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40 尚書日記-明-王樵 (WYG)


[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日記卷十五     明 王樵 撰
  君陳
孔氏曰君陳臣名○正義曰周公遷殷民於下都親自
監之既没成王命君陳代周公此其策命之辭史録其
書以君陳名篇○蘇氏曰周公遷商頑民於洛必不遷
舊人以宅新民也洛人在内商人在郊理必然也
王若曰君陳惟爾令德孝恭至尹兹東郊敬哉孔氏曰
[015-1b]
言其有令德善事父母行已以恭善事父母者必友於
兄弟能施有政正此東郊監殷頑民教訓之○正義曰
成周周之下都天子之國五十里為近郊今河南洛陽
相去則然是成周之邑為東郊也○按克施有政論語
作施於有政孔子申之曰是亦為政葢又是一意此經
本意只是治可移於官之意朱子曰惟孝友於兄弟謂
孝然後友友然後政其序如此○又按經文止云尹兹
東郊書序始云分正東郊說者謂周公存則王城下都
[015-2a]
皆自監之周公没則分東郊使君陳監之王城之事君
陳不與今考畢命曰祗命公以周公之事畢公之任即
代君陳者也何以見王城之事君陳不與哉畢命之序
亦有分居里之說乃本篇中旌别之意而此序之分正
二孔亦以分邑里爲言夫旌别淑慝分其宅里乃畢公
之事耳君陳之時所未有也序者妄加而後人又妄為
之説至今襲用其語而不察是不可以不辯○吕氏曰
周公之殁也龎臣碩輔尚多立于朝而分正東郊成王
[015-2b]
獨以屬之君陳何哉諸老固非作聰明亂舊章者然平
日與周公比肩同功慮其兢兢循守者或未專固微有
自用之意于其間則于治體已有間矣不若畀之後進
端慤之人則一意奉承不敢毫髪増損成王微㫖葢在
此也至于成終之任開闔變化非四朝元老莫能之故
康王必付之畢公焉○治頑民不可以急惟不言而飲
人以和與人並立而使人化者乃可居之君陳令徳孝
恭可想見其為人矣
[015-3a]
昔周公師保萬民至惟民其乂師保二字最有包含毖
殷頑民遷于洛邑治而教之而必曰師保見周公之于
民其曲盡如此也教之如師保之如保父兄之于子弟
弟子之于嚴師也周公之德民方思之君陳繼周公之
職治周公之民亦惟率循其常勉明周公之訓而已○
按此篇言周公之訓者三曰懋昭周公之訓曰式時周
公之猷訓曰惟𢎞周公丕訓據蔡傳之意其首曰周公
既没民方思慕周公之訓君陳能發明而光大之固宜
[015-3b]
其翕然聴順也則固以訓民言矣而次引吕氏之說曰
成王既勉君陳懋昭周公之訓復舉周公精微之訓以
告之觀復舉二字則懋昭者欲君陳布之于民也式時
者欲君陳體之于己也單言訓者泛指平日教人之言
也特舉四語為猷訓者則又以其至理微言切于君陳
之身者言之也訓字雖同而㫖各有謂細玩可見○周
公之訓不專是一紙教民榜文凡條貫約束見諸設施
者俱是○殷民之難諭也周公師之保之曲盡其方如
[015-4a]
禹之導江河而使之東也訓人如周公而至矣無以加
矣不幸七年而薨民未允升于大猷使繼之者少不以
周公之心為心周公之事為事民其可得而治哉故成
王拳拳望以懋昭周公之訓惟民其乂
我聞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至下民惟草我聞曰者葢
聞之周公太平之世無一人不得其所宇宙間純是一
團和氣其協氣休聞之所發越謂之馨香馨香非有象
凡物之精華皆是也至治之精華所謂惟德動天無逺
[015-4b]
弗届故聖人以為馨香在此而不在彼耳感于神明亦
不必定說是祭祀之時只至治馨香便與神明感通無
間故郊則天神格廟則人鬼享人但見其如響斯答而
不知其本在此也○感神者非黍稷之馨也乃明德之
馨也明德得之心而清明在躬乃至治之所從出○式
訓即明德也曰孝曰恭君陳已令其德欲其日就月將
緝熈于光明故曰式時周公之猷訓也自殷頑民言之
欲其感格非可刑驅而勢迫惟明德有可感之道自周
[015-5a]
公法度言之苟無前人之德則徒為陳迹惟明德為立
教之本此所以欲其惟日孜孜無敢逸豫也孝友君陳
之素德然孝友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堯舜之聖亦
不出此欲君陳益進其德以至于此則洞逹無間何有
于殷民哉聲色之于化民末也所謂懋昭周公之訓者
其本在此也○金氏曰此以下皆勉君陳以明德之事
也君陳逮事周公令德昭聞但患其間㫁則為人欲所
昏又患其玩于見忽于行則明德不續矣常人之情雖
[015-5b]
莫不有好德景行之心而少有克己蹈道之力以周公
聖人不間今古孰不願見而不可得然當時親見周公
者亦不少而少有能學為周公者坐是故也○按凡人
未見聖若不克見者秉彛好德之心也既見聖亦莫克
由聖者安於逸豫之故也安於逸豫故理不足以勝私
敬不足以勝怠雖親見聖人之行事而少能一一體之
於身君陳當以此為戒今日周公不在民所視效在爾
之身君陳能為周公則民亦服從其訓如周公之時矣
[015-6a]
故首條所謂懋昭周公之訓者其要在式時周公之猷
訓而已導民以身不以言式時所以為懋昭也或言式
時即懋昭之實却又非是○殷民亦嘗親見周公矣可
以由聖望之乎由聖則賢由之而不已則聖正君陳之
事也君陳能為周公而民有不觀感興起如周公之再
見者乎故曰君子之德風言在上矣
圖厥政莫或不艱至庻言同則繹式訓由聖在我之德
當明至于政則自謹始而和中闗于道之升降俗之變
[015-6b]
革可不謹乎必能謹于興廢則治合時宜矣○廢興非
更革周公之政葢人情事理自有當興當廢者出與國
人入與官師共虞度之務盡衆人之見衆言既同則又
思繹于已果當而後行之所謂無不艱也○外盡衆人
之同則不至于自用内精一己之慮則不至于苟從致
艱如此而政乃善也
爾有嘉謀嘉猷至惟良顯哉嘉謀以一事言如益贊禹
征苖之類嘉猷以大道言如禹陳克艱臯陶陳知人安
[015-7a]
民之類謀必有道猷必有事亦互言之也則入告爾后
于内爾后能行之則謀雖臣之謀而聴謀者君之聰也
猷雖臣之猷而施行其猷者君之賢也斯謀斯猷非我
后之德而何爾乃順之順將順也入告于内將順于外
人臣之心贊行其君之善惟恐不成葢如此也嘆息言
臣人咸若是惟良顯哉玩其語意葢君陳嘗如是而成
王致美而深屬之之意欲其無替也舜執其兩端用其
中于民人之善即舜之善則斯謀斯猷謂之我后之徳
[015-7b]
非曰善則稱君也理實如是也成王非失言殆至言也
王曰君陳爾惟𢎞周公丕訓至以率其或不良正義曰
君陳之智必不及周公而令闡大周公訓者遵行其法
使廣被于民即是闡揚而大之○按推明周公之訓使
人人由之便是𢎞之之意吕氏謂繼前人之政者苟止
以持循因襲為心其所成必降前人數等必奮然開拓
然後僅能不替其說未必本㫖朱子每不滿東萊說經
此等處是也居人上者勢我之所有法我之所執知有
[015-8a]
勢則將驅民以必從是為作威知有法則將繩民以不
逮是為以削不可不戒寛而有制從容以和君陳之治
體也畢命言道有升降政由俗革君陳之世當寛和之
時也寛而有制寛意常行于法之中單言和則和即從
容不迫之意以和對從容則有辨○欲𢎞周公之訓非
嚴急所能成苟一以嚴急為心則惟見頑之可忿嫉易
至于依勢作威倚法以削則民不見上之可親不見循
理之為樂而反苦于法之拘矣故必寛而有制從容以
[015-8b]
和然後不迫而民從而能𢎞周公之訓也○言其出于
勢與法之外而使民之心從者在寛言其妙乎寛與嚴
之中而使民之自從者在和寛即敬敷五教在寛之寛
制即在寛中非制以濟寛之謂也謂有規矩法度而行
之以寛耳和即和厥中之和和者和乎民也故曰從容
以和之從容者不亟不徐施之當也○殷民在辟至三
細不宥以用法而言爾無忿疾于頑至率其或不良以
施教而言皆寛和之事必有忍至德乃大即無忿疾之
[015-9a]
意簡厥修至率其或不良即無求備之意○執法者無
以有已而亦不可狥君也曰辟曰宥惟其當而已辟以
止辟乃辟辟斯當矣三細不宥宥斯當矣在弗若于政
弗化于訓之中狃于姦宄一敗常二亂俗三三者雖細
不可宥以所闗者大也○敗常孔氏謂毁敗五常之教
如康誥不孝不友之類亂俗僻言怪行以亂風俗如少
正卯之類敗常亂俗是兩様○三細不宥孔氏謂罪雖
小三犯不赦○頑蒙未喩遽興忿疾非教之道人有能
[015-9b]
有不能求備于一夫非與人為善之道有忍而無忿疾
者有容而無忿疾者寛柔以教不報無道忍也忍乃有
濟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容也德乃不可以窺其
際矣然在成德則容為大在學者則忍為切葢習忍可
以至容也○林氏曰勾踐于呉太王于狄忍也使其不
忍則趣亡耳其何以濟湯之于葛文王于昆夷容也包
之度内若天地然孰得而涯涘之○脩不脩以職業言
者胥伯多正之屬也良不良以行義言者通上下而言
[015-10a]
也其實庻民亦有職業亦不可指定為何人也○簡其
脩亦簡其或不脩葢以簡脩為主其或不脩者亦簡之
則勤惰分明故人勸功進其良以率其或不良葢以進
良為主其或不良者觀之而知所耻故人勵行兩或字
不可忽葢言簡厥脩進厥良則人宜自化而或有不脩
者因簡脩而亦簡之或有不良者因進良而亦以董率
之其抑揚進退之意在乎此也○不脩言簡而不言刑
罰不良言率而不言簡别葢于上一句之中即寓下一
[015-10b]
句之作用○使不脩者皆脩在于簡别之分明使不良
者皆良在于勸率之有道皆在于以人治人而無忿疾
于頑求備于一夫之意此所以為和中也
惟民生厚至終有辭于永世惟民生厚因物有遷見所
以反其厚而使之不遷者在乎上也違上所命從厥攸
好見所以使之從所令如所好者在乎德也故曰爾克
敬典在德則民罔不變而允升于大猷矣典五典也敬
典在于躬行非聲音笑貌所能為也商俗雖漓而可變
[015-11a]
世道雖降而可升以民生本厚先以攸好故也人主不
言福風俗敦厚人有士君子之行人主之福也其曰終
有辭于永世期君陳者逺矣○敬典即敬敷五教之意
在德即本之躬行心得而非空言也○君陳令德孝恭
真敬典在德之人也故始而勉以明德馨香終而勉以
敬典在德○敬典在德真所謂明德之馨香可以洞逹
無間者于化殷乎何有所以時乃罔不變允升于大猷
也○時乃罔不變允升于大猷成王自謂膺受多福道
[015-11b]
洽政治澤潤生民康王亦自謂永膺多福成康言福皆
以殷民之化為說然則民俗趨化真人君受福之實乎
天保報上受福之詩也其詩曰羣黎百姓偏為爾德詩
之意即成康之意也○君以民化為福臣以民化為休
末一句只帶其爾之休句○曰允升于大猷曰終有辭
于永世即以成功望君陳何也周公之事未終故以命
君陳君陳之事未終故以命畢公自後觀之則有慎厥
始和厥中成厥終之三節自三后言之周公之所未為
[015-12a]
者君陳為之君陳之所未為者畢公為之初無三節之
分也故曰三后協心同底于道
  顧命
臨終之命曰顧命成王經三監之變王室幾揺故此正
其終始特詳焉顧命成王所以正其終康王之誥康王
所以正其始○吕氏曰天子天下之共主也成王力疾
臨廟朝而命之二公受遺率諸侯而輔之所以公天位
而嚴大寳也世稱漢武帝㧞霍光于宿衞託以幼孤為
[015-12b]
知人抑不知所謂大臣者非可寄安危屬存亡者不在
此選如周召内為師保外統諸侯君存則輔政君殁則
託孤所謂受遺葢其一職也武帝垂殁始㧞一人而付
之平時大臣果安用乎無具甚矣○陳氏曰死生夜旦
也人道之常始終之義也非學問之深不足以語此成
王自㓜得周召二公飬成其德緝熈其學至于臨死生
始終之變卓然不亂觀此書當與曾子易簀春秋公薨
于路寢參看又書載顧命獨成王有焉葢自艱難變故
[015-13a]
中得之又曰後世之主以死為諱繼承之際鮮有能正
其終始者唐順宗嗣子已壯一旦病不能言不能召宰
相託孤使宦寺得擬議所立非衞次公等因草詔得入
抗議立廣陵王事亦危矣可不監哉
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皇極經世書成王在位三十七
年起丙戌盡壬戌○成王崩年之四月始生魄月十六
日王有疾天子之疾曰不懌曰不豫
甲子王乃洮頮水相被冕服憑玉几王發大命臨羣臣
[015-13b]
必齋戒沐浴今疾病故但洮盥濯手頮靣扶相者被以冕
服凴玉几以出命覲禮王服衮冕而有玉几此憑玉几
明服衮冕也○吕氏曰甲子去崩纔一日耳猶盥洗以
致㓗冕服以致嚴顧託之言淵奥精明葢臨衆之敬不
以困憊廢素定之理雖垂殁固烱如也惟善治氣者能
歴疾病而不惰善養心者能臨死生而不昏豈一朝一
夕之積哉
乃同召太保奭至兹予審訓命汝同召者平時召其長
[015-14a]
則其屬從今則將發顧命自六卿至御事同以王命召
也太保畢毛稱公則三公也此先後以六卿為序冡宰
第一召公領之司徒第二芮伯為之宗伯第三彤伯為
之司馬第四畢公領之司㓂第五衞侯為之司空第六
毛公領之召芮彤畢衞毛皆國名舉其本爵見其以國
君入為天子公卿畢公與召公一體而班在四者葢司
馬兵權非元老重臣未易付也師氏守王門司王朝得
失之事虎臣虎賁氏百尹官正也御事非官正而有執
[015-14b]
事者○髙官兼攝下司者漢世以來謂之領○誓言嗣
言一出而不易謂之誓凡大事皆然嗣嗣君也蔡依孔
氏作嗣續我志未是
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至冐貢于非幾奠麗陳教句/
句/肄不違句/○徳教為化服民心之本民心為受天
命之本奠麗即安養之事奠麗而教則民之從善也輕
故皆服習而安其教重言肄不違者見其從教之至也
是以自西土而用克逹殷謂逹教化于殷邦也○天威
[015-15a]
言敬迓者戒謹恐懼常迎之于先幾文武大訓即述天
命者必踐履服行始可謂之能嗣守也無敢昏逾常惺
惺然在心而不踰越其則也○王業以艱難成之亦必
以艱難守之𢎞濟于艱難言守成難必待諸臣協力大
濟于此也𢎞濟中含敬迓天威嗣守大訓意○逺者柔
以懐之使來邇者擾而馴之使治小大庶邦咸有以安
之而使大小相安有以勸之而使謹守侯度此皆君道
所當盡者也○威儀舉一身之則而言成王謂思夫人
[015-15b]
之所以為人者自治于威儀爾自受中于天地以來有
動作威儀之則此固修身者所當自致其力而無假于
外然主之者心也心或冐貢于非幾威儀不可得而治
矣爾左右大小之臣均有保傅輔翼之責不可苟投其
君以為非之幾也夫當時諸臣固非引其君於非者然
或幾微之事狥之而不謹自微而大將自是滋矣此人
主之所甚畏而輔君者不可不謹也○自亂于威儀即
脩身之謂也無冐貢于非幾即謹獨之謂也○吕氏曰
[015-16a]
斯言也葢周公精微之傳成王得之將終方以示羣臣
孔子精微之傳曾子得之將終方以示孟敬子皆近在
於威儀容色辭令之際然則周孔豈惟同道其用功之
次第品目亦莫不同也
兹既受命至延入翼室恤宅宗王發顧命在黼扆綴衣
之座命訖反于寢處出綴衣于庭○天子初崩太子必
在其側將正其統故迎于門外以殊顯之桓毛二臣宿
衛者先執干戈太保就命使于齊侯吕伋之所索虎士
[015-16b]
百人從二執戈者逆于南門之外以為儀延入路寢翼
室為憂居宗主翼室即東夾室也初䘮未為梁闇故以
東夾室為恤宅之地○齊侯時為天子虎賁氏
丁卯命作冊度丁卯王崩之第四日也䘮禮厥明而小
斂又厥明而大斂尊卑皆同命史為冊書法度傳顧命
于康王將崩雖口有遺命未作冊書故以此日作之既
作冊書因作受冊法度下云皇后慿玉几宣成王言是
策書也將受命時升階即位及傳命以後康王答命受
[015-17a]
同祭饗皆是法度
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湏材召公為二伯相王室故曰
伯相湏待也召公命士致材木須待以供䘮用謂椁與
明器記云虞人致百祀之木可為棺椁者斬之
 自此以下至立于側階惟命士湏材是擬供䘮用其
 餘皆是將欲傳命布設之事四坐王之所處者器物
 國之所寳者車輅王之所乗者陳之所以華國且以
 示重顧命其執兵器立于門内堂階者所以備不虞
[015-17b]
 亦為國家之威儀也
狄設黼扆綴衣狄下士扆屏風畫為斧文置尸牖間釋
言云牖戸之間謂之扆以其所在處名之上文言出綴
衣于庭此復設者象王平生○蔡傳以綴衣為帷幄按
周禮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四合象宫室曰幄坐上承
塵曰帟幕人供之掌次張之即此經之所謂綴衣也立
政有綴衣之官葢即幕人掌次之謂前葛氏謂司服之
類未是
[015-18a]
 經于四座之上言設黼扆綴衣則四座皆設之○設
 四座及陳寳玉兵器與輅車各有所司皆是相命不
 言相命與所命之人從上省文也
牖間南嚮至純漆仍几正義曰牖間窻東戸西戸牖之
間也周禮司几筵云凡大朝覲大饗射封國命諸侯王
位設黼扆南向即此坐也天子之席三重諸侯再重則
此四座所言敷重席其席皆敷三重舉其上席而言重
知其下更有席也天子左右几優至尊也諸侯惟右几
[015-18b]
蔑席用桃枝之竹為席有次列成文故周禮又謂之次
席白與黑謂之黼縁謂之純黼純以白黑雜繒縁席也
華玉五色玉也周禮云凡吉事變几凶事仍几禮之于
几有變有仍故特言仍几以見因生時几不改作也此
見羣臣覲諸侯之坐以周禮之文知之○底席底蒻音/若
苹蒻苹蒲也豐席莞席也莞音官草似藺可以為席詩
下莞上簟是也蔡傳莞/作荀誤筍席筍竹萌取筍竹之皮以為
席○綴雜彩也彩色為畵𤣥紛黑綬也周禮注云紛如
[015-19a]
綬有文而狹者○周禮大宗伯云以飲食之禮親宗族
兄弟文王世子云族食世降一等是天子有與親屬私
燕之事以骨肉情親不事華麗故席几質飾也○牖間
是見羣臣覲諸侯之坐見于周禮其餘三坐禮無其文
其東序西嚮為養國老饗羣臣之座者按燕禮云坐于
阼階上西嚮則養國老及饗與燕禮同其西序之坐在
西嚮坐前以其旦夕聴事重于燕飲故西序為旦夕聴
事之坐夾室之坐在燕饗坐後又夾室是隱映之處又
[015-19b]
親屬輕于燕饗故夾室為親屬私燕之坐按朝士之職
掌治朝之法王南靣此西序東嚮東序西嚮者以此諸
座並陳避牖間南嚮覲諸侯之坐故也王肅說四座皆
與孔同右正/義說○金氏曰天子之屋四霤為四阿四个而
有東西夾大夫士惟止有東夾然亦不敢為阿个也今
此不言東夾獨無陳設惟言西夾而又南嚮與當扆同
葢東夾者即初䘮宅宗之翼室而西夾者則新陟王西
階之殯宫也卿大夫無西夾則殯于西階之上士殯于
[015-20a]
客位惟天子有西夾其殯畢塗屋故于西夾為之○鄒
氏曰天子朝覲聴治養老私燕各有定處平居四席各
因事而設于其處今則並設之
越玉五重至在東房孔氏曰于東西序坐北列玉五重
又陳先王所寳之器物○正義曰越字訓于于者于其
處所上云西序東嚮東序西嚮則序旁已有王之坐矣
陳玉復云在西序東序者明于東西序坐北也序者牆
之别名其牆南北長坐北猶有序牆故言在西序在東
[015-20b]
序也西序二重東序三重二序共為列玉五重○西序
即是西夾西夾之前已有南向之坐知此在西房者在
西夾坐東也東夾室無坐故直言東廂夾室陳于夾室
之前也○鄒氏曰東西序皆有室兩坐及諸器物皆陳
于室内赤刀以下諸物貴重必陳之于前故言東西序
舞衣以下必陳之于後故言東西房○夷玉馬融云東
夷之美玉說文云即醫無閭珣玗琪天球鄭𤣥云雍州
所貢玉色如天者王肅云玉磬也大鼔謂之鼖○圓玉
[015-21a]
曰璧銳上曰圭琰有鋒芒琬無鋒芒
大輅在賔階靣至在右塾之前孔氏曰大輅玉綴輅金
靣前皆南嚮先輅象次輅木金玉象皆以餙車木則無
餙皆在路寢門内左右塾前北靣凡所陳列皆象成王
生時華國之事所以重顧命○正義曰周禮巾車掌王
之五輅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是為五輅此經所陳
四輅必是周禮五輅之四大輅輅之最大故知大輅玉
輅也綴輅繫綴于下必是玉輅之次故為金輅也靣前
[015-21b]
者據人在堂上靣向南方知靣前皆南向謂轅向南也
地道尊右故玉輅在西金輅在東此四輅兩兩相配各
自以前後為文馬融王肅皆云不陳戎輅即革/輅者兵事
非常故不陳之釋宫云門側之堂謂之塾孫炎曰夾門
堂也塾前陳車必以轅嚮堂故知左右塾皆北靣也左
塾者謂門内之西右塾者門内之東顧氏云先輅在左
塾之前在寢門内之西北靣對玉輅次輅在右塾之前
在寢門内之東對金輅也凡所陳列自狄設黼扆以下
[015-22a]
至此皆象成王生時以重顧命也周禮典路云若有大
祭祀則出路大䘮大賔客亦如之是大䘮出路為常禮

二人雀弁至立于側階士入廟助祭乃服雀弁于此服
雀弁者士衛王殯與在廟同雀赤色言如雀頭色也惠
三隅矛路寢門一曰畢門綦馬本作騏青黑色上刃刃
外嚮也堂廉曰戺士所立處也冕皆大夫劉鉞屬東堂
西堂即東西夾之前堂也戣瞿皆㦸屬垂下階之處鈗
[015-22b]
矛屬側階鄒氏曰東下階也雜記稱夫人升自側階注
云旁階也嗣君自翼室適殯所往還必由之地故特備
儀衞焉○正義曰禮大夫服冕士服弁也此所執者凡
有七兵立于畢門之内及夾兩階立堂下者服爵弁綦
弁者皆士也以其去殯逺故使士為之其在堂上服冕
者皆大夫也以其去殯近皆使大夫為之先門次階次
堂從外向内而敘之也次東西垂次側階又從近向逺
而敘之也○又曰所陳座位器物皆以西為上由王殯
[015-23a]
在西序故也其執兵宿衞之人則先東而後西者以王
在東宿衞敬新王故也○鄭𤣥云序内半以前曰堂○
階有五東曰阼階西曰賓階此二階在南綦弁執戈所
夾而立者此也冕執戣冕執瞿東西而立者堂之盡處
而近階者也又有北階在堂之北非儀衞所陳又有側
堦在堂之兩旁東曰東下階西曰西下階冕執鈗者所
立說見于前經文明曰側階則非東階亦非北階鄭王
以為東下階者得之孔氏以為北階既誤正義謂立東
[015-23b]
垂者已在東下階上何由此人復與共立又誤蔡氏以
為北陛之階則承襲二孔誤而又誤者也
王麻冕黼裳至御王冊命正義曰此將傳顧命布設位
次即上所作法度也凡諸行禮皆賤者先置此必卿士
邦君即位既定然後王始升階但以君臣之序先言王
服因服之下即言升階從省文&KR0056士邦君無所執事故
直言即位而已太保太史太宗皆執事之人故别言衣
服各有所職不得即言升階故别言所執各從升階為
[015-24a]
文次也&KR0056士王臣故先于邦君太史乃是太宗之屬而
先于太宗者此禮主為冊命所掌事重故先言之○又
曰禮績麻三十升以為冕故稱麻冕王麻冕者葢衮冕
也其卿士邦君各當以其命服服即助祭之冕矣衮之
衣五章裳四章則衮衣之裳非獨有黼言黼裳者以黼
為重也詩云𤣥衮及黼禮君升阼階此自西階升者以
未受顧命不敢當主也鄉士鄉之有事者公則卿兼之
此行大禮大夫亦與畧舉&KR0056士為文爾公卿大夫及諸
[015-24b]
侯皆同服吉服蟻裳以色𤣥如蟻故以蟻名之禮祭服
皆𤣥衣纁裳此獨𤣥裳者卿士邦君于此無事不可全
與祭同改其裳以示變于常也太保太史太宗有所主
者則純如祭服暫從吉也入即位者鄭𤣥云&KR0056西靣諸
侯北靣鄭惟據經&KR0056士邦君言之其公亦北靣孤東靣
也三官執事各異于卿士邦君俱彤裳彤纁也太宗與
下文上宗一人即宗伯也鎮圭尺有二寸圭之大者介
大也天子之所守故奉之以奠康王所位以明正位為
[015-25a]
天子也禮又有大圭長三尺彼搢于紳帶是天子之笏
非天子所守也同爵名玉人云天子執冒四寸以朝諸
侯鄭注云名玉曰冐者言德能覆葢天下也天子執瑁
所以冒諸侯之圭以齊瑞信猶今之合符也阼階東階
也阼猶酢也東階所以答酢賓客故言阼也禮凶事設
洗于西階西南吉事設洗于東階東南此太保上宗皆
行吉事盥洗在東故由阼階升由便以卑不嫌為主人
也御進也太史持䇿書顧命欲以進王故與王同升西
[015-25b]
階鄭𤣥云御猶嚮也王此時正立賓階上少東太史東
靣于殯西南而命王嗣位之事○按左傳鄭武公為王
卿士洪範曰卿士惟月則卿士指朝之執政者而言圭
瑁先王所執今將授嗣王若先王予之故升自阼階○
曰皇后慿玉几至用答揚文武之光訓正義以此即丁
卯命作之冊書蔡氏以為太史口陳葢櫽括成王之命
而約言之命汝嗣訓則嗣守文武大訓之謂也率循天
下則自亂于威儀之謂也爕和天下則柔逺能邇安勸
[015-26a]
小大庻邦之謂也
王再拜興答曰眇眇予末小子至以敬忌天威顧命有
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訓之語上文太史述其意則重
在嗣訓中間居大位由大法致大和皆嗣訓之事故終
之曰以答揚文武之光訓此康王受顧命答太史則重
在敬迓天威故曰予微末小子其能如祖父治四方以
敬忌天威要之敬天即所以嗣訓也
乃受同瑁至諸侯出廟門俟孔氏曰王受瑁為主受同
[015-26b]
以祭禮成于三故酌者實三爵于王王三進爵三祭酒
三奠爵告己受羣臣所傳顧命○正義曰鄭𤣥云王既
對神則一手受同一手受瑁然既受之後王受同而祭
則瑁以授人禮成于三三祭各用一同非一同而三反
也釋詁云肅進也宿即肅也三宿謂三進爵從立處而
三進至神所也三祭酒三酹酒于神座也每一酹酒則
一奠爵三奠爵于其地也經典無此咤字咤為奠爵傳
記無文正以既祭必當奠爵既言三祭知三咤為奠爵
[015-27a]
也○鄒氏曰吉祭尸受酒灌于地此非吉祭不迎尸故
王代尸祭酒也咤陟嫁反說文引書作㓃從門託聲音
當故反注云奠爵也○正義曰祭祀以變為敬不可即
用王同故太保盥手更洗異同秉璋以酢更復報祭如
正祭大禮之亞獻也半圭曰璋祭統云君執圭瓚太宗
執璋瓚謂亞獻用璋瓚此非正祭亦是亞獻之類故亦
執璋若助祭公侯自得執圭璧也秉璋以酢是報祭之
事酢訓報也上宗為大宗伯知宗人為小宗伯太保所
[015-27b]
以拜者白成王言己已傳顧命訖也將欲拜故先授宗
人同拜者自為拜神不拜康王王答拜者尊所受之命
也太保既拜之後于宗人邊受前所授之同而進以祭
既祭遂更受福酒嚌以至齒示飲而實不飲也宅居也
太保居其所于受福酒之處足不移為將拜故授宗人
同祭祀既畢而更拜者白成王以事畢也王答拜敬所
白也今按蔡傳以太保之拜為拜尸王答拜為代尸拜
更詳之○王與太保降階而下堂有司于是收徹器物
[015-28a]
諸侯出廟門俟言諸侯則卿士以下可知殯之所處故
曰廟孔氏/說俟者俟見新君也○按鄭氏據爾雅語載後/圖下
不專以神居為廟禮記聘義云三讓而後入廟門所謂
廟門但指路寢之門而言初非言神居亦非因有殯也
周禮司儀載諸侯相見交幣之禮亦有及廟之文今人
尚有廟堂廟廊之語
 若不考古人宮室之制則凡牖間西序東序西夾之
 類茫然不知所謂今併陳輅列兵方所各圖于後
[015-29a]
 爾雅曰室有東西廂曰廟無東西廂有室曰寢西南
 隅謂之奥西北隅謂之屋漏東北隅謂之宦盈之/反
 南隅謂之窔一弔/反東西牆謂之序牖户之間謂之扆
 宫中之門謂之闈門側之堂謂之塾廟中之路謂之
 唐堂塗謂之陳唐陳皆堂下至門之/徑特廟堂異其名耳
陳輅圖
[015-30a]
  康王之誥
王出在應門之内至王義嗣徳答拜孔氏曰出畢門立
應門内之中庭南靣二公為二伯各率其所掌諸侯隨
其方為位皆北靣諸侯皆陳四黄馬朱鬛以為庭實賓
諸侯也舉奉圭兼幣之辭言一二見非一也為蕃衞故
曰臣衛來朝而遇國䘮遂因見新王敢執壤地所出而
奠贄也諸侯拜送幣而首至地盡禮也康王以義繼先
人明德答其拜受其幣○周禮天子之門五一曰臯門
[015-30b]
二曰庫門三曰雉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又曰畢門外
朝一内朝二外朝在庫門之外聴獄蔽訟之朝也治朝
在路門之外王日視治之朝也燕朝在路門之内㑹宗
人圖嘉事之朝也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適路寢聴
政視朝即治朝聴政即燕朝此經云王出在應門之内
即路門之外然則王日視事與朝㑹皆在治朝矣○正
義曰禮記曲禮云九州之長曰牧五官之長曰伯是職
方鄭𤣥云職主也謂為三公者是伯分主東西者也周
[015-31a]
禮大宗伯云八命作牧九命作伯鄭云謂上公有功德
者加命為二伯此禮文皆伯尊于牧牧主一州明伯是
中分天下者也禮言職方是各主一方也此二伯即以
三公為之隱五年公羊傳云諸公者何天子三公天子
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何以三自陜而東者
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内是三公
為二伯也公羊傳漢世之書陜縣者漢之𢎞農郡其地
居二京之中故以為二伯分掌之界周之所分亦當然
[015-31b]
也公羊傳所言周召分主謂成王即位之初此時周公
已薨故畢公代之王肅云畢公代周公為東伯故率東
方諸侯然則畢公是太師也當太師之名在太保之上
此先言太保者于時太保領冢宰相王室任重故先言
西方北靣以東為右西為左入左入右隨其方為位嫌
東西相向故云皆北靣將拜王明北靣也四馬曰乗言
乗黄正是馬色黄下言朱知朱者朱其尾鬛也義嗣德
三字史言王答拜之意康王正嫡以義繼先人明德故
[015-32a]
答其拜受其幣自許與諸侯為主也
太保暨芮伯咸進至克恤西土孔氏曰冢宰與司徒皆
共羣臣諸侯並進陳戒不言諸侯以内見外天改大國
殷之命謂誅紂也言文武大受天道而順之能憂我西
土之民本其所起○正義曰動足然後相揖故相揖之
文在咸進之下○吕氏曰二伯率諸侯列門左右朝㑹
分班儀也太保及芮伯咸進相揖朝㑹合班儀也始而
分班則諸侯兩列西伯與東伯之位相對今而合班則
[015-32b]
&KR0056前列冢宰與司徒之位相次○呉氏曰前之拜諸
侯拜羣臣不拜此之拜羣臣拜諸侯不拜也王答諸侯
拜而不答羣臣拜葢諸侯自外初見羣臣在内日見也
曰者太保言也太保為外諸侯之伯内羣臣之長故率
諸侯羣臣進戒于王也西土文武所興之地言文武所
以誕受天命以其能恤西土之民也○按羑若之語難
曉不如缺之詳此文在天改殷命之下正為文武誕受
天命之義羑若與靣稽天若之意相似後云奉恤厥若
[015-33a]
正應此語欲諸侯助己奉憂天命之意羑字馬融王肅
及孔安國皆訓為道恐古有所受誕受天道而順之即
受命也奉恤厥若謂奉憂所順指天命也
惟新陟王至無壊我髙祖寡命正義曰髙祖文王也問
太保稱成王獨言畢協賞罰何也朱子曰只為賞不當
功罰不當罪故事差錯若畢協賞罰非至公至明何以
能此○按漢髙帝斬丁公赦季布而人服其義及韓彭
以見忌而誅而叛者屢起幾乎不克定其功然則先王
[015-33b]
以至誠大義畢恊賞罰戡定其功豈不信哉○文武能
受命以有天下耳定天下致太平以遺後人者成王也
其所以戡定者無他惟畢協賞罰而已葢刑賞人君之
大權勸懲天下之大義賞必當功罰必當罪則賞一人
罰一人而天下以懲以勸此成王所以能戡定其功而
用敷遺後人休也六軍天子之常制張皇則不弛其僃
而有以待其用也昔周公告成王以克詰戎兵陟禹之
迹而成王能用其言巡侯甸四征弗庭至于六服羣辟
[015-34a]
罔不承徳此正畢協賞罰之大者故召公今致告而復
及此焉張皇六師亦本畢協賞罰之意而言蔡仲黙謂
守成之主多溺宴安而無立志甚至忘祖父之讐以兵
為諱其意似為宋事而發然當知召公本意有畢協賞
罰之明以為之本而後張皇六師之事可得而舉不然
亦安濟哉
王若曰庻邦侯甸男衛惟予一人釗報誥庻邦侯甸男
衛六服不言采要畧舉之不言羣臣以外見内禮天子
[015-34b]
自稱予一人康王在䘮故稱名
昔君文武丕平富至付畀四方丕平富富謂輕繇薄賦
使家給人足平者平施而無偏也漢文帝與民休息勸
農蠲租亦可謂之富民矣然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
錐之地則以謂之丕平富未可也丕平富三字語簡意
深最可見王者氣象不務咎者不以咎人之咎為務言
慎罰也刑罰雖不可廢然不以是為務而取足于是也
惟行而底其至謂推行此二者之心則無所不至以其
[015-35a]
事言也兼盡而極其誠謂兼舉此二者之事則皆極其
誠以其心言也則亦云者文武之聖若無待于臣之助
而當時則亦有如是之臣况今日乎熊羆之士不二心
之臣是一項人
乃命建侯樹屏至無遺鞠子羞又言文武既定天下乃
命封建侯國立為藩屏其意在我後之人欲其左右王
室而已天子稱同姓諸侯曰伯父叔父異姓諸侯曰伯
舅叔舅此惟言伯父葢舉尊以及其餘不屢數也諸侯
[015-35b]
祖父嘗臣服于先王其事有法今爾尚相與顧安之顧
謂懐其舊績而不忘安謂安其舊服而無替雖爾身在
外無不以王室為心用奉憂其所若即羑若謂天命也
無自荒怠遺我稚子羞辱稚子康王自謂也
羣公既皆聴命相揖趍出王釋冕反䘮服正義曰羣公
總謂朝臣與諸侯王釋冕反䘮服朝臣諸侯亦反䘮服
禮臣為君諸侯為天子皆斬衰
蘇氏曰成王崩未葬君臣皆冕服禮與曰非禮也謂之
[015-36a]
變禮可乎曰不可禮變于不得已三年之䘮既成服釋
之而即吉無時而可者曰成王顧命不可以不傳既傳
不可以䘮服受也曰何為其不可也孔子曰將冠子未
及期日而有齊衰大功之䘮則因䘮服而冠冠吉禮也
猶可以䘮服行之受顧命見諸侯獨不可以䘮服乎太
保使太史奉冊授王于次諸侯入哭于路寢而見王于
次王䘮服受教戒哭踊而答拜聖人復起不易斯言矣
鄭子皮如晉葬晉平公將以幣行子産曰䘮安用幣子
[015-36b]
皮固請以行既葬諸侯之大夫欲因見新君叔向辭之
曰大夫之事畢矣而又命孤孤斬焉在衰絰之中其以
嘉服見則䘮禮未畢其以䘮服見是重受弔也大夫將
若之何皆無辭以退今康王既以嘉服見諸侯而又受
乗黄玉帛之贄使周公在必不為此然則孔子何取此
書也曰至矣其父子君臣之間教戒深切著明足以為
後世法孔子何為不取哉○潘子善問康王釋䘮服而
被冕服且受黄朱圭幣之獻諸家皆以為禮之變獨蘇
[015-37a]
氏以為禮之失朱子曰天子諸侯之禮與士庻人不同
故孟子有吾未學之語葢謂此類耳如伊訓元祀十二
月朔亦是新䘮伊尹已奉嗣王祗見厥祖固不可用凶
服矣漢唐新主即位皆行冊禮君臣亦皆吉服追述先
帝之命以告嗣君韓文外集順宗實/録中有此事可考葢易世傳授國之
大事當嚴其禮而王侯以國為家雖先君之䘮猶以為
己私服也五代之時此禮不講則始終之際殊草草矣
○又曰麻冕乃是祭服顧命用之者以其立後繼統事
[015-37b]
于宗廟故也受冊用之者以其在廟而凶服不可入故
也舊說以廟門為殯宫之門不知是否若朝服則古者
人君亮隂三年自無變服視朝之禮第不知百官總已
以聴冡宰冡宰百官各以何服涖事爾想不至便用𤣥
冠黒帶也後世既無亮隂總己之事人主不免視朝聴
政則豈可不酌其輕重而為之權制乎又况古者天子
皮弁素積以日視朝衣冠皆白不以為嫌則今在䘮而
白布衣冠以臨朝恐未為不可但入太廟則須吉服而
[015-38a]
小變爾○愚按朱子折衷之論乃蘇氏所謂聖人復起
不易其言者也
  畢命
正義曰漢律厯志云康王畢命豐刑曰惟十有二年六
月庚午朏王命作冊書豐刑此偽作者傳聞舊語得其
年月不得以下之辭妄言作豐刑耳亦不知豐刑之言
何所道也
惟十有二年至保釐東郊孔氏曰康王即位十二年六
[015-38b]
月三日庚午于朏三日壬申王朝行自宗周至于豐宗
周鎬京豐文王所都○正義曰說文云朏月未盛之明
也此日未有事而記此庚午朏者為下言壬申張本猶
如記朔望與生魄死魄然也○按宅洛與命周公留後
咸周家創有之大事故始則至豐並告文武終則因烝
祭歲于文武之廟行冊命焉重其事也命官與宅洛不
同命君陳命畢公又不過因仍周公之任視始命周公
留後亦有間矣故命君陳無至豐之文惟畢命有之者
[015-39a]
知其以四世元老特崇其禮康王示不敢專命之若文
王臨遣之云爾知止于文王之廟者告與命不同告則
兼告文武命則止于文王之廟足矣
王若曰嗚呼父師至用克受殷命文武相繼敷大德言
其乆也用克受殷命言其難也
惟周公克左右先王至予一人以寧十二年者天之大
數歲星太歲皆十二年而一周天故十二年曰紀父子
易人曰世成王享國之年雖未知其實當三十有餘年
[015-39b]
是殷民自遷洛後已歴三紀世已變而風始移言化之
之難也
道有升降至民罔攸勸世道有升之時有降之時為政
者世道之主也當由俗而變革周公當降之時毖殷而
慎厥始降者得升之機君陳當升之時有容而和厥中
升者得至之漸在今日則世變風移不善者亦希矣然
而猶有未善者在正所當分别之也有以臧厥臧則民
有所勸升者允升于大猷矣若善者不旌惡者不别則
[015-40a]
民無所勸周公君陳之政其何以成之哉
惟公懋德克勤小物至予小子垂拱仰成正義曰小物
猶小事也能勤小事大事必勤矣故舉此以為畢公之
善晉語言文王之事云詢于八虞訪于莘尹重之以周
召畢榮是畢公文王之時已為大臣也○吕氏曰畢公
天下大老康王不稱其成德而稱懋德不稱其總大體
而稱其勤小物者葢以成德自居則止矣于小物忽焉
亦非造次必于是者惟勉于德者貫稚耄而不息故勤
[015-40b]
于物者一小大而無間
王曰嗚呼父師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祗命者
就祖廟中行冊書之禮是也言周公之事見非國家之
大事不敢勞周公于曩時非周公所嘗為不敢勞我公
于今日
旌别淑慝至以康四海言當識别民之善惡善者表異
其所居之里以彰其善而使惡者知所病立善者之風
聲而使聞者有所興起其不循教道之常則殊其井疆
[015-41a]
不使混於良民若此者非真欲絶之也使能畏為惡之
禍慕為善之福同歸于善而已此旌别之本心也旌别
淑慝俾克畏慕所謂保釐也因區别里閭遂并郊圻封
守而整齊之邑外曰郊天子之縣内方千里曰圻周禮
大司徒乃建王國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有掌固司
險掌疆封人之官掌脩城郭溝池樹渠之固頒其士庻
子及其衆庻之守孔氏曰郊圻雖舊所規畫當重分明
之又當謹慎堅固封疆之守備以安四海京圻安則四
[015-41b]
海安矣○按畢公分正東郊爾成王乃以郊圻封守屬
之何也葢當時洛邑與宗周通封畿宗周鎬京也方八
百里八其八為方百里者六十四洛邑成周也方六百
里六其六為方百里者三十六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
相覆為千里然則洛之封畿即鎬京之封畿鎬為洛之
根本洛為鎬之陪輔形勢合而不可分周公營洛取四
方朝享道里均而已初未嘗欲舍鎬京而廢祖宗之舊
也知此乃知康王命畢公申畫慎固之深意
[015-42a]
政貴有恒至公其念哉對暫之謂恒此以時言而恒為
常乆之義對常之謂異此以事言而常為平時之義大
抵厭常喜新者可暫而不可常故有好異之心者必不
能為有恒之政○夏氏曰體則具于理而無不足要則
簡而不至于有餘謂辭理足而簡約也政辭如此皆不
好異者能之政而好異則恱須㬰而厭持乆安能有恒
言而好異則言浮于理言徒多而理不足安能體要○
按蔡傳云趣完具而已之謂體衆體所會之謂要趣謂
[015-42b]
辭之指趣也趣不完具則未能達意而理未明趣完具
而不已則為枝辭衍說皆不可謂之體衆體所㑹之謂
要人身上有領下有要乃體之闗㑹處事理之有要亦
猶是也如保釐二字為此篇之要寛而有制從容以和
為君陳一篇之要傲上從康為盤庚三篇之要知人安
民為臯陶謨一篇之要他皆可推政事純一純則不雜
一則有終辭令簡實簡則不煩實則不浮簡實乃所以
為體要也作聰明貼有恒邉趨浮末貼體要邉此皆好
[015-43a]
異之事也○正義曰韓宣子稱紂使師延作靡靡之樂
靡靡相隨順之意紂之為人拒諫飾非惡聞其短惟以
靡靡相隨順和口㨗給能隨上意者為賢商人效之遂
成風俗由此以覆亡國家殷民利口餘風至今不絶公
其念絶之欲令變惡俗也按此亦由俗革中之一事○
靡靡應有恒利口應體要○王氏應麟曰伊尹以辯言
亂政戒其君盤庚以度乃口告其民商俗利口其敝乆
矣邵子曰天下將治則人必尚行天下將亂則人必尚
[015-43b]
言周公訓成王勿以憸人所以反商之敝也張釋之諫
文帝超遷嗇夫所以監秦之失也周官曰無以利口冏
命曰無以巧言此周之家法將相功臣少文多質安静
之吏悃愊無華此漢之家法
 金氏曰自此至不由古訓于何其訓又明化商之要
 不徒别殊之又必化訓之也大抵商民不善之餘習
 有二利口也驕淫也利口則化之以政令之静重驕
 淫則化之以德義之成法政事貴平常而戒詭異辭
[015-44a]
 令務大體而尚簡要
我聞曰世禄之家鮮克由禮至閑之惟艱吕氏曰此論
商民之病源故取古人之論世族者證之世禄之家不
可槩謂之無禮法也逸樂豢養之所移其克由禮者鮮
矣既不由禮則心無所制肆其驕蕩陵蔑有德不知忌
憚天道虧盈而益謙則悖天道也甚矣興門之俗儉衰
門之俗侈家之衰敝其俗相化未有不侈麗者葢萬世
同一流也○席寵惟舊所謂世禄之家也怙侈滅義則
[015-44b]
不止以蕩陵德矣怙侈之事宫室服用不止一端舉服
美于人以見之實悖天道所以將由惡終也人之心莫
難收于己放之時尤莫難閑于既收之後苟其根尚在
將觸事而發此閑之所以惟艱也○禮義者在己之所
當守有德者在人之所當敬殷士以侈而不克由禮至
于滅義以蕩而不知德之可貴反陵侮焉
 此即多士篇所告者也商之故家大族至異代猶不
 失舊物遷于洛尚田爾田尚寧幹止周家待之慮其
[015-45a]
 將由惡終望以資富能訓如父兄之于子弟吁周之
 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資富能訓至于何其訓言殷士不可以不訓之也資富
應世禄席寵說能訓應禮義收閑說永年對悖道惡終
說○殷士為世禄之家資富可知所謂能訓豈外人心
天理而他有所謂訓哉惟德焉心之所同得之理也惟
義焉事之得所處之宜也是皆根于秉&KR0156亦何間于殷
士特昏于舊習而亡之爾誠因其放心之收而開導以
[015-45b]
本心之正則是順其所固有而去其所本無使之舍人
欲之危塗而向天理之坦易卓乎其合萬心之同恢乎
其闗世教之大非天下之大訓而何○訓德義而不以
古如老氏我無為而民自化清静而民自正之類此非
所以為訓也一已之私言也古人之訓如堯之克明俊
德舜之慎徽五典湯之肇修人紀武之彞倫攸叙皆本
天命人心之正以啓羣心之蒙切人倫日用之常以收
作人之效此在簡冊可驗于事理而有徵者周公之師
[015-46a]
保萬民君陳之懋昭其訓皆有得乎此而已矣○陳氏
曰訓以德所以化其陵德訓以義所以化其滅義旌别
淑慝以商人化商人也所以興其勸慕之㣲機崇德義
稽古訓反身以化商人也所以端其訓化之大本○本
諸同然而民易從參諸已然而民易信閑之之道孰過
于此君陳尚有辟以止辟三細不宥之說此篇雖厯數
商俗之不美然惟務區别以生其愧心訓教以正其舊
習而進其善無片言及于刑葢純以德化而刑措不用
[015-46b]
信矣
王曰嗚呼父師邦之安危惟兹殷士不剛不柔厥德允
修世變風移四方無虞邦之安固由兹殷士也放心雖
收餘風未殄一失其坊將自是滋邦之危亦豈不由兹
殷士哉今日之治一于剛不可也一于柔不可也保之
中有釐剛柔相濟則民德信乎其修矣或云周公為剛
君陳為柔畢公不剛以濟其剛不柔以濟其柔非也周
公君陳剛柔未始不並用但有輕重爾保釐非二事不
[015-47a]
剛不柔乃所以為保釐也
惟周公克慎厥始至予小子永膺多福殷民初遷周公
治之與之正始不可少愆也故曰克慎周公既沒君陳
繼之誘掖其善以和為貴也故曰克和既厯三紀世變
風移旌别淑慝畢公其時也周公君陳之緒不可以不
成故以成其終為公之所必克而敬以望于公焉三后
之政雖有始中終之異其實周公之所未為者君陳為
之君陳之所未為者畢公為之前後以相濟為心是曰
[015-47b]
協心適因革之宜各行其所當然是曰同底于道洽猶
孟子猶未洽于天下之洽昔有升降今則道無不洽昔
由俗革今則政無不治道洽則政治只是一事使下都
之民皆由德義以永年無復怙侈而惡終是澤潤之也
其效至于四夷左袵罔不咸頼極言畢公成終之事如
此葢至是而三后之功始成也君以民化為福故又言
予小子永膺多福應前予小子垂拱仰成而言○京師
首善之地而周畢二公又皆以東伯鎮東都故推其餘
[015-48a]
效至四夷左袵罔不咸頼也自畢公以後周家無復有
事于東郊而人心風俗與周始終矣畢公真能踐成終
之命哉○四夷咸頼廣期之也永膺多福遠期之也○
公其惟時成周建無窮之基至訓其成式惟乂成周指
下都欲其于下都而為周家建立無窮之基人心者國
之基風俗者治之基人心善風俗美無窮之基建矣謂
道化一成而人心風俗與周始終雖至于萬年可也基
之所在亦有無窮之聞謂令聞也子孫畢公之子孫訓
[015-48b]
順也成式化民之成法也
嗚呼罔曰弗克至以休于前政孔氏曰無曰不能惟在
盡其心無曰人少不足治也惟在慎其事○金氏曰無
憚其難惟當盡心毋忽其少惟當謹事休于前政謂成
終也周公君陳其道固無不盡而殷俗猶有未同是尚
有餘責也故待畢公以終之此之謂休于前政○按民
寡謂以下都之民為蕞爾而不足治也盡其心慎其事
亦交互說得但盡其心承不畏其難說是于所當為者
[015-49a]
勿失之于不為也慎事承不易其事說是于所欲為者
勿失之于輕為也邦之安危惟兹殷士可曰民寡而不
愼其事乎不剛不柔厥德允修可曰弗克而不盡其心
乎先王成烈本得殷化殷說休于前政本道洽政治說
周公君陳既盡心慎事于前至畢公而道洽政治是休
于前政也謂使前人之美有終也指成終說但成終是
言其責之當盡休于前政是言成終則三后之美始全
也休字重看言周公君陳之美待畢公而全也
[015-49b]
王氏應麟曰畢命一篇以風俗為本殷民既化其效見
于東遷之後盟向之民不肯歸鄭陽樊之民不肯從晉
及其末也周民東亡不肯事秦王化之入人深矣
 
 
 
 
 尚書日記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