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92 易經蒙引-明-蔡清 (WYG)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易經蒙引卷七上
             明 蔡清 撰
 下經
巽下/坎上

 本義云井者穴地岀水之處穴地穴其地也穴地出
 水穴其地以出其水也不穴其地水不出也此與平
[007-1b]
 地涌泉不同若平地涌泉不可謂之井井便有甃治
 之功非就以出水之地為井也故曰鑿井曰穿井曰
 掘井井非天造地設者○若謂只是見成出水之穴
 地為井而非所甃成者則其深不能咫尺安用許長
 綆子而又或至羸其瓶邪穴泉安至此深耶○一説
 虚心易氣讀之穴地出水之處只是見成的非人為
 所甃成者若以穴地為穴其地則與下面出水之處
 等字俱不順出水當作取水矣之處二字亦無用了
[007-2a]
 曰出水正所謂上出其水者也之處二字當用又説
 古有鑿井孟子又掘井朱子胡不用鑿地掘地而獨
 用穴地邪朱子又非好竒字者○或曰凡井皆人所
 甃成者而以為見成穴地出水之處何也曰為高必
 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井亦必因夫泉脉故井雖
 人為所甃成若非穴地出水人為亦安所施邪其曰
 鑿井而飲若非出水之地鑿亦何所得邪○又蘇子
 瞻云鑿地得泉而曰水專在是豈理也哉如耿恭之
[007-2b]
 始鑿井不得泉者以為石所隔也石一盡則泉日涌
 矣泉脉之論亦有之大抵南方居多今北方有人烟
 無川澤處便須鑿井初不曾相地脉然隨鑿皆有但
 不如南方之淺而易得耳或曰伏羲時未有鑿井之
 制古詩云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盖
 是堯時事且其言亦後人所撰故古者五祀之祭只
 是門户竈行中霤為未有井也至漢始以井易行右/出
 陳北溪字義論/五祀之禮章按上為説雖有曲折然畢竟出水之
[007-3a]
 穴地其深不過咫尺焉用綆為何又至羸其瓶故從
 前説為長○又世本云黄帝穿井伯益作井○隆山
 李氏曰自古國邑之建必先視其泉之所在是以公
 劉創京于豳之初相其隂陽觀其流泉盖先卜其井
 泉之便而後居之也今按井泉之係於人甚大盖水
 土之用在生人為至要抱朴子臨沅縣民多壽考井
 水殊赤乃試掘井得丹砂數千斛神仙傳蘇耽種橘
 鑿井以救時疫病者食橘葉飲泉水即愈號橘井此
[007-3b]
 以其泉之尤異者言雖不必盡然然井泉美者終利
 人不美者終害人非是細故不可不知○李氏又曰
 觀天下之水其在冬而溫者獨井泉而已盖得之地
 脉不失其本真及注之川澤風雨霜露之所剥失其
 本性無復有向來一陽之溫矣○愚謂世之幽人處
 士如井水然不失其真者也仕者為通多東西南北
 之人則江淮河漢流行不息之水也○井者水在下
 而出之於上者也故取此象㢲木之木是樹木之木
[007-4a]
 非井桶之木也朱子曰説者以為是汲噐則前面有
 瓶瓶自是瓦又曰草木之生津潤皆上行直至木末
 如菖蒲雖蔵之密室亦然非露水也問如此則井之
 義於木上有水何預曰木上有水便如井中之水水
 本在井底却能汲上來以給人之食故取象如此盖
 井水亦本在下而出之于上者也○大象云木上有
 水津潤上行井之象也義正如此同是下巽上坎之
 象若謂木上有水與巽乎水而上水不同則木是桶
[007-4b]
 矣非得其意者也○愚意以㢲木入乎坎水之下而
 上出其水盖木水上行井水亦上行不論及汲噐也
 古者盖以瓶汲然瓶或有時而羸故後世易之以桶
 邪文王係彖作瓶盖其時猶用瓶也不可以巽木為
 汲桶若論井水之上行則或以瓶出或以桶出皆可
 但木字不必兼汲噐説耳鼎卦大象傳下平庵項氏
 曰鼎之木上有火猶井之木上有水非井鼎本形特
 象之耳盖以木巽水為井以木㢲火為鼎皆以其用
[007-5a]
 之象而得其體也○或曰彖傳言巽乎水而上水象
 傳言木上有水安得為同義曰睽彖傳言火動而上
 澤動而下象傳言上火下澤革彖傳水火相息象傳
 澤中有火鼎彖傳以木巽火象傳木上有火皆文不
 同而取象之義同則又何疑於此○或曰然則本義
 何為於大象下乃解云木上有水津潤上行井之象
 也而於巽乎水而上水之下不先解何歟曰巽乎水
 而上水則于井之象為已明木上有水則於井之象
[007-5b]
 為稍晦故本義助之詞曰木上有水津潤上行既是
 上行非井之象而何○大象上句例俱四字故彖傳
 巽乎水而上水節而為木上有水猶睽卦彖傳火動
 而上澤動而下節而為上火下澤○或問木之津潤
 上行與巽木入乎坎水之下而上出其水之同處果
 何如且木之巽乎水而上出其水之狀又云何曰此
 有至理惟朱子知之盖地中有水木之生枝生葉成
 花成子都是這箇泉脉其每朝葉有垂珠者水氣乗
[007-6a]
 陽氣而升自三更子後則陽升而木之水氣與俱以
 其根著地中一脉之水為他接引上去耳不但木也
 土雖乾燥然每視之土亦微潤非但露溼亦有自升
 之溫氣盖皆乗陽之升而然夫先天之運一日自有
 一日之元亨利貞自天地以至萬物無不然也使本
 根不著土膏不接泉脉能有津潤上行乎故凡花木
 出土便須以水養之巽乎水而上水或説依小註木
 穿水中漲上那水之説則是如今北地開井者俱用
[007-6b]
 木砌成南州鄉村間亦尚有此豈非木穿水井中漲
 起那水而何曰此恐差認了朱子小註所謂木穿水
 中漲上那水者只是巽乎水而上水之義木是樹木
 之木非木板之木也津潤上行豈不是漲起那水邪
 然據木穿水中之言益可以證愚之前説矣信乎地
 中有水木之葉末每有垂珠者皆是水氣乗陽氣而
 升而其抽枝抽葉成花成子無非得此一泉脉也故
 嘗謂水火二字盡造化之功用○又曰津潤上行按
[007-7a]
 本草衍義卷之二序例第二條凡采藥物多以二月
 八月者謂春津潤始萌未衝枝葉勢力淳濃故也至
 秋枝葉乾枯津潤歸流於下也今即事騐之春寜用
 早秋寜用晚又其華實莖葉乃各隨其成熟時月之
 早晏
改邑不改井无䘮无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
瓶㓙
 此於卦體卦徳卦象卦變一無所取止據井之理言
[007-7b]
 改邑不改井无䘮无得往來井井三句只是井之一
 字猶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四句總是
 艮之一字也○三句只是一意言井之為井如此是
 指經常之不易者也○无䘮无得言在井初無得䘮
 而人之往來者無不井之也皆説歸井上○程傳曰
 无䘮无得其徳也常往來井井其用也周此説未是
 往來井井只是无䘮无得總是井不可改則如此无
 䘮不失其舊也无得亦非有增于其舊也○此卦彖
[007-8a]
 辭以辭觀之上一截言井之為井也下一截言人之
 井其井也以意㑹之上一截言其事之仍舊也下一
 截言不能敬以守之則不能保其舊也辭若兩截意
 則一貫○補註曰井无得䘮惟汲井者有得䘮此言
 亦似是而非汔至汲井㡬至也一謂至水一謂至井
 上至井上之説為長亦未繘井言未盡其綆於井也
 綆汲井索也未盡其綆収綆未盡也故曰收謂轆轤
 収繘者也○或説按本義謂汲井㡬至未盡綆而敗
[007-8b]
 其瓶則似謂㡬至水也愚謂㡬至水而瓶敗者固有
 之然此尤未足深悔若己汲得水將出乎井而始敗
 其瓶此實可悔尤見得㡬成而敗之意恐文王之説
 是出於此○朱子小註汔至作一句亦未繘井羸其
 瓶是一句按此説與彖傳不同看來彖傳為長盖汔
 至與亦未繘井辭正相應意亦相連小註出録者之
 誤無疑○其占為事仍舊无得䘮而又當敬勉不可
 㡬成而敗也盖至於敗則不能保其舊矣是一貫意
[007-9a]
 卦辭就井上説出意思其詞乃若兩截○保舊守成
 亦非易事○曾説改邑不改井三句是以井言汔至
 以下是以汲井言然不可泥此而判為二意謂上説
 箇井下説人之井其井也須要説得事仍舊无得䘮
 而又當敬勉不可㡬成而敗意出只是一條事理也
 盖作易者先有此意然後取此象以見其意今其意
 既貫都就人事説不容於辭而截作兩項也若截作
 兩項則上面是事下面是人之作事而仍舊无得䘮
[007-9b]
 之義却全戾了何以能通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
 巽入也
井養而不窮也
 此句言井之為井如此養而不窮謂養物不窮也非
 謂有是義也井義在巽乎水而上水上亦不可以井
 養不窮含下句改邑不改井三句言不窮與不改異
 義不改是仍舊意此則初未有此意也但既是井便
[007-10a]
 自然養而不窮卦之名井特取諸養物之象且大象
 君子勞民勸相何故從井上説正為井養而不窮也
 井本所以養物故本義云皆取井養之義以彼照此
 此句之義明矣
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二五剛中有常徳也非剛則不能堅久非中則又非
 可久之道也大傳曰井徳之地也此之謂也
羸其瓶是以㓙也
[007-10b]
 本義云未有功而敗其瓶所以㓙也一則曰是以一
 則曰所以皆謂其不敬勉以至㡬成而敗之故也不
 得輕看過○或曰未有功即是㓙也曰非也未有功
 是汔至亦未繘井意未有功未成功也羸其瓶則終
 无功而所䘮多矣不但未有功也故㓙
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井水上行木上有水其津潤上行所以象井也勞民
 者制田里教樹畜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007-11a]
 是也勸相者使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比閭族黨之
 相親貧窮患難之相恤是也此取井養之義非取井
 田之制也○以君養民者君對民而言照下句使民
 相養則此是以君養民之事下是使民相養之事君
 即君子也以别下句言故曰以君養民非君子之外
 又别立君以養民也○勞是安存慰勞之意不必依
 吳氏閔其勞而休息之之説○勞民勸相君子之所
 以為井也
[007-11b]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无禽
 井以陽剛為泉而初六則隂柔也故為井泥為舊井
 井以上出為功而初六則居下故為不食為无禽分
 貼則然説須貫意言其井汚泥人不之食非惟人不
 之食此舊廢之井雖禽鳥亦莫之顧也甚言其人品
 汚下而為時所棄也○井泥而不食則成舊井矣或
 曰改邑不改井井皆舊也曰此舊是謂廢而不用者
 ○井泥者不泉故泥井泉不出則淤為溼壤而已泥
[007-12a]
 者泥之也○井以陽剛為泉上出為功泉以得於己
 者言功以施于人者言
井泥不食下也舊井无禽時舍也
 本義説得精而完小象便有此等處下也則不及隂
 柔時舎也何獨不可申不食○一説下也謂以隂居
 下井泉不上出而泥也舊井无禽時舎也言非惟人
 不食禽亦不之顧尤見其棄於人也○時舎也只就
 井言人事意在言外○一説時舎正就人事説不指
[007-12b]
 井似長○程子曰人不食則水不上無以及禽鳥謂
 井上之水也即是如此非謂禽鳥亦入井取水也○
 初六只是人品汚下而為時所棄置者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九二剛中本有泉也然上无正應以為之汲引而與
 之同升諸公下比初六又是卑賤之交無能維持調
 䕶以相推轂者故其功不上行以井言則為井谷射
 鮒以汲井言則為甕敝漏○井谷射鮒言井谷之泉
[007-13a]
 僅下注於鮒無能及人也○甕汲噐也今福州人猶
 謂小瓶為甕正韻瓮甕通用甕汲噐也此見説文明
 據也姜詩提抱甕出汲○或以為是貯水之甕甕固
 有貯水者然不思功不上行又安得有水可貯而後
 漏耶○程傳説水在甕恐未及考説文之義雲峯説
 是○九二剛中有泉之象泉在井底也今曰井谷射
 鮒何也言其下注而不上行也既欲取其下注之象
 則須以井谷之泉為言射鮒是象其功不上行不上
[007-13b]
 行則下注而已兼上无正應下比初六而取○鮒朱
 子小註曰程沙隨以為蝸牛程傳曰或以為蝦或以
 為蟇徐氏曰蛙屬○又按正韻鮒魚名韻㑹曰似䱝
 色黒韻府曰旅行吹沬以相即曰鯽相附曰鮒莊子
 涸轍鮒魚云云/鮒曰如君言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
 肆孟子前以三鼎後以五鼎下小註所引有魚用鮒
 之説則其為魚也甚明又玉篇鮒鯽魚也䱝重鯉也
 據此數証則鮒明是魚而以為蝸牛為蝦為蟇與蛙
[007-14a]
 屬者恐非也疑蝸牛等雖是水生然無水一時尚可
 以未死况蝸蝦蟇蛙字皆從䖝而鮒字却從魚不知
 先儒乃不依有所據証之韻書而獨用無所據證以
 蝸蝦蟇蛙之屬為説而又無所定指者果何如也○
 或曰以鮒為魚固有明據但井中安得有魚先儒是
 以寧主蝸牛之屬曰今鄉間古井亦往往有魚難道
 井非魚地也然嘗聞長老言井水不生魚盖其地位
 小又不流動况雨露之力微而風日之功虧是以魚
[007-14b]
 不生其有魚者皆客魚自外入者也
井谷射鮒无與也
 只言上無正應不兼下比初六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通以象言而占在其中為我心惻我指傍人所謂行
 惻也非謂九三自惻也可用汲帶連王明並受其福
 皆惻之之詞也非實詞也○本義所謂施者指王明
 受者指民非謂九三是施者乃汲井者之施也盖賢
[007-15a]
 者不用則已用則上有功于君下有功于民○井渫
 愈于九二不但有泉泉且潔也以其以陽居陽重陽
 也不如九五五則陽剛且中正偹道全美也○本義
 云九三以陽居陽在下之上而未為時用以陽居陽
 有其徳也徳且純也在下之上未即上也猶未離乎
 下也○在下之上他處或上字重此處則下字重○
 王明並受其福非實説也惻其不為時用而設為此
 詞也○本義故其象占如此大抵不分都是象而占
[007-15b]
 如之占者則有才徳而不遇也其可用汲以下只是
 惜之之詞朱子小註曰可用汲以上三句是象下兩
 句是占此説非也恐出記者之誤王明並受其福不
 當寔説故本義云九三以陽居陽在下之上而未為
 時用故其象占如此全不及王明並受其福之意最
 有斟酌
求王明
 非謂三往求王明謂有求賢之王明也不必依程傳
[007-16a]
 謂志切於行而求王明程傳有難盡依處又如行惻
 也程傳也作自惻説如何可通○或曰行惻之説朱
 子非之己改之於本義求王明之説朱子未嘗非之
 似在所當從也曰賢者不為時用自惻尚有嫌况枉
 道以求人乎○按叅義曰求王明者言必遇王明然
 後能用之非九三自往求之也其曰求者猶言夫子
 之求之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愚謂子貢言夫子異
 乎人之求是因子禽有求之之問孟子言伊尹以堯
[007-16b]
 舜之道要湯是因萬章以要湯之説此却如何凴空
 言求那王明恐只當作求之之王明言○一説求王
 明語意盖云只為不遇王明耳怎生討得個王明來
 上下並受其福矣非實謂九三求索箇王明也只是
 旁人惻之之詞○小註楊氏曰微明哲之髙宗則傅
 説岩野之胥靡賈誼賦傅説胥靡按韻府靡一作去
 聲註聨繫相隨服役也一平聲荀子註刑徒之人以
 鐵鏁相連繫也靡與縻同縻即繫也牛靷曰縻所以
[007-17a]
 覊之也胥胥徒也故曰胥靡盖古者有罪人則發去
 官工不容不縻之
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爻曰為我心惻而象則曰行惻也言無干預的人亦
 為之惻甚言其可惜也求王明非謂賢者有求于上
 也如有求于上便是枉尺直尋矣烏得謂之賢又烏
 能使上下並受其福盖謂井渫不食是無有求之者
 耳如有求之之王明則上下皆受福矣
[007-17b]
六四井甃无咎
 六四以柔居柔雖得其正然隂柔不泉則但能修治
 而無及物之功在人則是能自修潔不汚于濁俗但
 厚有餘而才不足者只可自守耳與无妄九四可貞
 无咎者同○隂柔固不泉若非以柔得正則不能修
 治○問四有泉乎既無泉甃之亦虚噐耳何益哉曰
 取象正不拘取象之意只以明其有自修之行而無
 及人之功姑以井言則寔是不泉之井若人間甃井
[007-18a]
 豈有不泉者而虛甃之哉
九五井冽寒泉食
 井以冽為貴泉以寒為尚九五陽剛而且中正功及
 于物故其象為井之潔清而其甘寒之泉為人所食
 也本義陽剛以才徳言中正以時位言不取尊位是
 賢人非君人也象傳中正也兼徳位○中正所以欲
 就時位説者為欲見上出之意九二九三非不泉者
 然不上出故功不及物正為欠中正二字耳細分之
[007-18b]
 井冽寒泉就陽剛説食就中正説○或曰既是只以
 陽剛為泉則三五一也何以三為渫五為冽曰三自
 是三之陽五自是五之陽五之陽自是中正之陽也
 但不要奪了下面中正二字意説亦豈可泥也但理
 要通如彼説自不通耳
寒泉之食中正也
 可見中正主時位不然雖寒泉而不為人食矣○但
 言寒泉食則井冽在其中矣但言中正則陽剛在其
[007-19a]
 中矣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夫井以上出為功上六居卦之上井收之象也坎口
 不揜上六適居坎口則又井收勿幕之象也有孚帶
 連元吉為句言君子有實徳而其施不窮猶井之有
 泉而其出不窮也非謂井有孚也盖上六之井收勿
 幕自具有有孚之義矣此有孚則是聖人恐占者無
 是徳而戒之云耳故連元吉讀為是○井收勿幕便
[007-19b]
 是井之有孚處其實正文有孚謂人也○本義云謂
 其出有源而不窮也依稀井象而説人事耳○井收
 勿幕取之無蔽其出無窮也曰上六隂柔不泉如何
 曰此不拘既云井收便是有泉可汲盖就上出為功
 而取義也意以此卦是井但云井收固自有泉在也
 ○收轆轤收繘者也此與上文收汲取也不同○韻
 府轆轤井上汲水員轉木通作鹿盧轆轤二字亦不
 知如何分按韻府轆車軌道也亦有員轉之義轆轤
[007-20a]
 皆從車今以井上汲水員木謂之轆轤者借名也○
 愚謂轆轤與桔橰不同○上出為功以全體言坎口
 不揜以上體言合之有井收勿幕之義此便是井之
 有孚也人能如是其有孚則元吉矣○本義云有孚
 謂其出有源而不窮也見得此有孚與他處不同○
 有孚正義非説井或曰習坎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
 失其信是以卦象釋有孚之義按此以井言不亦可
 乎曰非也以習坎之有孚為水則所謂維心亨行有
[007-20b]
 尚亦水乎所謂内實而行有常亦水乎故愚于此亦
 曰依稀井象而説人事耳○有孚謂其出有源而不
 窮也如此解註正猶習坎以水流不盈行險不失其
 信釋有孚之義一般人之有孚象上六之井收勿幕
 故如此云
元吉在上大成也
 其出也有源而於人也無不濟井道之大成也○井
 六爻皆以人才言陽剛為泉井之體也上出為功井
[007-21a]
 之用也上六言井收勿幕不復拘於隂柔之不泉者
 天下無無體之用也無不本于道徳之功業也九二
 之射鮒九三之不食則以有是徳而不得施者固多
 也孔孟且然○井六爻皆取井養之義盖井所以養
 物惟上六為井道之大成
離下/兑上

 按彖傳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007-21b]
 大略亦與睽相似但睽曰火動而上澤動而下只是
 相違行而已若水火相息則相滅也睽曰二女同居
 其志不同行亦只是相違行而不同聚耳革則少上
 中下倫序有乖成仇隙矣故為革革深于睽也○火
 然則水乾水决則火滅此正所謂水火相息者平舉
 而言也若大象澤中有火則只是水决火滅之象故
 其語録云澤中有火水能滅火下語自是精當而程
 傳於大象乃亦曰水火相息為革則似為欠精矣曰
[007-22a]
 水火相息者以二卦合體言曰澤中有火者以離在
 兑下言○隆山李氏曰兑之隂畫下有二陽畫限之
 而離火從下熯之此火能革澤水也故有溫泉而無
 寒火此説似牽强○按邵康節漁樵問答漁者曰薪
 火之體也火薪之用也火無體待薪然後為體薪無
 用待火然後為用是故凡有體之物皆可焚之矣曰
 水有體乎曰然曰火能焚水乎曰火之性能迎而不
 能隨故滅水之性能隨而不能迎故熱是故有溫泉
[007-22b]
 而無寒火也○有溫泉而無寒火愚謂只是陽能勝
 隂隂不能勝陽陽能兼得隂隂不得兼陽故隂雖寒
 不能寒陽火也○又按邵子曰水之性能隨而不能
 迎故熱盖亦以其隨陽而動也便是陽得兼隨隂處
 若火則不隨隂就濕矣故有溫泉而無冷火義亦相
 通有溫泉而無冷火固然矣然水甕中著一塊火火
 勢孤了終亦自熄至如冷灰中著一塊孤火亦自㑹
 寒而熄矣但此是人為者非如溫泉之出於造化所
[007-23a]
 有也畢竟是天地間有溫泉而無冷火
已日乃孚
 已日乃孚據理勢言夫民可與習常難與通變可與
 樂成難與慮始也聖人彖革首及此者一以見革之
 可己者且須已之以其徒起衆駭也二以見革之不
 可己者終不容已雖駭衆不恤也○已日乃孚以革
 得其正者言若所革不正雖已日亦不能孚矣故本
 義云一有不正則所革不信不通而反有悔矣○已
[007-23b]
 日乃已革之日也曰已日乃孚見革之未易孚也
元亨利貞悔亡
 内有文明之徳而外有和悦之氣盖内文明則能灼
 義理而其革也不苟外和悦則能順時勢而其革也
 不驟文明之徳見于當革之前和悦之氣形于方革
 之際據卦徳言其所革元亨且利貞也○改革之道
 内文明而外和悦只此二者盡之矣凡改革而未免
 於悔者只坐不得此二者王安石是也○本義首曰
[007-24a]
 其占為有所更革皆大亨而得其正所革皆當而所
 革之悔亡者順卦辭而云也繼之曰一有不正則所
 革不信不通而反有悔者摘卦辭示人之精意所在
 而云也大抵萬事不出一正便自好守常猶不可離
 正况於變革乎愚故嘗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一言以蔽之曰正而已○反有悔謂反不如不革之
 為愈也○不信不通不信似便是不通今兼舉而言
 則不信是人不我信也不通是於己為不通也○已
[007-24b]
 日乃孚此只據理而言夫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革
 弊於久安之後而欲隨革而隨孚也亦難矣故曰已
 日乃孚然其事固在所當革則雖一時民志未孚有
 不恤也但貴于革而當耳故又曰元亨利貞悔亡○
 程子曰息訓為生者盖息則生矣一事息則一事生
 中無間斷碩果不食則便為復也寒往則暑來暑往
 則寒來○滅息而後生息愚謂亦有兩様就一物言
 則前者滅後者生今年嵗運盡了明年又一運繼之
[007-25a]
 今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草木今年生底已殘了明
 年又再發生是也以兩物言則寒往而暑來日往而
 月來且如火然而水乾乾是滅了則惟有火在水被
 火克惟有火生而旺也水决而火滅是火已滅則惟
 有水在火被水克惟有水生而旺也稂莠既去而嘉
 禾自生病邪既去而正氣自充皆是鼻息亦前後相
 生分而言則嘘吸兩相生也今以革言革舊而新亦
 一滅一生也○雲峯曰滅息之中有生息者存猶人
[007-25b]
 一吸一嘘而謂之一息亦有止而復生之義也
已日乃孚革而信之
 革而信之謂其革至是而後人信之也不可以革之
 字為已革亦不可以為已日也盖以為已日則革字
 如何當得已日字看以為已革則雖未至已日亦成
 已革了又如何當得已日字故不如順其文勢之自
 然而取其意○盖夫子之意恐人不知乃孚之為人
 信之也故舉此句而釋之曰已日乃孚云者謂其革
[007-26a]
 而人信之須已日也所重在孚字上如有孚窒惕中
 吉剛來而得中也之例剛來得中本只釋箇中字然
 舉卦辭則連有孚窒惕俱舉
天地革而四時成
 四時成不可作效只謂天地氣序相革而四時以成
 也大意猶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嵗成非一
 功一效也
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007-26b]
 革命與順天應人不是一時事○天地革而四時成
 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其義一也同一時而已
 矣中溪張曰時未當革聖人不得先時時而當革聖
 人不敢後時○天道變改世道遷移革之大者也○
 革命之革是王者易姓受命之命也
澤中有火革
 澤中有火革只是水决則火滅意革字所該固廣君
 子以治歴明時只從革之一端説故本義云四時之
[007-27a]
 變革之大者謂之革之大者則其餘小者固多也○
 朱子語録謂此只是隂盛陽衰火盛則克水水盛則
 克火此是澤中有火之象便有那四時改革的意思
 愚謂人若因此説就認澤中有火為隂盛陽衰水盛
 克火亦未盡是須從澤中有火之象而推言以入于
 革字之義而于革字看得寛廣方是也盖革字之義
 澤中有火亦未盡將四時之變亦未盡得故謂四時
 之變革之大者耳○澤中有火只是水决火滅之象
[007-27b]
 若兼取相息之義則火雖盛終不能滅乎澤水語録
 所謂只以水勝火彖傳所以不曰澤火相息而曰水
 火相息若澤火則不成相息矣○按語録或問革象
 不曰澤在火上而曰澤中有火盖水在火上則水滅
 了火不見得水决則火滅火炎則水涸之義惟曰澤
 中有火則二物並在有相息之象否朱子曰亦是如
 此盖此問儘有一段理朱子答之不曰是如此而曰
 亦是如此者盖澤中有火火終不足以敵澤水之盛
[007-28a]
 也火縱然如何便能乾了澤水故朱子上語録云澤
 中有火水能滅火又曰此是説隂盛陽衰其義明矣
 若象傳果取兩物相息之意則其辭當如天與水違
 行上火下澤之例而不曰澤中有火矣
君子以治歴明時
 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嵗三嵗一閏
 五嵗再閏十九嵗七閏為一章所謂十九嵗而氣朔
 齊者也○一日百刻計一萬三千五百息每一刻得
[007-28b]
 一百三十五息推而至一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亦
 自此而積之也○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氣一月二氣
 也如十一月則大雪冬至十二月則小寒大寒正月
 則立春雨水五日為候一年七十二候也歴法大要
 是積分○觀物張氏曰四時八節各以三變以十日
 為一旬三旬為一月九旬而一時三十六旬而四時
 畢以五日為一候三候而一氣九候而一節七十二
 候而八節周○二十四氣有節氣有中氣孔氏云
[007-29a]
  正月 立春節 雨水中 二月 驚蟄節 春分中
  三月 清明節 榖雨中 四月 立夏節 小滿中
  五月 芒種節 夏至中 六月 小暑節 大暑中
  七月 立秋節 處暑中 八月 白露節 秋分中
  九月 寒露節 霜降中 十月 立冬節 小雪中
  十一月 大雪節 冬至中 十二月 小寒節 大寒中
 雨水者雪散而為雨水自上而下曰雨北風凍之則
 為雪東風解之則為水○驚蟄者蟄䖝驚而走出○
[007-29b]
 清明物生清浄明潔也○榖雨者雨以生百榖○小
 滿物長於此小得盈滿○芒種有芒之榖可稼種○
 小暑大暑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半為
 大○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也○白露隂氣漸重露
 凝色白○寒露露氣寒將欲凝結○小雪大雪十月
 初小十一月轉大○小寒大寒十二月初寒為小月
 半寒為大也○二十四氣氣有十五日有餘每氣中
 半分之為四十八氣氣有七日半有餘周禮有四十
[007-30a]
 八箭是一氣易一箭也凡二十四氣三分之氣間五
 日有餘故年有七十二候也○治歴明時時四時也
 朔晦弦望及二十四氣總歸在四時内故本義只云
 四時之變
 書經堯典曰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右四段時文多用以為治歴明時之正講據書傳此
[007-30b]
 乃是治歴以後頒布考騐之事用以為講誤也然其
 道理有相通處故録之書傳録如左○書傳日中星
 鳥下云曰日中之刻者春分之刻于夏永冬短為適
 中也晝夜皆五十刻舉晝以見夜故曰日星鳥南方
 朱鳥七宿唐一行推以鶉衣為春分昏之中星也殷
 中也春分陽之中也○唐一行唐僧名乃張公謹之
 孫出家隠嵩山最精歴法不曰張一行者僧也已自
 絶其祖矣至今世凡僧皆不姓○日永星火下云永
[007-31a]
 長也日永晝六十刻也星火東方蒼龍七宿火謂大
 火夏至昏之中星也正者夏至陽之極午為正陽位
 也○宵中星虛註云宵中者秋分夜之刻于夏冬為
 適中也晝夜亦各五十刻舉夜以見日故曰宵星虛
 北方元武七宿之虛星秋分昏之中星也亦曰殷者
 秋分隂之中也○日短星昴註云日短者晝四十刻
 也星昴西方白虎七宿之昴星冬至昏之中星也亦
 曰正者冬至隂之極子為正隂之位也○新安陳氏
[007-31b]
 曰諸家解皆以分命申命四子為作四時歴姑以羲
 仲言使待春分之寅賔出日而識其景然後作春歴
 不亦晚乎其不通可知矣惟朱子訂傳以此四節為
 歴既成而分職頒布且恐其推歩或差而審訂考驗
 之方為可通盖方命之初既按歴之成法以作歴分
 命申命又恐其或戾於法而審訂之以謹後來之歴
 此敬重之至也古者常以季冬頒來嵗之朔雖今亦
 然豈待分至而後觀日景乎○歴一字書經作歴易
[007-32a]
 象作歴盖古通用○南方朱鳥東方蒼龍北方元武
 西方白虎是就周天而言東西南北也其曰東嵎西
 谷南交朔易則就平地而言東西南北也○每星七
 宿四七二十八者也○尚書三解曰二十八宿環列
 四方隨天而西轉自角至箕東方之宿是為星火舉/中
 星以見其餘/他皆類此○自斗至壁北方之宿也是為星虚○
 自奎至参西方之宿也是為星昴○自井至軫南方
 之宿也是為星鳥以象言自井至/軫過鳥象也○四方雖有定星
[007-32b]
 而星無定居各以其時見于南方天形北傾故北極/天中居而斗常在
 北二十八宿/常半見半隠○惟仲春之月四方之星各居其位故
 星火在東星鳥在南以殷仲春而星昴在西星虚在
 北至仲夏則鳥轉而西火轉而南以正仲夏則虚轉
 而東昴轉而北至仲秋則火轉而西虚轉而南以殷
 仲秋則昴轉而東鳥轉而北至仲冬則虚轉而西昴
 轉而南以正仲冬則鳥轉而東火轉而北至仲春則
 鳥反轉而南矣循環無窮大要如是堯典考中星以
[007-33a]
 正四時甚簡而明也
初九鞏用黄牛之革
 按程傳曰變革事之大者也必有其時有其位有其
 才審慮而慎動然後可以无悔愚按此卦六爻皆當
 以此法繩之○初九當革之時若可有革也然而居
 初无應居初則分猶卑也而不當事任無應則上無
 援也而不得自伸是以未可輙有所革惟以中順之
 道自固而不妄動其象為鞏用黄牛之革也其占為
[007-33b]
 當堅確固守而不可以有為矣按此爻辭只當以為
 占看而本義乃以為象亦未可曉雖謂黄牛之革是
 象然亦占之象也如羝羊觸藩羸其角本義曰貞厲
 之吉其象如此豈其意亦同而愚未深察乎○或曰
 居初依程傳以時言謂事初也依子則以位言反之
 矣愚謂此言時正闗著位也所謂新進者也凡謂新
 進者專於位乎專於時乎抑兼時位在其中乎且若
 以為事初未可以革然則必待事勢蠱壊之極然後
[007-34a]
 乃許之革耶易大抵教人謹微其所由者漸矣由辨
 之不早辨也此蠱所以先甲三日也謂前事過中而
 將壊則可自新以為後事之端而不使至於大壊也
 豈聖人教之處革之道而不然乎要之本義居革之
 初乃謂吾出身任事之初非如所謂蠱之初也愚故
 以為新進之意○或曰既不謂是壊極乃革然則所
 謂已日乃革之非耶曰已日乃革亦非謂俟已壊之
 日方革也只是令審處得停當果然是當革然後革
[007-34b]
 不可輕驟也如或在所得己則猶且已之如閔子騫
 論魯人為長府之意耳非謂事之必然將壊者亦必
 俟其已壊然後下手也事果將壊當改無疑則正為
 已日矣此最宜辨前軰謂註本草誤猶未至害如註
 六經誤貽害之甚者謂此類也耶○此所謂居初正
 如漸初六所謂始進於下者故曰居初不曰在初如
 恒初六云居下而在初則初自是時下自是位不可
 混而為一看矣愚故謂此兼時位言位意更重也然
[007-35a]
 所謂時又自是一已之時與上云革之時又不同矣
 ○黄中色牛順物○自革言中順之道只是安常守
 分凡事且仍舊貫之意誠以革而不當則有悔又不
 如勿革之為愈故聖人慎之或曰既曰當革之時則
 事已當革者矣而猶令固守之所守者非弊壊之物
 乎曰所當革者衆人之通患所固守者一己之常分
 孔子不能革春秋之弊而嘗為委史嘗為乗田自不
 至於出位而曠職孟子不能革戰國之弊然我無官
[007-35b]
 守我無言責自不妨於進退之有餘裕雖不革也何
 害其為中順乎○中順亦甚分不得○革所以固物
 亦取卦名而義不同也○雖取卦名而全不用卦名
 之義卦名革也初九鞏用黄牛之革不革也○既是
 義不同矣何必又云亦取卦名其意若曰此革乃黄
 牛之革主於守而不主於變者也
鞏用黄牛不可以有為也
 在革言不可有為便是不可革也
[007-36a]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六二柔順中正而為文明之主徳可以有革也有應
 於上勢足以有革也然革非得已者故必已日然後
 革之則其革也得吉而无咎矣此皆戒占者之辭○
 柔順中正而為文明之主既皆以徳言然則柔順中
 正與文明何别曰柔順中正其徳之體也文明其用
 也謂之文明之主見其正是文明者也彖傳所謂文
 明者正此六二也隨初九以陽居下為震之主盖震
[007-36b]
 之所以謂震者以初畫之陽離之所以為離者以中
 畫之隂文明之主不可主位任説○中正含位言井
 九五剛陽中正亦兼徳位此當詳○井九五之中正
 主位而含徳革六二之中正主徳而含位○已日乃
 革之革不遽革也盖革言三就之日也其立言之意
 説見初爻○六二柔順中正而為文明之主有應於
 上程傳之説最是程傳曰體順則無違悖中正則無
 偏蔽文明則盡事理應上則得權勢時可矣位得矣
[007-37a]
 才足矣處革之至善者也云云叅義曰二之可革者
 有四焉其文明足以燭理也其中正足以有行也其
 應上足以任事也其體順足以得衆也當其時得其
 位而又有其才與徳宜革之易矣
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行有嘉征吉无咎也
九三征㓙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革之道貴於審而病於躁九三過剛不中居離之極
[007-37b]
 躁動於革而不審者也故其占為直往而革之則㓙
 雖事在所當革為正也亦不免於厲然其時則當革
 矣所欠者不審耳若革言至於三就則已審矣斯亦
 有孚而可革也○征㓙貞厲正以其躁動而無以取
 信於人也有孚二字正與上文㓙厲之意相應○過
 剛以體言不中兼用言居離之極暴者也○居離之
 極程傳云居離之上而不得中此義與本義不同盖
 離以徳言則明也明者發越昭宣而不容自蔽何病
[007-38a]
 之有以象言則火也火性猛烈而水性緩子産嘗言
 之矣故居離之極為躁也離字要認得設居艮之極
 必不為躁動○貞厲二字一説不為雖正亦厲是謂
 當守之以貞厲而不革也如噬嗑六五貞厲无咎之
 例愚謂如此則與下文革言三就不相承矣何也上
 言不可革下却又反言當革恐未安故不如以貞厲
 為雖正亦厲同是戒意也○征㓙貞厲躁於革則不
 可也革言三就有孚審於革則可也九三本躁於革
[007-38b]
 者爻辭云云盡是戒辭○必曰有孚者誠以改革之
 事出於人情久安之餘最要得人之信不得人信即
 便有悔觀卦辭曰已日乃孚則可見矣故革六爻多
 言孚○三就叅義云至於三而始就非也謂三次成
 就也○革言之言言語也與利執言徳言盛之言不
 同若以為語辭則所謂三就者畢竟是何事三就若
 以為革而三就則此時尚未革也下云有孚方是可
 革亦未成革也盖只是議革之言也凡有所更革必
[007-39a]
 先謀諸心次詢於人區畫詳盡務使當乎事體合乎
 人情然後其事當而人安之故朱子曰革言三就言
 三畨結裹成就如第一畨商量這箇是當革不當革
 説成一畨又更如此商量一畨至于三畨然後説成
 了却不是三人來説也大抵在已亦説得革言一説
 言是對人言乃稽審輿論而不自用也故信從而有
 孚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007-39b]
 九四以陽居隂所居不當未免於悔然卦已過中乃
 革之時又下離上兑水火之際水火有相息之勢亦
 革之時也○剛柔不偏者剛而不柔則失之迫遽柔
 而不剛則失之怠弛今以九居四剛柔不偏革之用
 正合如此也然在我雖可以革而在人或不之信則
 亦未可革也故必有孚然後革乃可獲吉云○以陽
 居隂革之資未善也而剛柔不偏革之用則善也○
 明占者有其徳而當其時又必有信乃悔亡而得吉
[007-40a]
 也此註當分貼依上文有其徳而當其時乃悔亡又
 必有信乃得吉悔亡但不乖於事體不拂於人情而
 已得吉則一消去日之弊而永収來日之功矣此亦
 在所當辨先徳而後時亦輕重之酌也○或以有孚
 為自有孚非人孚之也故本義全不明言人信之曰
 不然也果是自有信則信是徳也與上文有其徳不
 既相碍乎或又曰徳其素具信其一時之事盖信者
 必行之謂也愚亦未敢以為然盖在九四為戒以必
[007-40b]
 行猶之可若九三之躁於革聖人又何用戒以必行
 乎故須定作人信之也○但心一於誠而令出惟一
 人自信之矣○有孚改命吉改命帶吉字讀有孚不
 取爻義則戒占者悔亡則自爻義取來○此命字與
 百里之命自邑告命之命同謂政事也不必言革命
 盖革命是九五爻事
改命之吉信志也
 謂上下皆信其志也○信志兼上下此是程傳及中
[007-41a]
 溪説可從盖據九四所處之位有在其上者有在其
 下者○或曰改命之吉信志也當與兑九二孚兑之
 吉信志也同例看皆自信也愚謂不必拘同春秋美
 惡不嫌同辭况字同而義異乎易之有孚亦有數端
 无咎亦然如節六三无咎與諸爻異爻辭且有然者
 象傳亦安可以例泥也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虎大人之象虎者百獸之雄俗號山君大人之象也
[007-41b]
 變謂希革而毛毨也鳥獸仲夏則希革仲秋則毛毨
 希革者毛希而革易也毛毨者毛落更生潤澤鮮好
 也○在大人則自新新民之極以處常之大人言堯
 舜是也順天應人之時以處變之大人言湯武是也
 ○自新新民此自新所以新民也必曰極者盖大人
 之變是所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舉一世而甄陶之重新鑄過一畨非徒小補之而已
 乃大人之變也○順天應人則把天下重新換過易
[007-42a]
 服色改正朔新視聴亦是重新整過雖不言其極固
 亦非尋常之舉矣○凡自新新民未必皆遇不得已
 而有順天應人之舉但順天應人者亦自該得有自
 新新民之功在本義兼舉要説得盡耳○本義先云
 占而得此則有此應然後云然亦必自其未占之時
 云云者盖占而得此則有此應本義主足以當之者
 言也然後云然亦必自其未占之時者解爻辭未占
 有孚之正意為恐其未足以當之者言也亦猶恒卦
[007-42b]
 辭言恒亨无咎是主得正者言也而又曰利貞利有
 攸往則是致丁寧而恐其有不正者也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
 上六革道已成革者非上六革之自有革之者也上
 六特取其時位耳猶小畜上六畜極而成也君子豹
 變小人革面皆不過從革者也若以上六為君子則
 小人為誰乎○當此之時舉天下君子小人皆在其
 所革之内矣故曰革道已成也○君子小人之革非
[007-43a]
 上六所致然實上六所受○如周之成康然若謂上
 六全無干預則下云上六之才亦不可以有行者不
 通矣○做一人言則是治定功成之日也○居貞吉
 言不可復有革大意與解之來復吉相類○大人虎
 變指王者言君子豹變泛指天下之君子言大人虎
 變則天下為之一新孟子所謂過化存神天地同流
 也君子豹變只就一身言如所謂和順積中英華發
 外暢於四支發於事業者也象傳一則曰文炳一則
[007-43b]
 曰文蔚五上之别也○文炳之文昭於天下禮樂風
 化之類是也文蔚之文止於一身言動威儀之類是
 也○君子小人以徳言或以位言或兼徳位言皆非
 也當堯之時四㓙未嘗有過亦在位之革面者也堯
 舜在位下有巢由此無位而有徳者其文固自蔚也
 程傳正主徳言○君子豹變自有其文小人革面猶
 未成文也○君子豹變有耻且格也小人革面民免
 而無耻之類耳但論語民免而無耻以在上人只以
[007-44a]
 刑政御之者耳盖此言革面則又徳禮之所不化者
 也○恭義曰天下變革之時人無不變矣上六居革
 之終此革道之成也然君子小人之革其外雖同而
 其中未免於異故君子之革則如豹之變以其弸中
 而彪外也小人之革則可變其外而難革其心故謂
 之革面言面順於王化也小人者聖人非不欲革其
 心也以其下愚而終不可移也如有虞之世苗之來
 格象之烝又皆革面而已聖人固未如之何也盖中
[007-44b]
 人之性非下愚未嘗不可革也而或止於革面焉則
 吾革之之道未至也非其人之終不可革也征㓙居
 貞吉言革道之成不當復有為若復有為則徒事煩
 擾乃王莽之為也聖人之變革豈如是哉
 
 
 
 易經蒙引卷七上
[007-45a]
欽定四庫全書
 易經蒙引卷七下
             明 蔡清 撰
 下經
巽下/離上

 平庵項氏曰草木皆具水火之氣其生也水氣升於
 上水至木杪則為潤液象井泉之上出也其成也火
[007-45b]
 氣見於上火至木杪則為華實象鼎氣之上蒸也愚
 謂此亦是一説在前人所未發葢生物者水也成物
 者火也
鼎元吉亨
 鼎烹飪之器烹煮也飪兼調和論語失飪不食註飪
 烹調生熟之節也○傳曰鼎之為用所以革物也變
 腥而為熟易堅而為柔○按本義云為卦下隂為足
 以其分植於下也二三四陽為腹以其中實如鼎腹
[007-46a]
 之受物在中也五隂為耳以其對峙於上也上陽為
 鉉以其横貫於上也鄱陽董氏曰子夏傳云初分趾
 也次實腹也五中虛耳也上剛鉉也朱子曰分明是
 鼎之象愚謂聖人當初只是畫卦不是畫鼎也故上
 所謂云云/大抵皆後天之易也六十四卦名大抵皆
 然愚此臆説誰其信之自知徒取謬妄之譏而得罪
 於先賢耳雖然先賢亦未以為罪也噫何以知伏羲
 時便有鼎哉便有三足兩耳金鉉之制哉學易者試
[007-46b]
 思之史記之言多出於億間有億而中者耳○一説
 以鼎拆卦名非伏羲所定亦未為的也鼎伏羲所制
 教民熟食者故稱包犧氏當時若無鼎則所謂以漁
 者將何由熟而可食耶既有鼎則須有腹有足有耳
 有鉉矣以天下之大聖而制一噐以利民用豈徒然
 哉此説有理○本義云有鼎之象此卦體之象也如
 剥有順而止之之象則卦徳亦為象也○此卦曰鼎
 象也剥卦曰觀象也所以不就以為卦象者以卦象
[007-47a]
 正例無此也若以易之大體論之則凡屬卦體卦徳
 及卦變所有者併歸於象也大傳曰聖人有以見天
 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則何
 者不為象乎又如制噐尚象章所謂體天地之撰通
 神明之徳若兩目相承上入下動變化無為之類又
 何者不為象乎此正學易者所宜知也○本義以卦
 體二象釋卦名義盖以所謂下隂為足云云/者是卦
 體以木巽火者是二象卦體者全體之體也二象者
[007-47b]
 上離下巽二體之象也他處只云卦象此云二象對
 全體取象而設也○一説卦體二象謂卦體之二象
 也謂下隂為足二三四陽為腹五隂為耳上陽為鉉
 是一象以木巽火又是一象固亦似通然需卦以卦
 體及兩象釋卦辭噬嗑以卦名卦體卦徳二象卦變
 釋卦辭則二象俱自為二象不連帶上文也此安得
 獨為卦體之二象邪况頤中有物曰噬嗑本義分明
 云以卦體釋卦名義頤中有物既只謂之卦體則下
[007-48a]
 隂為足二三四陽為腹五隂為耳上陽為鉉其為卦
 體又何疑哉又以巽木入離火而致烹飪鼎之用也
 木在下火在上則木是既著火之木矣所以下致烹
 飪字或曰設使木在上火在下火自下燃獨不可以
 為鼎之用乎曰非也縱然火自在下然亦是木上之
 火也故曰火無體待木而後為體木無用待火而後
 為用火性炎上火既麗乎木則自出於木之上矣故
 上火下木為鼎象若上木下火非鼎象也○鼎之用
[007-48b]
 對鼎之體言有足有腹有耳有鉉者鼎之體烹飪者
 鼎之用體用自分明○下巽巽也上離為目而五為
 耳有内巽順而外聰明之象巽順本乎卦徳今對上
 離為目五隂為耳耳聰目明則聰明在外為耳目巽
 順在内為心皆卦象也故本義云有内巽順而外聰
 明之象外指耳目内指心也上離為目通三畫言五
 隂為耳獨以中畫言上離為目者目睛附外陽在外
 而明葢隂麗乎陽而明也故離本義云體隂而用陽
[007-49a]
 也○五隂為耳者此人之耳非鼎耳也然亦因元取
 鼎耳而後轉取人耳之象理則一象亦一也不必更
 以鼎卦取人象謂五正在耳位也葢既以五為人之
 耳位則又須取首與手足及身之象矣如何取得易
 須是變化活動者他所謂不可為典要處甚多且離
 為目其中爻又為耳耳乃在目中耶以此觀之則易
 象殆類空中之雲鏡中之燈不可泥定捉摸明矣○
 卦自巽來隂進居五而下應九二之陽當别箇卦變
[007-49b]
 與卦體自巽來隂進居五是卦變隂居五而下應九
 二之陽是卦體○卦變柔進而上行是有其位也卦
 體得中而應乎剛是有其徳而又有其輔也安得不
 元亨○元亨大善而亨也與大有同故本義曰元亨
 彖傳亦曰元亨大有彖傳亦曰是以元亨此又見彖
 傳精密處○柔進而上行不必説是人君但進而得
 位者皆是鼎之元亨人人皆可用也與大人又别○
 鼎卦元亨不承鼎字而言為就鼎上道理説不去即
[007-50a]
 便自為占辭也如井卦可就井上貼道理則從井上
 説鼎卦説有不貼處則别自為一例矣此亦可見聖
 人胸中自無拘滯文章亦無意必只看眼前理勢如
 何耳大畜之不家食吉益之涉川利往皆不貼帶大
 畜與益字其餘貼帶卦名説者固多也但聖人終不
 綳定例子
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
 本義以卦體二象釋卦名義因極其大而言之極其
[007-50b]
 大不是極鼎之大又不是極道之大亦不是極其用
 之大此亦須辨此三字只是一片詞𦂳讀著只是極
 言之也語意正猶推其極舉其要要其終之類其字
 不必有所指令人多説作極其用之大然上以烹飪
 為鼎之用此以所烹飪者享上帝養聖賢為用之大
 其用亦不同矣是有二節用也故不必用○按本義
 云以卦體二象釋卦名義因極其大而言之則不見
 是斷作鼎之用也○極其用之大此語出程傳○或
[007-51a]
 曰極其大謂其字無所指可也然必竟是何物大而
 推其極舉其大要其終之類畢竟皆有著落又如本
 義極其盛之上便有饔飱牢禮字極其大之上便亦
 自有鼎字鼎便是烹飪之噐烹飪便是鼎之用本文
 一則曰亨以享上帝二則曰大亨以養聖賢非鼎之
 用何耶且彖傳何不只曰聖人享上帝養聖賢而必
 曰亨以享上帝大亨以養聖賢邪曰就鼎上説極言
 之則可就用上説極大則不可盖烹飪鼎之用享上
[007-51b]
 帝養聖賢當為烹飪之所致用矣用字難貫也
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
 本義享帝貴誠用犢而已禮郊特牲陸氏曰用一牛
 故曰特牲○郊特牲篇曰郊特牲而社稷太牢天子
 適諸侯諸侯膳用犢諸侯適天子天子賜之禮太牢
 貴誠之義也故天子牲孕弗食也祭帝弗用也註云
 禮有以少為貴者故此二者皆貴特牲而賤太牢也
 犢未有牝牡之情故云貴其誠慤也○依此則貴誠
[007-52a]
 用犢只是一件用犢貴誠之義也或不知用犢而徒
 以多儀偹物為享則非所以為誠矣○貴誠用犢而
 已言不在偹物也與下句大亨字意相反對○或曰
 享帝貴誠養聖賢獨不貴誠乎曰在禮記小註有云
 天下之物皆天之所生無物以稱其徳故牲則以特
 天下之物皆天子之所有故諸侯膳之以犢且誠以
 心言本也得其本則禮之全體亦在其中矣此享上
 帝之道也若養聖賢固亦以誠為貴然須以人道所
[007-52b]
 以養生者共之亦所以表其誠之盡也本末兼舉者
 視只用犢為偹故曰大亨○聖人之養聖賢誠不及
 於享帝物則偹於享帝亦其理之當然也○養賢則
 饔飱牢禮當極其盛○韻府牢豕室也大抵牛羊之
 室通謂之牢牢者閉而養之也故犴狴謂之牢亦取
 闗閉之義堅牢亦謂之牢取牢闗之義也○牛曰太
 牢羊曰少牢○禮秋官掌客曰王合諸侯而饔禮則
 十有二牢又上公飱五牢饔餼五牢牽四牢侯伯飱
[007-53a]
 四牢饔餼七牢牽三牢子男飱三牢饔餼五牢牽二
 牢據韻府録按周禮註飱五牢此即夕食謂諸侯入
 朝天子如至則致夕食也饔餼九牢饔熟食餼則生
 氣存焉此朝享之後所致之大禮也○牽謂牽牢而
 致之也○按周禮秋官掌客萹饔飱牢禮實為充偹
 如上公五積皆眡飱牽三問皆修羣介行人宰吏皆
 有牢飱五牢食四十簠十豆四十鉶四十有二壺四
 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陳饔餼九牢其死牢
[007-53b]
 如飱之陳○如此之類可見其饔飱牢禮之極其盛
 矣然周禮無牽四牢等之文又未詳韻府所載何出
 也○饔飱牢禮○朝食曰饔夕食曰飱牢禮即饔飱
 之牢禮也不止三牲如簠簋壺鉶豆之類皆是故以
 牢禮該之牢其大者○上曰聖人是指為人君者下
 曰聖賢是指為人臣者如舜禹臯陶伊傅周召之徒
 皆賢而且聖者周公分明是大聖人成湯亦稱伊尹
 為元聖○聖人所以享上帝者以天下無一物非上
[007-54a]
 帝之所生亦無一物非聖人之所統其分相當其氣
 相屬也○所以養聖賢者聖人以一身為天下民物
 之主而不能以一身周天下民物之務所以共亮天
 工者實有待於天下之聖賢也所謂聖人養賢以及
 萬民也○夫子豈不知享上帝不小於養聖賢也而
 乃獨於養聖賢言大亨者示人主不可以小視聖賢
 也本義之説固不可易而此亦其遺意也
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007-54b]
 木上有火以巽木入離火之下而致其烹飪鼎之象
 也夫鼎法象之噐也其體端重而中受物實故君子
 體之正位而凝命亦如鼎之端重而有以受物實也
 正位者凡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齊明盛服非禮不
 動皆是也是則有以凝乎天休而不至墜厥命矣朱
 子小註以正位只是臨朝端重恐亦未定之見觀其
 引傳言協于上下則豈只是臨朝俄頃之工夫耶須
 要主敬徳言漢成帝有威儀臨朝莊重儼若神明史
[007-55a]
 臣謂其有穆穆天子之容者矣然何以不能凝命可
 見正位不可以淺淺意論也當兼表裏言○家人卦
 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亦重在男徳之剛健中正
 女徳之柔順中正皆非止淺淺説箇男居外女居内
 而已也○程傳曰君子所處必正其小至於席不正
 不坐母跛母倚取其安重之義又曰凡動為皆當安
 重也此説最精能盡正位之意但以凝命為安重其
 命令為未當故朱子謂伊川説得未然盖嫌其凝命
[007-55b]
 之説非并嫌其正位之説也故引傳之言以証之然
 朱子又云此言人君臨朝也須端莊安重一似那鼎
 相似然後可以凝天命其意則亦似欠周匝耳故愚
 有疑説在上條未知是否○参義曰人君居尊位而
 安正端重則所發必正言所行必正道而天命祐之
 鞏固而不去矣是猶鼎之安重而有以貯其實也○
 依此則主朱説而自兼程説亦妙也觀上文云鼎重
 噐也故有正位凝命之意似與小註之言合未可輕
[007-56a]
 議也○又下文云凝猶至道不凝之凝傳所謂協于
 上下以承天休者也詳其文意可見只用以破程子
 安重命令之説而所重不在協于上下數字也今若
 以協于上下為正貼正位之意亦非矣○傳言協于
 上下謂和於天人也是説有夏先王出左傳王孫滿
 郤楚子問鼎云云○恭義之説有理程子曰未有外
 箕踞而心敬者先儒多以敬為嚴肅莊齊之謂然則
 此正位雖以外言固可以舉其内矣葢孔子所道是
[007-56b]
 表裏一致之功非如漢成帝只是善修容儀者而已
 此是體鼎之象故全是安重之意居多也故本義云
 鼎重噐也故有正位凝命之意其説似不可易○今
 合定作端莊安重之説盖主貌而心亦在其中盖如
 是則所發必正言所行必正道矣其凝命又何疑○
 正位凝命語其極則堯舜篤恭而天下平也○君子
 通上下而言然此是皆指有位者上自天子下至大
 夫士或曰天子諸侯之命固天命也若大夫士之凝
[007-57a]
 命豈亦天命耶曰君命以禄位便是天命以禄位若
 不能修徳以正位而失其位便是天命去之也故凡
 職曰天職位曰天位禄曰天禄先儒以為皆非人君
 所得私以其為天之所與也本義引傳雖舉成文亦
 通理也故劉子曰民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
 也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之以禍亦此意也○傳
 所謂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愚謂上下葢指天人若
 皆以人言則為天子者孰為之上乎協于上下决非
[007-57b]
 貼説正位本義引此實重承天休上○左傳此句是
 説有鼎以後之事指夏之王者謂禹也承天休全在
 協于上下上來若論正位之意亦在協于上下之前
 愈以見不可用協于上下貼正位意也左傳註曰民
 用此道故無災害而上下和協則上下皆指人言未
 知孰是盖自天子而下又各有上下之分也○其上
 文云在徳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徳也逺方圖物貢金
 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偹使民知神姦故民入
[007-58a]
 於川澤山林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
 承天休○本義引左傳之文而不用左傳之意左傳
 之意重在鑄鼎象物而其功有承天休本義引之重
 在安重如鼎而其效亦有以承天休乃知全是用証
 凝命之説正位凝命非鼎之功乃體鼎之功也以此
 見本義與左傳不同處分明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初六居鼎之下鼎趾之象也上應九四趾而向上則
[007-58b]
 顛矣然當卦初鼎未有實固無所謂覆公餗之愆而
 舊日未免有否惡之積猶未及去也今因其顛趾則
 否由以出而得其利矣利出否出否則利也此象也
 非占也此全以鼎言意則因敗以為功也其在人事
 則正猶管仲之舉于檻車孟明之勝敵於囚虜之餘
 者也○利出否一説謂可因之以出否也出字還是
 人力但粘連顛趾言其勢如此故為象也○得妾以
 其子以其子之以與以祉元吉之以皆為有義終以
[007-59a]
 譽命之以亦同一説以因致也○此當以顛趾出否
 來相配説盖妾女之賤者也以良人而下偶於妾於
 禮之正亦為顛矣而乃因妾得子是猶鼎因顛趾而
 有出否之利也○兩象一意周公盖以顛趾出否之
 義於人事未顯故又用此句以申明之其義則為因
 賤以致貴要之因賤致貴亦不止因妾得子一事就
 人事中舉其類者彷彿如商鞍之因景監而見用於
 秦孝公蕭曹絳灌之徒皆起自刀筆負販至於遭時
[007-59b]
 致主而位將相之類皆是也韓信舉於行陣陳平㧞
 於亡命皆是也○此爻之象如此兩象也其義一則
 因敗以為功一則因賤以致貴實則一意也然得妾
 以其子又是顛趾出否之義為得妾以其子於居下
 而上應九四之義為不貼也故當㑹其意而無膠於
 象○雲峯曰此爻象中取象○程傳曰鼎而顛趾非
 順道也然有當顛之時為傾出否惡以致潔取新則
 可也○无咎者雖顛而有利也即是因敗以為功因
[007-60a]
 賤以致貴○雲峯曰顛趾非利出否則為利得妾未
 為重有子則可重矣因敗為功因賤致貴天下事固
 自有偶然如此者非可以有心而致之也
鼎顛趾未悖也
 所以未悖在下文
利出否以從貴也
 何以謂其有出否之利盖居下應四四在上貴者也
 所從者貴故為出否以取新之義○此出否要附取
[007-60b]
 新意爻辭不必用盖此以從貴而言出否就納新也
 ○從貴謂應四亦為取新之意謂從貴自應四而取
 也亦為取新之意者在爻辭為從貴在鼎則為取新
 也程傳曰去故而納新瀉惡而受美從貴之義也利
 出否以從貴也重在出否之所取盖從貴者應四之
 象取新者從貴之義○按顛趾本為應四從貴亦為
 應四何邪盖初之應四自初本身言固為顛趾然因
 是而得陽剛之應則又為從貴而取新矣意亦一貫
[007-61a]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鼎有實人有徳也指剛中○我仇有疾謂彼來仇我
 而我為所病也盖九二與初隂宻比是君子不幸而
 地近小人未免為所迫求也亦如屯六二之於初九
 匪㓂婚媾也我仇者彼雖善意然不以正適為我害
 也故以為我仇謂仇我也仇是活字隂陽相求而非
 正則相陷於惡而為仇矣相字輕看初自求二二未
 嘗求初設求初則非以剛中自守矣此爻之義是有
[007-61b]
 徳之君子密比小人能謹其所守而不為所凂則吉
 矣○不我能即謂彼雖我仇而終不能我即也以見
 九二之善守也○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皆象
 也吉字是占
鼎有實慎所之也
 言當以剛中自守無為仇所即也由是言之可見君
 子不可不慎所處不可不擇所從不可不嚴所與也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007-62a]
 九三以陽居鼎腹之中本有美實者也美食即膏雉
 也然以過剛失中惟其過剛失中則五本可從也裁
 處乖方乃不之從而越五以應上似遊於事外者矣
 夫五鼎耳也今越五應上則鼎耳與吾不相屬且居
 下之極為變革之時故其耳革不可舉移而其行塞
 也行塞鼎行塞也象也夫如是則雖承上卦文明之
 腴有雉膏之美而不得以其為人之食語意𦂳𦂳接
 著上文鼎耳革其行塞謂其抱負不施於用膏澤不
[007-62b]
 下於民也自為之也雉膏不食越五故也方雨虧悔
 則與五合而雉膏為人所食矣○楊誠齋曰承鼎在
 足實鼎在腹行鼎在耳舉鼎在鉉方雨虧悔終吉亦
 𦂳接上文本義云然以陽居陽為得其正始雖越五
 以應上終能反之於正也故苟能自守則五終必求
 於三而三亦必應於五隂陽相合則膏澤下於民徳
 業輔其君所謂為上為徳為下為民並受其福者也
 而向者失君長往之咎可亡矣○本義必曰苟能自
[007-63a]
 守者是因其越五應上而不擇所從故云也然有正
 可守苟能自守則反之於五矣若不能自守將從避
 世之士而亂大倫矣如之何矣○女子貞不字十年
 乃字知彼之貞則知此之自守矣此爻是箇賢者在
 下剛介壁立而不偶於其君者也然無初有終為其
 以陽居鼎腹之中而有美實故當以此論之○始雖
 有不遇之悔終當有相遇之吉
失其義也
[007-63b]
 越五應上自失其義無所取裁也不必以不仕無義
 説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㓙
 九四義備程傳當兼看刑渥諸本作刑剭謂重刑也
 小註云剭屋誅也謂夷三族古者亦有三族之刑乎
 鄭註難凴且不勝其任亦何至夷三族古罪不及孥
 罸弗及嗣爻辭既謂作於周公而乃著三族之刑何
 也當詳之然本義只謂之重刑也又不知如何其重
[007-64a]
 耳三族之誅古未有也始於秦二世乃趙髙教之卒
 受天誅而自滅無遺類○鼎折足足無力也九四以
 初六為足故云九四居上任重者也而下應初六之
 隂則不勝其任矣○程傳曰四大臣之位任天下之
 重者也天下之事豈一人所能獨任必當求天下之
 賢智與之協力云云/四應於初初隂柔小人不可用
 者也而四用之云云/○周禮六官其屬各六十大臣
 如何得不用人如何可不用得其人用人之得失實
[007-64b]
 闗吾之利害非獨闗吾之利害實闗繫國家之休戚
 也故其刑渥○此爻繫辭傳有説今本義獨不曰繋
 辭傳偹矣者大傳只是知小謀大等語都未及用初
 六不勝其任之意○此爻正所謂大臣誤陛下而大
 臣所用者誤大臣也范氏曰唐肅宗任房琯而房琯
 任劉秩安得不敗乎○覆公餗鼎實曰餗
覆公餗信何如也
 言失信也○信如何言向者相期許之意云何也葢
[007-65a]
 君之用大臣與大臣之見用於君其始也未始不以
 康庶事寧兆民相期許今為大臣者用人致誤至敗
 乃翁事向者相期許之意如何矣
六五鼎黄耳金鉉利貞
 六五鼎黄耳金鉉者虚中以應九二之堅剛也猶鼎
 黄耳而貫之以金鉉也鉉屬於耳九二五所應故取
 為金鉉利貞者任賢勿貳也此以占言若六五以虛
 中而應九二自是任賢不貳者也其占則利在正固
[007-65b]
 而已吉利不必問也
鼎黄耳中以為實也
 言中乃其實徳也故云黄耳
上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
 上九以其剛而能溫如鼎之玉鉉然人有是徳則自
 然大吉無不利矣○人惟剛而能溫自然動與吉㑹
 以内則順乎親以外則信乎友以上則可以得君以
 下則可以得民矣是謂大吉无不利
[007-66a]
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指以陽居隂言如以陽居陽則一於剛矣以隂居隂
 則一於柔矣惟其以陽居隂則既不失其柔而亦不過
 於剛剛柔有節所以謂玉鉉也
震下/震上

 一陽始生於二隂之下震而動也隂静陽動一陽始
 生於二隂之下有突如其來之勢故震而動也震動
[007-66b]
 是陽動不是説隂為之動也震又有奮起之義所謂
 震動也盖正是此意雜卦傳曰震起也即謂一陽始
 生於二隂之下動是警動之意非動為之動也○既
 曰震動也又曰震而動也此猶云習熟也又曰習熟
 之矣○其象為雷動萬物者莫疾乎雷且從地起也
 ○隆山李氏曰震本坤體乾以一陽交於下上二爻
 隂氣凝聚陽氣在内鬱結而不得出於是乎奮擊而
 為雷矣愚以李氏之説觀之益信雷果從地下起也
[007-67a]
 盖若無地隂以閉遏之亦無由奮聲而為雷矣○舉
 六合之内凡有聲者皆是從内奮出雖笙簫之屬亦
 氣塞於内而後宣於外也至於琴瑟琵琶之屬則以
 相戞而成聲又如水聲樹聲皆出於相戞此又自作
 一項也天地間之為聲者只有此兩般
震亨
 卦辭自亨而下四句意若曰惟能懼所當懼則可以
 致福雖甚可懼者亦不為吾害也貫意如此味之震
[007-67b]
 亨以下數句一意總是謂能臨事而懼則無後悔矣
 盖此亦天理之自然也震亨震有亨道震者警動之
 義危者使平易之道也亦天之道也故震有亨道理
 自然也諺云懼法朝朝樂亦有理哉
震來&KR0658&KR0658
 震來當震之來時也以心言謂事之可懼而吾懼之
 也其震懼之也&KR0658&KR0658然非震來而後&KR0658&KR0658&KR0658&KR0658
 以狀其震來也震來只在吾身自震也若全以外邊
[007-68a]
 事言則此震字與上震字不同而須别解矣○震來
 之説可疑以震不于其躬照之未穏震驚百里之震
 以雷言明與震來不同○一説震亦有兩義有自内
 而出者恐懼修省之云彖所謂震亨者也亦有自外
 而至者憂患災害之類彖所謂震來者也○震來或
 曰來者自外來也故爻云震來厲又云震不于其躬
 於其隣此説非惟昧卦辭震來之義亦失卦名震字
 之義矣盖震之來來猶至也固亦有其事然震之至
[007-68b]
 則在我也吾故曰謂事之可懼而吾懼之非無事而
 懸空懼之也但以懼至為自彼而至此則非也如囘
 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至豈
 自外至哉且六三震來厲謂當震之來而危厲此震
 來正與卦辭㫖同盖其危厲者事勢也非心也震來
 猶是心也何以明之以下文億䘮貝本義下箇又字
 則既已危厲而又䘮貝也則震當屬心是已至于震
 不于其躬本義分明有恐懼修省字其與卦辭同益
[007-69a]
 明矣凡有所事者皆當懼懼便是震來也君子之心
 常存敬畏執事便敬所以致福而不失其所主之重
震來&KR0658&KR0658笑言啞啞
 夫震來&KR0658&KR0658則始於憂懼終於逸樂而福禄永綏矣
 其不笑言啞啞乎○&KR0658&KR0658盖謂如&KR0658&KR0658者蠅虎之
 名故字從虎程傳曰蠅虎謂之&KR0658者以其周環固慮
 不自寧也○啞啞程傳曰言笑和適之貌愚疑貌字
 或當作聲字盖笑言皆聲也啞字又從口也○笑言
[007-69b]
 啞啞正與震來&KR0658&KR0658相反對然自震來而致也故曰
 危者使平也○震來&KR0658&KR0658之懼以心言震驚百里之
 懼以事言不䘮七鬯不懼也不懼由於能懼○震驚
 百里是以雷言不是以震字當雷字也○雷之奮也
 百里之内人莫不為之震驚故曰震驚百里○古云
 千里風百里雷盖風來自天故能千里雷起自地故
 只百里項平庵曰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雷震驚百
 里極鳴所及之逺也盖雷之震迅者
[007-70a]
不䘮匕鬯
 匕鬯兩物之匙也故本義云匕所以舉鼎實程傳曰
 匕以載鼎食而升之於爼則尤為明矣○鬯以秬黍
 酒和鬱金所以灌地降神者也秬黒黍也秬黍只是
 一物詩經圖序曰秬黒黍也鬱鬱金草也鬯暢也釀
 秬黍為酒以鬱金草煮而和之使芬芳條暢酌而灌
 神也○庭燎求神於陽灌地求神於隂此説未審然
 否疑庭燎非為求神設也灌地本以降神也○匕鬯
[007-70b]
 是兩物匕所以載鼎實而升之爼是主祭者事不似
 今之司樽者舉幕酌酒也今亦不見主祭者灌神鬯
 謂鬯酒也○匕鬯二物皆主祭者所執故云不䘮匕
 鬯以長子言也震驚百里不䘮匕鬯猶帝舜之納于
 大麓烈風雷雨弗迷也書傳載蘇氏曰洪水為害堯
 使舜入山林相視原隰雷雨大至衆懼失常而舜不
 迷其度量有絶人者而天地鬼神亦或有以相之歟
 又曰愚謂遇烈風雷雨之變而不震懼失常非固聰
[007-71a]
 明聖智確乎不亂者不能也易震驚百里不䘮匕鬯
 意為近之○震驚百里不䘮匕鬯此二句學者要當
 㑹其意而不可只泥此一事言也其意乃泛説此特
 其象耳其意乃自上文貫下説畧見上條○震驚百
 里意謂可懼之大者也不䘮匕鬯意謂能不失其常
 度也凡當懼而不惶惑失錯遺其所事者是皆不失
 所主也○懼終於不懼危終於不危若謂無傷其禍
 將長矣若謂無害其禍將大矣此理也○震來&KR0658&KR0658
[007-71b]
 以下皆申言震亨之義○震驚百里不䘮匕鬯又在
 震來&KR0658&KR0658之後○雲峯曰彖有一句言一事者萃是
 也有數句言一事者震艮是也○此卦之占為能恐
 懼則致福云云/朱子曰言人常似那震來時&KR0658&KR0658
 便能笑言啞啞到那震驚百里也自不䘮匕鬯這箇
 相作一串説下來愚謂當味語録此一箇常字盖不
 是臨危方懼既是懼又何時不失所主語録之説明
 矣但看者猶自不明此意只要臨事而懼○雲峯曰
[007-72a]
 本義云惟恐懼則致福而不失其所主之重盡之矣
 堯舜巍巍蕩蕩事業自兢兢業業致之人須臾不可
 不知戒懼
恐致福也
 此猶未見福恐懼以致福也
後有則也
 有則不失其常度也安樂自如也
震驚百里驚逺而懼邇也
[007-72b]
 逺邇只在百里之内言百里之内逺邇皆為之驚懼
 也盡雷聲之所及也○丘氏曰驚者卒然遇之而動
 乎外懼者惕然畏之而變其中也此二句説得亦是
 盖懼深於驚亦逺近之别也
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釋卦辭意全在可以二字若震驚百里而不䘮匕鬯
 則可以守宗社為祭主矣○不䘮匕鬯特假言其不
 失所主之重耳非實事也若作實事看則已為祭主
[007-73a]
 矣而又何以言出可以云云/此段之説甚可疑一説
 云本義曰出謂繼世而主祭也非謂長子方出而繼
 世以繼世而謂之出也正猶詩言明天子出矣若此
 則不䘮匕鬯做已出之長子言謂此長子主祭而不
 失匕鬯則可以守其宗廟社稷為祭主矣是賛許之
 詞非期之於後也此説甚有理盖不䘮匕鬯若只取
 其意則接出可以守宗社為祭主一句又不來耳且
 朱子語録謂另做一項説者為有據語録云震亨至
[007-73b]
 不䘮匕鬯作一項看傳云出可以守宗廟社稷又做
 一項看盖卦辭作一項看者其意不在詞也彖傳又
 做一項看者只承長子一事而言道理也○出便是
 繼世主祭矣乃又言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何
 歟味可以二字自見得○一説彖傳不䘮匕鬯出可
 以守宗廟云云/若不以為未出之長子則起下文出
 字不來若以為未出之長子則未出時自有父在又
 無匕鬯之可言故本義又存或云出即鬯字之誤盖
[007-74a]
 不如以不䘮匕鬯為只取其意説為長也此説未盡
 然愚謂既云若以為未出之長子則未出時自有父
 在又無匕鬯之可言但執此一説而究竟論之方知
 彖傳正是賛許之詞其意全在可以二字上矣若桀
 紂幽厲亦非不出而為祭主只是不可謂以也而語
 録另做一項之説益信矣○以出為鬯之誤覺於理
 味為短盖不知重在不䘮字而顧重匕鬯字此已非
 經文之意况匕鬯元是兩物只言鬯而遺匕是又何
[007-74b]
 意耶又將復為之立一説耶○按朱子語録云震亨
 至不䘮匕鬯作一項看彖傳云出可以守宗廟社稷
 又做一項看所謂又做一項看者盖謂只就不䘮匕
 鬯一端説道理也不如卦辭承上文震來&KR0658&KR0658笑言
 啞啞上泛説道理也○朱子又嘗曰主噐之事未必
 彖傳便有此意看來只是傳中之説據此則彖傳此
 句之義益明矣盖彖辭只取其意也信乎别作一項
 看也
[007-75a]
洊雷震
 雷聲重仍則震厲矣
君子以恐懼修省
 註云恐懼作之於心修省見於行事
初九震來&KR0658&KR0658後笑言啞啞吉
 成震之主以三畫之卦言處震之初以六畫之卦言
 此雖單言後笑言啞啞亦自含有不失所主意但聖
 人繋辭於卦辭為當詳卦辭既詳則此為可畧矣何
[007-75b]
 則爻為成震之主理固無異也屯初九大畧亦與此
 卦同後字與震來字相對見得必始於懼而後得以
 無懼也卦辭無後字者以上文震亨其意已明下只
 是申言之為易見也此則須用一後字為尤明顯耳
 吉指笑言啞啞
六二震來厲億䘮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六二乗初九之剛則是以柔弱之資而遇强梁之人
 或當艱險之事皆是也是則當震之來而危厲也抑
[007-76a]
 不但危厲而已因怖懼而䘮其所持之貨貝且逺避
 而升於高陵之上其不皇安如此然柔順中正足以
 自守其所遭雖不幸其所存自不亂故雖一時不能
 禦其來然時過事已則有以復其常而其所䘮者不
 待追求而七日自獲矣○䘮其貨貝與不䘮匕鬯正
 相反匕鬯所主之重者也貨貝亦所持之重物也○
 貨貝重物人所必守今却䘮之惶懼之至也○升於
 九陵之上一則據高以觀望二則逺引以幸安也億
[007-76b]
 䘮貝躋于九陵作一串説方接得勿逐七日得億䘮
 貝躋于九陵總是懼甚之象非謂被初九驅逐也○
 勿逐七日得則終於無懼矣亦象也六二柔順中正
 足以自守若六三以隂居陽當震時而居不正則震
 蘇蘇而自失安得有勿逐七日得之喜○臨川吳氏
 曰居中得正苟有墮甑弗顧之逹則當有去珠復還
 之喜○又云勿逐七日得承上文意謂復安也○逐
 追求也䘮馬勿逐自復逐字亦承䘮字言○柔順中
[007-77a]
 正足以自守謂其中猶有主也若得是九二則又全
 無來厲䘮貝之事矣故首嫌其以柔乗剛云○億字
 未詳程傳云億度也度不能當而必䘮其所有於是
 遂升高以避之似亦可通但至億無䘮有事則解不
 通矣○九陵程曰九言其重岡陵之重髙之至也九
 重之多也如九天九地也似亦通○七日得諸儒亦
 無説雲峯一説盖六爻一周而復之數也意與復卦
 七日之象同似亦通○易言七日者三○愚謂九陽
[007-77b]
 數之極也七數之未極也此云七日言其未甚久也
 云九陵言其極髙也如十年不克征之類則以十為
 數之終甚之也若三年之類則言其頗久也意亦未
 為甚穏○震六爻初二與五則始於懼終於無懼三
 四與上則終於懼其終於無懼者非以中正則以陽
 剛也其終於懼者非以不中正則以隂柔也不然則
 以剛處柔也
六三震蘇蘇震行无眚
[007-78a]
 蘇蘇緩散自失之狀惶懼之甚也緩散謂神情渙散
 不收拾也○以隂居陽當震時而居不中正所為不
 正也當危懼之時而又有行險之行安得不至於震
 蘇蘇如唐肅宗遭禄山之變而猶私與張良姊局戯
 不已其變是以滋甚而狼狽也故聖人又教之改行
 曰占者若因懼而能行以去其不正則無眚矣○行
 謂去其不正改徙之義○六二所以有七日得之喜
 亦以中正故也
[007-78b]
九四震遂泥
 以剛處柔剛失位也不中不正又是一義行不中正
 也陷於二隂之間不能自震㧞也則其進也遂泥不
 復起矣猶云入于幽谷三嵗不覿寘于叢棘三嵗不
 得終焉而已無復生道也○程傳曰處柔失剛健之
 道居四無中正之徳䧟於二隂之間不能自震奮者
 也處震懼則莫能守也欲震動則莫能奮也此説較
 明白條暢○震遂泥之震與本義不能自震之震不
[007-79a]
 同遂泥之震震驚之震也自震之震震動有為之震
 也○遂者無反之意言一向震驚也
未光也
 言終于局促曖昩而已不必謂失徳是未光也
六五震往來厲億无䘮有事
 以六居五而處震時亦猶六二以柔乗剛也○以六
 居五而處震時無時而不危也盖以隂柔居上位已
 非其所任况又當危急存亡之秋乎宜其無往不得
[007-79b]
 危厲也求其人如唐之文懿宋之髙理諸君是也○
 有事有為也則與震厲相逺矣○六五當震之時不
 足以制變而徳足以自守也能自守則無所䘮而又
 能有事矣是亦始於懼終於無懼○程傳曰天下之
 理莫善於中於六二六五可見又曰苟不失中雖有
 危不至㓙也
其事在中大无䘮也
 謂其所以能有事者以其在中也在中而有事而大
[007-80a]
 无䘮矣謂之大无䘮又見得无䘮是无䘮有事是有
 事讀者味之○此象傳上句與牽復在中同例○大
 无䘮也明其有功而非止无䘮而已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㓙震不于其躬于其鄰无咎婚
媾有言
 程曰索索消索不有之狀震動之極其驚懼之甚志
 氣殫索也矍矍不安定貌志氣索索則瞻視徊徨以
 是而行則先自亂而無以御事變其㓙必矣所以然
[007-80b]
 者處震之極不及圖之於早也使能及夫震未及身
 之時恐懼修省則不至於索索矍矍之甚而致㓙矣
 然隂柔處震雖戒懼之早終不免於懼也故又為婚
 媾有言夫婚姻相親愛者宜不相害也而反有言焉
 是亦出所不虞而然如无妄之災也
中未得也
 程傳謂未得中道於意似逺故本義云中謂中心盖
 索索矍矍是見於外者其實則以中自危也豈有外
[007-81a]
 而震懼失常而不本於中之不自固哉
雖㓙无咎
 雖㓙矣而能无咎者盖震方在隣時此隣所戒也誠
 能於此時而戒懼之是以獲免也天下事其實是如
 此在人自捄解者甚多○古人所以制治于未亂保
 邦於未危上醫醫於未病之先
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007-81b]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此四句約言之
 只是艮其背不獲其身二句便了又約言之只艮之
 一字便了○程子曰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
 見二程全書卷之六○本義云止於所當止則不隨
 身而動矣猶下云如是則雖行於庭除有人之地而
 亦不見其人矣非以行其庭對艮其背也盖未能艮
 其背則已能艮其背則便不獲其身不能艮其背不
 獲其身則已能艮其背而不獲其身則便行其庭不
[007-82a]
 見其人矣而乃分動静云者盖能止所當止則雖行
 亦止也能不顧身之利害則自能不顧他人矣其實
 艮之一字單言則該動静觀彖傳所解可見彖傳又
 以艮其背一句另提單解而以不獲其身帶連下文
 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其理益可見矣盖
 夫子亦恐人將行其庭對艮其背看也邪○朱子語
 録亦云這四句須是説艮其背了方静時不獲其身
 動時不見其人此説初看似亦可疑然艮之理實如
[007-82b]
 此况彖傳之説甚詳明○朱子又曰四句只畧對艮
 其背一句是脑故彖傳中言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
 不見其人矣○所當止者理也唯有理而已何有於
 我何有於人明道先生云與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
 外之兩忘也盖内外兩忘則心將何依依理而已矣
 此正内不見已外不見人之説不然則與釋氏之齊
 物我無以異豈吾儒至正之道哉○本義云背者止
 之所也夫天有四時冬不用地有四方北不用人有
[007-83a]
 四體背不用一理也盖體立而後用有以行也此理
 所闗甚大人於此理若充得盡即是定之以中正仁
 義而主静立人極矣天下萬品無有無箇本體者雖
 天地亦然且如天象亦惟北辰不動故能幹運周天
 之星斗列宿盖北辰天之極而居上者又非南極之
 比也天時則惟冬不用故能有春生夏長秋成之功
 所謂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也五方則惟北不用者北
 方地寒不生五榖所謂青海城頭惟有月黄沙磧裏
[007-83b]
 本無春者也人則一身手足耳目口鼻之類皆動而
 惟背不及於用既不能如目視而耳聼又不能如手
 持而足行惟其身之所在則帖然隨之而已無往非
 止也故能出一身之萬用而不窮盖人是天地所生
 者其種出於天地故自然如此耳背字從北從肉有
 㫖哉又凡噐物亦須有箇欛柄欛柄皆止所以用之
 者也舉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愚於是而竊見夫三才
 主静之意○不獲其身朱子曰欲出於身人纔要一
[007-84a]
 件物事便須以已身去對副他若無所欲則只恁地
 平平過便似無此身一般○艮其背而不獲其身所
 以為止而止者以其只就自身上説不渉應接人物
 處説故對下句為一止一行止於所當止則不隨身
 而動矣夫如是則雖泛應人事亦不隨人而動矣所
 謂行其庭不見其人也○此動字對止字看○朱子
 曰艮其背不獲其身是只見道理不見自家行其庭
 不見其人是只見道理不見箇人也○又曰此段工
[007-84b]
 夫全在艮其背上人多將行其庭對此句説便不是
 了行其庭只輕帶過縁艮其背既盡得了則自然不
 獲其身云云/矣也不見有已也不見有人故云此四
 句只畧對○口講若曰人必能止於其所當止之地
 既止於其所當止則於其身之利害得䘮皆不暇恤
 矣是為艮其背不獲其身夫既止其所當止而不有
 其身則於人之是非與奪又皆不暇顧矣是為雖行
 於庭除有人之地而亦不見其人也盖庭者人往來
[007-85a]
 必經之地正有人之處也○必曰行其庭者如處事
 之際正衝礙著人處亦照管他不得如伊尹之放太
 甲直做前古所不敢做的事冐然以身當天下萬世
 不韙之名而不辭伯夷叔齊咈然非責武王之伐商
 雖八百諸侯皆以為當伐吾亦全不管他直説周武
 王之不是至不食其粟而死此皆是不見人處後世
 如申屠嘉之困鄧通雖文帝之寵臣不顧也又如太
 子親王一不下司馬門則六百石之公車得以劾奏
[007-85b]
 而遮留郎中令小臣也得以妃妾之分而撤夫人之
 坐席此等亦有不見其人意餘可以類推○止而止
 行而止須用内不見已外不見人兩句助伊方見動
 静分明○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静立人極焉
 君子修之吉修之雖是敬敬亦主静也故聖人立人
 極焉修道之教也君子修之則由教而入之事也然
 必戒懼而後有慎獨抑慎獨雖動時工夫其工夫亦
 主静也不然欲動情勝矣故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
[007-86a]
 謂之和此非主静而何哉所謂艮其背不獲其身行
 其庭不見其人此之謂也○本義云艮止也陽自下
 升極上而止也○卦只有三畫陽居三是起於震而
 終於此為極上而止也
 其象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狀
 艮為地今一陽跨其上上髙也山直峙地上即地勢
 之髙起者也故曰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狀亦止於極
 而不進之意盖山矗地而髙起其髙起也亦自止而
[007-86b]
 不復進亘千古而常如一日非如草木然日進于髙
 大也艮取山象而有此義倘非朱子之説吾人或者
 只就静上論山之止而已大抵兑澤取坎水塞其下
 流艮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乃為象也无咎者盖艮其
 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則一動一静各止其
 所一事一物各當於理何咎之有不曰元吉不曰吉
 無不利而只云无咎者何也止者止其所當止也仁
 人者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也若夫上
[007-87a]
 九敦艮吉則以其敦厚於止止之盛者也故吉如此
 初六有孚比之只云无咎至於有孚盈缶則云終來
 有他吉矣聖人繋辭之義豈偶然哉○或曰本義云
 行其庭而不見其人者行而止也行謂行其庭止謂
 不見其人上云艮其背而不獲其身者止而止也止
 謂艮其背而止之止則謂不獲其身也按此説全不
 是盖艮其背是止其所止其所是止於所當止止於
 其所當止何如只以為静時邪其曰止而止行而止
[007-87b]
 謂一則静而止一則動而止静動二字只貼本義上
 面行止二字非貼卦辭艮其背行其庭二句也况行
 其庭亦承艮其背而言盖是總㑹其辭而揭其意耳
 且據所謂時止而止亦止也便見都不是程明道云
 静亦定動亦定動静是行止之止定字是艮止之止
 或者以止而止二止字為一義誤哉○恭義曰人能
 養其至静而理存於心則事之當止皆有定見故其
 止也自不有其身其行也自不見其人其所見者惟
[007-88a]
 理而已矣苟為不然而理欲交戰於其中而以已之
 利害為利害以人之是非為是非如是者静亦動矣
 而動又安能静乎動静皆失則不能主夫静矣又安
 能止其所當止乎彖辭四句以其對而言之則有止
 而止有行而止所謂動静各止其所而皆主夫静也
 以輕重言之人能止其所當止則不見有已不見有
 人皆其自然矣故彖傳以艮其背一句為綱領而下
 文三句又對言者乃其效騐也○本義既曰動静各
[007-88b]
 止其所又曰皆主夫静者何也曰正為上句云動静
 各止其所似更添入一箇動而非只就艮言理者故
 下面須結斷其本㫖曰皆主夫静也皆主夫静者皆
 得其理之所當止而不隨身而動亦不隨人而動也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艮止也兼下句行止二意下二句是艮止也之目時
 止則止時行則行看兩則字便有止其所不容易之
 意○時止之止與艮止也之止不同時止非止時止
[007-89a]
 則止方是止也時行非是以行為止時行則行方是
 止也此行止非專以出處言當動静二字用與論語
 註作止語黙之作止及一動一静莫非妙道精義者
 一般所該廣矣但專言止字便該有此兩義愚故曰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只見一艮字便
 都該了○恭義曰艮止之止與行止之止小不同艮
 止之止乃止於義理也行止之止乃止而不行也時
 止則止静而止於義理也時行則行動而止於義理
[007-89b]
 也○此云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下云止其所也或者
 以為此所言止為當止之時下所言止為當止之所
 此殊不識理者盖時與所只一般時乎當止則止也
 者即其所當止之所也時乎當行則行也者即其所
 當止之所也究其理之同如此但此段所釋在艮字
 之義下段所釋在背字之義意雖同而非復出也○
 或問動静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之象何以為光明
 朱子曰定則明凡人胸次煩擾則愈見昏昩中有定
[007-90a]
 止則自然光明莊子所謂泰宇定而天光發是也○
 艮體篤實故又有光明之義葢動静不失其時是能
 篤篤實實於事事物物各止其所則自然有光明之
 效光明者或驗於已或驗於人驗於已者暢於四肢
 發於事業所謂充實而有光輝也驗於人者逺之有
 望近之不厭所謂其道大光也然既驗於已則必驗
 於人亦未有驗於人而不由驗於已者也故須兼言
 ○按本義云艮體篤實故又有光明之義謂之有光
[007-90b]
 明之義則光明字固在艮字内意也○在身心有身
 心之篤實光輝在處事應物又有處事應物上之篤
 實輝光○按恭義云動静不失其時然後本心瑩然
 隨事灼理而道可以光明此盖泥朱子語録之説而
 失之也夫隨事灼理此豈應在動静不失其時之後
 也耶為此説者可謂之昩矣○其道光明按動静不
 失其時正是篤實其道光明者從篤實上生光明也
 若講此題者於動静不失其時處只當云其篤實如
[007-91a]
 此有不光明者乎不必就以動静不失其時為光明
 也○補註曰其止其行物我兩忘動静適時吾道乃
 光
艮其止止其所也
 程傳曰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為物作則也惟
 止之各於其所而已朱子曰此意最好盖物物元來
 各有所當止之地是其背也○易背為止以明背即
 止也聖人只易一字而力量亦萬鈞矣下句一所字
[007-91b]
 亦甚的當聖人尋常一字皆是不易之定理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
 凡應者隂與陽應陽與隂應也此謂敵應應字只帶
 敵字説謂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隂則皆隂陽則皆
 陽隂陽各以敵應不互相為應而各止其所也若一
 隂一陽則此往彼來有不得止其所者矣此就艮卦
 畫上説道理亦非文王正意孔子自看得有此象耳
 故曰學者不可以孔子之説便為文王周公之説也
[007-92a]
 ○彖傳此條意若曰艮其止謂止其所當止之所也
 此卦何以取此義盖以卦體隂陽敵應而不相與自
 有止其所之義也夫惟能止其所是以不獲其身行
 其庭不見其人也○不相與則内不見已外不見人
 而无咎矣○不相與只好説外不見人如何為内不
 見已盖不相與則無外求之情人纔有求於外便須
 以已身去副他則内有已而外有人矣内不見已貼
 不獲其身外不見人貼行其庭不見其人○程傳下
[007-92b]
 語録云内不見已是内卦外不見人是外卦此恐記
 録者之誤豈有内卦只是不見已者外卦都是不見
 人者然則不見已者尚未免於見人而不見人者亦
 尚見已耶○依本義此内外字與上句内外之卦之
 内外字不同自明白矣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兼山重山也前一座山後又一座山也非東西對峙
 之山也兼山便是各止其所之象兼山兩山也此一
[007-93a]
 山自為一山彼一山又自為一山○思不出其位思
 如思誠之思思不出其位則自不至於出位矣舊説
 以為心之所思不出乎其位者小異程傳曰思安所
 止丘氏曰凡人所為所以易至於出位者以不能思
 也思則心有所悔知其所當止而得所止矣○程曰
 位者所處之分也萬事各有其所若當行而止當速
 而久或過或不及皆出其位也况踰分非據乎此説
 甚善○丘氏曰位者止之所也大學言君仁臣敬父
[007-93b]
 慈子孝與中庸言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
 賤之類皆其義也○思不出其位總是艮其背○一
 説要專就位分上説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上不侵
 下職下不奪上權左不得涉右右不得干左方是兼
 山各止其所之義以為程丘之説皆是推論之詞愚
 謂此説太拘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
 初六以隂柔居艮初艮初位之卑者趾之象也隂柔
[007-94a]
 才弱性務退守艮趾之象也夫隂柔則才不利於進
 居艮初則時又未可進能不進則无咎矣○利永貞
 又以其隂柔故又戒以利永貞也盖隂柔不進固正
 矣然隂性多&KR0997而不能守始雖不進懼其終之或求
 進也是以戒之○始之不進貞也故曰艮其趾未失
 正也惟終不進則是能永貞矣○利永貞既是戒辭
 便屬占
艮其趾未失正也
[007-94b]
 時止而行非正也在下而艮趾不進未失正也不要
 當利永貞看所謂永者永此而已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六二當腓之處而居中得正為能自止其腓而不動
 如此則於已得矣但三居上二居其下是三乃二所
 隨者而三也過剛不中以止乎上而不能俯聼乎二
 二雖中正而體柔弱又不能往而拯之夫三吾所隨
 者也吾既隨之便當拯之今乃不能則自危而不持
[007-95a]
 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於心安乎故其心不快也
 誠哉其心不能快也不拯其隨亦是二失職處○六
 二之義大意是謂於已則得矣但如其所隨何不拯
 其隨凡臣之於君弟之於兄僚屬之於官長皆有此
 義○恭義曰以人臣言之雖吾之守身者不失乎中
 正然立於人之朝而諫不行言不聼能無憂乎如三
 之不快非其身之憂也○但爻辭不拯其隨只咎六
 二今本義兼取小象之義謂三過剛不中以止乎上
[007-95b]
 云者此正與困九四困于金車來徐徐者同義困初
 六雖隔於九二而不能來然使九四處位之當則初
 亦不至來徐徐矣艮九三雖止乎上而不肯退聼於
 二然使六二才非柔弱則亦自能拯三之列夤矣
未退聼也
 不拯其隨本是二之才不足今象傳曰未退聴也却
 獨罪三者以爻辭已咎二故獨咎三所以互相發也
 又須看他本義亦字言是固六二柔弱而力不足之
[007-96a]
 故然亦以三之過剛不中而不肯退聴乎二之過也
 亦字甚𦂳闗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
 腓可止限不可止也腓隨限而動限則是一身闗要
 處乃所以動乎物者也○自人而言趾可止也腓亦
 可止也身亦可止也輔亦可止也但限一止則上下
 判然皆非吾有矣故獨不可止也○限即腰胯也胯
 在腰下胯口故反韻府胯兩股之間也夤膂也正韻
[007-96b]
 膂脊骨也最有力之人氣力皆自此出故曰膂力過
 人又曰脊梁鐵硬馬融以為脊夾肉者與此小異味
 本義云不得屈伸而上下判隔句意則當是脊骨矣
 ○恭義曰腓脛也脛在足之上股之下股之上為根
 本義云止于腓則不進而已言猶未至於塊然如槁
 木不能屈伸而絶物比類也○艮其限非是三故意
 自艮之乃病也勁風也雖是象也要説得通○列判
 隔也謂上自上下自下身已不仁氣已不貫也列其
[007-97a]
 夤只是夤列夤自有上下非夤與限判隔也○九三
 爻義云何曰凡止道貴乎得宜不可膠固不通况九
 三當限之處乃上下之要衝尤不可以固止者也而
 九三過剛不中乃確於止而不知變則上下判隔其
 危甚矣○以人事言是於其不可止者而止之則事
 勢乖離而殆矣
六四艮其身无咎
 此爻與坤六四括囊无咎相類○六四時止而止與
[007-97b]
 艮其背不同此只就行止上説然亦不但指出處之
 際也凡事未可做便退縮不做此皆艮其身者也又
 凡日用安静而韜晦處皆是艮其身又如鄉鄰而閉
 户曾子不預沈猶行之難之類○六四以隂居隂純
 乎隂者也一於止者也不能兼乎動也若艮其背則
 兼時行而行説○六四大抵無足多咸之咸其晦无
 悔亦其類也
止諸躬也
[007-98a]
 謂止其身而不動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六五以隂居陽為不正是不能止其所當止而有悔
 也然以柔得中而當輔之處為能艮其輔而言有序
 之象是能止其所當止矣悔亡也○程曰輔言之所
 由出也艮於輔則不妄出而有序也言輕發而無序
 則有悔止之於輔則悔亡矣○傷易則誕傷煩則支
 已肆物忤出悖來違言之失也可勝悔哉○艮其輔
[007-98b]
 謹言也謹言者非不言也時然後言言有序也○艮
 其輔即所謂言有序也此與咸其股執其隨同類○
 本義云六五當輔之處故其象如此六五二字含中
 義象傳曰以中也
上九敦艮吉
 上九以陽剛居止之極則實有終敦厚於止止之堅
 篤者也○程曰人之止難於久終故節或移於晚守
 或失於終事或廢於久人之所同患也上九能敦厚
[007-99a]
 於終止道之至善所以吉也○敦艮只是愈久不變
 物莫能奪之意先儒説此只有愈久不變意愚却添
 箇物莫能奪者欲暗偹不獲其身不見其人之意也
 此艮字兼動静與卦辭同與諸爻不同
艮下/㢲上
漸女歸吉利貞
 為卦止於下而巽於上為不遽進之義此上下不可
 以分人已亦不可以分内外是方在其下則自止而
[007-99b]
 不妄動及其上進又巽順而不迫切漸之義昭昭矣
 ○漸則自有女歸之象似不必泥止於下而巽於上
 之義彖傳曰漸漸進也女歸吉也是何嘗拘於巽而
 止女歸吉六禮偹而後行女歸之以漸為何如○六
 禮者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也○禮記昏義
 篇方氏註云納采者納鴈以為采擇之禮也問名者
 問女生之母名氏也納吉者得吉卜而納之也納徵
 者納幣以為婚姻之徵也請期者請婚姻之期日也
[007-100a]
 親迎則成婚矣○又曰采擇自我而名氏在彼故首
 之以納采次之以問名此資人謀以逹之也謀既逹
 矣則宜資鬼謀以决之故又次之以納吉焉人謀鬼
 謀皆協從矣然後納聘以徵之請日以期之其序如
 此○朱文公家禮只有納采納幣二禮以從簡便而
 楊氏復曰親迎以前請期一節似不可畧○恭義曰
 非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男親迎而後行
 愚謂止於下而巽於上之意若於此求之似亦分明
[007-100b]
 ○昏義註引疏曰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名焉必以
 昏者取陽往隂來之義○程傳曰天下之事進必以
 漸者云云/為義○女歸以漸如何吉盖以漸則得男
 女之正而無失己之嫌○雲峯曰咸取女吉取者之
 占也漸女歸吉嫁者之占也○利貞不專謂女歸宜
 正也凡進皆利於正也彖傳曰進得位往有功也進
 以正可以正邦也何嘗説女歸之義然女歸亦須以
 正也○或曰女歸既以漸又胡不正曰此不能無天
[007-101a]
 下固有漸而不正者亦有正而不漸者盖雖是以漸
 而歸然原頭或不正也如魯昭公之娶同姓孔文子
 使疾弟遺室孔姞當時禮數未必有缺但有不正在
 耳○咸之取女吉特感之一事耳此之女歸吉特進
 之一事耳咸之利貞凡有感者皆然漸之利貞凡有
 進者皆然○本義云又自二至五位皆得正其初上
 雖不正終不害其二三四五之正也而可沒其正乎
 此亦舉大槩而不計細瑕如人已有六七分正處便
[007-101b]
 是正人了豈必都要正到十分盡頭處方喚做是正
 邪孟子可欲之謂善論語苟志於仁無惡也權度審
 矣胡致堂教人讀史先看統體如一代統體在寛雖
 有一二君稍嚴不害其為寛一君統體在嚴雖有一
 二事稍寛不害其為嚴然則此所謂自二至五位皆
 得正而初上又自不正者當依此例論斷矣○利貞
 云者一則以自二至五位皆得正之故程傳所謂其
 所以利者以其有貞也二則三五爻又皆以柔乗剛
[007-102a]
 之故程傳所謂有涉不正之疑而為之戒者也
漸之進也女歸吉也
 之字疑衍或是漸字漸字之説似更有理盖人寫重
 叠字處多從簡法只用兩㸃承之而兩㸃之勢常有
 類夫之字故謂傳録者或誤作之字耳若以為衍則
 進字就當漸字不得亦須更加一漸字於進字之上
 故本義明云漸漸進也此又可見其權度之精切矣
 ○漸之進也女歸如是斯吉也彖傳只如此故止於
[007-102b]
 下巽於上之義不必泥為不消牽到此也
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
 利貞之義卦辭下本義以卦體言則兼二三四五彖
 傳以卦變言則只及三五至下文舉卦體又只及五
 孔朱之説不同矣是何也盖朱子之意以為自渙而
 來九進居三自旅而來九進居五固皆得其正矣若
 二四之各以柔居柔獨不得其正乎似亦不可没也
 故兼言之至於初上二爻之不正則正非所計其説
[007-103a]
 已見上條矣惟彖傳所取獨不及二四者則孔子之
 意或者以其俱隂柔為不足以預正邦之功而於利
 字之義為力量少故歟然蹇之當位貞吉以正邦也
 亦不在所嫌矣夫以大理統論之剛柔故皆貴於得
 正也故賛朱子者曰義理𤣥微蠶絲牛毛意先朱子
 而聖亦或未有如是之密也歟此難與泛泛者論之
 也○不是進得位是一項事進以正又是一項事上
 言進得位已是説得正了下句又特挑出正字而言
[007-103b]
 其可以正邦以見其所以為有功也夫進得其位之
 正則可以正邦而有功如此進其可以不正乎此所
 以釋利貞之義也功字在正字上不可在位字上也
 味本義得位之正句意實非謂得君臣正位得其位
 便是正也○進得位内面意思是説進而居位三盖
 臣象五盖君象但本文得位之位則只是指爻位也
 盖所云進而居位者其位只蔵在進字内若遂以此
 位字為君臣之位則下云其位剛得中也亦將以為
[007-104a]
 君位剛中耶○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已正而物正者
 也不必言君臣皆得正然後邦可正大抵三進以正
 亦可正邦五進以正亦可正邦象傳盖明以三五象
 君臣故畧了二四而獨以卦變論三五之進也○往
 有功也功是何功盖三五是君臣功則正邦之功亦
 何足疑况有進字在又非尋常凡庶等倫明矣○此
 釋利貞之義故曰進以正又曰可以正邦進以正者
 貞也可以正邦者貞之利也而上文進得位往有功
[007-104b]
 者此也
其位剛得中也
 承上文以卦變言則三五皆得其位之正以卦體言
 則九五又得其位之中中則無不正矣亦所以發明
 利貞之義此與家人有嚴君及父父子子兩段都歸
 在利女貞者一般又比卦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中
 亦可以釋貞字義不專拘於正字也又按既濟利貞
 剛柔正而位當也本義亦只云以卦體言可謂非釋
[007-105a]
 利貞乎又如歸妹天地之大義也下云釋卦名義其
 下文説以動所歸妹也本義云又以卦徳言之然實
 皆以發盡上段所釋卦名之義也此可以證矣○其
 位剛得中也或曰若説歸利貞則卦體似未有漸進
 意曰在漸卦則卦體卦變卦徳卦象之類皆以漸進
 言也其謂剛中謂有剛中之徳也有剛中之徳者進
 庸有不正乎此所以為利女貞之義
止而巽動不窮也
[007-105b]
 上曰漸漸進也只釋卦義而已遂承以女歸吉也未
 暇及其所以為漸處故俟盡釋卦辭後方及之
山上有木漸
 山上有木只是其高以漸漸而高也不必依語録木
 漸長則山漸髙之説盖木是生長之物故地中生木
 有升之象山上有木有漸之象山本髙於地木生於
 是而漸漸向髙也謂木漸髙也生於山上盖見其日
 向髙也○山之髙或萬仭或千仭至小者亦數百仭
[007-106a]
 木雖日長能增得㡬分髙耶故語録木漸長則山漸
 髙之説似不必從或者是朱子初年循舊説也○一
 説此卦名漸山上有木一時雖未見其高然實有漸
 髙之義若依前説則於山上有木之意全晦了更詳
 之
君子以居賢徳善俗
 本義賢字疑衍或善下有缺字○居徳畜徳也多識
 前言往行以畜其徳豈一朝一夕之力哉故居賢徳
[007-106b]
 必以漸善俗者變其舊日不美之習使之歸於皇極
 須是薰蒸涵濡之久方可致是善俗必以漸也居賢
 徳畜其徳使賢徳為已有也居徳積徳也亦該進義
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无咎
 鴻之行有序而進有漸○行謂飛也鳥以飛為行胡
 氏曰鴻之飛長在前而㓜在後㓜者惟恐失羣故危
 之而號呼長者必緩呼以俟之○鴻木落而南翔氷
 泮而北徂○進有漸今觀鴻鴈在陂澤内進皆不驟
[007-107a]
 而漸次其行也安徐與鵝類也○鴻之行有序而進
 有漸此漸所以取鴻象也此初所以為于干二所以
 為于磐以至五上所以為于陵于逵也有序亦漸意
 也
 干水涯也始進於下未得所安
 始進於下未得所安下非安樂地也故需六五需于
 酒食為安以待之此卦六二柔順中正為進而得所
 安進將以上也始進於下豈便得其所安乎○始進
[007-107b]
 於下既未得其所安而上復無應則又失其所凴藉
 故為鴻漸于干之象○初六以隂居下才弱而位卑
 者也○小子厲亦在下未得所安之象○隨卦小子
 對丈夫丈夫成人也則此分明是童子厲亦危而已
 非㓙也故又承之曰有言言語之傷災害之小者也
 凡災害小者皆是有言之象不必泥有言一端其曰
 小子厲則凡才弱而位卑者皆此義也在下而無應
 多不免於厲
[007-108a]
小子之厲義无咎也
 雖有言語之傷然乃時也位也命之不偶而無應者
 也非已有以致之也故於義為无咎○有言无咎只
 是謂雖厲无咎也不必專指小子凡才弱而地卑者
 皆其類也故今庶民見官長雖老耄亦自稱小的
六二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
 磐大石也程曰石之安平者江河之濵所有石大則
 自有安平處○漸逺於水進於干而益安矣以人事
[007-108b]
 言則位隔士庶有尊安之勢矣○飲食衎衎言其飲
 食之自適也此句承上句鴻鴈言非謂六二飲食也
 ○補註曰食君之食而不事其事那得衎衎而終吉
 也○或曰九三本義云鴻水鳥陸非所安也然則石
 豈其所安乎曰磐石水邊之大石也鴻水鳥今往往
 見其羣憇於此而安之何嘗見長在水涯哉水涯只
 是自水中而經由水涯以進耳○進於干而益安只
 以磐言中溪謂得以俛而啄仰而四顧者恐非正意
[007-109a]
 此只是對干而言不用竒説○六二柔順中正進以
 其漸而上有九五之應言二有是徳進居於位而遭
 逄明主其象正如鴻之漸于磐而飲食衎衎矣○又
 曰進以其漸不必本柔順中正言是趂卦言也此四
 字只是本文漸字與初之漸干三之漸陸四之漸木
 五之漸陵上之漸逵本都一類不是六二柔順中正
 故獨進以漸也然本義他爻皆不曰進以其漸獨於
 此言者盖著其美也言有柔順中正之徳而進又是
[007-109b]
 漸進也○鴻漸于磐象進於位飲食衎衎象享其禄
 于磐衎衎皆安意也○六二柔順中正進以其漸則
 非竊據髙位者矣又上有九五之應則得君以展布
 其事功矣故為鴻漸于磐而飲食衎衎之象
飲食衎衎不素飽也
 不素飽也非但解飲食之義乃是解出衎衎之意故
 曰得之以道則不為徒飽而處之安矣○不為徒飽
 然後處之安不然不能安也○必曰不素飽恐人不
[007-110a]
 喻其不以道得之也二柔順中正進以其漸而上有
 九五之應則是有才徳循資格而為君所任用非薄
 功而厚享者也故曰得之以道則不為徒飽而處之
 安矣○使非有柔順中正之徳則是竊據髙位非以
 道也使非以漸而進則又躐居要地亦非以道也
九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㓙利禦㓂
 陸非所安也陸是塗路鴻是水鳥鴻在陸何為哉若
 磐則水濵安平巨石鴻或有時憇焉○九三過剛不
[007-110b]
 中而無應有㝠行失勢之理故為鴻漸于陸夫征不
 復婦孕不育都須就過剛不中而無應上説來盖在
 丈夫過剛不中而無應為剛愎悍戾而不為人所與
 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故曰征不復無生道也在婦
 人過剛不中而無應為隂道偏勝而陽力不及隂陽
 有失其太和故雖孕而不成育也是皆㓙也○或曰
 在婦人無應何以能孕曰只是陽力不及與隂不稱
 便為非應矣若已既得中陽氣又相應孕何至不育
[007-111a]
 ○利禦㓂本義云然以其過剛也故利禦㓂不及不
 中無應之義可見取象之法不拘
夫征不復離羣醜也
 羣類皆歸而已獨不歸永離羣類也明其無生理矣
 一説是為永離其親族如父子兄弟之屬皆羣醜也
 不必言羣類之歸者然於羣字終似未穏前説似長
婦孕不育失其道也
 過剛不中而無應就是失生育之道處
[007-111b]
利用禦㓂順相保也
 順謂與人同心協力本義曰以其過剛故利禦㓂則
 此順字正指過剛也何則非極剛不能與衆同心戮
 力以致死有望風畏怯而先自潰者矣故象傳曰利
 用禦㓂順相保也本義云以其過剛也故利禦㓂○
 自禦㓂言則三之剛乃所以為順也○或説順相保
 只是泛説禦㓂道理不必粘爻説殊不然正使是泛
 説禦㓂在順相保亦必九三有合於順相保者不容
[007-112a]
 全無所由也○一説周公繋辭取其過剛孔子傳象
 又懼其過剛故曰順相保也言須是與衆協力相保
 始得此説非也如此乃是爻辭外意矣
六四鴻漸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鴻不木棲傳曰鴻趾連不能握枝故不木棲桷平柯
 也傳云横平之柯○六四乗九三之剛在人事為以
 善弱之資而遇艱險之人或遇艱險之地或遇艱險
 之事也如此則不得所安矣鴻漸于木之象也然柔
[007-112b]
 順而巽體是雖所遇不善而能巽順以處之終無可
 虞又為鴻之得木中之桷而僅安者也故无咎謂之
 或得者頼有此而庶㡬可望之詞也
或得其桷順以巽也
 順與巽要有别
九五鴻漸于陵婦三嵗不孕終莫之勝吉
 婦五之婦也婦三嵗不孕只是設象言五不得二為
 用以其隔於三四故也○陵髙阜也論語註大阜曰
[007-113a]
 陵此云髙者從九五居尊象也阜房缶切大陸曰阜
 廣韻山無石曰阜又厚也○九五居尊鴻漸于陵也
 六二正應在下而為三四所隔婦三嵗不孕也然二
 五正應三四終不能奪其正也故終莫之勝而其占
 吉○天下之事凡正理所在雖一時有所阻隔終必
 伸也盖天道好還不然便無天道了○本義曰其象
 如此又曰占者如是如此與如是若必求其説則鑿
 矣
[007-113b]
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胡氏程氏皆云陸當作逵謂雲路也雲路非雲作路
 也虚空之中乃雲氣之所往來故曰雲路雲之路也
 故程云謂虛空之中耳爾雅九逹謂之逵逵通逹無
 阻蔽之義也○上九至髙出乎人位之外是其迹超
 乎物表賢逹之髙致也○鴻漸于逵猶云鳯凰翔于
 千仭之上○其羽可用為儀儀羽旄旌纛之飾也羽
 旄旌纛皆以羽飾故曰云云/非正指羽旄旗纛為儀
[007-114a]
 也羽旄只是一般旄頭挿羽故曰羽旄也○旌纛又
 是二物○胡氏程氏皆云陸當作逵不曰程子者與
 胡氏俱也儀是儀仗儀衞之儀此儀指羽以其羽為
 羽旄旌纛之餙也○本義云其羽毛可用以為儀餙
 自上九言無物可指實説出姑用爻辭羽毛字耳在
 人則為雖其實徳不為世用人不得䝉其實徳之惠
 然其清風髙節猶足以廉頑而起懦為世標表也○
 此爻之辭大意謂上九雖不為世用而不為無用
[007-114b]
其羽可用為儀吉不可亂也
 本義云其志卓然豈可得而亂哉盖惟其不可亂故
 可則也○其志若或可亂安能可用為儀哉如夷齊
 如王蠋如龔勝都是甚等様剛腸甚等様根脚○不
 可亂也數字何其的確哉孟子曰向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者是可亂也
 
 易經蒙引卷七下