邊正俱無北洲
造罪或入南正或入餘邊梵語者劫劫梵天下生
故竺國言書皆承於梵今翻梵成華乃云翻譯周
禮有象胥氏通四方之語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
方曰狄鞮音低低之言知也北方曰譯昔謂掌西方語者
合云狄鞮諸經皆云譯者以漢世多事北方北方
之官兼善西語故今恐只是四方通稱譯耳如周
禮四官通曰象胥八寒八熱今以偈括之。


「 頞部陀尼剌部陀
 寒逼身皰及皰裂
 頞哳吒并嚯嚯婆
 唬唬婆三皆痛聲
 六嗢烏沒鉢羅鉢特摩
 第八摩訶鉢特摩
 青蓮紅蓮大紅蓮
 如次對三種身色已上八寒
 等活斫刺磨擣吹活等前黑繩黑繩絣量後方斬鋸三眾合苦具眾至合黨相殘
 嘷呌眾苦所逼悲嘷發聲大呌極苦所逼大呌稱怨六炎熱火隨身轉熱苦難任
 七極寒若內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燒害下八阿鼻或云鼻旨亦云阿毗成論明趣界受苦時命及形五皆無間
 此八寒熱根本獄


各有眷屬其類無數等活等八獄各四門門各四
獄謂煻煨屍糞鋒刃烈河一獄十六總有百二十
八皆名遊增有情遊彼其苦增故八寒亦具百二
十八準妙玄第六說正理論等但云眷屬故俱舍
圖熱豎寒橫於八寒邊不列遊增也更有孤獨隔
子輕繫等獄遍在江海山林空中處經劫數等者
[001-0615a]
俱舍頌云。


「 等活等上六
 如次以欲天
 壽為一晝夜人間五十歲為四天王一晝夜四天王五百歲為等活一晝夜當人間九百萬歲又人間百歲為忉利天一晝夜忉利天一千歲為黑繩一晝夜當人間三千六百萬歲餘如慈恩刧章
 壽量亦同彼等活同四天王五百歲黑繩同忉利一千歲等活苦壽如此可不畏耶
 極熱半中劫
 無間中劫全
 旁生極一中難陀龍等壽一住劫
 鬼日月五百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積日為月壽五百年
 頞部陀壽量
 如一婆訶麻婆訶翻篅篅貯二十斛胡麻者今俗間所用盛米者是
 百年除一盡假使有人百年除一粒麻二十斛盡名為頞部陀壽
 後後倍二十第二皰裂二十婆訶麻後後六獄例增可知


上品五逆十惡者猛利心作三時無悔曰上品如
摭華鈔下云云五逆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
身血破和合僧十惡即身殺盜淫口妄言綺語惡
口兩舌意貪嗔癡四解脫經稱為火途。】


「二畜生道感此道身。」


【畜字今多以觸音輔行二上二十五云畜生者褚究
許六向究三反並通若作褚六音即六畜也謂牛
馬雞豕犬羊則攝趣不盡今通論此道不局六也
婆娑云旁生形旁行旁故云旁生或云徧有徧五
道中有之故也無明多者不過畜生又大論以三
類攝之謂晝行夜行晝夜行又三謂水陸空長阿
含廣明四解脫經稱為血途中品者心頗劣前
作之少悔。】
[001-0615b]


「三餓鬼道感此道身。」


【輔行二上二十五云闍梨哆此翻祖父爾雅魂者歸
也尸子曰古者名死人為歸人又云人神曰鬼地
神曰祇天神曰靈有云飢餓謂餓鬼也恒被驅使
此趣在閻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閻王界是根本處
亦有住閻浮洲者有德者住華果樹林無德者住
不淨中東西二洲亦有鬼北洲唯有威德者諸天
亦有隨生處形更論三類九種內障外障無障
如盂蘭盆疏四解脫經稱為刀途今燄口施食正
為餓鬼出生所供乃曠野神及鬼子母五百鬼子
下品者作則便悔惡微劣。】


「四阿修羅道感此道身。」


【修羅見天飲甘露而採四天下華釀海海中眾生
業力所持進失甘露退不成酒即誓斷故言無酒
無端正者此神謟曲男則不端女則端正故帝釋
舍脂是毗摩質多羅女無天者輔行云阿之言無
脩羅云天彼非天故文二上二十五有云與天鬪戰
不有諸天故得名也鬼道攝者居大海邊畜生攝
者居大海底餘如輔行及文句中楞嚴具明胎卵
濕化四種之異十善者對翻十惡謂不殺等下品
者隨心勝劣後中例知。】


「五人道感此道身。」


【人為萬物之靈又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此依俗解
婆沙云五道多慢莫過於人又五道能息意者亦
[001-0615c]
不過人洲者水中所居於此略知四洲住處下有
三輪下風次水上金金輪之上有九山八海須彌
居中鐵圍在外中遶須彌有七金山七香水海第
七山外是曰土輪即四洲也四洲之外銕圍之內
名曰鹹海具如俱舍弗婆提翻勝身身形勝故閻
浮提亦云瞻部無熱池側有瞻部林樹形高大其
果甘美依樹立名此方無故所以不翻西域記中
翻名穢樹瞿耶尼翻牛貨俱舍鈔云劫初時因高
樹下有一寶牛為貨易故故以名焉鬱單越翻勝
處勝三洲故註壽一千歲者唯有北洲壽定千歲
餘三據極分為言未必全爾聖人不出其中者不
生於彼而闡化也非不居彼準寶雲經頗羅墮將
六百人住鬱單越八難如法數若論果報北洲勝
南洲若值佛聞法南洲為上大論云南洲三事尚
勝諸天況北洲乎一能斷淫二識念力三能精進
常者不易戒乃防非仁則不殺義則不盜禮不邪
行信不妄語智不飲酒酒昏性故又此五戒四性
一遮酒乃遮制餘性是惡大小戒禁此為根本。】


「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


【天者俗解元氣未分混而為一兩儀既判清而為
天濁而為地若釋典中天名最勝亦名光明若橫
論三十三竪論二十八者且據一須彌以上也若
統論一佛化境則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三千是總大千為別總別〔變〕以別顯總也俱舍頌云。

[001-0616a]


「 四大洲日月
 蘇迷盧欲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
 說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
 皆同一成壞


一千箇日月四州一一千須彌一千六欲天一千
初禪天總名小千界為一二禪天所覆又小千如
一千錢中千則成千貫大千則如千箇千貫若以
十萬為億則中千有十億日月須彌等大千則有
萬億光明但云百億日月乃至百億非非想天者
有謂譯本之誤應云萬億今謂億有四等一十萬
為億大千有萬億二百萬為億大千為千億三千萬為億大千
有百億四萬萬為億大千成十億光明乃據第三等也四

禪非想唯一亦云百億者以下望上故也瑞應經
云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者萬即大千二
千者中千小千也言佛生處是為三千之中又此
三千同一成壞者須知成住壞空各二十增減有
小三災有大三災俱舍頌云。


「 業道增壽減
 至十三災現
 刀疾飢如次十歲時刀兵二十時疾疫三十時飢饉
 七日月年止刀七日七夜疾七月七日七夜飢七年七月七日七夜矣
 三災水火風
 上三定為頂二禪為火災頂三禪為水災頂四禪為風災頂
 如次內災等
 四無不動故初禪內有尋伺故等火災二禪內有喜樂故等水災三禪內有樂支故等風災四禪無內外支名不動也
 然彼器非常
 情俱生滅故四禪雖無災宮殿隨報滅
 要七火一水
 七水火後風二十增減終有一火災似此七火後
[001-0616b] 復二十增減方一水災似此七七火一七水後復有七火方有風災總五十六火一七水一風成六十四大劫為三禪壽也又火災興由七日並現劫未壞時六日隱在〔雙持〕上下世界壞時後六日漸出水災起時由雨霖注後風災生由風相擊從下風輪有猛風起由增上業力隨處生風北山云火災洞乎九天旋嵐蕩乎三禪水則蕩蕩然於焉其間矣

」】


「初欲界六天他化自在天。」


【六欲義如前釋又欲者希須為義六天通有情色
食淫四種四天王者東方提頭賴吒天王此云持
國護持國土故居黃金山領二部鬼乾闥婆富單
那也南方毗留勒叉此云增長令他善根增長故
居瑠璃山領二部鬼薜茘多鳩槃茶也王有九十
一子如靈感傳西方毗留博叉此云廣目亦云非
好報亦云惡眼亦云雜語此王能作種種語故居
白銀山領二部鬼毒龍毗舍闍也北方毗沙門此
云多聞處聞名故居水晶山領二部鬼羅剎夜叉
也諸處建立天王堂事見唐天寶元年如僧史略
須彌亦云蘇迷盧此云妙高出水八萬四千踰繕
那山之腹去地四萬二千踰繕那俱舍頌云。


「 妙高層有四
 相去各十千始從水際第一級乃至第四級相去各十千踰繕那
 傍出十六千
 八四二千量此橫廣也第一級廣十六千由旬第二層八千第三層四千第四層二千
 堅首及持鬘
 恒憍大王眾第四級四天王
 如次居四級
 亦住餘七山堅手等三皆藥叉眾亦云夜叉如次居下三層亦住餘七金山是四天王所部天眾


又日月宮城五風所持一曰持二養三受四轉五調齊雙持山
[001-0616c]
頂旋環山腹照四天下忉利者此云三十三山頂
四角各有八宮中帝釋殿昔世三十三人天帝為
主於摩竭陀國修勝業故故同生此俱舍頌云。


「 妙高頂八萬徑過八萬踰繕那
 三十三天居
 四角有四峯
 金四剛手所住有藥叉神名金剛手執金剛止住其中護諸天故
 中宮名善見見者稱善
 周萬踰繕那
 高一半金城善見外墻以金為之高一由旬半城有十門
 雜飾地柔軟
 中有殊勝殿
 周千踰繕那城中有殿周千由旬
 外四苑莊嚴
 眾車麤雜喜殿外四苑一眾車苑隨天福力種種車現二麤惡苑麤澁戰器〔戰揚〕天欲戰時刀杖等現三雜林苑雜受欲樂故四喜林苑極妙之境觀之無厭名喜林也
 妙地居四方
 相去各二千苑邊有地去苑各二千由旬
 東北圓生樹城外東北樹名圓生挺葉開華妙香芬馥順風遍滿百踰繕那逆風猶遍五十繕那
 西南善法堂三十三天時集於彼〔如〕法不如法事


註單修十善者異夜摩已上兼修定也夜摩翻時
分亦善時云時時唱快樂故兜率翻喜足亦知足
於五欲境生喜足故化樂於境變化而自樂故他
化自在欲得境時餘天為化於他化用得自在故
註兼坐未到定者欲生彼四天自有欲界定力今
未到定者未入根本禪也且爾註之學者宜審此
六頂天更有魔天即四魔中天子魔也法華文句
第二十九明三光天子是帝釋內臣如卿相四王是外
臣如武將又帝釋為地居天主魔王為六欲天
主雖主欲界帝釋四王欲行佛法魔不得制如感
[001-0617a]
通傳。】


「次色界十八天分為四禪。」


【正報之身是清淨色非欲界垢染色也此準上座
部立十八天若薩婆多宗唯立十六以梵輔大梵
為一無別處故無想廣果為一身壽同故若經部
宗又立十七梵輔大梵身量別故經部者佛滅後四百年初從一
切有部復出一部名為經部立義準經不依律論上座部中須明十八者

以廣果無想身壽雖同因果有異廣果以無尋伺
為因果無想以無心為因果禪者梵語具云禪那
此翻定也攝心專注不流散故世出世間此禪根
本各有支林功德如法界次第云云。】


「初禪三天四禪九天。」


【梵者淨也梵眾是民梵輔臣佐大梵即王也世界
成時最初下生劫壞之時最後滅去又三千有萬
億梵王唯此是大千之中王名尸棄得為大千之
主降此不得況統上冠下感德最勝有語言號令
帝釋諸天皆為臣也具如文句及淨名疏涅槃疏釋若輔行十三
首羅能傾覆大千亦尊為天主但無號令若餘諸
禪亦各以報勝為主少光者於二禪中光明少故
無量光光勝無限故光音者以光當語言故新譯
云極光少淨者意識離喜而純樂受故無量淨義
例前可知遍謂周普無雲者下依空居如雲密合
此無雲首故曰無雲然第四禪依何而住業疏云
第四禪上雲居輕薄如星散住不同下天如雲密
[001-0617b]
合福生者修勝福力方生此天從因彰名廣果凡
夫之果無勝過故無想者一期中間心想不行故
無煩雜無熱惱善相見善現相究竟無極此五天
三果所居名五不還若俱舍舊圖次第而上若準
楞嚴第九居處似橫如新圖示又色究竟中有摩
醯首羅此翻大自在天此四禪亦名四定諸文或
云四禪八定或云四禪四定四在八數而重列者
對下散地故俱稱定對上四定乃稱四禪義兩屬
故也。】


「三無色界四天。」


【此四亦云四空天言無色者小乘宗計大眾部云
但無麤色非無細色成論宗云色是無教不至無
色若大乘中如大經云無色界色非諸聲聞緣覺
所知如輔行引六上四今考釋釋籤三小乘說有
是不了義說無色者乃名了義大乘反此空處者
厭有色身思無邊空作無邊空解名空無邊處識
處者厭前外空復思內識作無邊識解名識無邊
處無所有者厭無邊識思無所有作無所有解名
無所有處非非想者具云非想非非想處無下地
想故云非想非無當地細想故曰非非想又捨二
邊想而入定者名非想非非想定餘如法界次第
釋。】


「上來所釋實有苦諦。」


【凡夫有苦而無諦今初教所詮故云實有苦諦。】
[001-0617c]


「二集諦者但見思耳。」


【集者招集為義惑與業俱能招生死也前云四心
流動即指見思煩惱集體見者若云見理能斷此
惑即從解得名若云見即是假假即虗妄顛倒即
當體受稱思者名從解立入修道位後重慮緣真
此惑即除名思惟惑具如止觀若論當體即云愛惑從
五塵起牽生三界又見惑者從法塵起能障真理
染污無知者小乘中立二無知妙樂云染污無知
無明為體不染污無知劣慧為體謂味勢熟德時
數量耳通惑者通三乘人斷塵沙無明則名別
惑枝末通惑及界內惑此三皆望大乘得名。】


「初釋見惑合為八十八使也。」


【身見者依五陰身執為主宰邊見者於身見上執
斷常邊見取者於非涅槃執劣為勝戒取者非戒
為戒如雞狗等邪見者邪心取理撥無因果註利
鈍者造次常有曰利推利方生曰鈍如計身見讚
之則貪毀之則嗔於此不了曰癡以此陵他曰慢
迷惑不決所以生疑五鈍者亦名見中思亦名推
利思亦名背上使若去背使亦亡故屬見攝前云
集諦雖在業惑今歷四諦者惑是能迷苦是所迷
又道滅雖是出世間因果由迷苦集故道滅亦迷
也如不識病亦迷於藥此四諦惑俱舍頌云。


「 苦下具一切
 集滅各除三
 道除於二見
 上界不行嗔

[001-0618a]


此有親疎之義如孤山作六十句頌解云。


「 苦諦十使皆具足
 身見唯緣苦境生
 集諦癡業有漏因
 滅諦無為無漏果
 皆非身見所緣境
 邊見并及戒禁取
 此二隨身亦不生
 是故集滅除三見
 道諦本為無漏因
 是故身見亦不起
 邪見既撥無聖道
 戒禁還須邪見生
 執取非道為真道
 是故則有戒禁取
 四諦具惑有親疎
 苦下疎三親有七
 執我我所為身見
 邊見從身計斷常
 邪見撥無因果法
 見取執劣以為勝
 禁取於非因計因
 疑則猶豫而不決
 無明迷暗不了故
 此等皆依苦境起
 是故七惑號親迷
 貪嗔與慢三種惑
 不從苦諦境上起
 但緣前七背上生
 是故三得疎迷號
 集七四親三種疎
 邪見撥無疑猶豫
 見取執劣癡迷暗
 三疎名目亦如前
 貪等只依四法起
 滅則三親四是疎
 疎則前三添見取
 苦諦是劣執為勝
 是故見取得為親
 今滅諦是勝妙法
 不可更言劣為勝
 但從邪見背上起
 執劣為勝名見取
 是故滅諦疎有四
 親疎行相悉如前
 道八三親五種疎
 親則癡疑與邪見
[001-0618b]
 疎法望前加禁取
 苦諦戒禁則為因
 有漏果非無漏道
 妄執為因為果故
 則有戒禁親緣起
 道諦真因真道故
 不可親緣非因道
 但緣邪見起非道
 故以戒取為疎法
 道滅俱是無漏法
 非是執劣以為勝
 見取同前亦屬疎
 但從邪見起其執
 總依俱舍釋如上


閑居編三十五


上二界不行嗔者毗曇云無相害故有善欲故性
寂靜故心滋潤故然上是伏而不行非能斷也故
法華蜈蚣蚰蜒喻嗔通三界又四空無色豈有身
見邪雖無色身而有我執故經論亦云我見輔行
五下約神我四句釋十使增減且準有宗亦有細
色沉纔執主宰便成身見八十八使者且據見惑
婆沙云九十八使者兼下十思故云也又輔行五
下十以十纏加之為九十八乃論文所出不同耳今
更示親疎圖。




「二明思惑者故成八十一也。」
[001-0618c]


【此界繫思異俱生思及推利思也俱生者與形俱生如託胎時女
則於父起愛於母生嗔男則反此矣九地者所依得名非謂土石貪

嗔癡慢各有九品今總云耳以大三品分為九品
不言疑者見道已斷此思既是障事從五塵起不
歷四諦斷此惑時或直緣一真諦或四諦中隨緣
一諦故止觀明見惑如四十里水思惑如十里水
大經云初果所斷如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
謂迷四諦故如四十隨緣一諦重數甚多故稱十里又不橫起故稱一諦。】


「上來見思不同實有集諦。」


【諸文或以見惑名三結身見戒取疑或十六知見六十
二見百八見或見思稱上下五分皆是教門隨根
異說不可一準。】


「三滅諦者滅非真諦。」


【滅者無為空滅義也對生明滅尚寄於修真理本
淨體非造作故四諦外別立真理故真理如月苦
集如雲道如却除滅如却已若云苦集是俗道滅
是真乃約逆順而說逆真為俗順理名真也。】


「四道諦者合為七科。」


【道以能通為義修聖道法通至涅槃或曰戒定慧
或云六度或三十七品等皆教門開合被機不同
若合成三學者戒攝三謂語業命定攝八四如意
定根定力定覺正定餘屬慧攝或念根念力念覺
正念通定通慧若以六度攝三十七具如輔行七上
二十一又道品分四種一當分二相攝三約位四相

[001-0619a]
生又通正通助通漏無漏亦漏亦無漏通大通小
並如止觀第七具釋云云又小唯正道大通正
助今是小乘道品義當相生三四二五單七隻八
若約位則八正對初果七覺對二果。】


「一四念處觀法無我。」


【念是觀不淨等四處是境身受心法不淨有五一
種子二住處三自相四自性五究竟受謂領納有
三一苦受即苦苦二樂受即壞苦三不苦不樂受
即平平之心行苦也無常則剎那不住無我則求
我叵得。】


「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欲念進慧。」


【正則不邪勤則不怠如意足者念處正勤慧多定
少今四是定定慧均等如心滿足故瑜伽亦謂如
有足者往還如意欲念等者樂欲得定念持於定
進求於定慧者止觀法界次第皆云思惟思惟觀
境定力成故慧當作思亦恐此是有慧之定舉慧
顯定亦通。】


「四五根五五力。」


【能生名根深固不動力謂力用排障遣惑。】


「六七覺支念擇進喜輕安定捨。」


【一念覺了定慧平等揀擇真偽進修正行心得法
喜輕利安適止觀云除覺分除其浮動故得輕安禪定現前捨諸妄
念。】


「七八道正見止正命已上七科即是藏教生滅道諦明見。」
[001-0619b]


【四諦思無漏智語離邪妄業是淨業進異苦行定
修無漏念正助法命非邪食五邪四邪如輔行釋。】


「然如前所列更不再列。」


【藏通造六故狹別圓造十故廣四教迭論至圓最
勝又藏別不即故劣通圓談即故勝四種四諦出
大經聖行品止觀第一委釋欲略知者迷真有重
輕故論生滅無生迷中有重輕故論無量無作又
喻化城寶所各有迃直二通生滅如前無生者苦
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滅無生相道不二相無量
者苦即十界之果集即五住煩惱滅謂諸波羅蜜
道即恒沙法門無作者陰入皆如無苦可捨塵勞
本清淨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
涅槃無滅可證。】


「然四諦中是故然也。」


【聲聞根鈍支佛則利故支佛以集為初門也慕果
修因且據凡位若初果去則云帶果行因支佛不
立分果乃云望果行因文義多途不可一槩又四
諦果前因後且言三藏餘之三教義則不定或云
苦集滅道或云集苦道滅。】


「略明藏教修行人之與位。」


【古師有言頓悟即佛無復位次之殊釋籤云約理
則證法無名約事則不無諸位故知諸師偏從理
說華嚴云隨其地位而得解脫所以位者一者
引物希向見賢思齊二者深識位次免生叨濫通
[001-0619c]
明四教地位所出如玅玄第四委明下亦略示今
藏教有四門一毗曇有門明七賢七聖二成論空
門明二十七賢聖三昆勒論明雙亦門四車匿論
明雙非門後二門大論雖指論文不度若空門雖
勝於有門但二十七賢聖學人十八無學有九四
教義云賢人有二聖有二十五文二十七而凡位不備
今家不用釋籤第五十八紙具引今依有門明聲聞位者有
三意一者凡聖位足二者佛法根本三者符順教
旨四教義二十七云毗曇雖劣而是佛法根本是故
佛去世後流傳利物且大乘經論破小用小多取
毗曇有門少用空門故須略出毗曇有門賢聖之
二初云三藏四門雖俱入道而諸經論多用
有門乃至圓教多用非空非有門七賢如今外
凡三位內凡四位七聖者亦不出四果一隨信行
二隨法行即是利鈍入見道名初果如玅玄據成論
十六心為見道即當初果若有門義當初果向三
信解四見得前二轉入修道之名二果三果五身證四
教義十四判是學人即三果升進妙玄乃以四果向
攝六時解脫七不時解脫四果具如妙玄二十四廣解
今不列七聖直作四果釋者名義顯故無他說也。】


「初明聲聞位分二初五停心。」


【凡常也聖正也又名賢者善直亦曰鄰聖通論七
賢皆具二義別論外凡為善直內凡為鄰聖停者
止義住義修此五法止住五過心者四種一草木
[001-0620a]
二肉團三積聚精要四慮知今是慮知之心若泛
論之義通四教妙玄第五以五停對五品此通圓也四念處第三明停心義通於通
別二教矣今是三藏聲聞助道四教義二云心既調停

乃可習觀又貪等是境不淨等是觀通論則定
[001-0620b]
慧調適故曰停心妙玄別對則念處名慧停心名
定若禪門第二以五停心即五門禪則義該大小
通於凡聖菩薩等修今此助門諸文亦異併圖示
之。
[001-0620c]


五停心諸文列次



[001-0620d]


㭊玄不淨居初等者彼註文謂順三毒次第三毒
後㭊果觀為著我重者觀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并十八界散亂即
隨煩惱故居第五今以數息安於嗔癡之間一往
列耳四文皆以數息居首者順修禪人必先攝散
入定故四教義二云今依禪門辨次第也又諸
文專以不淨數息居初者妙樂六十引俱舍云入道
要二門不淨觀數息然諸文列次義亦隨宜或
[001-0620e]
五人各一或一人竪修或多或少不可一準四教
義二云以病前後隨人不須定執前後次第也
㭊界與念佛互存沒者四教義二云開因緣觀出
界方便代也界方便與小乘念佛相同亦破境界
逼迫障又四念處一云問此中何不用念佛停
心答作五度門則不用作六度門即須用因緣對
等分念佛對逼迫障又此用治諸文不同今略括示。
[001-0620f]



[001-0620g]



若禪門第四明六種治皆出摩訶衍論文相與止
觀大同但兼治藥病俱兼兼五第五名兼轉兼不
轉治與止觀異且兼至五與具治何別如五藥具
治一病不同藥病俱兼也又兼轉兼不轉治彼文
以難有解云只是兼治根性又能兼修轉不轉治
故別開此又解云恐是具治異名即同四念處亦
對亦轉等既兼轉與不轉亦具兼治復以兼收對
五種義足名略義含與諸文一揆學者宜詳止觀
第七十三明六度治六蔽亦有四種謂對治轉治兼
治第一義治非五停義。】


「一多貪眾生不淨觀。」


【六識妄心於順情境上引起無厭故云多貪此之
境觀禪門第四明三種一外貪男女身分互相貪
著用九想治二內外貪於己他身而起貪愛用八
背捨治三一切處貪資生五塵等物用大不淨觀
治㭊玄上明四種一顯色謂青黃等作青瘀想二
形色長短等形作壞爛想三妙觸自他身分細軟
光澤作蛆蟲想四供奉祇承適意用死想治也須
知此與念處觀身有異一正助不同彼正此助也
二自他境別彼觀自身此想他境三假實觀異彼
是實觀此明假想故故知此當前示外貪用九想
觀也。】


「二多嗔眾生慈悲觀。」
[001-0621a]


【此觀若準禪門義通大乘境觀有三一非理嗔欻起
嗔心不問可否修眾生緣慈一切眾生如己眷屬二順理嗔人實來惱

法緣慈見一切法皆從緣生三諍論嗔著己所解修無緣慈能所一體
慈即無緣今小乘助觀只是於違情境上忿恨不已名

曰多嗔當彼第一眾生慈耳法界次第明修慈悲
喜捨四無量心今但慈悲㭊玄準俱舍論七周行
慈輔行九下五依婆沙明九周行慈下當圖出大卛
不過七境三樂七境者上親父母師長中親兄弟姊妹下親
朋友知識中人非冤非親下冤害下親者中冤害中親者上冤害上親者
樂者㭊玄謂諸佛菩薩諸天樂也輔行引
婆沙三禪四事經行處樂也今謂㭊玄三
樂未知何據況聲聞助道與佛菩薩樂恐成過分
宜以輔行為準蓋輔行引婆沙云問為與眾生何
處樂答有說與三禪樂樂中勝故有說與四事樂
已曾得故有說與曾經行處所有樂至所住處思
惟令得文九下五
[001-0621b]




先親後冤者從易至難順心成觀㭊玄第六觀方
與上親下樂第七方與上親中樂中親下樂者一
[001-0621c]
者次第修觀未暇與故二者順七周次第每一番
用觀先與上樂以為次第中下非要故在後時與
雖前後境境皆三使冤親等以破嗔障輔行開為
九周者一順從親至冤次第與樂不待六七却緣
前親故二隨機宜樂所修不同故且聲聞自度何
觀眾生施與他樂又復前境為得不得蓋為破障
且爾運心其實前人實未得樂故㭊玄上云問自
身有樂可施於他忽若自身無樂將何施與答自
身若無樂可施即運心將餘諸天菩薩等樂而惠
施之願彼冤親等眾生得受如是等樂故又涅槃
疏云雖欲拔苦實未拔苦皆是虗言雖欲與樂實
不得樂此是假說又行者用觀當念冤讎如過
去父母等方能冤親平等與樂廣如㭊玄上云云
若大經十四梵行品明七境四番修觀疏第十開
作兩番九周指歸鈔第十二卷引義屬別教菩薩所修行相
於今非要故故略不論。】


「三多散眾生數息觀。」


【散者攀緣思慮與定相違息有四相有聲曰風結
滯曰氣出入不盡曰喘今依禪門口訣若禪門云結滯曰喘出入不細曰氣
各有其義不聲不滯出入俱盡曰息綿綿若存數之則

定數風則散數喘則結數氣則勞數者從一至
十不少不多令心不散禪門有四師一師數出息
不急不脹身則輕利易入三昧二師數入隨息內
斂三師出入無在俱隨便宜四師依四時用數今
[001-0622a]
家正取第三師又不許出入俱數恐生病故梵語
阿那波那此云遣來入息遣去出息即是三世諸佛入
道初門通於三乘四教又用息明六妙門謂數隨
止觀還淨今且為小乘助道耳。】


「四愚癡眾生因緣觀。」


【迷倒不了撥無因果故云愚癡須知著我計斷常
并執性實三皆迷倒若明三世十二因緣則破斷
常若論二世十二因緣前十支現在後二支未來即破我見若
明一念十二因緣即是一念無明造業乃至生死即破性執此準
禪門若毗曇大經則以界方便以破著我隨機不
同也六界十八界論開合如集解三種十二因緣如妙玄三四
教義二具明若束對三道如法數俱舍頌云。


「 三煩惱二業
 七事亦名果
 略果及略因
 由中可比二後際略果前際略因中間廣說可比知也補註十二引論具釋


又云。


「 從惑生惑業
 從業生於事
 從事事惑生
 有支理唯此十二通名有支道理唯若此也廣如輔行三下十四釋


又古頌云。


「 無明愛取三煩惱
 行有二支屬業道
 從識至受并生死
 七事同名一苦道


若釋因緣之義如無明因能與行支為緣乃至生
支為因能與老死為緣故具如㭊玄上此亦名十二重
城亦曰十二𣗥園亦名十二牽連如玄籤具釋成論更
有三因四緣釋籤十引俱舍及大論明六因四緣輔行八下
[001-0622b]
與十二支但開合耳且因緣義甚深愚癡眾生何
能觀耶禪門云非謂如牛馬等但聰明利根不得
正慧邪邪心取理名為愚癡此與支佛何異今
助道破障略論三世支佛正觀破惑必須逆順兩
緣百千萬世因緣等前引偈亦名果者七正是果
何云亦耶如前指補注十二引論七以事為性故
亦名果普賢觀亦通名十二苦事又輔行三中十四
雖有十二二三為性三謂惑業事二謂因果
因略果前準俱舍略其數也釋籤三云亦三世俱
名因果而支數多少不同者具如俱舍云略果及
略因由中可比二若準婆沙謂前世略果後世
略因者義乃全略既有誠證今姑存之考釋籤意
正取略數以消論偈。】


「五多障眾生念佛觀。」


【止觀乃云睡障念處乃云逼迫障禪門第四明三
種障念三身治彼通大乘今且明小乘助道也障即惡業三種者
一昏沉暗塞障昏睡無記念應身三十二相治二惡念
思惟障欲作五逆十惡等念報身力無畏等治三境界逼
迫障身忽卒痛或見無手足火焚水溺等念法身空寂無為治小乘
當分亦有三身如光明玄若身對教前三各念一
身謂生應報圓念法身諸身具足如輔行念處沒
念佛明界方便如前已示。】


「二別相念處中間例知。」


【於五陰境修四念處為破四倒合五為四也受則
[001-0622c]
六根對六塵義兼內外故獨為一想行一向居內
想起違從行陰造作故合為一夫道品有三十七
獨明念處者有三意一如來遺囑二為成正行三
陰境現前四教義二云念處是佛法入道要門雖
有種種法門而佛遺言但囑依念處行道又四
念處一云若無念處慧行一切行法皆非佛法
止觀云大品云聲聞依四念處行道菩薩初觀色
乃至一切種智章章皆爾故不違經又行人受身
誰不陰入重擔現前文五二又此念處別明屬慧通
亦有定輔行三云四境止心故名為定文下十七此總
別相位應知四句四念處一云一境別觀別正是
別相性念處二境別觀總三境總觀別此二是總
相之方便四境觀俱總是總相念處文法數具出四圖
則一藥對一倒中間二句觀心漸熟或別於一境
總用四觀或別用一觀總觀四境今文略出此句闕前後二句
第四境觀純熟舉一俱得也若㭊玄準俱舍疏前
三皆別相攝第四句方是總相位今依妙玄四念
處初句是別後三皆總又上停心破障至今念處
唯觀苦諦至內凡位方通觀四諦已玅玄四二十三
云七賢位人明識四諦彼且通舉應如今揀又
慧俱無礙修性共緣三種念處念處名同義則有
異至下釋四果中更說云云心行理外名外凡資
粮者從喻立也欲越三有以此為資使五分法身
不至夭喪。】
[001-0623a]


「三明內凡者亦名七方便位。」


【漸見法性心遊理內身居有漏聖道未生故名內
凡以定資慧修四諦觀加功用行故云加行聖道
之本亦曰善根煖者從喻如鑽燧先煙春陽煖發
得佛法似解也頂觀四諦轉更分明如登山頂明
矚四方忍者於四諦中堪忍樂欲亦忍可義世第
一者善根最勝世間第一具如妙玄四二十四乃㭊
玄等此四觀行者俱舍頌云。


「 從此生煖法從總相後生煖善根
 具觀四聖諦
 修十六行觀四諦為所緣十六行為能緣苦下四行苦無常無我集下四者集因緣生
[001-0623b] 滅下四者滅盡妙離道下四者道正迹乘新譯諭苦下空名不淨滅下盡名靜道下云道如行出略如輔行三下㭊玄上解據頌只是觀於四諦而釋籤四云謂煖八諦十六行相有解云八字恐誤有云以上二界四諦體同通解稱八耳其實只觀欲界四諦此位有三品

 次生頂亦然用觀同前亦有三品
 下中忍同頂下忍徧觀八諦中忍縮觀明減緣行今云同頂者對後上忍唯觀苦諦一緣一行故云也釋籤云下中忍同頂者具觀四諦十六行相㭊玄亦云約初觀說至下更明減緣行義
 上唯觀欲苦
 一行一剎那此上忍合有一行二剎那心言一剎那此據滿說
 世第一亦然上忍位中有二剎那一剎那盡餘一剎那在名上忍滿即入世第一今一剎那引入無漏故云亦然


今通前圖示及相違文相。
[001-0623c]



[001-0623d]


中忍減緣行者若徧緣八諦修三十二行唯名下
忍謂初依欲界苦修四行次例觀上二界苦亦四
行又觀欲集四行次上界集四行乃至上界道四
行若從前觀從後減至上界道諦下唯修三行不
用最後乘之一行名為一周復從前觀從後減至
第四番減上界道諦下道之一行到此能緣既無
所緣亦減此道行與緣同名與緣同減故云減緣
[001-0623e]
必減行據初一行減行不必減緣據後三行第五番減欲界
道下乘行乃至最初欲界苦下空行總有三十一
周皆名中忍位唯留一行并所緣苦境入上忍位
此位所留一行隨行者所宜如釋籤第四云云是則上四下三七緣與初
行同名行與緣同減故釋籤四云七周減緣二十
四周減行據理實有七周減緣三十一周減行
法數誤列今別圖之。
[001-0623f]


中忍緣行之圖




十六行義如輔行三下十七㭊玄上具釋又上二界
[001-0624a]
合一四諦者同一定地故以欲界現前比上而觀
㭊玄五義備釋云云此則伏三界四諦下惑至發真時故
上二界同名比法忍智等又十六行行只是觀門
涅槃疏亦名十六諦者取諦審觀察義故又此減
緣行妙玄三合作八番者以行從緣但約八諦
為八周也四教義二云中忍作十番縮觀者約後
七諦以行從緣為七周開欲界苦下所減三行為
三周總為十番妙玄八二十八曰三番縮觀進成上
忍者以三界不出四諦亦以行從緣減後三諦故
曰三番諸文詳略赴緣不同學者不必固執而自
困也此四善根有何勝利俱舍頌云。


「 煖必至涅槃
 頂終不斷善釋籤四云忍位是進煖位是退頂是進退兩際猶如山頂(文)今云必至涅槃等者四教義二云問煖頂退者何云性地答此人雖造惡墮地獄一人受罪不復重入有性地善根故能得聖果文有云頂有三品上品不退
 忍不墮惡道四教義二十二云下中二忍雖起煩惱惡業而不受三途猶受人天百千生若上忍成但有人天七生業在
 第一入離生此一剎那即入見道故同見道離四趣生


餘有難文略釋于此妙玄三云但作二心觀於一
行如似苦法忍苦法智是名中忍釋籤四云彼
四心同一行一緣二心者忍智二心雖在世第
一後心發真而得在中忍位中義亦通修故云如
似似彼世第一後心故釋籤云四心者緣行各二
故云四心妙玄約一故故有二也有云二心者二
剎那中忍位滿云四心即四行減至一行一緣二
[001-0624b]
剎那在有云四心者籤云於上忍中亦修四行更
有問答請撿詳之玄籤以難讀者更考又釋籤四
引論明修煖法從欲界至無所有八地各九品并
一具縛總七十三人是則煖法通於三界涅槃經
却云如是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須知能修之
人通於三界所發煖法依色界定發也籤引評家
云盡是色界法住定地法涅槃疏作三義釋云
一多用定發煖法觀從多為言二據中間三界皆
能發於煖法而色界居中故言色有三據處為語
色發煖易欲界則難。】


「次明聖位分三無學道四果。」


【初果見理破惑名見道二果去重慮緣真破思惑
名修道四果惑盡名無學道然初果位從世第一
後心苦忍真明於八諦下發八忍八智總十六心
有門以十五心名見道為初果向至十六心是修
道初果攝㭊玄空門以十六心名見道為初果二
果去方屬修道宗計不同不須和會今家雖多用
有門高麗師欲令初學易解且準空門註見道是
初果也八忍八智者俱舍頌云。


「 前十五見道
 見未曾見故
 世第一無間
 即緣欲界苦
 生無漏法忍
 忍次生苦智
 次緣餘界苦
 生類忍類智
 緣集滅道諦
 各生二亦然

[001-0624c]




「一須陀洹又名聖位。」


【預流者預入聖道法流金剛云入流或翻逆流逆
生死流也此斷八十八使婆沙論云二十八使見
道斷餘六十使修道斷先達解云有二種根性
若等觀四諦者見道斷八十八使若不等觀四諦
者見道中唯斷三界苦諦下二十八使餘三諦下
見隨修道斷論中自定見隨修斷者乃是鈍根。】


「二斯陀含故更一來。」


【此果斷欲界九品思惑前之六品於初果之後此
果之前須論家家今先明欲惑潤七返生死次通
示超次根性後別釋家家之義惑有麤細故分九
品無漏智力故經七生私以偈括之。


「 初品潤二生
 二三四各一
 五六共潤六
 第七斷三品法數有圖輔行第六上解


所以須七生者成論云於七世中無漏智熟如服
蘇法七日病消如歌羅邏等七日一變如親族法
限至七代如七步蛇四大力故行至七步蛇毒力
[001-0625a]
故不至八步惑力至七道力故非八次示根性
應云三三斷四超住次超三超中開四北峯云考
俱舍㭊玄輔行等只超次二義開為二斷四超也。




任斷之人非全無觀行但不及次斷勤加功行耳
次斷者雖異任斷乃對超斷越次得名本斷者輔
六上十云本得非想即是已斷下八地思至十六
心應名阿羅漢向但名阿那含者以凡地時有漏
智弱但名那含若本斷九今名三向若七八品得
名二果斷六品等名二果向斷五四等但名初果
須抑退者意令此人此生必定起無漏聖道故
文出俱舍小超準止觀六釋只云十六心滿超能兼除
欲惑諸品或三兩品六九及前明家家超至五品乃
至八品輔行解云此之五品婆沙小超同四品故俱舍次斷
[001-0625b]
隨其本斷非本斷超只是隨其本時所伏而斷也品之多少而得為
家家種子八品名種子及以無學向果等名故知止
觀從淺而說考輔行意小超亦可超至四果又如
止觀云十六心後即有一念超果至那含或超至
羅漢昔人誤定小超只到四向遂致曲解輔行
向果二字謂之文倒乃四果向耳及定止觀或超
至羅漢及是大超今所不取前圖大超下注或云等乃是異說
則小超既超至四果與大超何異須知小超凡地
修觀伏於見思至十六心或淺或深超果不定若
大超人不論修觀一呼善來直超四果又果本斷
世禪斷思成三根性安得相濫大超根性昔人又
分信法二行聞唱善來成阿羅漢即是法行十六
心後超至四果即是信行據前引止觀無稽之論今亦
不然若大超引物希向有教無人又後通教菩薩
智利二乘及與圓人便成正覺非無超義但荷負
眾生慈悲願重教門不說也具如止觀六云云家
家者受生處不一也人中三洲天上六欲張王不
同宮院等別故論天家家人家家不等家家平等
家家具如㭊玄下俱舍頌云。


「 斷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斷三品則損四生後三生在斷四品則損五生後二生在
 斷至五二向斷至五品名二果向斷六一來果
 斷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間斷至七品或八品猶有一生間隔
 此則第三向
 斷九不還果七八為三果向斷九方得三果

[001-0625c]


此論頌一卷八品世親造唐奘譯今出第六賢聖
品更有俱舍論三十卷九品造者譯者同上皆名
新譯真諦舊譯俱舍論十二卷及論釋十二卷輔
行所準正是新譯若止觀超斷五品名家家乃準
婆沙論也欲惑之體是正三毒貪嗔癡慢在癡攝
七生斷者觀有明暗惑有厚薄餘如上說三緣者
一斷惑緣能斷三品揀異一品二品五品者二成
相緣治彼三四成無漏根揀異本斷未成無漏三
受生緣更受欲界三生二生揀異即生般涅槃者
三緣闕一非家家義俱舍論云即預流者進斷修
惑若三緣具轉名家家文重加類節若斷七八亦具三
緣轉名一間此約次斷若小超人亦論家家具三
緣否有云小超三緣不具精英集進法師云論雖不
說義具三緣止觀六既云十六心後即有一念超
至那含驗知小超斷見惑時兼發一念無漏之
智即成根緣餘二例說若爾與次斷何別小超一
念兼發次斷必論加行況次斷根性無超越義自
可揀也前所引頌為頌次斷為頌超斷原夫止觀
驗知頌文唯頌次斷故曰此次斷義指所引俱舍與今
文同會同小超得云家家轉贊云既曰預流者進斷修惑則
頌次斷明〔矣〕舊稱無家家以判頌有功也昔交師謂頌小超雜編
破之謂頌次斷或超次俱頌後復多說今並四直
之學者請勿廣謄增無益之弊輔行云若超若次
進斷三四文六上得非小超亦至四品那彼釋家家
[001-0626a]
三二處生故以五品功齊四品而總言耳非謂小
超剩至四品止六引婆沙云次斷五品名斯陀含
向超斷五品名家家次斷六品名斯陀含果超斷
六品名一往來次斷七品八品名阿那含向超斷
八品名一種子文俱舍名一間婆沙名一種子有一品惑在故也且次斷
五品名二向超斷五品名家家又斯陀含與一往
來那含向與一種子其義無別何分超次精微集
云超次對辨皆有某意初對為顯超次有異次人
斷五必六未受家家之名小超五品有命終者故
名家家也中後二對為顯超次是同中則俱名二
果並號一來華梵互舉後則影略互顯名三向及
一種子憲章謂咎分過德用有抑揚未必全爾
不暇評也止觀六明小超云或三兩品即是家家
輔行云或三兩品名家家者應云三四或恐文誤
或婆沙不同準諸文說乃恐文誤或論中亦有
斷兩品論四生家家者故云或婆沙不同也雜編
有云亦可斷欲一二品五四生家家玅玄四云斷
欲界一品煩惱乃至五品皆是於向亦名勝進須
陀洹約此論家家文意既以一品乃至五品得
論家家霅川之說或未為失但恐教門定故不應
說也次斷之人必斷大品應唯三品何至四耶又
斷第八何不至九斷大品已更進斷小品有何不
可不至九者有得果越界二義具如輔行六上任斷
七生何義不立家家之名有云教門方便立家家
[001-0626b]
者為令聖者畏經生故速得證果任斷根性不畏
經生故不說也。】


「三阿那含進斷上八地思。」


【此果斷欲界下三品思盡進斷上八地思取證四
果而般涅槃此云滅度就此釋般那含此名從略乃是
般涅槃之阿那含也舊對家家稱為般般義無所
準又此且論有餘涅槃俱舍論云般涅槃者謂有
餘依有餘師說亦無餘依此不應理文重加類節止觀
六云次斷初禪初品至非想第八品凡七十一品
悉名阿羅漢向六種那含位在其中輔行六上六
引大論俱舍釋之大論七種一中般二生般三行
般四不行般五上流般色界六現般欲界七無色般俱
舍七種前五如大論第六却取無色般輔行脫一無字乃云
但取色般并五為六第七方立現般荊溪謂俱舍不立現般

指七種中第六不立耳非謂論文不明現般若大
論中則現般第六據二論六種一立一不立對釋
止觀故有此言舊謂那含唯此一難自報慈堯法
師釋出莫不承用無他論也但諸文種數多少今
准俱舍三七種圖示然後對揀頌云。


「 此中生有行
 無行般涅槃
 上流若雜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徧沒
 餘能往有頂餘字指不雜修有頂是非非想處
 行無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輔行六上㭊玄上具釋論頌七種先色次無色後欲般今圖順三界次第覽者悉之

[001-0626c]
[001-0627a]



[001-0627b]


大論七種名同俱舍列次少異更不再出俱舍論
云行無色者差別有四謂在欲界離色界貪從此
命終生於無色此并前五成六不還復有不行色
無色界即住於此現般涅槃并前六為七文重加類節
色界徧沒只十六天大梵是天主我慢無想乃界
道所居故聖者不生此二天也俱舍復有九種即
於色般合五為三有行無行皆生般攝即開三為
九頌云。


「 行色界有九
 謂三各分三
 業惑根有殊
 故成三九別釋籤五㭊玄下引論備釋


諸文或云五種獨指色般或云八種三界七中加
不定般補注十四初引婆沙三界般中徧有不定進老示不定相乃約期心欲界便般涅槃
或未能克却生上界而取證也或期生上界忽發宿習欲界即證色無色準說雜心論七

[001-0627c]
種玅玄所用於色界五初開中為三速般非速般經久般并後
四成七毗曇有一萬二千九百六十種般如釋籤
第五具示色界中般者初離欲界生色界時厭苦
心切即在中有而般涅槃故屬色攝若至色界上
生餘天雖有中有不得論般為無宿習厭苦力故
如析玄下無色不立中般者指歸鈔十八云經云無色眾
生無有中陰者毗曇法中說除四空餘一切處定
有中陰以無色界無處所故又俱舍明隨於何
處得無色定於命終時即生無色前圖中引五差
者謂下中上上勝上極輔行六上三㭊玄下十三委釋
行相由此五禪生五淨居又樂論議者恐就下界
修觀時說非生淨居有論議也以二禪上無語言
。】
[001-0627d]


「四阿羅漢又名孤調解脫。」


【此位上八地七十二品思俱盡四智已圓我生已盡梵行
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無法可學名無學果亦名究竟如㭊玄下

阿羅漢者文句一云或言無翻含三義故淨名疏
十引智論釋云一殺賊從破惡以得名二不生從
怖魔以受稱三應供因乞士以成德文因果對釋也多含
不翻乃今家正意以三義翻之乃順古耳若釋比
丘因名乞士等對舉果名蓋欲顯大比丘之階位
如法華文句及觀經疏又前標聲聞通凡聖位若阿羅漢
局第四果此位所修三昧一名金剛二名重空三
名電光上二名如妙玄第四電光如止觀第九電光義通初果金剛三昧通前五種羅漢重
空別在不動羅漢所修此果別號有二種三種六種九種及

果性退不退今歷示之先明二種。
[001-0628a]



[001-0628b]


初時不時從緣得名次慧俱約觀立號三壞不壞
依境受稱也或准正理論以時不時歒對慧俱若
准玅玄四二十六及四教義二十六信法各二不得滅
盡定者但是慧解脫得滅盡定者名俱解脫舊云
歒對乃從正從多各對則旁正兼舉以信行亦有
帶事兼修法行亦有緣空直入若壞不與慧俱同
假名集准經論祖文列十義揀判慧俱後人束作
五義一約性共慧人修性念處俱人修共念處四教
義二二約正助慧人正道斷結俱人兼修助道光明句中
四教義二三約事理直緣真理名慧脫帶事兼修名俱

脫事者一帶根本四禪俱人亦依世禪修六行觀
故二帶無漏禪慧人但至觀禪俱人具修觀練薰
止觀第九婆沙亦有少分慧脫全分慧脫此有三根全無四禪下根也能修一禪至四禪中根
也能修無漏禪至九想十想上根也俱人能修一二三禪下根具四禪中根修觀練薰修上根也妙樂二
云四禪一切羅漢並得次觀等四俱解脫人方乃具足三得滅盡定如妙玄四二十六

已上三事俱人兼得也四約神變慧人十四變化
俱人作十八變文句二五約三明八解俱人則具慧
人則無若輔行云通通於六明唯局三天眼宿命漏盡三也
[001-0628c]
諸羅漢皆能得之此有闕具之義婆沙云若有
一明二明名慧解脫准知俱人三明具足次明
三種。




性念處者亦名自性念處緣理斷結除自性過共念處者正
助合修緣念處者緣佛三藏及世間文字所緣處廣也具如
四念處一四教義二俱舍亦有三種羅漢各論三念處


慧俱略如上無疑者三藏教法四韋陀典天文地
理一切通達故曰無疑四教義二云問不應別說
無疑九種羅漢無此名目答此出智度論明欲結
集法藏集千羅漢皆得共解脫無礙解脫也
是大論開出在佛世時俱人所攝佛世且明自行
入道是故諸文只云慧俱六種九種皆無此名若集論明六種中有無疑
法者與不動法名異義一非今無疑釋籤五十九云得滅盡定但名俱

解脫人以未修緣念處終非無疑解脫也故知
無礙乃俱人中勝者耳小大言之慧俱並小無疑
乃名大阿羅漢妙樂一三十一引中阿含舍利弗問
[001-0628d]
五百比丘幾三明幾俱解脫幾慧解脫佛言九十
人三明九十三俱解脫餘但慧解脫荊溪云三明
者即無疑解脫須知三明是俱人得取其勝者
復云無疑也後明六種附揀七種及列九種然後
約六種明果性退否。
[001-0629a]



[001-0629b]


六種約根性慧俱約觀行九種乃根性觀行兼舉
耳又九是空門二十七賢聖中之無學為答福田
長者所問顯福田之多赴機生善故又六種明二
加行差別如㭊玄下二十九須者撿之果性退否者俱
舍頌云。


「 阿羅漢有六
 退法至不動
 前五信解生信行轉入修道名信解
 總名時解脫
 後不時解脫
 從前見至生見得亦名見至亦是法行轉入之名
 有是先種性
 有後練根得六種羅漢有先世種性定者有後來修練根性轉劣成勝者如本是退法練成思法乃至不動或思練成護乃至進練成不動唯初退法是先種性無練根者又練根通資加修三位唯除見道以時速不能轉根故
 四從種性退第一退法最下無處可退第六利根不退唯中間四種根性有退如第二退為第一乃至第五退為第四又此退性乃是練根非先定根性也
 五從果非先前五種從無學果退居學位第六則不退也亦是練根論退非先種性也非先二字總頌果性二種退者若㭊玄辨果退非先中云
[001-0629c] 如第三護法若先是退法至果練成護法則有果退若先是思法後練成護法則無果退乃至結云即知果退唯約先是退法若先是思法等四性必無果退(文)此似只就退法根性論之更宜詳考

 非先有退者
 但據餘四說果退雖在前五若論非先唯中間四第一退法雖無練根不論性退不妨亦有果退之義
 不動盡智後
 必起無生智第六於盡智後能起無生智所以果性皆不論退餘五有退以不起無生智故本住不動練根不動皆無退義
 餘盡或正見五種盡智後或但起正見
 此應果皆有盡智後正見六種應果皆有


已上頌語取㭊玄意略註欲學者便於憶持更詳
彼文可也且羅漢見思已盡已證無學所以有退
者考論祖語妙玄四(二十六)止觀九止觀九(十二)上十五蓋由信行慧解
脫人不修事禪不得滅盡定或世智斷惑但得盡
智不得無生智遇著違緣還起煩惱故有退也違緣
者一長病二遠行三諫諍四營事五多讀誦又大經明五緣一樂多事二樂說世事三樂睡眠四樂近在
家五樂多遊行又㭊玄謂非先種性者但是無學一道所

[001-0629d]
成不得堅固故有退若是先種性由學無學二道
資持堅固故無退彼文更果退性不退等四句分別然前五種未
必全退有遇違緣者故有退耳故輔行九上十五云然慧
解脫亦不併退有退義故說有退又退者非久
輔行云問退經幾時答經少時乃至自不知退若
自知退當修勝進方便復次彼煩惱現在前時心
生慚愧速作方便如明眼人晝日平地顛蹶尋即
還起釋籤云此生之中必得無疑極至臨終亦
得無學故文五十九或曰前時不時各有慧俱不動既
從時解脫生得非六種皆有退義耶答慧人未必
一向論退恐只鈍根有漏智斷遇違緣者退今復
圖示。
[001-0630a]



[001-0630b]


六種論退局第四果通辨四果退不退者㭊玄引
三家一薩婆多云初果不退後三果退二大眾部
云前三果退第四不退三經部宗云初四兩果不
退中間二果有退廣如彼文彼但註云三師難定今恐
成諍略為和融輔行九上十五引娑沙云阿羅漢退牽
二三果退猶如井砂上下有甎中間唯砂上甎若
頹從上至下其中間砂豈得不頹四果如上甎二
果如中砂初果如底下乃至初果之前更無有果若
彼退時更無住處不可聖退為凡夫也合彼初
師然見道既有不等觀四諦如婆沙云二十八使
見道斷餘六十使修道斷先斷三界苦下惑見見既分盡果
理未圓例如身子六住尚退後三果中斷惑之智
通漏無漏是則四果俱退俱不退三師之說說皆
無妨礙子縛者見思煩惱果縛者五陰報質也灰
身滅智究竟無餘然身子入滅而均提答佛何云
五分法身不滅耶釋籤云無作之業至未來世
名為不滅非常住不滅無作業者乃功薰耳
聲聞自度故名孤調斷欲九品立二三果上八

[001-0630c]
地思唯一無學者止觀云如險處多難多須城壁
欲界多難多果體息也文六七故知上界定地少難
唯立一果若爾七聖中二為見道信行法行二為修道
信解見得二為無學道時解脫不時解脫復以身證對四果向
者何耶有云位隣無學將斷非非想惑特立此位
如別圓之有等覺也今謂空有二論設位不等教
門方便多少隨宜耳妙玄明身證得滅盡定約似
證也成論云不得滅盡定名身證者對四果真證
奪而言之。】


「略明聲聞位竟。」


天台四教儀備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