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17 周禮註疏刪翼-明-王志長 (WYG)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禮註疏刪翼卷七
            明 王志長 撰
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
王安擾邦國註土地之圖若今司空郡國輿地圖
 疏職方掌天下之圖并夷狄而言故注直云如今司
 空輿地圖此唯據九州之内故注云郡國也
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
[007-1b]
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註九州揚荆豫青兗雍
幽冀并也輪從也積石曰山竹木曰林注瀆曰川水鍾
曰澤土髙曰丘大阜曰陵水崖曰墳下平曰衍髙平曰
原下濕曰隰名物者十等之名與所生之物
 疏馬融云東西為廣南北為輪
而辨其邦國都鄙之數制其畿疆而溝封之設其社稷
之壝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與
其野註千里曰畿疆猶界也溝穿地為阻固也封起土
[007-2a]
界也社稷后土及田正之神壝壇與堳埓也田主田神
后土田正之所依也詩人謂之田祖所宜木謂若松栢
栗也若以松為社者則名松社之野以别方面
 疏社五土之總神句龍生時為后土官有功於土死
 配社而食稷者五榖之長立稷以表神名故號稷棄
 為堯時稷官立稼穡之事有功於民死配稷而食名
 為田正也○馬融注曰天子五社大社在中門之外
 唯松東社八里惟柏西社九里惟栗南社七里惟梓
[007-2b]
 北社六里惟槐○周書作雒諸侯受命於周乃建大
 社於國中其壝東青土南赤西白北驪中霤以黃○
 三禮義宗王者諸侯所以為社為萬民求福拜功之
 道也無土不立無榖不生故立社稷則祭之春則求
 之秋則報之故月令云仲春之月擇元日命民社孝
 經援神契云仲秋穰禾拜祭社稷○祭法聖王之制祭
 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
 則祀之能禦大烖捍大患則祀之厲山氏之有天下
[007-3a]
 也其子曰農能殖百榖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
 為稷共工氏之伯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
 以為社王為羣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
 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
 已下成羣立社曰置社○田主當在籍田之中依樹
 木而為之
以土㑹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
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
[007-3b]
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
其植物宜覈物其民專而長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
其植物宜莢物其民晳而瘠五曰原隰其動物宜臝物
其植物宜叢物其民豐肉而庳註㑹計也以土計貢稅
之法因别此五者也毛物貂狐貒貉之屬縟毛者也鱗
物魚龍之屬津潤也羽物翟雉之屬覈物梅李之屬專
圜也介物龜鼈之屬水居陸生者莢物薺莢王棘之屬
晳白也瘠臞也臝物虎豹貔□之屬淺毛者叢物萑葦
[007-4a]
之屬豐猶厚也庳猶短也杜子春讀生為性鄭司農云
皁物柞栗之屬膏物楊栁之屬理致且白如膏𤣥謂膏
當為櫜字之誤也蓮芡之實有櫜韜
 疏薺莢即皁莢王棘即士喪禮曰王棘若擇棘者是
 也棘雖無莢蓋樹之枝葉與薺莢相類故并言之
 莊渠魏氏曰五地隨氣異形氣行地中人物之生復
 隨形異稟葢天氣以為父地質以為母子肖母形居
 多聖人仰稽天運俯察地理以土㑹之法通計所生
[007-4b]
 物何者為多因而知其土之所宜所以通知地利而
 能盡人物之性也
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禮教
敬則民不苟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三曰以陰禮
教親則民不怨四曰以樂禮教和則民不乖五曰以儀
辨等則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愉七曰以刑教
中則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九曰以度教節
則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十有一曰以
[007-5a]
以賢制爵則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則民興功註
陽禮謂鄉射飲酒之禮也陰禮謂男女之禮婚姻以時
則男不曠女不怨儀謂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之屬
俗謂土地所生習也偷謂朝不謀夕恤謂災危相憂度
謂宫室車服之制世事士農工商之事少而習焉其心
安焉因教以能不易其業慎德謂矜其善德勸為善也
庸功也爵以顯賢禄以賞功
 疏偷苟且也○或曰誓信誓也○明齋王氏曰五方
[007-5b]
 風氣不同其民習以成俗若有恒性王制所謂廣谷
 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故曰五物者民之常也
 變化氣質在於修道之教施地官之十有二教此道
 德所以一風俗所以同而斯民不復囿於風氣也○
 愚按地官以十二教治五物將使天地氣化不得以
 囿吾民而云以俗教安何歟夫聖人教民轉移甚微
 而非易其俗之謂也亦曰治道去其太甚而已然則
 齊變至魯魯變至道非耶夫變非聖人之所能强也
[007-6a]
 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民
 何嘗覺有變處
以土宜之灋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
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註十二土
分野十二邦上繫十二次各有所宜也相占視也任謂
就地所生因民所能
 疏星紀吳越也𤣥枵齊也娵訾衛也降婁魯也大梁
 趙也實沈晉也鶉首秦也鶉火周也鶉尾楚也夀星
[007-6b]
 鄭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
 地有十二土王公之所國按元命包云國君王者封
 上應列星之位注云若角亢為鄭房心為宋比其餘
 小國不中星者以為附庸居山者利其金玉錫石禽
 獸材木居澤者利其魚鹽居陸者利其田蠶所謂就
 地所生因民所能而居之也○或曰名謂白墳黑墳
 之類物謂所生之物
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教稼穡樹藝註壤亦土
[007-7a]
也以萬物自生焉則言上土猶吐也以人所耕而樹藝
焉則言壤壤和緩之貌藝猶蒔也
 劉氏曰十有二土者即十二州也州各有宜如職方
 氏所掌周雖合十二州為九州然本堯所分十二異
 宜故職方氏從時王之制以正其名而大司徒因上
 古之法以教民言十二壤者率一土復有此十二之
 别當知其種之所入即草人騂剛赤緹墳壤渴澤鹹
 潟勃壤埴壚彊㯺輕爂凡九也○或曰知其種髙黍
[007-7b]
 下稻之類○鄧氏曰春種曰稼秋斂曰穡土方邍人
 司稼草木等職具之
以土均之灋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賦以
令地貢以斂財賦以均齊天下之政註均平也五物五
地之物也九等騂剛赤緹之屬征稅也民職九職也地
貢貢地所生謂九榖財謂泉榖賦謂九賦及軍賦
以土圭之灋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
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
[007-8a]
陰註土圭所以致四時日月之景也鄭司農云測土深
謂南北東西之深也𤣥謂晝漏半而置土圭表陰陽審
其南北景短於土圭謂之日南是地於日為近南也景
長於土圭謂之日北是地於日為近北也東於土圭謂
之日東是地於日為近東也西於土圭謂之日西是地
於日為近西也如是則寒暑陰風偏而不和是未得其
所求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
 浚儀王氏曰隋志周公測晷景於陽城以參攷厯紀
[007-8b]
 先儒皆云夏至立八尺表於陽城其景與土圭等尚
 書考靈曜曰日永景盡五寸日短景尺三寸易緯通
 卦騐云冬至之日植八尺之表日中視晷景長短以
 占和否周髀云成周土中夏至景一尺六寸冬至一
 丈三尺五寸劉向洪範傳曰夏至景一尺五寸八分
 冬至一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二分景七尺三寸六
 分漢魏及宋所都皆别四家厯法候景則齊緯候所
 陳恐難依據劉向二分之景直以率推非因表候定
[007-9a]
 其長短考靈曜周髀靈憲及鄭𤣥注周官竝云日景
 於地千里而差一寸按宋元嘉十九年壬午使使徃
 交州測景夏至出表南三寸三分何承天遙取陽城
 云夏至一尺五寸計陽城去交州萬里而景實差一
 尺八寸二分是六百里而差一寸也後魏信都芳注
 周髀四術謂金陵去洛南北畧當千里景差四寸則
 二百五十里而差一寸也唐開元中太史測景五百
 二十六里一百七十歩而差二寸五釐則康成之言
[007-9b]
 似未可據又按司馬光日景圖曰日行黃道每歲有
 差地中當随而轉移故周在洛邑漢在潁川陽城唐
 在汴州浚儀而唐志猶取陽城日景以為法與漢志
 不同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
所交也風雨之所㑹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
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註景尺有五寸
者南戴日下萬五千里地與星辰四逰升降於三萬里
[007-10a]
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也畿方千里取象於日一寸
為正樹樹木溝上所以表助阻固也鄭司農云土圭之
長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
等謂之地中今潁川陽城地為然
 疏攷靈曜文言四逰升降者春分之時地與星辰復
 本位至夏至之日地與星辰東南逰萬五千里下降
 亦然至秋分還復正冬至地與星辰西北逰亦萬五
 千里上升亦然至春分還復正進退不過三萬里是
[007-10b]
 以半之得地之中也○月令正義考靈曜云一度二
 千九百三十二里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
 八周天百七萬一千里是天圓周之里數也以圍三
 徑一言之直徑三十五萬七千里此二十八宿周廻
 直徑之數也然二十八宿之外上下東西各有萬五
 千里是謂四逰之極謂之四表據四表之内并星宿
 内總有三十八萬七千里然則天之中央上下正中
 之處十九萬三千五百里地在於中是地去天之數
[007-11a]
 也○鄭注王制象日月之大亦取晷同此云取象於
 日一寸為正即是景一寸地千里與王制注晷同一
 也按元命包云日圓望之廣尺以應千里○幼清呉
 氏曰土圭之法不見于他經鄭氏謂周公居洛營邑
 于土中七年使成王居之夫成王未嘗與周公居洛
 也犬戎之難平王始遷居焉今指洛邑謂王畿成王
 居之豈不謬乎王居何必地中堯都平陽舜居蒲阪
 文王居鎬非地中也周書召誥有王來紹上帝自服
[007-11b]
 於土中之語土中謂道里均耳使周公以土圭測景
 求地中書載營洛事甚詳豈得不言學者知成王未
 居洛則知地中之說為非○愚按六典乃周公詳勒
 治平之書故六官起語皆曰惟王建國云云葢言帝
 王均平四海因革百王制作詳備應若此耳非必當
 年一一巳試之實録也讀周禮者涵詠其位天地育
 萬物之心量可爾舉而措之損益潤色自有妙用句
 櫛字比推求得失何益於作者之意乎嘗攷詩序成
[007-12a]
 王居洛邑遷殷頑民於成周復還歸處西都則周公
 營洛之後安見成王不居洛邑成王即未居洛亦無
 害其為土圭測景之可以建王畿也不以文害辭不
 以辭害志寜止讀詩之法哉
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諸公之地封疆方
五百里其食者半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參
之一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參之一諸子之
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
[007-12b]
其食者四之一註土其地猶言度其地鄭司農云土其
地但為正四方耳𤣥謂其食者半參之一四之一者土
均均邦國地貢輕重之等必足其國禮俗喪紀祭祀之
用乃貢其餘大國貢重正之也小國貢輕字之也
 疏上經天子度取土中此封諸侯但正四方而已不
 求土中也○浚儀王氏曰易氏謂大司徒所云特四
 時測景之法堯之授時以中星騐日景獨於仲夏言
 敬致即致日也致日於尺有五寸之景即求中之灋
[007-13a]
 也使天度可以尺寸求則南北可以分長短而東西
 何以取信土圭土其地者倣王國之灋定東西南北
 之勢而已○仲友唐氏曰學者見司徒建邦國封疆
 與武城分土之等孟子頒禄之制不合因謂周禮非
 周公之制為周禮者又强為之說曰周九州之界方
 七千里周公變商湯之制雖小國地皆方百里是皆
 未深攷之耳費誓曰魯人三郊三遂左氏曰成國不
 過半天子之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然則大國三
[007-13b]
 軍出於三郊三遂副之周制然矣牧誓曰武王戎車
 三百兩虎賁三千人御事司徒司馬司空然則大國
 三軍三卿為之師一軍之戎車百二十五乗商制然
 矣商周諸侯之軍制既同分土之制安得而異周之
 九服即禹之五服烏覩所謂七千里者周公相武王
 滅國者五十而所立七十一國分土之制遽過於商
 大者二十四倍小者猶三倍何所容之後儒不能通
 則曰是兼附庸誠是也抑不思百里之提封萬井三
[007-14a]
 分去一為六萬夫之地悉以家一人率之為兵六萬
 尚不足三郊三遂七萬五千人之數為車六百乗亦
 不足千乗之數所謂園㕓宅田士田賈田官田賞田
 牛田牧田與卿大夫公子弟之采邑於何容之家既
 役其一人百畝又征其什一它無餘地車輦馬牛干
 戈之屬于何出之百畝之分以中農計之足食七人
 什取其一則十夫而食七人古庻人在官次第之禄
 也六萬夫之稅足當中農夫六千人而已三鄉之吏
[007-14b]
 九千四百六十人於何給之尚未食三遂之吏與其
 百官之衆府史胥徒之禄宗廟朝廷之禮王國之朝
 貢四鄰之邦交於何取用也百里之地不足為公侯
 之國明甚况七十里止二萬九千四百夫之地五十
 里止一萬五千夫之地其不能為諸侯之國抑又明
 矣然則子産孟子之言非歟曰二子何可非也抑古
 人之為言省文而互見詳而攷之未有不合者古之
 為國有軍有賦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
[007-15a]
 軍此軍也出於國之郊者也天子萬乘諸侯千乘此賦也
 出於成國者也自軍言之則方百里而具三軍方七十里
 而具二軍方五十里而具一軍推而上之方二百里而具
 六軍自賦言之則方千里而具萬乘二百一十里而具千
 乘通軍與賦而言之則方千里者為兵車萬九百乘推而
 下之方百里者為方五十里者四五十里具一軍又五十
 里者為一遂合為兵車二百五十乘餘方五十里者一定
 出賦五十乘軍賦合三百乘男之國也由是推而上之七
[007-15b]
 十里而具二軍又七十里而具二遂畧當一同合為
 兵車五百乗加一同定出賦百乗軍賦合六百乗伯
 之國也百里而具三軍又百里而具三遂合為兵車
 七百五十乘加二同有半定出賦二百五十乗軍賦
 合千乗公之國也伯二同則方百四十一里公四同
 有半則方二百一十一里子下同於男侯上同於公
 是謂分土惟三自是而外則附庸也山川也土田也
 雖未必皆其所有皆在封疆之内矣今夫顓臾昔者
[007-16a]
 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此附庸在封疆
 之證也居常與許復周公之宇此土田在封疆之證
 也奄有龜蒙遂荒大東奄有鳬繹遂荒徐宅此山川
 在封疆之證也封疆之内附庸山川土田皆在焉然
 皆非出軍制賦之壤故地方七百里而止於革車千
 乗則舉封疆而言雖七百里猶可而况五百里四百
 里三百里二百里百里乎故於天子言千里者兼軍
 賦而言之於諸侯言百里七十里五十里者獨舉軍
[007-16b]
 制而言也於天子言萬乗者以賦法通率也於諸侯
 言千乘者兼軍賦而言之也於諸公言五百里諸侯
 言四百里伯言三百里子言二百里包山川土田附
 庸於封疆也於諸男言百里者獨舉其出軍賦之封
 疆也凡此者皆省文而互見若異而相通何嘗纎毫
 牴牾哉且先王之於諸侯豈其封疆一定而遂無所
 勸懲乎慶而益責而削皆在封疆之中矣此周公之
 定制而成王廣魯以七百里則康周公云爾非周公
[007-17a]
 之制所得而拘也於齊有賜履焉於衛有封畛土畧
 焉於韓侯有奄受北國焉山川土田附庸或得其全
 或得其偏皆封疆之數也與武成孟子之言蓋相表
 裏矣○陳氏禮書曰夫列爵惟五所以稱其徳分土惟
 三所以等其功德異而功有所同故公侯之地同於
 百里子男之地同於五十里地同而附庸有所異故
 諸公之地方五百里諸侯之地方四百里諸伯之地
 方三百里諸子之地方二百里諸男之地方百里葢
[007-17b]
 三等之地正封也五等之附庸廣封也正封則尺地
 莫非其土一民莫非其臣尊者嫌於盛而無所屈卑
 者嫌於削而無所立故公之地必下而從侯男之地
 必上而從子至於廣封則欲上之政令有所統而不
 煩下之賦貢有所附而不費又非諸侯得以擅之也
 而尊者不嫌于太多卑者不嫌于太寡故公之地必
 五百里而異于侯男之地止百里而異于子○葉氏
 時曰公之封疆雖五百里而受田食禄則百里侯伯
[007-18a]
 封疆雖四百里三百里而受田食禄則七十里子男
 封疆雖二百里百里而受田食禄則五十里如今之
 郡縣大小不齊而俸秩自有常也○潛溪鄧氏曰土
 圭土地制域非司空事乎屬地官何也曰司空主地
 主民徒也國大役大宰贊王命百官司徒主其治帥
 以至司馬主政司空主事陳其辟鄉師從受而攷焉
 司馬屬其植而受其要軍旅亦如之則官有聯故也
 乃制域制宅之法經不具葢具於冬官今亡矣○本
[007-18b]
 清章氏曰孟子方里而井謂四面方一里為一井地
 方千里地方百里則四方各皆千里百里之謂非四
 面總計也故以天子計之為田一千六百同每同出
 車百乗通王畿一十六萬乗有簡稽之數為更番調
 遣而設即府兵之制猶今之該年每十乘而稽其一
 通王畿内一萬六千乗經傳所稱天子萬乗是也謂
 天子之車止此萬乘亦限於以四面總計為千里遂
 不知有更休之法矣侯國之制亦然
[007-19a]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以其室數制之不易之
地家百畮一易之地家二百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註
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城郭
之宅曰室以其室數制之謂制丘甸之屬王制曰凡居
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鄭司
農云不易之地歲種之地美故家百畮一易之地休一
歲乃復種地薄故家二百畮再易之地休二歲乃復種
故家三百畮
[007-19b]
 疏上言王畿及諸侯邦國至此更言畿内都鄙三等
 采地云造都鄙制其地域者按載師職家邑在稍地
 小都任縣地大都任畺地又小司徒職云四丘為甸
 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家邑二十五里小都五十里大
 都百里是也云以其室數制之者依其城内室數於
 四野之中制地與之謂若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
 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之等○又云公
 在大都卿在小都大夫在家邑其親王子母弟與公
[007-20a]
 同在大都次疎者與卿同在小都次更疎者與大夫
 同在家邑故總云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也三
 等采地皆有城郭是其鄙所居也據其四境即是其
 界曰都○漢食貨志武帝以趙過為摉粟都尉過能
 為代田一畮三甽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
 甽田以二耜為耦廣尺深尺曰甽長終畮一畮三甽
 一夫三百甽而播種於中苖生葉巳上稍耨隴草因
 隤其土以附苖根故其詩曰或芸或耔黍稷儗儗芸
[007-20b]
 除草也耔附根也言苖稍壯毎耨輒附根比盛暑隴
 盡根深能風與旱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下種田器皆
 有便巧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故畮五頃用耦犂
 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遇縵田畮一斛已上善者倍
 之○莊渠魏氏曰再易者間二隴而為甽也隴不播
 種故又謂之萊是以即其地可知室家之數因其室
 制為都鄙之域也
乃分地職奠地守制地貢而頒職事焉以為地灋而待
[007-21a]
政令註分地職分其九職所宜也定地守謂衡麓虞候
之屬制地貢謂九職所稅也頒職事者分命使各為其
所職之事
 葉氏曰鄭謂此造都鄙制異於鄉遂非也井牧之制
 通天下邦國之田制尚如六鄉都鄙之田制獨與六
 遂異乎都鄙不易之地即上地一易之地即中地再
 易之地即下地特遂人於采邑加萊田耳經野不殊
 乎九夫度地不離乎三等受田不過乎面曲固井田
[007-21b]
 之定制也
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
 魏氏曰賑濟催科不可竝舉否則如左手予之食而
 右手紾而奪之也已藏者散之未輸者薄之荒政大
 綱舉矣
三曰緩刑
 或曰輕罪出之俾得自食其力
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幾七曰眚禮八曰殺哀九
[007-22a]
曰蕃樂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賊
註鄭司農云散利貸種食也弛力息繇役也去幾關市
不幾也多昏不備禮而娶昏者多也索鬼神求廢祀而
脩之雲漢之詩所謂靡神不舉靡愛斯牲者也饑饉則
盗賊多不可不除也杜子春讀蕃樂為藩樂謂閉藏樂
器而不作𤣥謂去幾去其稅耳舍禁若公無禁利眚禮
謂殺吉禮也殺哀謂省凶禮
 或曰盗賊不可以緩刑之故縱之○按司關云國凶
[007-22b]
 札則無門關之征猶幾明知司農之義非也○或曰
 如公山澤之類○或曰如有幣無牲之類○東萊吕
 氏曰荒政條目始於黎民阻飢舜命棄為后稷播時
 百榖其詳見於生民之詩其後如禹之水湯之旱民
 無菜色其荒政制度不可攷及至成周自大司徒以
 荒政十有二聚萬民其詳又錯見於六官之書然古
 者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則有九年之蓄遇歲不登
 人主則貶損減省天下各有廪藏則賑發濟民而已
[007-23a]
 當時措置與後世不同至春秋戰國王政既衰秦飢
 乞糴于晉魯飢乞糴於齊當時九年之制已自敗壞
 其後如李悝之平糴法豐年賤收之凶則出以賑飢
 榖價不貴民安其居此亦三代已後救荒之良䇿也
 至漢武詔令水潦移於江南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
 唐西都不登則幸東都在髙宗時有逐糧天子之語蓋
 移民易粟孟子所謂苟且之術而秦漢以來又謂之
 善政矣大抵其法愈壞則其術愈麄今試舉其可行
[007-23b]
 者六七條如漢載粟入關中無用傳後來販粟者免
 稅如後世勸民出粟散之鄉里又如富鄭公在青州
 處流民於城外室廬措置種種有灋當時寄居㳺士
 分掌其事不以吏胥與于其間又如趙清獻公在㑹
 稽不滅榖價四方商賈輻湊此皆可師其意廣其法
 以推行于不窮者也至如平糴之政尤須講求自李
 悝平糴至漢耿夀昌為常平倉元帝以後或置或罷
 至宋朝遂為定制仁宗時韓魏公請罷鬻没官之田
[007-24a]
 募人承佃為廣惠倉散與鰥寡孤獨慶厯嘉祐間既
 有常平又有廣惠廣濟二倉以備賑恤所以仁宗德
 澤倍洽于民至王荆公用事常平廣惠量可以支給
 盡糶轉以為錢變而為青苖取三分之息百姓遂不
 聊生廣惠之田賣盡雖得一時之利要之竟無根底
 元祐間雖復章惇繼之三倉又壞論荒政者不可不
 詳攷也
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
[007-24b]
恤貧五曰寛疾六曰安富註&KR0854息謂安之使蕃息也慈
幼謂愛幼少也産子三人與之母二人與之餼十四以
下不從征養老七十養于鄉五十異粻之屬振窮抍捄
天民之窮者也窮者有四曰矜曰寡曰孤曰獨恤貧貧
無財業禀貸之寛疾若今癃不可事不算卒可事者半
之也安富平其繇役不專取
 疏上經既陳凶荒不安之事故此經陳安養萬民之道
 産子三人與之母等皆是越語范蠡欲速報呉為此
[007-25a]
 權禮令國人壯者無取老婦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
 七不嫁丈夫二十不娶皆罪其父母生丈夫二壺酒
 一犬生女子一壺酒二豚生三人公與之母二人與
 之餼王制云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
 禮記庻人食稷士兼食黍大夫又加以粱今雖庶人
 老者或與士大夫同食故曰異粻○潛溪鄧氏曰於
 此見先王之制欲萬物各得其所後世虐㷀獨者不
 足言即以鋤富彊為政去教意逺矣○愚按産子三
[007-25b]
 人與母二人與餼註疏借以釋慈幼之意耳非先王
 之政也月令季春安萌芽養幼少存諸孤王政之可
 想見者此類是矣
以本俗六安萬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墳墓三曰聯兄
弟四曰聯師儒五曰聯朋友六曰同衣服註本猶舊也
媺善也謂約椓攻堅風雨攸除各有攸宇族猶類也
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兄弟昬姻嫁娶也師儒鄉里教
以道藝者同師曰朋同志曰友同猶齊也民雖有富者
[007-26a]
衣服不得獨異
 疏經云媺宫室明不主華美故以攻堅解之斯干之
 詩曰約之閣閣椓之橐槖○爾雅釋親云父之黨為
 宗族母與妻黨為兄弟則兄弟之名施於外親為正
 上云族墳墓是同宗明此兄弟施於外姓昏姻○莊
 渠魏氏曰本俗者祖宗根本所在也民不忘本則善
 心生○潛溪鄧氏曰保息本俗於八統九兩其事同
 何也曰民生有道大宰執之為民治司徒掌之為民
[007-26b]
 教也八統九兩恢恢其兼覆并包乎保息本俗則敦
 仁而率育之也共事通之為官聯殊事建之為官灋
 聼治㫁訟守之為官常皆是物也歸之約萬民於人
 道焉爾易曰天地睽而其事同故二官同道也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國都鄙乃縣教象之灋于象
魏使萬民觀教象挾日而斂之乃施教灋于邦國都鄙
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
 疏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者若據邦國使諸侯教所
[007-27a]
 治民若據都鄙則使公卿大夫教所治民也○明齋
 王氏曰凡治民必從其有司此教民之本也○愚按
 王國有六鄉則鄉師等敎之六遂則遂人等教之此
 皆司徒之屬也故施教法但言邦國都鄙邦國亦有
 鄉遂如大國三鄉三遂以次而降則皆屬於諸侯故
 總曰邦國而已
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
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賙五
[007-27b]
州為鄉使之相賓註此所以勸民者也使之者皆謂立
其長而教令使之保猶任也救救凶災也賔賔客其賢
者杜子春云相受謂民移徙所到則受之所去則出之
𤣥謂受者宅舍有故相受寄托也賙者禮物不備相給
足也閭二十五家族百家黨五百家州二千五百家鄉
萬二千五百家
 疏立其長謂若比長閭胥至鄉大夫等○潛溪鄧氏曰
 布灋施教首比閭族黨州鄉何也教自下起也物生
[007-28a]
 自下地徳也王治篤近先家也家和而鄉治鄉和而
 國治國和而天下治始聨而比之既協而和之王治
 之大教也閭使相受善為受其慶惡為受其患老受
 而終之幼受而長之窮無歸者受而養之也相葬喪
 同其戚相救凶同其災也郷之言郷也郷之斯飲射
 而賓之教合敬也王教莫大於能羣莫先於敬譲莫
 厚於敦睦莫美於不争大道之行天下時雍則不争
 之極也故保受葬救賙賔漸之仁摩之義導之於禮
[007-28b]
 樂而要之化斯其路也
頒職事十有二於邦國都鄙使以登萬民一曰稼穡二
曰樹藝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飭材六曰通財七曰
化材八曰斂材九曰生材十曰學藝十有一曰世事十
有二曰服事註鄭司農云稼穡謂三農生九榖也樹藝
謂園圃毓草木作材謂虞衡作山澤之材阜蕃謂藪牧
養蕃鳥獸飭材謂百工飭化八材通財謂商賈阜通貨
賄化材謂嬪婦化治&KR0093枲斂材謂臣妾聚斂疏材生材
[007-29a]
謂閒民無常職轉移執事學藝謂學道藝世事謂以世
事教能則民不失職服事謂為公家服事者𤣥謂生材
養竹木者
 疏九職大宰既掌之司徒又頒之者大宰總知其事
 司徒是主民之官親自頒行義各有當也○何氏曰
 司徒頒之者正徳厚生事相闗也○魏氏曰登進而
 成之也○愚按後鄭以生材為養竹木盖以大宰任
 萬民故有閒民此云頒職事不可頒之使為閒耳然
[007-29b]
 生財何以謂之養竹木樹藝作材之中獨無養竹木
 者牲乎况萬民中不能無閒民則頒職事者正頒之
 令轉移執事耳安得謂頒之使為閒也
以鄉三物敎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徳知仁聖義忠和
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註
物猶事也興猶舉也民三事教成郷大夫舉其賢者能
者以飲酒之禮賓之既則獻其書於王矣知明於事仁
愛人以及物聖通而先識義能㫁時宜忠言以中心和
[007-30a]
不剛不柔善於父母為孝善於兄弟為友睦親於九族
婣親於外親任信於友道恤振憂貧者禮五禮之義樂
六樂之歌舞射五射之灋御五御之節書六書之品數
九數之計
 疏九族者上自髙祖下至曾𤣥旁及緦麻之内外親
 則母族妻族也○按保氏職掌養國子以道教之六
 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
 書六曰九數彼註云五禮吉凶賓軍嘉六樂雲門大
[007-30b]
 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
 儀五御鳴和鑾逐水曲過軍表舞交衢逐禽左六書
 象形㑹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九數方田粟米差分
 少廣商功均輸方程嬴不足旁要彼注又云今有重
 差夕桀句股○俊儀王氏曰周之制自王宫國都閭
 巷黨術莫不有學司徒總其事樂正崇其教下至庠
 塾皆以民之有道徳者為左右師自天子之元子衆
 子公卿大夫士之適子至庻民之子弟八歲入小學
[007-31a]
 教之洒埽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馭書數之文十有
 五進乎大學教之致知格物正心誠意之道○又曰
 先王之時其人則四民也其居則六鄉三采五比四
 閭也其田則一井二牧三屋九夫也其官則三吏六
 聨五侯九伯也其教則五事五典也其學則六徳六
 行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也少而習之長而
 安焉○又云三代之王域九州以居民天子諸侯有
 君師之職公卿有師保之義里居有父師少師之教
[007-31b]
 故民聚而教行
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
不婣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
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註糾猶割察也不弟
不敬師長造言訛言惑衆亂民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
政也
 疏亂民以下皆王制文謂變易官與物之名更造法
 度左道若巫蠱及俗禁竝亂政之民也○仲輿郝氏
[007-32a]
 曰造言亂民二刑用之不善即申韓之令誹謗妖言
 之法矣○潛溪鄧氏曰八刑亦曰鄉何也曰鄉刑也
 郷刑教刑也書曰扑作教刑教刑非刑也其附刑者
 歸之士矣○愚按六徳聖王不以甚美者强民也六
 藝其末也六行不備斯刑之矣○國語齊桓公内政
 之法正月之朝鄉長復事君親問焉曰於子之鄉有
 居處好學慈孝於父母聰慧賢仁發聞於鄉里者有
 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明其罪五有可已於事
[007-32b]
 而竣公又問焉曰於子之鄉有奉養股肱之力秀出
 於衆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其罪五有
 司已於事而竣公又問焉曰於子之鄉有不慈孝於
 父母不長弟於鄉里驕躁滛暴不用上令者有則以
 告有而不以告謂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巳於事而竣
 是故鄉長退而修徳進賢公親見之遂使役官及五
 屬大夫復事公問之如初五屬大夫於是退而修屬
 屬退而修縣縣退而修鄉鄉退而修卒卒退而修邑
[007-33a]
 邑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舉也匹夫有不
 善可得而誅也○貴與馬氏曰因讀國語此章而參
 以王制所言司徒俊選之事然後知古之聖賢其於
 化民成俗選賢興能二事視其賢愚升沈舉功吾身
 故其為法甚備其教人也不特上賢以崇徳而必欲
 簡不肖以絀惡其舉人也不特進賢受上賞而必欲
 蔽賢䝉顯戮盖賞罰相須而行則始不視為具文後
 世非不立學校而未聞有不帥教之罰盖姑選其能
[007-33b]
 者而無能之人則聼其自為不肖而已非不興選舉
 也而未聞有蔽賢之戮盖姑進其用者而未用之人
 則聼其自為不遇而已其教之也不備其選之也不
 精宜人材之所以日衰也雖然惟其教訓之法不備
 所以選舉之途不精士生斯世盖自為材而未嘗有
 所頼於上之人則所謂焉知賢才而舉之何以識其
 不才而捨之而蔽賢之罰亦無所施矣
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
[007-34a]
教之和註禮所以節止民之侈偽使其行得中樂所以
蕩正民之情思使其心應和也
 何氏曰六藝之教禮樂在其中矣此又重言之者教
 民莫大於禮樂故也○魏氏曰偽者外有所為喪其
 天真者也情者中有所感離其天性者也禮所以節
 其偽使不偏樂所以養其情使不淫
凡萬民之不服教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聼而㫁之
其附於刑者歸於士註不服教不厭服於十二教貪冒
[007-34b]
者也有地治者謂鄉州及治都鄙者也附麗也士司寇
士師之屬
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註牛能任載地類也奉猶進也
鄭司農云羞進也肆陳骨體也𤣥謂進所肆解骨體士
喪禮曰肆解去蹄
 疏司農以肆為四音讀之故云肆陳也謂陳牲體於
 爼上即體解折節為二十一體是也後鄭以肆為擿
 音讀之肆解骨體者為七體解之按士喪禮曰特豚
[007-35a]
 四鬄去蹄彼注云四解之殊肩髀彼言殊肩髀與此
 骨體一也後鄭所以不從先鄭者按禮運云腥其爼
 孰其殽彼注云腥其爼謂豚解而腥之孰其殽謂體
 解而爓之祭禮之灋先豚解後體解經云奉牛牲謂
 初牽入時即言羞其肆明先豚解又按國語禘郊之
 事則有全蒸明知不得先有體解若然則禘郊之事
 先全蒸後豚解若宗廟之祭則無全蒸先豚解次體
 解禮運所云者是也○愚按羞肆之説後鄭不從司
[007-35b]
 農者以禘郊先全蒸後豚解而體解更在豚解後經
 文奉牲下即云羞其肆故黜體解之説耳然恐不必
 若是拘也
享先王亦如之
 疏享先王不辨祭之大小大宗伯四時及禘祫皆稱
 享不言祭地者祭地之禮與天同
大賓客令野修道委積註令令遺人使為之也少曰委
多曰積皆所以給賓客
[007-36a]
大喪帥六鄉之衆庻屬其六引而治其政令註衆庻所
致役也鄭司農云六引謂引喪車索也六鄉主六引六
遂主六紼
 疏在棺曰紼見繩體行道曰引見用力主文以見義
 也○明齋王氏曰按周禮於喪紀之事必極其厚者
 人之所以有禮義者生全康樂則敬共慈愛以相與
 死亡患難則哀戚圖猷加厚於平時故其愛敬皆為
 實若夫患邪滛者朝死而夕亾之遇患難委而去之
[007-36b]
 則其相與之情皆為虚假視彼鳥獸之哀鳴躑躅者
 反不若矣是故先王所以厚於喪禮者不𬨨因夫人
 不背本之真情而品節之使夫不肖者有以企而及
 也且必均其職於百官府均其役於鄉遂之萬民使
 夫委贄之臣各致其臣子之誠王國之百姓靡不盡
 其如䘮考妣之情是故疾病之禱祀醫藥患難之捍
 衛營救無所不用其極不幸而有敗亡之禍則以身
 徇之而與之俱死皆此道也彼治喪以薄為道者則
[007-37a]
 視夫患難喪兦如虛舟飄瓦然設國家有事何所寄
 托此所以為異端者流也
大軍旅大田役以旗致萬民而治其徒庻之政令註旗
畫熊虎者也徴衆刻日樹旗期於其下
 愚按大軍大田皆司馬事而致民屬之司徒何也聖
 王之世無兵事也自旗致以前徒庻皆民爾其保息
 本俗而賔興之皆教爾軍旅田役竣而仍𨽻之司徒
 故曰聖王之世無兵事也
[007-37b]
若國有大故則致萬民於王門令無節者不行於天下
註大故謂王崩及寇兵也節六節有節乃得行防奸私
大荒大札則令邦國移民通財舍禁弛力薄征緩刑註
大荒大凶年大札大疫也移民辟災就賤其有守不可
移者則輸之榖春秋定五年夏歸粟於蔡是也
 疏歸粟於蔡非荒札之事取證通財之義爾○明齋
 王氏曰前言荒政十有二聚萬民矣此復言之者謂
 令於邦國也且不止大荒更有大札時也
[007-38a]
歲終則令教官正治而致事正嵗令於教官曰各共爾
職修乃事以聼王命其有不正則國有常刑註歲終自
周季冬也教官其屬六十正治明處其文書致事上其
計簿正歲夏正月朔日
 王氏曰地官主土與民故以土地之圖人民之數為
 大剛土㑹以知地生物宜土均平土土圭分土皆治
 地之法也十二職以植民生本俗以安之保息以養
 之荒政以聚之十二教以達民性三物以興之人刑
[007-38b]
 以糾之皆治民之法比閭族黨州鄉以施教化遂溝
 洫澮川以正疆界通水利井已丘甸縣都以稽民畜
 起徒役而伍兩卒旅師軍之法寓焉故地也者以博
 厚含𢎞為徳者也易君子以厚徳載物周禮地官庠
 序田里卒伍市廛虞衡之制皆寛裕温柔廣博易良
 寜多其教誨而不使一夫之不獲寜遲以歲月而不
 儌一時之近利此其培植深厚利澤無窮而非後世
 之所能及也○荘渠魏氏曰治官之屬大宰不自令
[007-39a]
 小宰令之五官則自令其屬
 
 
 
 
 
 
 
[007-39b]
 
 
 
 
 
 
 
 周禮註疏刪翼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