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12 禹貢說斷-宋-傅寅 (WYG)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禹貢說斷卷二
            宋 傅寅 撰
海岱及淮惟徐州
 釋地曰濟東曰徐州郭氏註曰自濟東至海
 孔氏曰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
 杜氏曰或云因徐邱為名
 李氏曰淮海間其氣寛舒稟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
[002-1b]
 張氏曰李巡言淮海間其氣寛舒稟性安徐夫揚州
  北跨淮南距海何為其性反輕揚乎
淮沂其乂蒙羽其藝
 孔氏曰二水已治二山已可種藝
 唐孔氏曰地理志云沂水出泰山葢縣臨樂子山南
  至下邳入泗過郡五行六百里
 班氏曰沂水出泰山葢縣臨樂子山南至下邳入泗
  考隋志已無葢縣當是南北時并省/通典沂州沂水縣當是漢蓋縣之地蒙山在泰山
[002-2a]
  蒙隂縣西南按漢志顓㬰國在蒙隂縣蒙山之下/通典言沂州費縣㬰城知費本漢蒙
  隂之/地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通典海州朐山縣有/羽山殛鯀處後漢志
  引博物記云俗謂此山為懲父山祝其/晉猶在當南北時廢其地當屬今朐山
 酈氏曰沂水出魯城東南尼邱山西北逕雩門門南
  隔水有雩壇高三丈曽點所謂風乎舞雩處也沂
  水又西逕圓邱北又西注泗水此曽點所謂浴乎/沂之沂非此淮沂
  其乂之沂也魯即/今兗州仙源縣
大野既豬東原厎平
[002-2b]
 孔氏曰大野澤名水所停曰豬東原致功而平言可
  耕
 唐孔氏曰地理志云大野澤在山陽鉅野縣北鉅即
  大也檀弓云汚其宫而豬焉又澤名孟豬停水處
  也故云水所停曰豬往前漫溢今得豬水為澤也
  東原即今之東平郡也致功而地平言其可耕也
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
 孔氏曰土黏曰埴漸進長包叢生
[002-3a]
 唐孔氏曰職埴音義同考工記用土為瓦謂之摶埴
  之工是埴謂黏土故土黏曰埴易漸彖曰漸進也
  釋言云苞稙也孫炎曰物叢生曰苞齊人名曰稹
  郭璞曰今人呼叢緻者為稹漸包謂長進叢生言
  其美也
 林氏曰此州之土色而别之則赤性而别之則有墳
  埴之二種墳者土膏脈起也徐州之地受淮之下
  流其地墊溺已甚草木不得遂茂為日久矣今也
[002-3b]
  洪水既平乃至於進長叢生故可書也
 葉氏曰包者其本固猶詩言如竹包矣
 吕氏曰漸包結實也
 張氏曰水患既平土色復其本性故赤黏而墳起草
  木復其本性故漸進而叢生
   土之性埴者不能墳墳不能埴故林氏以為二
   種其説甚當而張氏言赤黏而墳起或者其未
   之察歟包當如易苞桑之苞漸包言浸浸乎其
[002-4a]
  苞也
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
 孔氏曰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
  土與之使立社燾以黄土苴以白茅茅取其絜黄
  取王者覆四方
 唐孔氏曰韓詩外𫝊云天子社廣五丈東方青南方
  赤西方白北方黒上冐以黄土將封諸侯各取其
  方色土苴以白茅以為社明有土敬謹絜清也蔡
[002-4b]
  邕獨斷云天子大社以五色土為壇皇子封為王
  者授之大社之土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使之
  歸國以立社謂之茅社是必古書有此説故先儒
  之言皆同也
 林氏曰天子之建社必用五色之土而徐州之土偹
  此五色故使貢之也前言赤埴墳此又兼五色者
  葢此州之土大抵赤色者最多青黄白黒僅有之
  而巳
[002-5a]
羽畎夏翟
 孔氏曰夏翟雉名羽中旌旄羽山之谷有之
 唐孔氏曰釋鳥云翟山雉此言夏翟則夏翟共為雉
  名周禮立夏采之官取此名也周禮司帝云全羽
  為旞析羽為旌用此羽為之
 林氏曰羽即蒙羽其藝之羽羽畎羽山之畎猶之岱
  畎也
在今兗/州鄒縣陽孤桐
[002-5b]
 孔氏曰孤特也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
 班氏曰東海下邳縣西有葛嶧山魯國騶縣北有嶧
  山今下邳為淮陽軍之縣騶即兗州之鄒縣下邳/在南鄒在北二縣盖相連境則知葛嶧者嶧山
  之連延/者也
 林氏曰嶧陽陽即詩所謂保有鳧繹是也孤桐者特
  生之桐可以中琴瑟也必以孤桐者猶言孤竹之
  管也
出今兗州/泗水縣濱浮磬
[002-6a]
 孔氏曰泗濱水涯水中見石可以為磬
 班氏曰泗水出濟隂乘氏縣東南至臨淮睢陵縣入
  淮乘氏今隸曹州睢陵/故城在下邳東陽
 唐孔氏曰泗水旁山而過石為泗水之涯石在水旁
  水中見石似石水上浮然此石可以為磬故謂之
  浮磬也
 林氏曰磬之為器必取其石之最輕者然後其聲清
  越以長但以其輕故謂之浮不云浮石而云浮磬
[002-6b]
  者曽氏曰成磬而後貢之
 桑氏曰泗水出魯卞縣北山東南過下邳縣西又入
  於淮今兗州泗水縣/即漢卞縣地也
 酈氏曰山海經曰泗水出魯東北余昔因公事沿厯
  徐沇路經洙泗因令尋其源流水出卞縣故城東
  南桃墟西北東南逕下邳縣故城又東逕角城北
  而東南流注於淮考諸地説或言於睢陵入淮亦
  云於下相入淮皆非實録也下相在淮陽/宿遷縣界
[002-7a]
   泗水實出兗之泗水縣而班氏言出乘氏者菏
   之分濟者也東與泗㑹故菏泗之稱遂亂
淮夷地當在/淮之口蠙珠暨魚
 孔氏曰蠙珠珠名淮夷二水出蠙珠及美魚
 鄭氏曰淮水之上夷民獻此珠與魚也
 唐孔氏曰蠙是蚌之别名此蠙出珠遂以蠙為珠名
 蘇氏曰詩有淮夷知古者淮有夷也
 林氏曰唐孔氏云淮夷葢小水後竭涸不復有其處
[002-7b]
  耳王肅亦同此説鄭氏謂淮水之上夷民獻珠與
  魚當從鄭氏之説按詩云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則
  是淮夷不得為水名也蠙即蚌之别名謂淮上之
  夷民當此洪水既平之後獻蠙珠及魚之二物亦
  如詩所謂來獻其琛是也
   淮夷要服也在徐州之外商之末世盖有西侵
   中國之地而居淮水之上者矣武王既定天下
   通道夷蠻封域之正當盡復古而周公攝政成
[002-8a]
   王即辟雖嘗服輒叛要東伐之師不容其亂我
   華也其後周衰四夷交侵中國淮之南北不復
   周有故宣王中興命召公平淮夷以復境土則
   知大禹弼成之制其所以限中外而正封圻者
   甚嚴也古之興王其經綸之務莫先於此矣
厥篚𤣥纖縞
 孔氏曰元黒繒縞白繒纖細也纖在中明二物皆當
  細
[002-8b]
 唐孔氏曰篚之所盛例是衣服之用此單言元元必
  有質元是黒色之别名故知元是黒繒也史記稱
  高祖為義帝𤼵喪諸侯皆縞素是縞為白繒也
 顔氏曰元黒繒也纖細繒也縞鮮支也即今所謂素
  者也言獻黒細繒及鮮支也
 曽氏曰縞亦為燕服記曰有虞氏縞衣而養老則知
  縞又所以為燕服徐州之篚元也纖也縞也凡三
  物釋者以為元縞為二物以纖為細悞矣
[002-9a]
 張氏曰淮夷貢篚豈堯科别其民使之供上哉盖水
  患既除物復有生淮中有珠有魚矣可以蠶桑而
  為元纖縞矣臣子之心戴上之徳以為吾享此安
  居衣食此土地而遂其生者其誰之力也故其土
  地所出人力所極如珠如魚如元纖縞者皆貢篚
  於上以備服食器用以効其區區之誠焉
   土翟桐磬較之珠魚元纖縞縱不有輕重而夷
   與吾民之貢乃略相㕘配何也凡他州夷貢皆
[002-9b]
   特寡於吾民而此獨相㕘配盖其地西當淮口
   東據海曲所出之富適在於此故貢之以効來
   王之誠而非禹强其與吾民等輕重也序曰任
   土作貢經曰庶土交正厎慎財賦當於是焉求
   禹之用心
浮于淮泗逹于河
 唐孔氏曰徐州北接青州既浮淮泗當浮汶入濟以
  逹于河也
[002-10a]
 班氏曰禹貢浮於淮泗逹於河水在山陽湖陵南
 蘇氏曰渡二水而入於河汴河右自淮泗入河必道
  於汴世謂隋煬帝始通汴入泗禹時無此水道以
  疑禹貢之言此特學者考之不詳而已
 葉氏曰淮泗之通河久矣隋時浚汴而大之爾汴即
  水經所謂汳也
 程氏曰菏水南可接泗北可上濟於是經即江海淮
  泗菏濟河次比言之其序由南而北悉相灌受無
[002-10b]
  復間斷而書法所及已言者不復申言截然一律
  此經書法所謂簡而能該者見矣許氏説文引徐
  貢本曰逹於菏誠為有理湖陵地屬今單州魚臺
   班氏言菏澤在定陶東泗水出乘氏縣定陶乘
   氏相去盖數十里間耳泗水實出兗之泗州縣
   界安得西與菏澤比乎此盖菏水分濟而東與
   泗㑹合故菏泗之稱遂亂而班氏所以為菏為
   泗也湖陵之水亦菏也班氏又名為河此皆於
[002-11a]
   地理未核遂使後人難以稽據許氏以徐貢之
   河為菏亦據見水道實跡而於安國所𫝊之書
   有不盡信焉耳程氏深取許而於浮汶道汴之
   説皆黜棄之信乎其稽古之審也然於班氏猶
   有所假借云菏河二字古多轉借互用果如其
   説則徐貢之所謂逹於菏者豈不以一字之文
   而亂他州之所謂入河逹河者乎經書導濟云
   東至於菏書豫之治水云導菏澤皆為菏字而
[002-11b]
   於此獨為河何哉此盖古文傳冩之誤無疑學
   者逕宗許氏可也程氏此論甚詳余不必悉引
淮海惟揚州
 孔氏曰北距淮南距海
 李氏曰江南其氣燥勁厥性輕揚故曰揚揚輕也
   荆州南境至衡山之陽故杜氏以南越為非九
   州之域是也南越非九州之域則閩越亦當非
   而杜氏猶以隸揚州何也考禹治水之迹止及
[002-12a]
   震澤而史𫝊稱其巡狩止及㑹稽則㑹稽而南
   為要荒之地可知矣故言揚州之境者當曰東
   距海不當曰南距海
彭蠡在今江州/及南康界既豬陽鳥攸居
 孔氏曰彭蠡澤名隨陽之鳥鴻雁之屬冬月所居於
  此澤
 唐孔氏曰彭蠡是江漢合處下云導漾水南入於江
  東匯為彭蠡是也日之行也夏至漸南冬至漸北
[002-12b]
  鴻雁之屬九月而南正月而北左思蜀郡賦所云
  木落南翔氷泮北徂是也日陽也此鳥南北與日
  進退隨陽之鳥故稱陽鳥冬月所居於此彭蠡之
  澤也
 班氏曰豫章彭澤縣禹貢彭蠡澤在西今彭蠡澤隸/江州九域志
  云太平興國七年以江州星子縣罝南康軍又以/江州都昌縣隸軍有彭澤湖按通典都昌漢彭蠡
  縣地/也
 張氏曰鴻雁江南所在有之何獨止於彭蠡哉其意
[002-13a]
  以為鴻雁來南至彭蠡而止故今極南如五嶺之
  外不復見鴻雁矣禹貢之意尚可考也向也洪水
  滔天彭蠡泛溢不復可辨故鴻雁亦無自而居處
  今水患既除水復故道彭蠡之水既停蓄而不泛
  溢故鴻雁至九月亦於此安處也
 林氏曰彭蠡之澤盖是江漢所㑹之處既豬者水既
  豬積於此不復汎溢以為民害也陽鳥攸居謂雁
  來居於彭蠡之澤諸儒之説皆同而竊有疑於此
[002-13b]
  觀此篇所序治水之詳見於九州之下或山或澤
  或川或陵或平陸或原隰莫非地名此州上既言
  彭蠡既豬下言三江既入震澤厎定皆是地名而
  獨於此三句之間言陽鳥攸居非惟文勢之不相
  稱然考之九州亦無此例也夫雁之南翔乃其天
  性有不得不然豈其洪水未平遂不南翔乎古之
  地名取諸鳥獸之名如虎牢犬邱之類多矣左氏
  昭公二十年公如死鳥杜元凱釋曰死鳥衞地以
[002-14a]
  是觀之安知陽鳥之非地名乎鄭有鳴雁在陳留
  雍邱縣漢北邊有雁門人皆以雁之所居為名陽
  鳥意類此意雁之南翔所居地名故取以為名攸
  居者水退其地可居也然世代久逺地名之詳亦
  無所考雖實疑其如此然亦未敢以為必然也
 程氏曰彭蠡自湖口彭澤兩邑之間㑹於岷漢二江
  湖口隸/江州
三江既入震澤今浙西/太湖也厎定
[002-14b]
 孔氏曰震澤吳南太湖名言三江已入致定為震澤
 鄭氏曰三江分於彭蠡為三孔東入海其意言三江
  既入入海耳不入震澤也按其意言以下十五字/乃孔穎逹疏此誤連引
 班氏曰南江在㑹稽吳縣南東入海今隸/蘇州中江出丹
  陽蕪湖縣西南東至㑹稽陽羡縣入海今太平州/蕪湖縣即
  漢蕪湖縣也通典云漢陽羡縣故城在常州/義興縣南太平興國元年義興改為宜興北江
  在㑹稽毘陵縣北東入海今常州晉/陵縣也
 韋氏曰謂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也錢塘浦陽一江/也安得為二江
[002-15a]
 郭氏曰岷江浙江松江
 顔氏曰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也此祖安/國之説
 王氏曰一江自義興一江自毘陵一江自吳縣皆入
  海一江在震澤之上一江在震澤之下震澤水有
  所洩故厎定也上二江今中絶故震澤有水災於
  是見此書所記禹跡尚足用以治水也此祖孟/堅之説
 蘇氏曰三江之解古今皆不明予以所見考之自豫
  章而下入於彭蠡而東至海為南江自蜀岷山至
[002-15b]
  於九江彭蠡以入於海為中江自嶓冡導漾東流
  為漢過三澨大别以入於江匯為彭蠡以入於海
  為北江此三江自彭蠡以上為二自夏口以為為
  三江漢合於夏口而與豫章之江皆匯於彭蠡則
  三江為一過秣陵京口以入於海不復三矣然禹
  貢猶有三江之名曰北曰中者以味别也盖以三
  水性不相入江雖合而水則異故至今有三泠之
  説古今稱唐陸羽知水味三泠相雜而不能欺不
[002-16a]
  可誣也按彭蠡以上為二夏口以上為三二三/似互譌檢蘇氏書𫝊已如此姑仍之
 程氏曰蘇氏即中北二江之文以求三江遂以豫章
  彭蠡之江南出而北㑹者指為南江以足三江之
  數是説也於地則有考以經則相應最為愜當而
  其所以分三江者又求之經文之外故學者信矣
  而不堅也
 林氏曰逐州所序治水之曲折皆是列序其一州之
  水於其下非必以文勢相屬如下文導岍及岐導
[002-16b]
  弱水而下也而先儒乃有此蔽如兗州言雷夏既
  澤然而考其源委之所注灉沮實未嘗㑹於雷夏
  三江實未嘗入於震澤也然而經言三江既入震
  澤厎定者蘇氏曰水之未治也東南皆海豈復有
  吳越哉及彭蠡既豬三江入海則吳越始有可宅
  之土而水之所鍾者獨震澤而巳此説是也
   為揚州之患者江也為江之患者彭蠡也夫以
   三江之水相注鬭激簜溢以致横流之多者是
[002-17a]
   勢之必然者也今也禹之導江必於是焉致其
   力大其容而使之安㑹而不競深岷漢所趨之
   地而使之緩來而不奔則三江之入海固不必
   用吾力而震澤亦蒙其賜矣經於此州治水首
   書彭蠡其規畫尚可想見於數千載之下也一
   江名三江考經於㑹彭蠡之後分辨中北江甚
   明當是堯禹時三江既㑹彭蠡而出則岷漢二
   江復分而為二至今下流每分合不常余以秣
[002-17b]
   陵而下盖嘗親考之矣經文豈欺我哉程氏以
   比西河南河隨方命名其為説非不工然以解
   經之導漾東為北江導江東為中江之文終為
   不安宜試思之
篠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
 孔氏曰篠簜水去已布生少長曰夭喬高也
 李氏曰竹節相去一丈曰簜
 林氏曰兗徐揚三州皆言草木兗之繇條徐之漸包
[002-18a]
  揚之夭喬皆言草木之茂盛特史官變其文耳雖
  王介甫之喜鑿亦不能曲為之説
 吕氏曰揚兗之水尤甚喬與條可知也
   夭喬盛於漸包漸包盛於繇條言之輕重如此
   也觀此足以見三州水患之退有遲速而禹之
   所記亦不容無淺深故也雖然孟子言堯洪水
   之時草木暢茂益焚山澤以驅禽獸而據此則
   言水患退而後草木始遂其生何也盖此記下
[002-18b]
   濕之地而孟子則言邱山之高民被害欲居之
   而禽獸逼人則益不得不焚之耳地有高下之
   不同故二書之所言各異苟非窮經未免致疑
   於此矣
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
 張氏曰土惟塗泥謂卑濕也故田第九賦第七水患
  既退種植既稀地理増美故雜出第六之賦不計
  利害惟使民自貢不立定賦必其上貢此所以為
[002-19a]
  堯耳
厥貢惟金三品
 孔氏曰三品金銀銅也
 鄭氏曰金三品者銅三色也
 林氏曰三品者金銀銅也鄭氏為銅三色者非也
瑶琨篠簜
 孔氏曰瑶琨皆美玉
 唐孔氏曰美石似玉者也玉石其質相類美惡别名
[002-19b]
  也
 王氏曰美石次玉者也
 林氏曰曽氏曰周禮太宰之職享先王則贊玉爵内
  宰之職后祼獻則贊瑶爵禮記尸飲五君洗玉爵
  獻卿尸飲七以瑶爵獻大夫公劉之詩曰何以舟
  之維玉及瑶則知瑶者玉之次也此説是也琨按
  説文石之美者似玉則琨次於瑶可見
 曽氏曰按儀禮樂人宿縣簜在建鼓之間説者以簜
[002-20a]
  為笙簫之屬
齒革羽毛惟木
 孔氏曰齒象牙革犀皮羽鳥羽毛旄牛尾木楩柟豫
  章
 唐孔氏曰詩云元龜象齒考工記犀甲七屬兕甲六
  屬宣二年左𫝊云犀兕尚多棄甲則那是甲之所
  用犀革為上説文云羽鳥長毛也南方之鳥孔雀
  翡翠之屬其羽可以為飾故貢之也説文云&KR0986西
[002-20b]
  南夷長旄毛也此&KR0986牛之尾可為旌旗之飾經𫝊
  通謂之旄牧誓云右秉白旄詩云建旐設旄皆此
  牛之尾直言惟木不言木名故言楩柟豫章三者
  皆是揚州美木故𫝊舉以言之所貢之木不止於
  此
 林氏曰齒革羽毛皆是鳥獸之肉可以供器用之飾
  者木亦不必指是楩柟豫章謂凡木之貢皆出於
  此州也
[002-21a]
島夷卉服
 孔氏曰南海島夷草服葛越
 唐孔氏曰海曲謂之島卉服草服葛服也葛越南方
  布名用葛為之冀州云島夷皮服是夷自服皮皮
  非所貢也此言島夷卉服亦非所貢也此與萊夷
  作牧並在貢篚之間古史立文不次也
 鄭氏曰此州下濕故衣草服貢其服者以給天子之
  官
[002-21b]
 張氏曰冀州島夷以皮為服揚州島夷以卉為服皆
  自其土地所出而用
 林氏曰按此文在於厥貢之下厥篚之上則其為島
  夷之貢卉服者明矣服既為貢則與冀州皮服從
  而可知也
厥篚纖貝
 孔氏曰纖細紵貝水物
 唐孔氏曰貝纖異物纖是織而為之貝有居陸居水
[002-22a]
  此物下濕故云水物
 鄭氏曰貝錦名
 張氏曰貝水名也至今南方採吉貝織為厚繒可以
  禦寒亦有冀州島夷以皮之制
 林氏曰按荆州云厥篚元纁璣組璣不圓之珠也故
  者以珠貝為貨珠既入篚則貝亦可以入篚矣然
  而以織為一物則織之一字無所屬經但曰織安
  知其為細紵乎鄭氏曰貝錦名凡為織者先染其
[002-22b]
  絲乃織之則成文矣此説是也蘇氏曰南海島夷
  織草木為服如今吉貝木棉之類亦一説也而其
  下文又曰其文斑爛如貝亦以成是貝錦為證然
  今之吉貝木棉無有所謂斑斕如貝者此説亦未
  敢從
厥包橘柚錫貢
 孔氏曰小曰橘大曰柚其所包裹而致者錫命乃貢
  言不常
[002-23a]
 唐孔氏曰橘柚二果其種本别以實相比則柚大橘
  小此物必須裹送以須之有時故待錫命乃貢言
  不常也
 王氏曰橘與柚錫其命而後貢之不常入當繼荆州
  之無也
 張氏曰小曰橘大曰柚揚州所有也至今此物永嘉
  江西為多苐至於致逺故貢篚之外又有包焉包
  所以封護其外使未遽失土性也此橘柚必錫命
[002-23b]
  而後貢也
 顔氏曰柚似橘而大其味酸橘柚不耐寒故包裹而
  貢錫貢者待錫命而後貢非金三品齒革之類為
  毎嵗常貢
   島夷指東南之夷也橘柚錫貢於夷則今永嘉
   之地其為夷也必矣
沿于江海逹于淮泗
 孔氏曰順流而下曰沿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
[002-24a]
  泗
 林氏曰禹之時江未有入淮之道自揚州入於帝都
  則必由江而入海然後入於淮泗至吳王夫差掘
  溝通水與晉㑹於黄池然後江淮始通若禹之時
  則未有此道也而孟子曰禹䟽九河瀹濟漯而注
  之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此盖誤指吳王夫
  差所通之水以為禹跡其實非也使禹時江已與
  淮通則何須自江而入海自海而入淮為是之迂
[002-24b]
  迴也哉
 程氏曰泗之北濟之南有菏水者白定陶而下經昌
  邑金鄉東緡魚臺四邑而與泗水合是水也班固
  以為河水許叔重以為菏水菏河古字應通然後
  知徐貢之書逹河也非以越濟也正因菏以逹也
  夫惟有菏以為逹濟之因則江海淮泗菏濟自南
  而北交相灌注水道既無闕絶而經文書例已盡
  者更不再書通此經一律也
[002-25a]
   孟子於禹貢之書講之素矣豈不知禹之時江
   無入淮之道乎孟子去春秋之世近矣又豈不
   知吳開䢴溝江始有通淮之道乎然而曰禹排
   淮泗而注之江者盖淮之東大抵地平而多水
   古溝洫法江淮之所相通灌者非必一處豈但
   䢴溝之舊跡而已哉林氏之説未可為通論
在今襄州/南障縣及衡在今潭州/衡山縣陽惟荆州
 孔氏曰北據荆山南及衡山之陽
[002-25b]
 唐孔氏曰此州北界至荆山之北故言據也南及衡
  山之陽其境過衡山也以衡是大山其南無復有
  名山大川可以為記故言陽見其南至山南也
 杜氏曰荆警也或取名於荆山焉
 李氏曰荆州其氣燥剛稟性彊梁故曰荆荆彊也
 曽氏曰臨沮之荆其隂為豫州其陽為荆州
 林氏曰孔氏曰北據荆山南及衡山之陽者盖以衡
  為大山其南無復有名山大川可以為記故謂南
[002-26a]
  及衡山之陽然謂北據荆山則不可先儒以為據
  者皆跨而越之也若兗州東南距濟是越濟而東
  南也青州曰東北據海是越海而東北也此州與
  豫州荆山為界荆山之北則豫州也安得跨而越
  之哉故謂之北距荆山則可謂之據則不可
   曰荆及衡陽則陽字上該荆矣如必曰荆陽及
   衡陽惟荆州此成何等文義曽林二公之説足
   以証孔氏之誤非深於經文不能也
[002-26b]
江漢朝宗于海
 孔氏曰二水經此州而入海有似於百川以海為宗
  宗尊也
 唐孔氏曰詩云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毛𫝊云水猶有
  所朝宗朝宗是假人事而言水也老子云滄海所
  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下之是百川以海為宗
 鄭氏曰江水漢水其流湍疾又合為一共赴海也猶
  諸侯之同心尊天子而朝事之
[002-27a]
 張氏曰如鄭氏所云則止為荆楚言爾所示不廣
 林氏曰孟子曰禹之治水也以四海為壑白圭以鄰
  國為壑彼禹之治荆州之水欲使荆州之民免於
  江漢之患而乃決之於揚州則是以鄰國為壑矣
  惟施功也雖導江漢之水於荆州然必使之朝宗
  於海而揚州之民亦免於昏墊之患此其所謂以
  四海為壑也
   二水在此州合流而趨下之勢由是而愈順東
[002-27b]
   望滄溟有朝宗之象茍不於此州記則揚州正
   其入海之地不必記矣
九江孔殷在今岳州巴陵/縣即洞庭湖
 孔氏曰江於此州界分為九道甚得地勢之中按以/上至
  九河既道程氏説刻本所/闕今從永樂大典補入
 唐孔氏曰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或從江
  分出或從外合來
 劉氏曰湖漢九水入於彭蠡是為九江
[002-28a]
 桑氏曰九江地在長沙下巂縣西北下巂即岳州/巴陵縣地也
 晁氏曰洞庭九江也
 林氏曰九江之名與其地世代久逺不可强通然各
  自别源而下流入江此則可以意曉也
 程氏曰九河言播而江不言則江不為九江甚明也
  然其所以九名當時必有所因不容鑿為之説若
  其地且據漢世所傳謂在尋陽者為正盖不敢於
  去古既逺之世刱為臆説以破近古者之𫝊也
[002-28b]
 葉氏曰江出岷山漢出嶓冡皆在梁去海甚逺江至
  東陵始迆為中江漢至大别始南為北江漢匯澤
  為彭蠡而江㑹為匯二水合於一而後入海則導
  江非至東陵導漢非至大别皆無入海之勢故二
  水雖𤼵源在梁入海在揚而勢可使自是匯而入
  海順從而不違者東陵大别之間也故言朝宗乎
  海九江説者以為洞庭不在尋陽是矣九江荆之
  舊江也江漢有朝宗之勢則自澧而過至於東陵
[002-29a]
  其流雖大而無所壅遏故九江不失其舊而甚中
  也殷中也甚中者宜過中而反不失中之辭也
 張氏曰水患既去九江之水皆循故道甚得地勢之
  中不復泛濫為害也
   自夫彭蠡既豬於揚州而江漢於此乃得安㑹
   順趨以逹於海而其上合流之西有九江者於
   是亦從而孔殷焉沱潛也雲夢也皆由此而治
   也是皆禹之導水自下而上而彭蠡者荆揚腹
[002-29b]
   心之疾也先有以治之而二州之水害去矣説
   者惟不識此故不求九江於江漢合流之上而
   求之於合流之下此説之所以紛紛而終莫可
   信執也胡不玩經文而思之乎胡不以江漢九
   江沱漢雲夢次比其地勢而觀之乎始余讀衆
   説無一當余心者及以葉氏之論詳之然後知
   余毎論大禹治水之規畫頗有可信者九江不
   必求其有九然後為是如太湖一湖而得名五
[002-30a]
   湖昭餘祁一澤而得名九澤皆不可以數求也
   今之洞庭當是堯禹之時名為九江無足疑者
   不然則澧之下東陵之上有水大如洞庭而為
   江所過者禹顧不書何耶
沱潛既道沱出今江陵石首縣/潛當在江陵潛江縣
 孔氏曰沱江别名潛水名皆復其故道
 唐孔氏曰釋水云水自江出為沱漢出為潛而孔梁
  州註云沱潛𤼵源此州入荆州以二州沱潛為一
[002-30b]
  者盖以水從江漢出者皆曰沱潛但地勢西高東
  下雖於梁州合流還從荆州分出猶如濟水入河
  還從河出
 班氏曰江沱出南郡枝江縣西東入江枝江唐隸江/陵府熙寜六
  年省入松/滋縣為鎮
 鄭氏曰枝江之沱尾入江耳首不於江出也華容有
  夏水首出江尾入沔盖此所謂沱也潛則未聞象
  類按通典江陵石首縣即漢華容縣也在府東南/二百里縣治正臨大江之南地理志云夏水受
[002-31a]
  江入沔行/五百里
 蘇氏曰枝江沱水華容夏水此荆州之沱潛也郫縣
  沱水安陽潛水此梁州之沱潛也以安國穎逹之
  言考之味别之説古人葢知之久矣梁州荆州相
  去數千里非以味别安知其合而復出耶
 林氏曰據爾雅之言是凡水之出於江漢者皆有此
  名也出於荆者荆之沱潛也出於梁者梁之沱潛
  也要之皆是自江漢而出不必有合流味别之説
[002-31b]
 程氏曰水自河出為灉故兗有灉沮之灉而後世亦
  以宋水之受汳者為灉不限一水也江有沱之詩
  始曰沱中曰汜終曰渚三者輾轉變稱皆取聲協
  亦可以見其不主一地不専一名也是皆可以類
  推者然則凡水之出江漢皆可以名沱潛則沱潛
  云者乃從江漢下流得名耳荆貢自漢陽以上浮
  漢支水皆為潛浮江支水皆為沱
   鄭氏不以枝江沱水為此之沱以其非從江出
[002-32a]
   故也而東坡指以為是盖亦姑從漢志云耳余
   考枝江之地隸今松滋松滋在江陵西南亦安
   知枝江之水不於江出而復入江耶至若鄭氏
   以夏水為沱而東坡則指以為潛此東坡之疎
   耳何者夏水首出江於華容之境行五百里東
   入沔此正合爾雅江出為沱之説而東坡以為
   潛非也然則潛不可得而知歟國初乾徳中以
   漢江陵縣地置潛江縣在荆南東北百有餘里
[002-32b]
   或者水有自漢而來名之曰潛故縣因以名歟
   程氏求沱潛於漢陽而上之地得之矣
雲土夢作乂雲在安州安陸/夢在江陵石首
 孔氏曰雲夢之澤在江南其中有平土邱水去可為
  耕作畎畝之治
 唐孔氏曰昭三年左傳云楚子與鄭伯田於江南之
  夢定四年左傳云楚昭王寢於雲中則此澤亦得
  單稱雲單稱夢經之土字在二字之間盖史文兼
[002-33a]
  上下也地理志華容縣南有雲夢澤杜預云枝江
  縣西有雲夢城江夏安陸縣亦有雲夢安陸今/隸安州
  曰華容東南有巴邱湖江南之夢雲夢一澤而每
  處有名者相如子虚賦云雲夢者方八九百里則
  此澤跨江南北毎處名存焉
 小司馬氏曰雲夢本二澤名葢人以二澤相近或合
  稱雲夢耳左傳云昭王寢於雲中又楚子鄭伯田
  於江南之夢則是二澤各别也
[002-33b]
 蘇氏曰據春秋傳所載則雲與夢二土名也而云雲
  土夢者古語如此猶曰元纖縞云爾
 王氏曰雲之地土見而已夢之地則非特土見而已
  草木生之矣非特草木生之而已人有加功乂之
  者矣
   在安陸者雲也在漢之東在華容者夢也在江
   之南二澤夾江漢於其中而各自鍾水於江漢
   之外者也後世以其地望相近故總稱雲夢焉
[002-34a]
   耳考此又以知經云沱潛既道雲土夢作乂者
   以江漢支流俱治而其傍之澤無復泛溢之患
   也雲土者言濱雲之土復其舊也夢作乂者言
   濱夢之人皆作乂也此則上下互見其義
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
 孔氏曰田第八賦第三人功修
 林氏曰此州之土雖同揚州之塗泥然其地稍高故
  其田加於揚州一等
[002-34b]
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
 孔氏曰土所出與揚州同
 唐孔氏曰揚州先齒革此羽先羽毛者盖以善者為
  先由此言之諸州貢物多種其次第皆以當州貴
  者為先也
 林氏曰按職方氏揚州其利金錫荆州其齒革革則
  是二州之所産不無優劣可見矣
 張氏曰徐州浮磬先於蠙珠豈可謂珠不如石乎梁
[002-35a]
  州鐵先於銀豈可謂銀不如鐵乎穎逹之説過矣
  此當以文體為言
   所出適饒於此而且善故先之非以二物之貴
   賤等輕重也張氏之辯雖巧而實非
杶榦栝柏礪砥砮丹
 孔氏曰榦柘也柏葉松身曰栝砥細於礪皆磨石也
  砮石中矢鏃丹朱類也
 唐孔氏曰考工記云弓人取榦之道也以柘為上釋
[002-35b]
  木云栝柏葉松身陸璣毛詩義疏云杶㯉栲漆相
  似如一杶栝柏皆木名也以其所施多矣柘木惟
  用為弓榦弓榦莫如柘木故舉其用也砥以細密
  為名礪以麤糲為稱鄭云礪磨刀刃石也精者曰
  砥魯語曰肅慎氏貢楛矢石砮賈逵云砮矢鏃之
  石也丹者丹砂王肅云丹可以為采
 顔氏曰丹赤石也所謂丹砂者也
 曽氏曰揚州貢木不言其名所貢之木不可勝名也
[002-36a]
  此州曰杶榦栝柏其所貢者止此而已
 張氏曰今辰溪丹砂醫方所貴正荆州分域也
惟箘簵楛三邦底貢厥名
 孔氏曰箘簵美竹楛中矢榦三物皆出雲夢之澤近
  澤三國常致貢之其名天下稱善
 陸氏曰韋昭云箘一名聆風也馬云楛木名可以為
  箭毛詩草木疏云葉如荆而赤莖似蓍
 唐孔氏曰鄭云箘簵聆風也竹有二名或大小異也
[002-36b]
  箘簵是兩種竹也𫝊言三物皆出雲夢之澤當時
  驗之猶然
 顔氏曰箘簵竹名楛木名皆可為矢
 蘇氏曰三邦大國次國小國也杶榦栝柏礪砥砮丹
  與箘簵楛皆物之重者荆州去冀最逺而江無逹
  河之道難以必致重物故使此州之國不以大小
  但致貢其名數而準其物易以輕賫致之京師重
  勞人也
[002-37a]
 張氏曰三物貢其尤美者厥名猶言尤美也
 林氏曰考工記云材之美者有妢胡之笴鄭云妢胡
  胡子之國在楚旁意者即三邦之故地歟
 吕氏曰凡杶榦及楛十物非朝廷所常用必使之貢
  則勞民不使之貢則有用而或闕故惟使貢其名
  名者列其條目而貢之也見聖人處事之精審如
  此
包匭菁茅
[002-37b]
 孔氏曰包橘柚匭匣也菁以為菹茅以縮酒
 唐孔氏曰周禮醢人有菁菹鹿臡鄭云菁蔓青也蔓
  青處處皆有而令此州貢者盖以其味善也僖四
  年左𫝊齊桓公責楚云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
  無以縮酒周禮甸師云祭祀共蕭茅鄭興云蕭字
  或為莤莤讀為縮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滲
  下去若神飲之故謂之縮
 鄭氏曰菁茅一物也匭猶纒結也菁茅茅之有毛刺
[002-38a]
  者重之故既包裹而又纒結也
 王氏曰包匭菁茅者包且匭也物或篚或包至菁茅
  則包且匭者正以供祭祀故嚴之也
 張氏曰安國謂匭為匣而礙於包故以包為橘柚康
  成以包為裹而礙於匭故謂匭猶纒結余謂二物
  雖微専以供祭祀而非他用豈可不謹哉故以匭
  蔵菁茅矣又以帕複包匭而致嚴也學欲通古今
  不因見今日之用複帕包盤杅之屬則包匭之説
[002-38b]
  終為孔鄭所惑矣
厥篚𤣥纁璣組
 孔氏曰此州染元纁色善故貢之璣珠類生於水組
  綬類
 唐孔氏曰釋器云三染謂之纁李巡云三染其色巳
  成為絳纁絳一名也説文云璣珠不圓者玉藻説
  佩玉所懸者皆云組綬是組綬相類之物也
 張氏曰組此州所善織紝者
[002-39a]
九江納錫大龜
 孔氏曰尺二寸曰大龜出於九江水中龜不常用錫
  命而納之
 唐孔氏曰史記龜筴𫝊云龜千載滿尺二寸漢書食
  貨志云元龜距冉長尺二寸孟康注云冉龜甲縁/也距至也度背兩邉
  縁尺二/寸也
 杜氏曰蘄州廣濟縣蔡山出大龜書云九江納錫即
  此
[002-39b]
   杜氏亦附㑹漢儒九江之説耳要禹時大龜不
   必蔡山者是
 薛氏曰大龜國之所寳其不得可以為常貢又不可
  錫命使貢惟使有之則納錫於上先儒多以為錫
  命乃貢此則何以異於錫貢哉
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
 孔氏曰逾越也河在冀州南東流故越洛而至南河
 葉氏曰江沱潛漢與河皆不通故必陸逾於洛而後
[002-40a]
  至於南河
 曽氏曰自漢而逾洛
 張氏曰順流而下曰浮自荆州順江流以入沱自沱
  順流以入潛自潛順流以入漢至漢則捨舟陸行
  以入洛自洛以入於南河
 程氏曰荆之貢不徑浮江漢而兼用沱潛者隨其貢
  物所出之便或由正逕或循支派期便於事而已
  也遡漢之極無水可浮則陸行至洛以期逹河故
[002-40b]
  曰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也
   自孔安國有順流曰浮之説學者多信之而孔
   竊有甚疑者豫貢浮於洛逹於河順流也雍貢
   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亦順流也而濟漯受
   河而東流兗貢浮濟漯以逹於河果為順流乎
   泗水東流入淮徐貢自淮以浮泗自泗以逹河
   果為順流乎况荆貢所謂浮於江沱潛漢正如
   程氏各隨其便之說而逾洛則是遡漢而上無
[002-41a]
   水可以通河故捨舟陸行以入洛由洛以至於
   河耳又安可謂浮漢為順流乎浮也者舟行水
   上之謂安國不究經始末而輕為之解學如無
   垢亦為所誤信哉程氏用功於禹貢也深而昔
   者余之所疑亦因是而判然矣
荆河惟豫州
 孔氏曰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
 李氏曰河南其氣安舒厥性寛豫故曰豫豫舒也
[002-41b]
 杜氏曰豫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也又云豫者舒也
  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也
 蘇氏曰自北條荆山至於河為豫州北條荆山至河
  甚近當是跨荆而南猶濟河惟兗州也
 林氏曰蘇氏之意盖謂荆州之言荆者南荆也豫州
  之言荆者北荆也雖以此二山分配二州然以地
  理考之其實不然北荆與河相去不甚逺茍以荆
  山為北荆之荆則豫州之境不應如是之狹也曽
[002-42a]
  氏曰臨沮之荆其隂為豫州其陽為荆州此説是
  也
出今虢州盧氏縣/熊耳山東北入洛洛𤄊出今西京河南縣/穀城山東南入洛出今西/京新安
縣東南/入洛既入于河
 孔氏曰伊出陸渾山洛出上洛山澗出沔池山𤄊出
  河南北山四水合流而入河
 唐孔氏曰志云伊水出盧氏縣東熊耳山𫝊云陸渾
  山者熊耳山在陸渾縣唐先天元年割陸渾置/伊陽伊陽今隸西京
[002-42b]
  云洛水出上洛縣冡領山𫝊云上洛山者冡領山
  在上洛縣境之内上洛今/隸商州志云𤄊水出榖城縣潛
  亭北𫝊云河南北山者榖城潛亭北即是河南境
  内之北山也通典洛州河南縣有穀城山𤄊水所/出古榖城在縣西北後漢志引博物
  記曰𤄊水/出潛亭山志云澗出新安縣𫝊云沔池山者沔池
  在新安縣西也志詳而傳略所據小異耳沔池今/隸西京
  伊𤄊澗三水入洛合流而入河言其不復為害也
 林氏曰據伊𤄊澗入於洛而洛入於河此言伊洛𤄊
[002-43a]
  澗則以四水列言者曽氏曰漢水入於江以入海
  而荆州言江漢朝宗於海與此同意盖其水之大
  小相敵也
   下文導洛言東北㑹於澗𤄊又東㑹於伊此序
   水之次第自上而及下也此言伊洛𤄊澗乃治
   水之先後自下而及上也曽林二公不知察此
   而求為大小相敵之説夫三水入洛而洛得兼
   三水而為大顧謂之相敵可乎不然則禹數九
[002-43b]
   川浴與其一奚為而三者不言也
滎波在今鄭州/滎澤縣既豬導菏澤在今曹州/定陶縣界被孟豬在今南/京宋城
縣/
 孔氏曰滎澤波水已成遏豬菏澤在胡陵孟豬澤名
  在河東北水流溢覆被之
 唐孔氏曰地理志山陽郡有胡陵縣章帝更名湖陸/至晉不改其後
  不知廢/於何時不言其縣有菏澤也又云菏澤在濟隂定
  陶縣東孟豬在梁國睢陽縣東北以今地驗之則
[002-44a]
  湖陵在睢陽之東定陶在睢陽之北其水皆不流
  溢東北被孟豬也然郡縣之名隨代變易古之胡
  陵當在睢陽之西北故得東出被孟豬也於此作
  孟豬左傳爾雅作孟豬周禮作望諸聲轉字異正
  是一道也
   許氏説文云菏水出山陽胡陵南正與孔𫝊同
   而班固以為在定陶何也盖在定陶者其澤也
   在湖陵者其流也其流東與四合正在今單州
[002-44b]
   之魚臺魚臺在單之東北百里而近正古湖陵
   地也而孟豬在睢陽東北則所謂被孟豬者導
   菏流之在定陶魚臺間者以被之於南也安國
   惟説菏之源委不明且誤言孟豬在菏東北是
   以致穎逹疑甚而有古胡陵當在睢陽西北之
   説余不極力窮之終為二公所惑而況能明禹
   跡始終經畫之妙耶
 顔氏曰言治菏澤之水衍溢則使被及孟豬不常入
[002-45a]
  也
 葉氏曰孟豬菏澤其相去逺被及也猶言西被於流
  沙者導菏澤被孟豬言水僅相及而孟豬之蓄不
  以菏澤也
 林氏曰職方氏曰其川滎雒其浸波溠鄭云滎沇水
  也波讀曰播禹貢曰滎播既豬顔氏曰波亦水名
  曽氏曰爾雅云水自洛出為波觀此諸説則滎波
  之為二水明矣
[002-45b]
   唐孔氏曰洪水之時滎澤水大動成波浪今時
   已成遏豬則是言滎波為一水也顔師古雖言
   波亦水名又言一説謂滎水之波則姑存兩説
   而不敢斷也林氏専主職方所記以為當是二
   水固不為無據之説然以余考之上文言導洛
   此則専主導濟而言不當又泛言洛之支水職
   方所記山川非治水次第不必泥也雖然導水
   之法大抵自下而上至此則先言伊洛𤄊澗之
[002-46a]
   入河而後次及於滎菏何也盖洛濟入河處不
   甚相逺平時洛併諸水之力附河而下濟猶有
   所不堪而况其横流浩蕩之時滎澤所承其有
   不為害之慘乎禹謀度之先皆灼知此利病故
   其經始河患施瀹濟之功必先䟽四水以循故
   道而滎波固可豬矣滎波既豬則菏澤固可無
   患而猶導其流以被孟豬者所以殺其餘溢而
   亦預為他日洩水之地也反覆㕘究禹之規畫
[002-46b]
   如在吾目吾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厥土惟壤下土墳壚
 孔氏曰高者壤下者壚疏
 許氏曰壚黒剛土也
 唐孔氏曰直言壤不言其色盖州内之土不純一色
  故不復得言色也
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
 孔氏曰田第四賦第二又雜出第一
[002-47a]
   壤者和緩之謂也墳者不黏埴之謂也此州兼
   有二土田宜若最上而止居第四者以下土又
   有黒剛之處非播種所宜故也履歴農郊利害
   在目君子其可忽於此乎
厥貢漆枲絺紵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於洛逹於河
 孔氏曰纊細綿治玉石曰錯治磬曰錯
 唐孔氏曰纖是細故𫝊言細綿
 顔氏曰紵纖紵為布及練也
[002-47b]
 王氏曰磬錯二物不常貢錫命乃貢
 張氏曰揚州言厥包橘柚錫貢荆州言九江納錫大
  龜二州去冀都甚逺其待錫命則有説矣豫州北
  近冀都而磬錯亦以錫貢聖賢之惜人力如此則
  夫崇飾臺榭以為遊觀輦運土木以資妄費皆聖
  賢所深惡矣可不戒哉
 林氏曰職方氏云豫州其利漆枲則是漆枲之類此
  州之所宜也纖纊諸儒皆以為細綿然為二物亦
[002-48a]
  未可知也
華陽黒水惟梁州華山在今華/州華隂縣
 孔氏曰東據華山之南西距黒水
 唐孔氏曰周禮職方氏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在豫州
  界内此梁州之境東據華山之南不得其山故言
  陽也此山之西雍州之境也
 杜氏曰以西方金剛其氣强梁故曰梁州
 曽氏曰華山之隂為雍州其陽為梁州
[002-48b]
在今茂州/汶山縣在今秦/州界既藝沱在今彭州/永昌縣界此漢别出/於嶓東南
至恭州巴/縣入江既道
 孔氏曰岷山嶓冡皆山名水去已可種藝沱潛𤼵源
  此州入荆州
 唐孔氏曰漢制縣有羌夷曰道地理志云蜀郡有湔
  氐道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也隴西郡西縣嶓
  冡山西漢水所出也沱出於江潛出於漢二水𤼵
  源此州而入荆州故荆州亦云沱潛既道
[002-49a]
 班氏曰禹貢江沱在蜀郡郫縣西東入大江又曰江
  沱在蜀郡汶江縣西南東入江郫今隸成都府汶/江即今茂州汶川
  縣/地鬵谷水出漢中安陽縣西南北入漢通典云金/州安康縣
  即漢安陽縣也晉改安康唐至徳/二年又改為漢隂今仍漢隂名
 鄭氏曰郫之沱安陽之潛其尾入江漢耳首不於江
  漢出江源縣有&KR1514江首出江案隋志後周改江原/曰晉原今隸蜀州
  南至犍為武陽縣又入江豈沱之類歟通典云眉/州彭山縣
  即武陽/地也潛盖漢西出嶓冡東南至巴郡江州入江
[002-49b]
  者通典云江州縣故城在渝州/巴縣西今渝州改為恭州
 郭氏曰沱水自蜀郡都水縣椾山與江别而東流又
  曰有水從漢中沔陽縣南流沔陽晉猶存九域志/興元古迹有沔陽城
  至梓潼漢壽入大穴中通峒山下西南潛出一名
  沔水舊俗云即禹貢潛也案晉志云劉備據蜀改/葭萌曰漢壽西晉泰始
  三年又改漢壽為晉壽後孝武分梓潼北界立晉/壽郡統晉壽等縣案通典利州晉屬晉壽郡縣無
  晉壽而有葭萌不/知何時復此舊名
   林氏曰沱在彭州唐昌本朝開寶四年/始改為永昌又曰沱
[002-50a]
   在益州郫縣西小司馬氏曰郫之沱安陽之潛
   是也以漢志通典考之以地勢觀之則是沱水
   别流於茂州汶川之境逕彭州永昌又逕成都
   郫界復東入大江明矣鄭氏謂在郫之沱首不
   江出此盖未嘗深考源委曲折故也若潛水惟
   鄭氏所指西漢與經浮潛正合請辯于後
 葉氏曰江漢見於荆者既朝宗于海則已治矣故於
  𤼵源無所用力特言岷嶓既藝則不特水治也
[002-50b]
 林氏曰江漢二水𤼵源此二山當其泛溢悍怒而未
  有所歸則其𤼵源之山亦為水所浸灌而不得遂
  其播種之利今既䟽導以入于海則岷嶓二山所
  出之水皆順流而東則此二山遂可種藝矣
   治江漢之水由東而西上亦既極其源矣而分
   派旁流者又已俱治則梁州之大功畢矣萬世
   之下想象禹之規畫何其簡易精當如此也
蔡蒙旅平二山皆在雅/州嚴道縣和夷厎績嚴道和州鎮即/和夷之故地也
[002-51a]
 孔氏曰蔡蒙二山名祭山曰旅平言治功畢和夷之
  地致功可藝
 唐孔氏曰地理志云蒙山在蜀郡青衣縣應劭云順
  帝改曰漢嘉縣蔡山不知所在和夷平地之名
 鄭氏曰蔡蒙皆在漢嘉縣
 杜氏曰雅州嚴道縣有蒙山禹貢云蔡蒙旅平謂此
  也漢嘉不知廢於何時案晉志屬漢嘉郡今/雅州晉漢嘉郡也其地當在嚴道之境
 王氏存/曰雅州蒙頂山即書蒙山也
[002-51b]
 蘇氏曰蒙山今曰蒙頂和夷西南夷名
 林氏曰據漢志青衣但有蒙山無蔡山不知鄭氏何
  所據而知蔡山亦在漢嘉當姑闕之鄭氏謂和為
  夷所居之地而曽氏本鄭説以謂自嚴道而西地
  名和川夷人居之今為羈縻州者三十有七則經
  所謂和夷者也蘇氏亦以和夷為西南夷名若此
  諸説皆可信今雅州猶有和川鎮此即和夷之故
  地也
[002-52a]
   和夷者東近蒙蔡之夷也蔡蒙旅平則和夷底
   績矣此梁州西南最逺之地言旅平於此所以
   示告終也
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
 孔氏曰色青黒而沃壤田第七賦第八雜出第七第
  九三等
   愚謂差等之處有三第六第七第九也八不與
   其中
[002-52b]
 唐孔氏曰王肅云黎小疏也
 顔氏曰色青而細疏
 曽氏曰梁州山水俱多故其賦比九州為下等
   獨言色之青黒而不及其性則非壤非墳為土
   之剛瘠可知矣使其果為沃壤如孔氏之説則
   田宜上品而顧乃止居下上何耶
厥貢璆鐵銀鏤砮磬
 孔氏曰璆玉名鏤剛鐵
[002-53a]
 唐孔氏曰釋器云璆琳玉也郭璞云璆琳美玉之别
  名鐵者可以刻鏤故為剛鐵也
 曽氏曰蜀郡卓氏至以鐵冶富擬邦君則梁州之利
  尤在於鐵故言鐵先於銀也
熊羆狐貍織皮西傾因桓是來
 孔氏曰貢四獸之皮織金罽西傾山名桓水自西傾
  山南行因桓水是來浮於潛
 唐孔氏曰與織皮連文必不貢生獸故𫝊云貢四獸
[002-53b]
  之皮釋言云氂罽也舍人曰氂謂毛罽也胡人續
  羊皮作衣織毛而言皮者毛附於皮故以皮表毛
  耳地理志云西傾在隴西臨洮縣西南西傾在雍
  州自西傾山南行因桓水是來浮於潛水也地理
  志云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則初
  𤼵西傾未有水也不知南行㡬里得桓水也
 馬氏曰治西傾山因桓水是來言無他道也
 鄭氏曰桓水出西傾山
[002-54a]
 杜氏曰西傾山在洮州西南吐谷渾界桓水所出
 鄭氏曰桓是隴阪之名其道盤桓旋曲而上故名之
  曰桓
 蘇氏曰西傾桓水出焉桓入潛潛入沔
 葉氏曰雍言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則織皮
  非中國之貢也疑西傾即西戎之境熊羆狐貍織
  皮文當與西傾因桓是來相屬謂此四獸之皮西
  傾之戎因桓水而來貢也
[002-54b]
   西傾雍州之山也西傾之戎胡不浮積石至于
   龍門西河而必道梁州之界何也因有桓水之
   便較積石為近故舍彼而從此焉耳是來云者
   是指梁州言也酈杜諸公皆言桓水出西傾於
   經文為順而班固以為出蜀郡之山非也
浮于潛
   水凡出於漢者皆名潛則漢志安陽鬵谷之水
   與郭氏所引沔陽南流之水皆謂之潛可也若
[002-55a]
   此所浮之潛則當以鄭氏所指漢西出者為正
   盖主之以經文參之以地理則桓水自西傾來
   東與之㑹者惟以西漢水當之可也苟舍是而
   他指於西漢之東則桓水其能越西漢乎
逾于沔
 孔氏曰漢上曰沔又曰泉始出山為漾水東南流為
  沔水至漢中東行為漢水
 班氏曰沮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山今興州順政縣/漢沮縣之地也
[002-55b]
  南至沙羡南入江羡音夷漢屬江夏郡/即今鄂州江夏縣過郡五行
  四千里荆州川其記禹貢養水則曰出隴西氐道
  縣當在秦/州之西至武都為漢今階州將利/漢武都地也其武都縣注
  則曰東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
  入江其南郡華容縣注則又曰夏水首受江東入
  沔行五百里
 應氏曰沔水自漢别至南郡華容為夏水過江夏郡
  入江故郡曰江夏
[002-56a]
 杜氏曰沔水𤼵源興利順政縣一名沮水又曰沔州
  漢陽縣有漢水一名沔水漢陽令/為軍
 鄭氏曰或謂漢為沔
 劉氏曰巴漢志云漢水二源出氐道之養山名養南
  都賦注曰漢水源出隴西經武都至武關山厯南
  陽界出沔口入江巴漢志曰西漢出隴西嶓冡山
  㑹白水經葭萌入江案廣漢郡有白水縣注云水/出徼外北入漢案通典利州
  景谷縣漢白水縣也今利州無景谷但/昭化有白水鎮當是唐家五代廢人
[002-56b]
 桑氏曰漾水出隴西嶓冡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又
  曰漢水更南過巴郡閬中縣今閬/州
 酈氏曰東西兩川俱出嶓冡同為漢水雖津流派别
  枝渠勢縣原始要終潛流或一故俱受漢漾之名
  又曰東西兩川/俱受沔漢之名
 程氏曰漾水不出西縣嶓冡山却出武都沮縣東狼
  谷山而東流入漢中若以東狼谷山所出之水為
  漢源則東狼谷山當為嶓冡矣西漢嘉陵江水也
[002-57a]
  自髙祖置廣漢郡以後人見嘉陵江來自興鳳與
  漢中接境又郡名廣漢遂誤名嘉陵以為漢水耳
     東西漢水辯
   班氏言漢水出隴西氐道而劉氏引巴漢志又
   言出氐道養山是皆水源實跡而非鑿空遽為
   之說也今考氐道地當在秦州之西而嶓冡山
   者養山以東之山也漾水𤼵源養山而東逕嶓
   冡其水别為一流東南至江州入江者即後世
[002-57b]
   所謂西漢而禹時所浮之潛也以地勢考之既
   㑹桓水為順而於經之浮潛又合顧何必致疑
   於其間而又泛求之他乎學者如考經之詳當
   自以余説為當
     漢沔辯
   杜氏言沮縣東狼谷之沮即沔水也沔出沮縣
   東狼谷而漾出隴西氐道則沔漾之源班氏固
   未嘗以為一也及記漾水至武都為漢則曰東
[002-58a]
   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是沔至武都去沔源為
   近雖其流未與漾合而沔漢之稱固已亂其真
   矣況於下流既合而顧孰辯沔漢之異源耶孔
   氏曰漢上曰沔鄭氏曰或謂漢為沔皆𫝊文承
   襲之餘而未嘗知源委曲折者也至劉氏所引
   巴漢志言西漢始源曰沔酈氏言東西兩川俱
   受沔漢之名則又誤益誤而不知質諸經者也
   據經但言嶓冡導漾東流為漢無漢上曰沔之
[002-58b]
   語雖曰浮潛逾沔而逾之一字與自漢逾洛同
   義漢不通洛則自潛逾沔之地亦非水道相貫
   而所以至此必捨舟陸行者以潛入沔之處相
   逺而於此而逾非惟趨沔為近且入渭為便故
   貢道不得不然耳學者茍能本諸經而㕘之史
   且於地理之學不茍則余之説煥然而前人之
   述誤可以挽漢川之水而一洗之矣顧不快哉
     沔夏辯
[002-59a]
   班氏曰沮至沙羡入江沔過江夏入江似二委
   不同也及余考沙羡之地即今江夏縣也是二
   委入江即漢水一派而巳班氏記漢沔既知異
   源而至合流混名不加考察故又記其一委為
   二亦猶孔鄭諸公以二源為一也大抵𫝊習之
   誤如此者多非旁㕘力究詎能知始末曲折之
   當乎雖然自漢沔之名雜漢入江處曰沔口可
   也而又有夏口之名何耶據漢志言沔過江夏
[002-59b]
   謂之夏水而南郡華容有夏水首受江東入沔
   行五百里盖由夏水至江夏界入沔故沔遂得
   夏水之名非華容夏水即沔也沔既得名夏水
   故沔口亦稱夏口云耳彼應劭謂沔自漢别至
   南郡華容為夏水此又謬𫝊之甚者也通典江
   陵縣有夏水口此受江之口耳入江夏口在江
   夏縣界也凡此學者亦當討論
    嘉陵江辯
[002-60a]
   案嘉陵江出鳳州大散關西南嘉陵谷至興州
   北境當㑹東漢水而東行安得越東漢而為西
   漢乎夫自漢志言漾水出氐道巴漢志又言出
   氐道養山則是來自今秦州之西境過階州將
   利之東興州順政之西迤邐東趨漢中者是漢
   源流亦道之實也彼嘉陵江來自大散西南則
   不容不入東漢而程氏指以為漢人所謂西漢
   者由其以東狼谷之沮為東漢則嘉陵源委固
[002-60b]
   可為西漢無礙也大抵事之偏執至迷誤後學
   者古今同一律耳非極力稽證其能得其真乎
入于渭亂于河
 孔氏曰越沔而北入謂浮東渡河而還帝都白所治
  正絶流曰亂
 唐孔氏曰計沔在渭南五百餘里故越沔陸行而北
  入渭渭水入河故浮渭而東孫炎曰亂横渡也
   漢武帝時人有上書欲通襃斜道志云斜水出/扶風武功縣
[002-61a]
   衙嶺山北至郿入渭襃水亦出衙嶺山至南/鄭入沔通典云漢中襃城縣有襃水襃谷
   漕事下張湯湯問之言抵蜀從故道顔氏曰故/道即今鳳
   州界/也故道多阪回逺今穿襃斜道少阪近四百
   里而襃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
   南陽上沔入襃襃絶水至斜間百餘里以車轉
   從斜下渭如此漢中榖可致而山東從沔無限
   便於抵柱之漕且襃斜材木竹箭之饒儗於巴
   蜀上以為然拜湯子卯為漢中守𤼵數萬人作
[002-61b]
   襃斜道五百餘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
   漕
 蘇氏曰沔在梁州山南而渭在雍州山北沔無入渭
  之道而漢人所言襃斜此則自沔入渭之道也然
  襃斜之間絶水百餘里故曰逾于沔盖禹時通謂
  襃為沔也
   據唐孔氏言越沔陸行而北入渭則是以漢為
   即沔自浮潛至沔即捨舟陸行而北入渭也然
[002-62a]
   經言浮于潛逾于沔則是自潛逾沔非謂自沔
   逾渭也若以逾于沔為逾于渭則以逾于洛為
   逾于河可乎蘇氏求襃斜之道得之矣然亦以
   漢為即沔以禹時通謂襃為沔而説逾之一字
   與穎逹無異吾固質之經而莫敢信也且以經
   而㕘之史沔漢本二源甚明但不知沔東行㡬
   百里入漢水耳今而浮潛以至漢上去沔為近
   故捨舟陸行以入沔而沔之相通者又有褒焉
[002-62b]
   故自沔北入襃又自襃逾斜而北逹渭然言入
   不言逹以襃斜之間絶水百餘里又有如漢人
   所言故也兼上文既言逾沔亦所以該下而有
   文也夫沔襃既是水道言沔不言襃可也斜渭
   既是水道言渭不言斜可也如其必欲言沔渭
   之間有襃斜絶水不通則當曰逾于沔逾于渭
   古人之文豈如是其不簡直哉學者試以予説
   思之當亦見學經之不可苟而有以𤼵明先儒
[002-63a]
   之所未能言者顧豈好辯也乎
黒水西河惟雍州
 孔氏曰西距黒水東據河龍門之河在冀州西
 唐孔氏曰計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東不越河而西
  逾黒水玉蕭云西據黒水距西河所言得其實也
  徧檢孔本皆云西距黒水東據河必是誤也又河
  在雍州之東而謂之西河者龍門之河在冀州西
  界故謂之西河王制云自東河至於西河千里而
[002-63b]
  近是河相對而為東西也
 李氏曰河西其氣蔽壅受性急凶故云雍雍壅也
 杜氏曰以其四出之地故曰雍州亦謂西北之位陽
  所不及隂所壅閉
   凡釋九州之名者皆因字生義云耳未必得古
   人命名之實不足信也
弱水既西來自雍州/西北徼外涇屬渭汭
 孔氏曰導之西流至於合黎屬逮也水北曰汭言治
[002-64a]
  涇水入於渭
 唐孔氏曰諸水既言導此言既西由地勢不同導之
  使西流也鄭云衆水皆東此水獨西故記其西下
  也屬謂相連屬故𫝊訓為逮逮及也言水相及毛
  詩𫝊云汭水涯也鄭云汭之言内也盖以人皆南
  面望水則北為汭也且涇水南入渭而名為渭汭
  知水北曰汭
   弱水在雍境西北之極與涇水邈不相及而又
[002-64b]
   中限以大河禹所記若利害相關何也盖方其
   洪水横流之時弱亦東浸㑹衆水而被於河河
   不安而涇亦受其患矣禹導河於冀兗豫之間
   雍之上流固已厎定而今其畢功於此則必以
   導弱為先者以雍之為害尤在於弱水故也今
   既導之使西以復其故道則大河之西無泛濫
   之水河安而涇亦安矣不然則於經文固未可
   通而禹之規畫亦豈泛然無統要者乎
[002-65a]
漆沮既從灃水攸同
 孔氏曰漆沮之水已從入渭灃水所同同之於渭
 葉氏曰灃在涇上漆沮在涇下今言涇而後漆沮言
  漆沮而後灃者漆沮既從而不違則灃可與渭同
  入於河灃以後成用力宜差多故詩獨言灃水東
  注維禹之績也
   治弱水以及涇漆沮雖自西而東然涇漆沮治
   而後治灃則又自下而上也禹之規畫非不定
[002-65b]
   如此度勢隨宜行其所無事也如河患在九河
   疏其下則其上易為力江患在彭蠡豬其上則
   其下無足憂皆所以先後順理也學者得余説
   而通之然後可以觀禹貢
荆岐既旅
 孔氏曰已旅祭言治功畢此荆在岐東非荆州之荆
 唐孔氏曰治水從下自東而西先荆後岐
 葉氏曰治冀之初固巳自梁及岐則荆州之旅久矣
[002-66a]
  言終南惇物至于鳥鼠者自終南至鳥鼠皆刋旅
  也
終南在長/安縣惇物在武/功縣至于鳥鼠
 孔氏曰三山名言相望
 唐孔氏曰三山空舉山名不言治蒙上既旅之文也
 班氏曰扶風武功縣大壹山古文以為終南垂山古
  文以為惇物皆在縣東案通典京兆長安縣有終/南山而班氏以為即武功
  大壹山當是唐以/來其山屬長安
[002-66b]
 林氏曰九州之地西北多山東南多水雍州在西北
  故其山為最多揚州在東南故其水為最多觀此篇
  之所載可以見矣秦都長安在雍州所謂百二之
  險者惟其山多故也
   凡此下文所謂導山益稷篇所謂濬畎澮距川
   是也
   案荆在耀州導荆則或導其水於河或導之於
   漆沮也岐在鳳翔導岐則或導其水於涇或導
[002-67a]
   之於渭也終南在長安惇物在武功此又或導
   於灃或導於渭各隨其利順焉耳至於鳥鼠則
   渭之𤼵源是也其上下左右之水皆導之以入
   渭則又不言可知矣禹記毎州治水山川表裏
   交相𤼵明而導山導川又叙其始末之詳於後
   讀此書者㕘㑹而觀之其庶乎不為童習之懵
   然而𤼵之文章言語間當有意味學者將皓首
   猶童習乎抑將童習蚤為之所乎
[002-67b]
原隰厎績今别州/之地至于豬野在於/涼州
 孔氏曰下濕曰隰豬野地名言皆致功
 唐孔氏曰鄭元以為詩云度其原隰即此原隰是也
  原隰豳地從此致功西至豬野之澤也
 班氏曰休屠澤在武威縣東北古文以為豬野澤
 杜氏曰涼州姑藏縣有豬野澤今為化/外地
   原隰至豬野亦猶惇物至鳥鼠雖其地相去甚
   逺而當時施功由下而上者不極其所當治不
[002-68a]
   巳也大抵禹之治水其大而要者既先導之使
   有歸小而渙散者又各濬之使有距夫然後為
   澤自爾豬為平地自爾安而陂障修治之功易
   矣原隰近涇渭豬野近河弱
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孔氏曰西裔之山已可居三苗之族大有次叙美禹
  之功
 唐孔氏曰禹治水未畢已竄三苖水災既除彼得安
[002-68b]
  定
 林氏曰舜竄三苗之始盖在洪水未平之前及乎洪
  水既平之後三危之地既可安居則三苗之族於
  是始得其叙
   案經舜竄三苗在受終之年而唐孔氏諸公以
   為受終之年洪水已平若受終之年洪水已平
   則竄三苗在洪水已平之後禹於此預記其丕
   叙何邪穎逹為今之説正與經合雖自背於前
[002-69a]
   不覺也三危既定此治黒水之成功
 張氏曰舜之遷逐四凶終無疾惡之心必欲使之大
  有次叙安其居止而無憂愁不聊之苦而後已此
  聖人之心也
 吕氏曰三苗不道竄於三危自後世觀之凡以罪流
  放者聽其自殘自生在所不恤聖人之心不如此
  方其有罪必行竄棄刑行之後施仁𤼵政自當同
  及故禹治水至三危亦為畫其居宅其與漢文時
[002-69b]
  所論王制不同
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
 孔氏曰田第一賦第六人功少
 唐孔氏曰此與荆州賦田升降皆較六等荆州升之
  極故云人功修此州降之極故云人功少其餘相
  較少者從此可知也王制曰凡居民量地以制邑
  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㕘相得也則民當相準
  而得有功修人功少者記言初置邑者可以量之
[002-70a]
  而州境闊逺民居先定新遭洪水存亡不同故地
  勢有美惡人功有多少治水之後即為此差在後
  隨人少多必得更必其等此非永定也
 林氏曰凡天下之物得其常性者最為可貴土色本
  黄此州之土黄壤故其田為上上而非餘州之所
  及也
厥貢惟璆琳琅玕
 孔氏曰璆琳皆玉名琅玕石而似珠
[002-70b]
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㑹于渭汭
 孔氏曰積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經也沿河順流而
  北千里而東千里而南龍門山在河東之西界逆
  流曰㑹自渭北涯逆水西土
 唐孔氏曰㑹合也人行逆流而水相向故逆流曰㑹
  從河入渭自渭北涯逆水西上言禹白帝訖從北
  而西上更入雍州界也諸州之末惟言還都之道
  此州事終言𤼵都更去明諸州皆然也
[002-71a]
 林氏曰此州之逹於帝都有二道浮于積石至于龍
  門西河者一道也自渭汭以逹於河者又一道也
  渭汭之道亦厎龍門西河故以㑹言之非至于龍
  門西河乃始㑹于渭汭也
 程氏曰雍之貢入有兩道其北道自後世朔方西涼
  浮河者無所因於他州故特記其詳曰浮于積石
  至于龍門西河其南道自今陜西入河者與梁之
  北貢所謂浮渭入河者同道而可以㑹合積石之
[002-71b]
  貢於河故又因梁州前文而特致其略止曰㑹于
  渭汭而已其義例與梁荆一律也
   㑹言貢道之㑹非㑹貢也
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孔氏曰織皮毛布有此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
  羌髳之屬皆就次叙美禹之功及戎狄也
 唐孔氏曰四國皆衣皮毛故以織皮冠之四國崑崙
  也析支也渠也搜也鄭氏曰衣皮之民居此崑崙
[002-72a]
  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王肅云崑崙在
  臨羌西析支在河關西西戎西域也王肅不言渠
  搜鄭併渠搜為一孔傳不明或亦以渠搜為一通
  西戎為四也
   案陸氏引馬云崑崙在臨羌西析支在河關西
   與王肅所言正合臨羌河關皆漢金城郡之縣
   也陸氏又云漢志朔方郡有渠搜縣武紀云北
   𤼵渠搜是也然以余考之漢朔方之渠搜非此
[002-72b]
   所謂渠搜此亦當是金城以西之戎也後世種
   落遷徙故漢有居朔方者若禹時渠搜居朔方
   則不應浮積石陸氏之説非也
 蘇氏曰禹貢之所篚皆在貢後立文而青徐揚三州
  皆萊夷淮夷島夷所篚此云織皮崑崙析支渠搜
  西戎即叙大意與上三州無異盖言因西戎即叙
  而後崑崙析支渠搜三國皆篚織皮但古語有顛
  倒詳略耳其文當在厥貢惟璆琳琅玕之下其浮
[002-73a]
  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㑹于渭汭當在西戎即叙
  之下以記入河水道結雍州之末簡編脱誤不可
  不正
   梁州言熊羆狐貍織皮此獨言織皮者蒙上文
   也此言西戎即叙梁州止言西傾者以下文該
   之也
 
 
[002-73b]
 
 
 
 
 
 
 
 禹貢說斷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